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乐毅和白起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上将军,被封为昌国君。带领五国联军共同伐齐,一度灭亡齐国。在燕国国内,对政治经济做出改革,使得燕国在战国七雄中留有一席之地。白起,俗称杀神,秦国武安君。一辈子为秦昭襄王攻城夺地,几乎是战无不胜。然而在政治上鲜有成就,所以白起属于武将中一流人物。这两个人其实不太好放在一起做比较,这就好比将诸葛亮和关羽放在一起比较一样,没有根本意义所在。
01乐毅倡导改革,这才使得燕国有了伐齐实力。
燕国本身就是边陲小国,要不是处于天寒地冻的北方,早就被中原大国给吞并了。实力弱小的燕国,要想不受人欺负,只有从自立自强上下手。
魏国在魏文侯时期,通过李悝变法,使得魏国成为中原大国,从而有了可以和强秦争霸的实力。秦国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民强,从而开启了争夺天下的斗争。商鞅虽死,可秦国的变法事业没有荒废。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士卒越来越勇猛,从而有了跟秦国、魏国争夺天下的实力。所以燕国要想强大,必须要改变才行。于是燕昭王开始重用文武双全的乐毅,让乐毅在燕国放手大胆地改革。
虽然燕国的改革已经比其他诸侯国慢了很多,但是好在乐毅是个人才,他对燕国的政治军队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从而使得燕国的军事实力大增,后援财力也见长。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史记》
因为齐湣王失去人心,所以在燕国的倡导下,开启了一场对齐国的讨伐战争。这一战虽然没有彻底消灭齐国,却将齐湣王逼死,齐国几乎全军覆没。
而这场战争的总指挥是乐毅,五国联军一气呵成,连续攻下齐国七十余城,这种气魄就算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都深感佩服,常常以乐毅自居。
02乐毅的改革内容,值得后世每一代君主学习。
其实改革在内容上,基本都大同小异,只是实行者的水平高低是非常重要的。显然李悝和商鞅的改革是非常著名的,因为他们实行的十分彻底,所以达到了想要的结果。
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史记》
而乐毅的改革,虽然改革的内容比较明朗,但是改革的实行却有些差强人意。所以就算最后乐毅改革成功,也难以将燕国带成强大的诸侯国。那么乐毅的改革内容有哪些呢?
首先就是依法治国。这绝对是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改革家,所必须要倡导的一件事,。人治已经无法达到平等的状态,只有法治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平等。其次就是唯才是举。当然这是曹操的专利,乐毅只是提出了其中一部分,他认为选择官吏就必须要考察这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看他们家是否是贵族。再者就是奖善罚恶。这是侠客行里的说法,套用到乐毅改革里还是说得通的。乐毅认为应该对那些遵纪守法的平民百姓乃至是奴隶,都要给与恰当的奖励。最后就是军事改革。乐毅主张对军队实行战法训练以及纪律训练。战阵是一场战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纪律是军队实力强大的保证,这一点曹操深得乐毅真传。有了这四方面的改革,燕国在燕昭王时期,的确有飞一般的进步。不过乐毅下台以后,燕国并没有像秦国实行商鞅变法那样实行乐毅变法,所以最后燕国灭亡,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03白起一生战绩无数,从来没有败绩。
白起就完全是另外一种人才,他属于韩信类的人才,是一流的军事将领。在秦昭襄王时期,白起被封为武安君,帮助秦国攻城略地。
伊阙之战中,白起作为主将,带领秦军,与韩国和魏国的联军作战。击败韩魏24万联军,打开了秦国南下的缺口,也打服了这两个邻居。
与楚国作战的过程中,白起放水淹城,连续击败楚国三次,最终打进楚国腹地,占领楚国的都城。将楚国宗庙尽毁,拢共歼灭了楚军35万之多。
长平之战中,秦军和赵军两军对垒三年之久。最终因为赵国将老将廉颇给换下,换上了年轻的赵括,最终白起抓住机会,一举击败赵军,坑杀40万赵国降卒,名震天下。
从这些战绩中,我们就能看得出,白起的确是一流的将领。因为有白起的存在,所以造成了秦昭襄王逐渐拥有了一统天下的想法。
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
不过白起这个人在政治上的水平还不到家,所以秦昭襄王的大业并没有完成。当时秦国的丞相范睢认为白起功劳太大,早晚是要取代自己做丞相的。
为了不让白起完成灭亡赵国的旷世奇功,所以范睢选择进谗言。听信谗言的秦昭襄王,将白起换下,结果秦国被魏无忌率领的援军击败,从而错失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事后白起开始埋怨秦昭襄王和范睢,这种愚蠢的行为,最终让他用生命买单。白起因为政治上的愚蠢,被秦昭襄王赐死。
总结:乐毅功败垂成,白起死于内争。
乐毅和白起无疑都是我们历史上非常优秀的人,乐毅文武双全,在燕国改革变法多年,使得弱小的燕国逐渐强大。
白起是非常优秀的将领,被称之为战国四大名将。帮助秦国击败了几乎所有的战国对手,使得秦国有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可是这两位都没有善始善终。乐毅在燕昭王活着的时候,执掌燕国大权,可是燕昭王不可能一直活下去。等到燕昭王去世以后,燕惠王上台开始跟乐毅斗法。
燕惠王认为乐毅有在齐国称王的可能,乐毅为了避祸,只好离开了燕国。从此燕国的变法事业也就这么搁置不前了。失去了强有力的执行者,就算变法内容人人烂熟于心,那也无济于事。
白起的情况虽有不同,但也类似。秦昭襄王听信谗言,将白起拿下。白起心中怨恨,从而真正得罪了秦昭襄王,最终被赐死,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两人涉猎不完全类似,所以不好放在一起比较,只能说乐毅涉猎更广,而白起军事上更优秀。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割据的朝代,那时候群雄并起,各大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各小国则夹在中间瑟瑟发抖。当然,时势造英雄,割据的朝代自然涌现了无数名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战国时期的十大名将又分别是谁,排名前三的是哪些能人呢?
十、蒙恬
蒙恬是秦朝的重要武将,秦朝统一六国后,他曾经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匈奴,大获全胜,将河南之地收入秦朝的版图,因而被认为是“中华第一勇士”。只不过这第一值得推敲一二,毕竟蒙恬虽然是战神,在战国时期生活过,可是他被封为将军时是公元前221年,此时秦即将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而蒙恬没有和其他名将进行比较过,自然不知道谁更登峰造极。
九、赵奢
赵奢的故事主要记载于《史记》之中,他是八大名将之一,曾经带领大军打过一场大战。彼时是公元前270年,秦国与韩国即将开战,赵惠文王问过大将廉颇、乐乘等人能否去进行援救,无一例外得到了不可实施的答案。没想到赵奢却有不一样的意见,他接受许历的意见,在此大败秦军,增长了赵国的威风。
八、廉颇
廉颇为家喻户晓的名将,他历来为人称道的故事与蔺相如有关,廉颇负荆请罪,上演了将相和的戏码,自这以后,两人的海量成为了中国人所学习的品格。廖坡一生中建立了赫赫战功,他曾带军深入,威震诸侯,又攻打了齐国、魏国等多个国家,在长平之战中他取得了上风,只可惜后来赵构顶替了他,导致赵国邯郸危亡。当然,廉颇排名第八同样有原因,毕竟长平之战他虽然处于优势地位,但秦国的力量不可小觑,谁也不知道廉颇能不能真正打败秦国。
七、匡章
匡章是孟子的学生,他历经三个朝代,是秦国霸业的奠基者。尽管匡章并不为人熟知,但他参与的战役都改变了战国的格局。第一个战役是桑丘之战,令此后二十年齐国和秦国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而后他用五十天的时间将燕国的领土收入囊中,此外还有著名的垂沙之战和函谷关之战。
六、吴起
吴起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一个政治家。他写了一部《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创作者孙武并成为孙吴,由此可见他的地位之高。吴起不仅打破秦军,还发动变法使得楚国蒸蒸日上,可惜他伤害了贵族的利益,导致了下场惨烈。
五、孙膑
孙膑为人熟知,他是孙武的后人,在他的支撑下,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获得了全面的胜利,而齐国的霸业就此形成。孙膑的军事思想被写在《孙膑兵法》中,其中不仅有战略、战术思想,还包含了他对战争的认识。
四、乐毅
乐毅的一生非常传奇,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家对他评价甚高。公元前284年,他统帅诸国攻打齐国,一连拿下了对方七十多座城池,数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最关键的是,这些场战争还是以弱胜强。
三、王翦
王翦同样是秦国名将,与蒙恬不同,他主要活跃于秦朝统一之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被历代史学家大为赞叹。
二、白起
白起同样也是秦朝大将,他一生中主持的70多场战役中,竟然没有失败过以此。而在他的进攻下,楚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45万人被歼灭。根据统计,战国死亡人数中有二分之一死于白起之手。
一、李牧
李牧是赵国名将,也是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他不仅大破匈奴,以步兵大兵团歼灭骑兵,还在肥之战中击退秦国,延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李牧死,赵国亡”这句话是对他个人能力的最大肯定。
乐毅即一人之力并五国之兵,而取其七十余城,然谋其不智,不足平后主之信。为将可以,但不足委国。 武安君白起其战则胜所向披靡,其伐六国斩首百余万,论军功可谓至矣,但亦不足委国以任。外将内相不和,亦难洁身自好,不得终其身。王翦虽功不及白起,但其智足矣。廉颇其勇自不必更言,但其为臣将可发三军,但其谋智不足。终卒于楚,抱憾而卒。李牧其勇不必言,余存赵之代,然其谋亦寡,死于害臣之首,得其颅亦不悲哉。
武庙十哲主祭是太公望,毫无疑问他是最厉害的,而乐毅、孙武、白起、田穰苴里面最厉害的肯定是武圣孙武了,有个词叫明哲保身,意思是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四人里唯有孙武功成身退,由此观之高下立见。
乐毅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不仅擅长军事,治理内政、进行外交也是一把好手。
乐毅的军事才能集中表现在伐齐之战上。
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以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足以称为当世名将。乐毅在齐国“禁止侵掠,宽其赋敛,除其暴令”,用的是攻心之计。正合诸葛亮平南蛮时“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方针。
不以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
察能而授官
……
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
——《报燕惠王书》
乐毅在燕国辅佐燕昭王进行改革,成果斐然,为伐齐奠定了基础。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史记·燕召公世家》
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能够游说赵国,联合四国一同进攻强齐,其外交能力绝非等闲之辈可比。
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情真意切,追念先王之心溢于纸面,司马迁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孔明的《出师表》则更胜于之。所谓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岂妄言哉?
关于乐毅的史料相对较少,也没有兵法传世。诸葛亮了解乐毅可能是通过《战国策》、《史记》等史书。当然三国时期存在现在未知的相关文献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我认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一方面是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是表述自己的心志,他认为此二人的三观与之高度重合,就好像现在的人崇拜某古人一样。诸葛亮自己不也成了很多人的偶像吗?后世的王猛等人也以与诸葛相比为荣。
至于为什么不自比孙吴韩张,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诸葛亮虽然自视甚高,但是对自己的定位是比较精准的。他最肯定的是自己的政治、外交才能,然后是军事。乐毅的战绩尚可,但没有兵法传世,和孙吴韩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诸葛亮也不敢过分自夸。张良更多的是谋士,而非政治人才,因此不满足诸葛亮的自我定位。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孔明单独领军的经历不多,但他的军事能力在汉末,除了曹操,恐怕也是难遇敌手。诸葛亮虽然没有自比孙吴,却认为“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毫无疑问是对曹操军事能力的高度赞扬,同时自谦地认为“况臣才弱”。曹操虽然厉害,“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孔明承认自己用兵不如曹操,一生却没有过如此多的失败,这和他谨慎的性格有关(这也是《管子》所提倡的)。
二是孙吴韩张和孔明三观不合。孙子助吴王称霸后就归隐了,这和孔明要求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相龃龉。张良同上。吴起名声不好,杀妻求将、多次易主,说自己水平接近他还行,要是把自己比作他恐怕起到的宣传效果是适得其反的。韩信被汉朝官方定义为叛臣,诸葛亮自然不能和他相比。
《汉书·艺文志》将兵家分为形势、权谋、阴阳、技巧。曹操无疑偏向兵权谋家,诸葛亮则兼有形势、权谋、阴阳、技巧之特点(这不表明诸葛亮军事比曹操厉害)。形势强调战前优势、战术指挥等,诸葛亮的治政、战术能力均有所体现;权谋方面,诸葛亮用兵正多奇少,更多地体现在战略规划上,隆中对的技术含量绝不亚于韩信的汉中对;阴阳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八阵图;技巧有两种,一种是个人作战能力,如李广,另一种是指整备军械,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制作连弩,就是不算发明家,技巧家该算上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9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窦漪房身份卑微,她是怎么当上皇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