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灾区百姓缺粮,为何范仲淹反而故意抬高灾区粮价

以史为鉴 2023-06-25 09:12:57

灾区百姓缺粮,为何范仲淹反而故意抬高灾区粮价

范仲淹,一个"活"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北宋人。在很多人的眼里,他都是一个文学家,虽做过些官,甚至发起过"庆历新政",但仕途算不上顺畅……

以上这些认识确实符合范仲淹的实际情况。可除此之外,范仲淹在经济方面其实也非常出众。不然,他也没胆量在江南百姓因天灾而揭不开锅时,还一反常态地提高米价。

支持"惟农是务"的传统

自战国法家主张"重农抑商",尤其是商鞅在秦国推行改革起,农业的地位就步步攀升。以致到封建社会中后期,本可以发展到新阶段的商业愣是没能完成蜕变,始终都是农业的"陪衬"。

而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范仲淹,在学习了大量古代经济政策之后,也认可以农为本的观念。且因为体验过北宋发达经济大局之下的百姓们的艰苦生活,范仲淹更是坚定地认为朝廷在制定农业政策时应当以"劝农之实"作为考量政策合理与否的价值标准。

所以经历过"划粥割齑"的窘境,又把农业视作国之根本的范仲淹,在决定抬高米价时,并非反对者所称的是准备谋私利,而是他想采取措施帮助因洪涝而缺少食粮的百姓,并挽救岌岌可危的农业。

不拘泥于僵化的"重农抑末"

一般的官员,在处理因天灾而造成的粮食不足问题时,要么是向中央求援,请求官仓调派粮食,要么是干脆直接将灾情置之不理。而范仲淹,走上了常人看不上的另一条路:"诱惑"商人主动将别地余粮运来赈灾。

范仲淹要动员商人,自然就"背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因为他这是在给商人创造商机。且让其他官员更接受不了的是,范仲淹想出来的动员之策是抬高灾区的米价。

在范仲淹看来,商人并没有先贤们所言的那样"十恶不赦"。他向来支持发展商品经济,希望借此更好地满足百姓的生活所需,并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所以他在闲暇时写作过《四民诗·商》为商人正名,在江南陷入缺粮困境时也想到了商人。

是故范仲淹抬高灾区的米价,并非是他想要掩盖灾情或谋取私利,而是希望将外地的余粮用"活"。如果一切顺利,范仲淹就能通过提高米价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无需朝廷斥巨资为灾区送米,就能完成赈灾。

这一举措本身,显然是范仲淹的创新之举,是坚持纯粹"重农抑商"的传统朝臣所想不到的。

坚守"慈"、"俭"与"不敢为天下先"

在抬高米价,吸引外地米商期间,范仲淹还做了一些不太符合我们对他"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的认识的事:举办龙舟赛,甚至将一部分赈灾款作为比赛奖金;与当地豪族富商多次举办宴饮,相偕出游……在范仲淹的精心策划之下,灾区在外的"形象"真的如那些瞒报实情,只"报喜不报忧"的奏章里描绘的一样。可范仲淹安排的这些活动,还真的就不能只看表明。

因为灾情难见好转,官方又上调米价,江南的百姓们自然会日益惶恐。暴乱在一片狼藉的灾区暗生苗头。因而范仲淹必须赶快做点什么,以稳定局面,安抚民心。

组织龙舟赛,首先就能给百姓们一个安慰,向他们暗示情况并没有他们所以为的那么糟。而动用赈灾款,不清楚政府财政的百姓们只会觉得这是赈灾过后的余额,如此就能对政府更加有信心。

而与豪族富商联络,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强有力的社会号召力,安抚好他们就意味着社会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这些人与外地商旅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帮助政府向外传递灾区米价上涨的可靠信息。

所以范仲淹的这些举动,实际上是在用更小的成本稳定社会,吸引米商,最终达到赈灾的目的。且按照范仲淹自己的说法,他这叫"宝俭"。

"宝俭",首先就是做到节省政府开支。用龙舟赛和宴饮取代大笔的宣传和安抚费用,这便是范仲淹想出的一个不用再增加百姓负担的好点子。而省下的钱,最后自然还是用到了受灾民众身上。

于是范仲淹反常地在灾区提高米价,并不是他决定做一个贪官,而是他想出了代价更小,效果更好的赈灾办法。且看透了他提高米价及之后的种种举动,我们不仅能知道范仲淹其实还是那个"不敢为天下先"的范仲淹,还能知道他在经济领域也是一个时局所需的人才。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赞口不绝?

当时范仲淹下令这个命令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好处。这些好处无疑是对当时百姓有利的。价格用来反映供求关系,同时也是调整供求关系的工具。当时范仲淹在这次灾荒中所采取的这个策略,成功的让老百姓在灾荒之年能够有饭吃。要知道价格可以反映供求关系。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并且保证这类价格的平稳。在古代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时候,如果一旦遇上了自然灾害,那么百姓就会遇见饥荒。当时如果饥饿的百姓多了之后就会形成大规模的一些流民,这些刘明无疑是会对当时封建统治不利的。如果当时这些流民起了造反之心的话那么对皇权会造成非常大的威胁。范仲淹让米商抬高价格,主要带来了三点好处。第1点就是增加了当时米商和背后地主势力的运作成本。运作成本上升了就会让那些背后的地主仔细经过谋划。如果这些地主想要拥有更多的粮食,一定需要调动更多的资金。在这些地主进行调动的时候,都是在给官府调控留下非常宝贵的时间。第2点就是米价避免了老百姓抢购。要知道当时这些生活必需品如果价格变贵的话,那么这些普通老百姓也会经过详细的思索并不会任意购买。肯定是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再进行购买。这样就会让当时地方的存粮消耗的比较慢一些,时间消耗慢就会让地方存有的粮食支撑的更久一点。换句话说,其实还是为了当地政府争取时间。第3点就是米价提前上涨,会让周围粮商大量去附近的地方进行调粮。如果发生灾荒的话,这些粮商就会向杭州寻求帮助。要知道,商人是以盈利为根本的,本地发生饥荒的话,会向那些利润更加丰厚的地方进行流动。要知道范仲淹当时一向采用的是比较积极的政策,而这回把米价调高再降下来,那么外地的那些粮商肯定就需要好好的进行谋划。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岳阳楼记的作者,也是高中要求学习背诵的文言文也是高考重点。并且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思想。但是这么有名气的人为什么会在灾荒时期抬高米价灾民却赞不绝口呢?


? 在北宋皇佑二年(1050),当时杭州遭受了空前绝后的旱灾,百姓苦不聊生,这时候的商人也是纷纷哄抬米价,都想在这个时期大捞一把发国难财,当时身为杭州郡守的范仲淹不但没有打压米价反而跟着商人一起哄抬米价,难道范仲淹也想在乱世中发财?当时的杭州内外叫骂一片。

? 但是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多久,很多商人趁着范仲淹将米价抬高的时期把粮食运输到杭州准备贩卖,当时大批的粮食涌入杭州城,粮食的价格随着供大于需慢慢下调,缺粮的问题也随之解决了,想发国难财的商人也被这次粮食战打压的损失惨重。这时又举办了赛龙舟会,游客不断不吸入,也涌入了很多的劳动力,很多灾民也得到了拯救。


? 范仲淹的这种做法在现代经济学上叫做经济调控与以工代赈灾,范仲淹的这种做法也是凭借着杭州城内本就是经济繁华,不然如果上涨米价城内无法消受,也会成为更大的灾难,如此凭借城内的经济,也拯救了城外的灾民功德一件,在当时的北宋时期,贫富差距过大,而且农民的税收也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很多地方的农民也走上了流亡之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9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