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最大的敌人是谁,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康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他幼年上位,面临着充满内忧外患的清朝政局,很多人都认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但是事实证明大家都错了,他年仅十六岁就将智勇双全地鳌拜给踢下了舞台,实现了真正掌权的梦想。
康熙上位后削藩、平定了三藩之乱,桩桩件件足见他的过人之处,然而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其实也有忌惮的对手,这个对手不是家喻户晓的鳌拜,而是噶尔丹。
传说噶尔丹是西藏高僧温萨活佛的转世,他一出生就备受众人瞩目,他的父母认为他有慧根,将他送入西藏学经。然而噶尔丹喜欢的并不是号召慈悲为怀的佛法,《秦边纪略》中有写到,噶尔丹“居乌思藏日久,不甚学梵书,唯取短枪摩弄”,从中可见他其实并不喜欢佛经,而且更喜欢舞刀弄棒,是个野心勃勃的男子汉。
因此当部落发生内乱时他的母亲希望他能回去主持局面的时候,噶尔丹二话不说就抛下了在西藏的一切。仅仅花了一年的时间,噶尔丹就平定了斗争,在康熙十一年,噶尔丹继位成为准噶尔首领。从这里开始,他飞速扩张,隐隐约约显露出来了反叛的一面。
康熙自然是不能容忍的,1690年,康熙同父异母的兄弟福全带兵击退了噶尔丹,可是并没有将他们彻底铲除,噶尔丹带领着部下一路逃到了如今的蒙古地界,重新休养生息。
噶尔丹并没有就此休战,而是在康熙三十四年与北方沙俄达成了协议,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将大举内犯漠南”。康熙在得到消息后迅速整顿军队,分派三路清军,对噶尔丹进行了多方向的夹攻。
结果可以预想,五月份噶尔丹大败。六月份他们面临粮草危机,试图抢夺清军的军粮,结果被成功阻击,之后噶尔丹的状况岌岌可危。为了让他们不再卷土重来,这次康熙进行了全方位的计划,噶尔丹再想逃窜难如登天,沙俄不想和清朝彻底对立,于是无视了噶尔丹的求救,不再对他们伸出援手。
噶尔丹果然命大,又再次逃脱,但因为与清朝的几次对抗屡屡失败,其部下对他已不再信服,他的亲侄儿甚至带头接受了清朝的招降,噶尔丹对眼下的败局已是无力回天,在康熙三十六年终病逝。
《蒙古史纲要》记载,康熙知道噶尔丹的死讯后,情难自已,跪地不起,感谢上苍消灭了他。
棋逢对手本是件幸事,但比赛到最后总要分出输赢。很不幸,噶尔丹在与康熙的对局中成为了那个输掉的人。
一、历史上,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
二、鳌拜(?—1669年,满语:Oboi),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擒而囚之,卒于康熙八年(1669)。
鳌拜、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是康熙皇帝的摄政辅臣。其中,鳌拜最为嚣张跋扈。依其所经历军旅生涯看,鳌拜最多算个权臣,而不是反清媚外的奸臣。佐证就是,鳌拜曾不顾危险,为保立顺治帝上位,力阻当时多尔衮的僭制所为。
康熙自8岁登基,等了8年的时间,才剪除了鳌拜。这除了康熙本人雄才大略、忍辱负重、杀伐决断外,离不开清初的护国之后——孝庄太皇太后,在幕后的审时夺势、运筹帷幄。这位孝庄太皇太后,身跨三世王朝、力保大清二代江山,设计除掉了“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
这一次,她又施展开捭阖之术,利用摄政大臣的攀龙附风之心,一改大清皇后必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传统,皇恩圣眷地让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康熙的皇后,又让遏必隆的女儿成为皇妃,此举把老成持重的首辅索尼、为人圆滑的三辅遏必隆用联姻摁住。接下来,让索尼之子索额图辞去公职,专司康熙保驾之职。顺便又替康熙,找了个忠心耿耿的保镖。
毕竟,与被皇太极封为“第一巴图鲁”(第一勇士)的鳌拜对擂,不用嫡系日夜保护,实在不放心呐。孝庄太皇太后就用两招,将摄政“四人组”拆个七零八落,将权臣集团未来可能的抱团一致消弥于无形,凭得就是对权臣集团矛盾缝隙细致入微的观察,凭得是对权臣人性之中“百尺竿头不厌高”的趋炎附势的及时为我所用。
中间,还有一件权臣自相残杀的戏,因两旗土地兼并换地之屡生龃龉,鳌拜设计借康熙之手除掉苏克萨哈。但结下的梁子,却是早在鳌拜为维护顺冶帝在位的多尔衮时期。因为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人,后来形势变化,苏克萨哈及时与多尔衮作了切割,而保住了权位,可两人之间的心病算是落下了。这件事,对皇室来说,虽有一定的损失,但客观上,鳌拜在唯我独尊的路途中搬掉的一个宿敌,未免不是为康熙的亲政之路上,同时除掉了一个隐患;未免不是往鳌拜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了一条绞索。
下面,该轮到英睿圣智的康熙帝出手了。先来个“布库之戏”,也就是叫一帮善摔跤的半大小子天天摔着玩,借以麻痹鳌拜。鳌拜不是久有反心、运筹帷幄的曹操,却是毫无反心、任性粗糙的张飞,而康熙显然也不是汉献帝,更是百年难遇的中兴之主。于是,这个貌似嬉戏的小儿举动,被鳌拜轻易的放过,并一笑置之。绞索又大大方方地在鳌拜的脖子上紧了一圈。
“满洲第一巴图鲁”,显然还沉醉在多尔衮似的颐气指使、擅权独专的美酒和阿谀奉承的春药的亢奋中。唉,为护佑皇权,而反对多尔衮摄政专权的大功臣鳌拜,如今也将成为皇权铲除的对象,真是最是无情帝王家!
地点:武英殿,主角一,少年康熙。配角们,布库小子们,主角二,鳌拜。剧情大意,摔杯为号,折椅脚待倒为势,鳌拜的亲信此前均已调离京畿之外。现在,就等权臣鳌拜进殿侍讲,讲什么已无关紧要、无关宏旨。最紧要的是,鳌拜一定要坐上,为他专设的锯断椅腿又粘上的椅子上,茶杯煮的滚烫,方法却有点不入流,非帝王所屑,但面对“第一巴图鲁”的赫赫英名,少年帝王不也得偷点鸡摸点狗不是?
两个艺高心细的布库少年,一个站在鳌拜椅之后,一个饰送茶小太监。然后、烫手、摔杯、椅倒、人摔。当鳌拜魁梧的身材,满怀哀怨地扑倒在地之际,在旁的康熙皇帝眼中,闪烁出一丝稍纵即逝的不忍。说慢时快,两小子趁势压住鳌拜。十几个布库少年闻声鱼贯冲入大殿之内,在鳌拜身上演起了“叠罗汉”的布库戏。
接着,旨宣鳌拜30条之罪状,圣旨中有这么一句,可以道出天下皇权的心里话,“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妄称么?没有啊,你爹顺冶帝亲选的摄政重臣,确实是鳌拜我呀?也就是“矫旨”杀了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个反对两旗兼并换地之事的大臣,事发于康熙亲政之前,说好的,顾命大臣在摄政期间可以直接颁旨处理政事、擢罚百官呢?这也能叫“矫旨”?天可怜见!
好,鳌拜要求再听一遍圣旨,嗯,明白了。关键在“弄”字上,本质却在“欺上”之上。弄权又欺上算专权夺国,弄权不欺上则为摄政辅国。既然弄了,又欺上了,就定你个窃取皇权、恣肆威专,然后连顺冶爷钦定的摄政顾命大臣的身份都不认了。这都行?好个少年康熙皇帝!真是伴君如伴虎,天威终难测。是,臣罪该万死。可是,能请皇上看看臣为大清王朝,力克皮岛、封“巴图鲁”、苦战松锦会战、连击西充之战、护佑皇权,抗阻多尔衮。有微功于大清,留累伤于贱躯么?终乞怜成功,改为拘禁。一代权臣,终因康熙帝知其仅为弄权,而赦其一死,免覆族团灭。其后平反,也为后事了。
细究鳌拜权臣之轨迹,自从大清政坛崭露头角起,至康熙皇帝剪灭鳌拜集团时止,这段时间其实是鳌拜实力的积攒时期,他先要与其他三摄政权臣争权夺利,故,此期是鳌拜集团的形成时期。而且鳌拜于该期应该还没有生出谋篡皇位之心,只是想大权独揽,再行图谋。而康熙的背后,站着两大权贵集团,一个是满洲之权贵集团,一个是蒙古之权贵集团,此两大集团皆以康熙作为政冶利益的代言人,十分的强大和凶悍,完全与小小的鳌拜集团不可等量视之,鳌拜被除掉以后,其势力倏即土崩瓦解。
鳌拜虽然被康熙除掉,但是并不意味着他是不好的臣子,他只是康熙亲政路上的绊脚石,他挡了康熙的路。雍正帝继位后,感念鳌拜的功绩,不但恢复了鳌拜的爵位,并且追封鳌拜为超武公。?
敖白一直忠于清朝,没有第二颗心。敖包想当皇帝的情节是在影视作品中捏造出来的。这一盆脏水没有任何理由和证据。影视作品为了情节而有虚构的成分。但把影视作品中的敖白视为现实史上的敖白是错误的。历史上真正的敖包人的故事是什么?敖白出生于清朝贵族之后的一个名门望族。他与黄太极长期并肩作战,为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太白和黄帝之间,黄帝和黄帝之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黄太基死后,敖白等黄旗大臣全力支持郝歌的接班。后来,由于多尔根和豪格平起平坐,敖白坚持建立太子的继承权,6岁的男孩福林幸运地成为顺治皇帝。
多尔根摄政期间,敖白仍不屈服于多尔根。他坚定地站在顺治皇帝的一边。多尔根的整个敖包,功勋奖赏屡见不鲜,没有过错和惩罚的也不少见。然而,无论多尔根对敖白有多深的感情,敖白对顺治皇帝仍然忠心耿耿。顺治皇帝死前,他下令索尼的四位大臣担任大臣,负责他们的生活。敖白是四位助理大臣中的最后一位,但他年事已高,军事功绩斐然。他经常很有权势。康熙,这位新的少爷,随着父亲顺治的成长和成熟。康熙六年开始执政,四位辅佐大臣只留下敖白和忽必烈。法国传教士白进记载:?康熙十五、十六岁时,四大摄政王中最有权势的宰相掌握大臣会议和议会国王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力。因此,没有人有勇气挑战他。
?最有权势的首相?是敖包。当你在敖包的位置上,你有军事功绩和权力。你比他扩张得多。在与江山决斗的时候,人们往往是正直的。当他们掌权时,他们无法忍受糖衣炮弹的诱惑。直到康熙六年,敖白还没停下来。康熙即位时,敖白依然忠心。可是,敖白却很傲慢。他低估了康熙的能力,夸大了自己的实力。最后,他违反了康熙的底线,被康熙淘汰。敖白被捕后,康熙宣读了几十件事先准备好的大案。根据历史的情节,敖白是注定要死的。但康熙赦免了他,背诵了他的伤痕和功绩。事实上,康熙对背后的官员也起到了威慑作用。不管你身在何处,有多高,只要你不懂得约束自己,你还是可以被推到最后的!
在电视剧《鹿鼎记》中,鳌拜作为正统的反派分子,让很多观众看来都气得牙痒痒,还好有男主角韦小宝智斗鳌拜,最终和康熙智取鳌拜,而鳌拜的奸臣形象也由此深入人心。
同样,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鳌拜也是深入人心的大反派之一,但是其中有一桥段,却不免让人困惑年仅十七岁的康熙皇帝,下令让一批毛头小子,就把手握重权清初第一猛将拿下并击杀。
之所以说这一桥段让人看着感到困惑,是因为鳌拜可不是一个昏庸的大臣,他早年跟随努尔哈赤打江山的时候,那股雄霸之气绝非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更别说是一群毛头小子了。
而且,历史上,很多人都会把鳌拜比作三国时期的曹操或者说是司马懿,因为他同样是清王朝的枭雄,权倾一时,也有将皇帝架空的实力。
当时,面对康熙这个十几岁小伙子的计谋,鳌拜早已经就知晓了他的计划,但他明明知道危险将至,却一直犹豫不决,没有命令自己的四十万大军发难。倘若鳌拜果断一些,以他的实力,康熙的皇帝之位恐怕不保,大清江山就要改成鳌拜来管理了。
那么,为何鳌拜最终并没有反叛,而是等着康熙派人杀自己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深入了解鳌拜这位清朝的枭雄人物,要知晓鳌拜的背后靠山是谁,让鳌拜只能隐忍不发,即使在危及生命的时刻,也仍然不敢反叛。
鳌拜的出身很好,乃是将门之家,作为四朝元老的他,从努尔哈赤攻打明朝的时候,就一直追随,并在清朝开国年间,立下了无数赫赫战功。可以说,清朝如果少了鳌拜,中原大地究竟是汉人还是满人统治,还都是未知数。
在中原大地还属于明朝统治的时期,虽然清朝军队在此时面对明军,就已经是屡战屡胜,所向披靡了,但是在清朝军队的后方,却有一块让他们如鲠在喉的岛屿皮岛。
皮岛是明朝大将毛文龙人为创造的位于清军后方的一块军事要地,此处对清军造成严重威胁明军可以靠着水军攻击清军后方部队,但清军的骑兵部队却伤及不了明军分毫。一时之间,皮岛已经成了努尔哈赤的梦魇,一度困扰努尔哈赤很久。
而且,即使明朝国君自己处死毛文龙,但没有首领的皮岛,仍然无法被清军攻克。之后,为了能够将这一问题永久铲除,努尔哈赤整合大部队,命令手下四员大将全力攻打皮岛。
然而,战争的结果仍然是以清军的惨败结束。无奈之下,努尔哈赤下令让鳌拜去攻打皮岛,而鳌拜只留下了一句话以人头担保,一定攻下皮岛。
鳌拜率领清军,前往攻打皮岛的时候,被明军的火器打得死伤惨重,眼看就要再次失败,鳌拜亲自上阵,和士兵一起冲锋。看到将领如此英勇,手下士兵也都像是打鸡血一般,重新振奋了士气,虽然牺牲了很多士兵,但最后还是成功拿下皮岛。
之后的松锦会战,同样表现出了鳌拜的勇猛气概在突遭大规模明军侵袭的时候,主动发起五次猛攻,将敌军打败。同样,鳌拜在抗击农民军时也靠着自己的威猛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这几次战役中,其实不难发现,说鳌拜是清朝曹操或者司马懿,并不正确,因为在战争中,他都是勇往直前地冲锋,并没有使用兵法谋略,与其说像曹操,不如说像项羽。
而且,鳌拜也并非像曹操这种枭雄能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恰恰相反的是,他是一个绝对忠诚的大将。
在皇太极去世之后,其弟弟多尔衮因为功勋卓越,想要继承哥哥的皇位。由弟弟继承哥哥的皇位在古时候其实并不罕见,也不算是篡位,因此很多大臣也并没有反对。
但这时候,鳌拜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认为先皇的功绩无限,其打下的江山理应由他的儿子继承,多尔衮这么做是大逆不道,要想当皇帝,他绝对反对到底。
多尔衮最后迫于压力,还是将帝位还给了顺治继承。
鳌拜为此被多尔衮多方打击,但几年之后多尔衮因病去世,鳌拜的春天来了。
如果鳌拜想要叛变,此时机会是最佳的,因为顺治才刚上位,没有多少实权,而鳌拜却手握重兵,完全有架空顺治的能力,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同样,在年纪七岁的康熙登帝后,鳌拜也并无二心。
之所以如此忠心,就是因为鳌拜背后的靠山是皇太极,他是皇太极最忠心的部下,仅此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8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