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唐文宗。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这首诗出自于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诗名中的“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是指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这一天大唐帝国发生了一场政变,锐意改革维新的“甘露四相”被杀,宦官彻底架空了颇有明君气象的唐文宗,掌握了朝政大权,史称“甘露之变”,或称“甘露事变”。在这场政变之后,天下彻底进入了“第二次宦官时代”,唐文宗更是被宦官圈禁至死,
当时白居易已经被贬出朝廷,未被卷入这场风波当中,但是因为在这场政变之中,以“甘露四相”为代表的正直人士被屠戮殆尽,也使得白居易在庆幸之余表达了对这些人的悼念。
那么,“甘露之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贵为天子的唐文宗还会被圈禁至死呢?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悍然起兵,反抗唐朝统治,大唐盛世在渔阳鞞鼓前走向了崩溃,而后大唐王朝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难平叛之旅。
在这场使得唐朝由盛转衰,更是对此后历史造成了巨大影响的安史之乱中,作为唐朝最高统治者的唐肃宗李亨开始处处提防文武百官以及边将,转而依靠侍奉左右的宦官掌控朝政,这便为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政埋下了伏笔,更是将“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大幕拉开。
到了唐德宗时期,因河北三镇尾大不掉,各地藩镇开始对中央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唐德宗为了打击藩镇,诱发了“泾师之变”,唐德宗在这场变乱之中大受打击,从此再也不相信边镇,遂将禁军兵权交给了身边的宦官,从此之后唐朝的宦官势力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826年,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弑杀,把持朝政的大宦官王守澄拥立唐敬宗之弟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
唐文宗刚刚即位之时,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却因朝堂之上牛李两党相互倾轧,使其发出了“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感叹,再加上此时宦官靠着手握禁军兵权,处处对唐文宗形成了掣肘,整个大唐帝国乃至于唐文宗的性命都被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掌握在手里。
唐文宗对此深感不满,遂与一众正直之士积极谋划铲除宦官的政变。
公元831年,唐文宗与时任宰相的宋申锡暗中联合,准备对宦官集团动手,却因消息泄露,王守澄诬告宋申锡谋逆,使得宋申锡被贬,随后病死于被贬之地。随着宋申锡的死,使得唐文宗感到自己小瞧了宦官集团的力量,从此行事便更为小心,并且开始注意挑起宦官集团内部矛盾。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唐文宗先是拉拢了作为宦官集团中中流砥柱的李训、郑注等人,随后又提拔王守澄的部下仇士良,分走了王守澄的兵权,随后将王守澄赐死,但是如此一来,又使得仇士良做大,掌握了宦官集团,唐文宗准备趁仇士良尚未整合宦官集团之时,与李训、郑注等人发动政变,先发制人。
如果计划周密的话,唐文宗完全可以靠着李训、郑注等人手中的力量,将仇士良等宦官一举铲除,可是奈何唐文宗选了一群“猪队友”……
在甘露之变发生前夕,李训便开始谋划铲除郑注之事,遂奏请唐文宗将郑注外放凤翔,担任凤翔节度使,明面上是为甘露之变做准备,实际上李训这是想要趁郑注被调离中枢之时,将其边缘化,继而将其罢黜。大敌当前,宦官集团尚未铲除,作为唐文宗集团的核心李训、郑注等人便开始了相互倾轧,唐文宗靠着这样的人,能成大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甘露之变当天,扮演着“请君入瓮”这一重要角色的金吾大将军韩约惊慌失措,露出了马脚,使得仇士良等人连忙挟持唐文宗退守宫城,随即调集禁军将李训、韩约等人及党羽全部铲除,正在赶往长安的郑注随后也被监军所杀,甘露之变宣告失败。
在甘露之变后,大唐帝国的朝政大权彻底落入了宦官集团手中,宦官开始掌握废立君王的权力,天下彻底进入了“第二次宦官时代”。而政变失败后的唐文宗更是遭到了仇士良等宦官的圈禁,随时都会受到宦官的欺凌,不禁让唐文宗发出了“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的感慨……
李昂之所以一直都摆脱不了宦官的掣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昂的手中没有任何兵权。其实我们翻开史书,不难发现,自唐玄宗以来,其实每一代唐朝君王在上位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着宦官的影子,特别是到了唐德宗之后,宦官更是手握兵权,开始肆无忌惮了。
而当唐文宗李昂上位以后,唐朝宦官乱政的现象可以说是愈发严重,就连唐文宗本人都是由宦官拥立,这才登上帝位的。而李昂为了摆脱这种现状,便联合了其他大臣,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谋?,就是说想借助甘露之名,将所有宦官召集起来,然后将他们全部连根拔起。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次的?甘露之谋?最终还是失败了,就连那些和李昂一起发动这次政变的大臣都死于非命,而一次的失败,导致了唐文宗直到离开人世都过着木偶般的生活,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唐文中的手中彻底没了任何的权力。
?甘露之谋?的失败可以说是导致唐文宗悲惨生活的开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唐文宗沦为了一个受宦官操纵的傀儡君王,直到唐文宗去世的时候,他都没有摆脱掉宦官的束缚,也就是因为这样,唐文宗成为了唐朝中晚期最为悲催的君王。
通过这次?甘露之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以李昂为代表的群臣一方之所以会一败涂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手中没有任何兵权,由此可见,其实李昂的悲惨命运早就已经被注定了,毕竟当时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如果手中没有任何兵权的话,那么就只能陷入被动之中。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李昂之所以摆脱不来宦官的掣肘,最主要的是手里没有兵权,如果李昂的手中有所权力的话,那么结局或许会被改写。
原因是李忱本身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是为了躲避宦官和兄长的攻击。他便装成傻子躲避政敌,经历几代皇帝的更替,李忱明白了宦官势力过于庞大,反观皇权受到了威胁,日益衰弱。所以他便隐藏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之后宦官为了继续把握朝政,便把李忱立为皇帝。然而这一切都在李忱的计划中,他一上台后,即刻削弱了宦官的势力,驱除了武宗时期的旧臣,重用宪宗时期的大臣。随后唐宣宗逐步收复失地,国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在唐宪宗时期,李忱只不过是一个宫女之子。出生后便收到了他父王的冷眼,渐渐的被忽视。唐宪宗驾崩后,唐穆宗继位,此时的宦官势力不断的提升,然而穆宗没有办法压制,过了几年后,便撒手人寰。这时候李忱装疯卖傻,躲过了政敌的威胁。他的存在感日益减少。
唐文宗时期,文宗上台后,意识到了宦官严重威胁了皇权,想要削弱宦官的势力。但是这时候文宗完全被阉党玩弄,根本没有机会消灭宦官。宦官也知道文宗想要改革朝堂,于是宦官联合起来把文宗杀害了。经过几代朝堂的洗礼,李忱愈发的知道宦官一直威胁皇权,于是他继续隐藏自己。
唐武宗驾崩后,宦官开始寻找自己扶持的对象。之后就想到了李忱,在宦官的运作下,李忱成为了大唐第十六位皇帝。李忱登基后,大力改革国家的弊端,削弱宦官的势力,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权力逐步回到了君王的手中。此时太监们以奇特的眼光看待李忱,拥立他的宦官悔得肠子都青了。渐渐的失地被收回,呈现出一片盛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8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