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韩信为什么宁愿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愿杀掉那位屠夫

众妙之门 2023-06-25 09:32:14

韩信为什么宁愿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愿杀掉那位屠夫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之辱被后人称之为忍辱负重,关于胯下之辱,史书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大概就是说,有一个屠夫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而后韩信看着他,从胯下钻出去了,市集的人就笑话他,认为他怯懦。

我们来看看韩信当时为什么选择钻胯这种非常耻辱的事情。

《论语》里面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韩信当时也是壮年,这时候最忌讳互相争斗,韩信怎么做的,韩信“孰视之”,这个意思就是韩信盯着屠夫看,而且还是非常坦然地看,从这里看出其实韩信并没有怯懦的意思,反而倒是显得正气凛然。

面对他人的羞辱,按照普通人的反应,一般分成三种,第一种叫可战。很好理解,就是跟那人打一架,拼个你死我活。韩信拿剑,屠夫拿刀,这打一架,难免会受伤。周围围了一帮人就是看热闹的,能帮韩信打架的也没有。那么韩信和屠夫真的打起来胜算怎么样呢?

史书上记载,韩信的军事才能非常卓越,但是关于他的武力史书却没有什么记载。韩信那时候就是个混混模样,吃百家饭长大,所以即使屠夫说他高高大大的,其实从实际情况来说韩信的身材应该也比不上屠夫,毕竟屠夫的形象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是横肉。如果他们两个打起来,韩信真的未必能赢。

有人说,一个常年佩剑的人怎么可能一点武力没有,其实倒不是一点武力没有。要知道,当时的项羽是非常骁勇善战的,他的武功那是出了名的,以一己之力,把整个军队的武力平均值都提高了,韩信在他这边,那点功夫根本不足语。所以在历史上对于项羽武力记载很多,但是对于韩信,几乎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疑虑的地方,在秦朝,武器刀剑管制很严苛,一般人没有权利带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芒,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秦朝皇帝为了防止人民造反,把天下武器收缴了,铸成了十二金人,以儆效尤。

韩信从出身来说也算不得高贵,他也没有什么权利带真正的刀剑,但是又有人说他喜欢佩剑,这里的佩剑到底是不是真材实料就不好说了。但是屠户不一样啊,你的刀不锋利的话怎么切肉啊,所以屠户的刀一定是真刀。所以从这里来看的话,韩信带的刀,不一定真的有什么作用,可能只是个“玩具刀”,两个人舞刀弄枪起来,韩信还是处在下风的。

第二种,可避。这个好理解,其实就是不理屠夫,然后躲开。躲开的话,从历史上来讲,韩信本人可能就没那么有名了,毕竟躲开了就没有戏剧冲突,在历史上也就永远是个胆小的模样。而且,躲开就坐实了他胆小的名声,从韩信骨子里的那种高傲来说的话,躲肯定是不会躲的。

第三种,可从。就是服从,韩信选的就是这种。其实韩信也不是说不能和屠夫打一架,但是秦朝当时的刑律非常严苛,当街斗殴很容易就被抓走。韩信要是跟他打架,打不打得赢另说,要是被官吏抓走了,恐怕就没那么自由了,他的一腔抱负怎么实现呢。

另外,韩信其实这个举动有一点哗众取宠的味道,比起直接逃跑来说,钻胯显然更具有话题度,还能一时间提高韩信的知名度,按现在的话来说,韩信走的是“黑红”的路线。

但是,归根结底,应该还是韩信将他看作一种磨练自己心智的方式,“天将降大任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对于韩信来说,这些算是经历完全了,挨饿的挨饿,受辱的受辱,一个都没落下。要是再成不了大器,只能说他命不好。

这里要提到另一个故事,就是张良的圯下老人的故事,跟韩信这个有点相似。大概就是说,张良隐姓埋名在沂水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黄石公看见他就把鞋扔到了桥下去,对张良说:“你去把我鞋子捡上来。”张良当时也年轻啊,这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羞辱,但是张良想了想,算了,老人家年纪大了,于是捡起来跪着给他穿上。

黄石公一看,这小子有点意思,于是说,五天后你来这里见我。张良当时也没什么事情,于是五天后去了,结果没想到去那里的时候黄石公就很生气,你个年轻人怎么来的比我还晚?于是,又说五天后来见我,这次张良天不亮就去了,但是黄石公还是说,你怎么又来这么晚。张良没说什么,又过了五天,他半夜就出发了,这下子黄石公开心了,说:“孺子可教也。”然后送了他一本兵法书《太公兵法》,后来凭借着这兵法,张良在功业上面有所成就了。

这里的张良和韩信有异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受辱,忍受,而后成就大业。其实也能看出二者的心胸格局很广大。苏轼在《留侯论》里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认为,古之豪杰,一定有过人之处。匹夫受辱,拔剑而起,这不叫勇猛,真正有勇有谋的人,应该是临危不惧,忍辱负重的,不轻易动怒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和张良都是豪杰之士。韩信后来发达了以后,又遇到了那个屠夫,屠户以为自己死到临头了,跪地求饶,结果韩信反而还提拔了他,说要不是当年他的侮辱,就没有现在的韩信,从这里看,韩信是非常有肚量的。

另外,历史还要看叙述者的主观感情。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对很多人物的评述都是夹杂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的。对于韩信的这一事件,“孰视之”三个字其实非常重要,要是去掉了之后,那就是一个人侮辱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害怕了于是就屈服了的故事,跟现在的街头霸凌差不多。但是加上这三个字,司马迁的感情倾向就体现出来了,他是赞赏韩信的,所以在后世对于韩信的这一举动也是多有夸赞。

古人总是特别推崇忍辱负重,佛家也总是说忍得一时,会有福报。现在也有句话叫“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导人们不要太过于计较,要宽宏大量,这样世界才能美好。话是没错,但人善被人欺的事情也不少。另外也有句话叫做:“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韩信也好,张良也好,或者是越王勾践也好,那都是成功了才被人记住说是忍辱负重的。

换个角度来看,韩信没有成功,而是落魄了,那么史书就会记载:“信者,怯,逢屠户辱,屈之。”还有什么“忍辱负重”这样的美名可言。张良呢,最多博得一个尊老的好头衔,不出名谁能知道还有张良这样的人。

有的忍耐也并不是都有正面的作用。比如说阶级压迫,你要是下等人民,忍了,可能命就没了。要是一些朝代造反的人被压迫还忍了,那真的就永远忍着吧,永无翻身之日。要是殖民忍了,民族都没了。所以,“忍辱负重”到底是个好词还是坏词,还要看你是不是能做出成就。成了,就跟韩信一样,历史上留下美名,败了,那就是永远的耻辱。

在现代社会,其实一些小事忍忍过去也没什么,但是要是真的面临韩信这种事,估计现在也没几个人忍得了。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韩信为何没找屠夫报仇?

韩信,是历史上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也是军事史上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将。但是,韩信的成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他年轻还没出名的时候,就曾经遇到一个无赖,不仅嘲笑和侮辱他,还要求他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换做旁人,可能当时就会和这个无赖动手了,但是韩信没有,他不仅真的钻过去,还没有把这个无赖杀掉。为什么韩信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还不找无赖算账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胯下之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如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一样流传千年。《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这么记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的: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对于年少时期的韩信,被一个屠夫所侮辱,最终受到了钻过对方胯下的奇耻大辱。那么,问题来了,韩信成功后,如何对待当年让他钻胯的那个屠夫?

首先,在经历?胯下之辱?后,韩信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在练得一身本领之后,韩信在秦朝末年参加反秦斗争。彼时,韩信一开始跟随的不是刘邦,而是强大的项羽。

不过,在项羽手下难以发挥才能后,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自此之后,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自己卓越的用兵能力,比如背水一战击败代、赵等诸侯国,并且击败项羽的垓下之战中,韩信又是坐镇指挥,从而为西汉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在人生达到一个巅峰,或者说人生走向成功之后,韩信是如何对待当年让他钻胯的那个屠夫?对此,可能有人要说了,韩信当时已经手握千军万马的将军了,自然是要找当年侮辱自己的屠夫报仇了?

不过,真实的情况可能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对于韩信来说,衣锦还乡之后,不仅报答了救过自己的人,还给当年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人封赏,也即封他为楚国的中尉。在刘邦建立西汉后,韩信被封为楚王。由此,对待当年让自己受到奇耻大辱的屠夫,韩信不仅没有杀了他,反倒让他在自己的封国内为官。

而这,无疑是韩信?以德报怨?的体现,也即显示出韩信这位千古名将广阔的胸怀。对于这么做的原因,韩信表示: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杀不死他吗?不是,而是杀了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了,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要感谢他!

最后,总的来说,对于当时击败项羽等诸侯,被刘邦封为楚王的韩信,杀了一个屠夫没有任何意义,当屠夫听说韩信发迹之后惶惶不可终日,差一点想要自杀。但是,韩信并没有这么做,反倒提拔他当了个小官。屠夫感激涕零,到处宣扬韩信的大度和品德。

对此,在笔者看来,韩信如果杀了那个屠夫,只会在历史上留下?睚眦必报?的形象,但是,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话,却可以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美名。所以,在笔者看来,打败一个人如同攻占一座城一样,韩信这位将军非常清楚,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个人在心理上已经彻底被自己收服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9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