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尚是什么人他的军事才能怎么样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5 08:25:02

诸葛尚是什么人他的军事才能怎么样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尚是什么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三国时期,除枭雄曹操跟仁主刘备之外,还有一位智谋无双的军事诸葛亮,纵观他的一生善用兵法打赢不少战役,而且为北伐战争心力憔悴最终病死途中。然而诸葛亮只育有一个儿子,名叫诸葛瞻,他是否能遗传父亲的基因变得很聪明呢?

据记载,诸葛亮曾给兄长诸葛瑾寄予书表述自己的儿子,他写书中道:“瞻今八岁余,聪智伶俐,怕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此话可窥见诸葛瞻年幼时就已十分聪明,连父亲都写信告诫诸葛瑾,说儿子太过聪明,担心反影响他的前程,难以被重用。

看来诸葛亮深知谦虚之道,考虑长远,而儿子诸葛瞻自小就暴露出过人天赋,各种学说夸夸其谈,琴棋书画纷纷融会贯通,因此蜀国上下都知道军师有这么一个神童儿子,如诸葛瞻在10岁时的亲笔画就已价值不菲。

北伐失败诸葛亮死后第十年,诸葛瞻长及17岁,逐蜀帝刘婵封为羽林中郎将,又过十年,诸葛亮再次升职为军师、将军、尚书仆射,等于在官职上跟当年的诸葛亮平起平坐了。同是27岁,当年诸葛亮才出茅庐,而儿子诸葛瞻已经成为蜀国重权人物,且是百姓希望的象征。蜀国上下见他机智善谋,颇有父亲的雄风,于是就把统一中原的希望放在其身上。

因此平日里,诸葛瞻几乎就成为了蜀国人眼里的“诸葛亮二代”,他所做的政务措施,均为人们大力支持,并且无人敢忤逆他的决定。然而他虽有父亲的优秀基因,但后天无能人正确指导,使得他逐渐恃才傲物。

得诸葛亮真传者乃姜维,而诸葛瞻当时才7岁父亲就死了,为此没得到任何传授秘技。据说有一次,太监黄皓向蜀帝说姜维的不当之处,诸葛瞻则在旁边保持沉默。因为黄皓势力也非常大,对此诸葛瞻对此有所惧怕,甚至不敢挑战对方的权威,也这应验了诸葛亮临终前留给儿子的一个句话“难成大器”。

事后果然如父所说,景耀6年,邓艾率军偷袭阴平,诸葛瞻带兵前往诛杀,而在关键之刻诸葛瞻表现的犹豫不决,对行军打仗完全不懂,最终错过打败敌军的时机,使得邓艾逃脱,不久后邓军反攻,诸葛瞻被困绵竹,然而只要静等援兵到来即可解围,可诸葛瞻偏偏中了邓艾的激将法,一气之下就带兵出城跟对方硬刚,结果惨败。

如三国志所描述,瞻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岁,众兵皆散,艾长驱直达成都。正是因为诸葛瞻的冲动跟无能才令邓艾攻到蜀国成都,为此足见他拥有父亲的优良基因,但在后期实属废材一个。

然而诸葛亮的儿子这般无能,但孙子诸葛尚却是智勇双全的。《华阳国志》记载,诸葛尚曾经劝说过亲爹诸葛瞻尽早铲除黄皓,但父亲不听,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诸葛尚较为果然,且懂得局势所趋,迫不容待,黄皓一日不除,始终都是蜀国的大毒瘤。

后来,他随父亲讨伐邓艾军,战场上诸葛尚不再像爷爷父亲一样是幕后指挥者,他身披战甲亲赴前线杀敌,据说敌方派出邓忠两位猛将挑衅,诸葛尚二话没说,挥枪上马就来了一场1VS2,结果取得了胜利。可惜,诸葛尚遇到一个无能废材的父亲,导致跟着他一起被战争赴死。诸葛尚的之所以那么勇猛,基本是受爷爷的光荣事迹的鼓励,再加上他性格好斗,跟容易骄傲的诸葛瞻不是同一类人。

诸葛亮资料介绍

  诸葛亮造像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体态:身长八尺(根据东汉计量单位合约184cm),容貌甚伟,有英霸之气,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
  爵位:武乡侯、武兴王(东晋追封)
  先祖:诸葛丰(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亮画像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黄硕)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诸葛果(亲女)、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颢(攀子)
  徒弟:姜维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军事人才。
诸葛亮出身世族大家,他的祖上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的高级武职。这使得诸葛亮自幼耳濡目染,从家族的文化沉淀中得到很多教益。诸葛亮没有出山前,就自诩管仲乐毅。这两人分别是春秋战国时著名的文臣武将,可见诸葛亮对自己文武全才的自信。
不过在诸葛亮的前半生,他一直担负的是文臣的角色。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后,让他担负起萧何的职责,治理地方,足食足兵。连他的敌对阵营的谋士刘晔也评价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只是因为形势的需要,诸葛亮才走上带兵作战的战场。
在张飞遇害后,诸葛亮接替他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开始执掌军权。在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便开始以北伐曹魏,匡扶汉室为己任,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以为刘备、关羽、张飞这些人都已离世,蜀军已经没有了作战的能力。谁知道,他们遇到了诸葛亮这位强劲的对手。

“米内光政”诸葛亮的“圣人”名不副实他统治下的人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诸葛亮,一个不敬的圣人,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最传奇的政治家、军事家。还形容他是智慧之神,能创造奇迹,能预知未来。他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他兢兢业业的生活和性格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侍郎形象,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诸葛亮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符合这个形象吗?如果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什么人们还要刻意创造这种完美的偶像?这个偶像在中国传统政法文化中象征着什么?千万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它们隐藏着传统政治文化的许多秘密。

诚然,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和成就的历史人物,这一点27岁的隆中对已经看出来了。从那以后,他制定了辉煌的计划或非凡的勇气来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但从三国历史的大局来看,蜀汉是战败国,许多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也与诸葛亮有关。如果关羽不慎失守荆州,不仅是关羽的责任,也是诸葛亮近乎不作为的表现。刘备死后,诸葛亮对蜀国的管理也出现了人才储备、国力提升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谋略,经常一意孤行,对魏延将军存有偏见,成了大,连蜀国也很快灭亡了。但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志》,太多人描绘和刻画诸葛亮的形象工程,甚至把它做得近乎完美,从神化到妖魔化,编造借东风、空空如也等城市规划的传说,让历史越来越离谱。

在中国文化中塑造如此高大的官员形象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诸葛亮之所以能登上神坛,是因为他对主人忠心耿耿,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一个人在永安宫的时候说得很清楚:“如果你的才华只有曹丕的十倍,你就可以买下一个国家,最后做成大事。继承人可以补充或者补充;如果你没有天赋,你可以自己拿。”这道圣旨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这使得诸葛亮能够取代刘禅的王位。同时,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军事、政治、金融、文化等方面掌握了九年的权力,但他从来没有保留过这样的“邪念”,依然忠心耿耿。与同时代的曹丕和司马燕相比,他们在掌握军政大权后最终篡位,似乎是天壤之别。曹操、司马懿、司马昭等人虽然没有篡位,但逼宫、杀人、宫廷政变等一系列行为也显示了诸葛亮一生的忠义魅力。

此外,他的官奴人格完全符合最高统治者和制度文化的需要,是维护统治稳定的支撑点,是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总之,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官员很少见,难能可贵。论忠诚的标准,诸葛亮的家世和后代都无可挑剔。他的儿子诸葛瞻虽然没有当将军的天赋,却没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抵御魏军的进攻,导致魏军被邓艾杀死。但他继承了父亲“忠义”的衣钵,拒绝了邓艾“琅琊王”等高官的诱惑,将他斩首示众。他在绵竹为蜀而死,成为英雄,不辱父荣。他的孙子诸葛尚也“死于池,去了魏县”,更增加了祖父的“忠义”。如果有两位忠臣及其后代,后世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都会高度赞扬。诸葛亮成为统治阶级和传统文化标榜和推崇的旗帜。

然而,仔细研究诸葛亮统治下的蜀国,就会发现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庞大的国家机器和沉重的人民负担。蜀国人口90多万,官吏4万多,军队15万多。平均27人拥有一名官员,搭载近5名士兵。人们不仅供养着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而且青壮年主要在前线部队,后方生产前线的多为妇孺老幼。庞大的国家机器成了悬在人们头上的利剑。二是严管重罚百姓。根据《三国演义》,郭冲列举了五件事。诸葛亮认为,刘璋统治蜀国时,刑法过轻,导致蜀人忘记了君臣之道。所以他要“以法定法,知法所定之恩;唯爵,爵嘉傲;上下有节。”其目的是维护君臣之道和统治的稳定。卷5,,说,“地狱支付,口服。”。虽然其德刑并用,百姓无怨,但也掩盖不了重刑的事实。总之,在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特点是一切为前线和战争服务,人民的疾苦和生命基本被忽视。有关记载没有提到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也没有提到蜀国人口急剧减少的事实。

诸葛亮的计谋是他一生中被谈论最多的。他被认为足智多谋,自夸西游。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其计划的意图和目的是什么?因为诸葛亮的妙计,世界往往会流下更多伤心的眼泪,国家往往会有更多的焦土。除了利用人民的血肉来整合军阀的势力范围,他的高明伎俩还有什么价值?为什么人们崇拜用战术算计别人,自相残杀,争权夺利,烧杀抢掠?就连他自己也说:“虽有功于国,必丧于命!”诸葛亮为什么这么担心?问题在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包括成千上万的尸体,血流成河,环境和文化的破坏。诸葛亮心里有点清楚,但后人似乎没什么感觉。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时代使然,没必要批评个人。问题是,为什么后人如此崇拜这些战争杀戮计划?最令人费解的是,受苦受难的平民百姓,甚至被当作炮灰,却自觉自愿地赞美和崇拜这些以计谋取胜的战神。这是一个国家的病态还是文化的退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8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