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宰相李林甫常常献媚于唐玄宗,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且,李林甫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暗地里却常常害人。例如,某次李林甫假意劝同僚李适之去给玄宗建议开采华山发现的黄金,以此来邀赏。李适之信以为真,立马跑去给玄宗建议此事。唐玄宗知道后,立刻找来李林甫商量这事儿。
李林甫来后却告知玄宗自己早此事,只是觉得华山是龙脉断然不可开采。唐玄宗听后,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大不满意而逐渐疏远。后来,《资治通鉴》对李林甫的评价是“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意思是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口蜜腹剑的故事
口蜜腹剑说的是谁呢?成语故事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唐玄宗时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李林甫。这是一个阴险狡诈、嫉贤妒能、人品极差的人。这个词的意思指嘴上说得甜如蜜,肚子里却装着杀人的剑。比喻嘴甜心狠,狡诈阴险。说坏人或笑面虎时,常用此语。与“笑里藏刀”近义。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位高权重&mdashmdash;他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此人知识渊博,能书善画,但是人品极差。他忌贤妒能,凡是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会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打击排挤。而对于唐玄宗,他则阿谀奉承,竭力迁就,并且采取种种手段和方法,巴结讨好唐玄宗宠信的嫔妃和心腹太监,博取她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与人交往时,总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说的都是些动听的话,心里却琢磨着怎么害人。有一次,他假装诚恳地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若能开采出来,就可大大丰富国库,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信以为真,赶忙跑去建议玄宗开采华山矿藏。玄宗听了非常高兴,就招李林甫前来商议。李林甫却说:“我早知此事,华山是历代帝王的‘风水宝地’,怎么能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唐玄宗又一次被李林甫蒙蔽,还认为他是忠臣,于是逐渐疏远了李适之。李林甫就这样排挤了许多有才之士,使朝中忠臣良将越来越少,因此百姓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现在你知道口蜜腹剑说的是谁了。李林甫的为人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么一个贬义的成语。可能是因为他并没有做什么大的坏事,所以还不至于像秦桧那样遗臭万年。甚至还可以被某些同样人品的人当成学习的榜样呢。
和没有什么家族背景,靠善写文章而出道的李义府不同,李林甫本就是唐朝宗室,长平王李叔良曾孙。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因为这个关系,李林甫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对唐玄宗李隆基的举动了如指掌,每逢奏对都能迎合玄宗的想法,深得赏识。李义府飞黄腾达靠的是傍上了武则天这个大腿,李林甫权倾天下则是找到了武惠妃这个靠山。武惠妃也是绛州刺史武攸止(武则天堂侄)之女。
武惠妃初封为婕妤,为玄宗诞育四子三女。开元十二年(724年),赐号惠妃。性情乖巧,善于逢迎的武惠妃,很得唐玄宗(唐明皇)的欢心,宠冠后宫,虽只将她封为妃,但宫中对她的礼节却等同皇后。甚至唐玄宗一度打算立武惠妃为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表示当今太子李瑛不是惠妃所生,惠妃自己也有儿子,一旦以惠妃为皇后,恐怕她会基于私心而使太子的储位不安。从江山社稷的稳定考虑,玄宗采纳了谏言,才没有立惠妃为皇后。
虽然封后不成,但唐玄宗还是更宠爱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对太子李瑛则有所疏远。李林甫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表忠心,表示愿意尽力辅佐寿王。武惠妃对此自然非常感激,之后在武惠妃的帮助下,李林甫被授为黄门侍郎。李林甫也投桃报李,死心塌地地支持武惠妃。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担任宰相。在唐玄宗欲废黜三子之时,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虽然这次因为张九龄的极力劝阻,三王没有被废,但祸根却已经种下了。
在排挤掉了张九龄后,李林甫稳坐宰相高位,朝堂之中基本就是他说了算了,三王被废也就是迟早的事了。开元二十五(737年),玄宗听信了武惠妃和李林甫等人的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东宫储位由此空悬。
但没过多久李林甫的后台武惠妃就病死了,怎么办?为了长久富贵,总揽大权,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把寿王李瑁立为太子。李林甫为此数次劝说唐玄宗,而玄宗却更倾向于忠王李玙。他认为李玙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勤奋好学,高力士也表示支持。当然,唐玄宗应该还有一个没有明说的想法:太子要是和宰相等重臣关系太近,势力过大,对他的皇权也是威胁,最好就是太子党和朝臣各为派系,他在中间保持平衡就行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李玙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李亨。次年(739年),李林甫又兼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官员的铨选。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但却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不久,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任左相,兼任兵部尚书、弘文馆学士,授上柱国、光禄大夫,封渭源县开国公。李适之也是唐朝宗室,是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
《开元天宝遗事》里面说:“李林甫妒贤嫉能,不协群议,每奏御之际,多所陷人,众谓林甫为肉腰刀。又云林甫尝以甘言诱人之过,谮于上前,时人皆言林甫甘言如蜜。朝中相谓曰:“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人日憎怨,异口同音。”这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出处。
李林甫一生构陷诬蔑无数,制造冤案无数,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专门针对太子李亨的“三狱案”,而首先遭殃的就是李适之。
李适之拜相后,便想与中书令李林甫争权。李适之好饮酒,能喝一斗不醉,他与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齐名,被时人称为"酒中八仙",杜甫还写了一篇出名的《饮中八仙歌》。好酒之人多半性情粗疏,哪里是心思缜密的李林甫的对手?所以就难免掉进李林甫下的圈套——李林甫曾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我觉得你可以上奏给皇帝。”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时,将华山有金矿之事奏知唐玄宗,唐玄宗一听,这是好事啊,便征询李林甫的意见。
李林甫答道:“这个事情,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按《旧唐书·礼仪志三》:“玄宗乙酉岁生,以华岳当本命。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唐玄宗生于公元685年岁次乙酉,而地支“酉”与八方相配,正当西方,所以华山又成了玄宗的本命山。
唐玄宗大吃一惊,心中不爽,认为李适之要么是不忠,要么是鲁莽,就对李适之道:“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从此,李适之被皇帝认为虑事不周,不堪重用,渐渐被疏远了。但李林甫坏事做绝,做坏事总是要做绝,他要的不是皇帝疏远李适之,而是彻底干废李适之。由于李适之兼任兵部尚书,于是李林甫就一手炮制了“兵部案”,借以打击李适之。“兵部案”算是“三狱案”的发端。
天宝四年(745年),李林甫突然向兵部发难,诬告兵部的某些官员以权谋私,并下令逮捕了官员六十多人,交由京兆尹和御史审讯。由于纯属诬告,审讯持续了几天,李林甫仍然得不到任何有用的口供,于是又将这些官员交给法曹吉温审理。
与李林甫臭味相投的吉温本非善类,作为李林甫的心腹打手,当然知道李林甫想要什么,为了拿到李林甫想要的口供,“或杖打或挤压,哭嚎之声,撕心裂肺”,在他的严刑逼供下,官员们个个屈打成招,纷纷按照吉温的意旨,互相揭发,画押招供。李适之身为兵部尚书,自然难辞其咎,深受打击。
李林甫很明白,由于自己在立太子一事中支持的是寿王李瑁,日后如太子李亨继位登基,自己必定死得很难看。以李林甫的狠毒奸诈,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很快便有了兴大狱动摇东宫,再废太子,另立储君的想法。
李林甫说干就干,马上将目标对准李亨太子妃的哥哥韦坚,“三狱案”之“韦坚案”就此开始。韦坚在担任江淮转运使期间,颇有作为,以办事干练而著称,给国库增加了不少的收入,所以受到玄宗的恩宠。且韦坚与李适之关系好,借此不但可以迂回地解决东宫问题,还可以顺便打击李适之,一举数得!
他先推荐韦坚担任刑部尚书的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等待下手的机会。恰好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入朝献捷,皇甫惟明曾经担任过太子李亨的幕僚,颇为念旧,见李林甫专权乱政,就建议唐玄宗罢免李林甫的相位,并提出刑部尚书韦坚有宰相之才,可以起用。谁知建议没有被玄宗采纳,消息反倒泄露了出去。
这种事情李林甫当然不能忍,决定先下手为强,把对方全部扳倒,还是老办法——诬告。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夜,太子李亨出宫游玩,在夜市上刚巧遇到了韦坚,韦坚之前和皇甫惟明相约夜游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所以两人聊了几句之后就分开了。很快杨慎矜向玄宗揭发,说韦坚身为外戚,不应结交边将。《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说:玄宗忌讳皇室人员与外臣相交,曾经发布敕命:“宗室、外戚、驸马,非至亲毋得往还;其卜相占候之人,皆不得出入百官之家。”于是唐玄宗大怒,皇甫惟明与韦坚因此锒铛入狱。
李林甫也趁机诬奏,称韦坚勾结皇甫惟明,打算拥立太子李亨为帝,接着又让杨慎矜、杨国忠、王鉷、吉温等人一起出来做证。玄宗虽然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心存不轨,但说到太子参与其中,企图大逆谋反,却谁也没有拿出确凿的证据。所以唐玄宗处理得也很慎重,便下制书责备说韦坚因谋求官职地位,存有野心,定了个“干进不已”的罪名,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浙江缙云)太守。
而皇甫惟明则被安上个“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得职务,贬到播川郡(治今贵州遵义)太守,家产全部没收充公。而皇甫惟明的兵权则被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
看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太子平安无事,分毫未动,李林甫也是无可奈何。
本来这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有想到韦坚的弟弟韦兰、韦芝不服,突然又跳出来为哥哥鸣冤叫屈,还说太子李亨可以作证。这样一来,事情顿时变复杂起来,唐玄宗龙颜震怒——之前说你们勾结起来要谋反,我还不相信,现在看来恐怕真是有问题!
人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太子李亨真是被几个舅子害惨了,惶惶不可终日,马上向唐玄宗上表辩白,表明与韦坚兄弟毫无干系,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坚决请求离婚,表明了“不以亲废法”的态度。唐玄宗也不表态,听任太子李亨与韦氏离婚。随后韦氏被废为庶人,出家为尼。韦氏兄弟也被贬往岭南,韦氏家族在朝堂上的势力就此被清洗一空。
其他只要是与韦坚、皇甫惟明有牵连的人,如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等人,李林甫也都不放过,先后遭到李林甫的中伤构陷,将其诬蔑为韦坚和皇甫惟明的同党,几十个人全部贬官流放。由于受到“兵部案”的牵连,喘息未定的宰相兼兵部尚书李适之看到这样的情景,又惊又怕,知道自己斗不过李林甫,再等下去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便上疏请求辞职,算是对李林甫示弱:你李林甫赢了,我李适之认输了。
天宝五载(746年),李适之被罢去相位,改授散职太子少保。得到任命后,李适之欣然不已,自以为躲过了无妄之灾,平安无事了,于是就大宴亲朋,在席间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李林甫一听大怒:你讽刺我不是贤人,意思是你把宰相的位置让给我的?那你去死吧!
同年七月,李林甫上疏朝廷,弹劾李适之与韦坚结为朋党,勾结废太子李瑛。因此。韦坚流放临封(今属广州),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以李林甫坏事要做就做绝的性格,怎么可能放过这些人,万一这些人有朝一日咸鱼翻身,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747年,在得到玄宗的批准后,李林甫殿中侍御史罗希爽到各地巡查被贬谪的官员。吉温和罗希奭并称为“罗钳吉网”,作为李林甫的左膀右臂,得力打手,尤其擅于罗织罪名、刑讯逼供。罗希奭的舅舅是李林甫的女婿,所以他也算李林甫的心腹干将。罗希爽根据李林甫的授意,从青州到岭南,只要见到李林甫贬谪的官员,一律找个由头栽赃,然后格杀勿论。
李适之在宜春听到这一消息后,心中万分忧惧,知道李林甫一定不会放过自己,自己已经是大祸临头了,为了保护家里人不被牵连,就只有服毒自杀了,死前李适之大呼:“惟愿转世不再做朝官!”他的儿子李普送父亲的尸骨到东京,被李林甫知道后,竟又派人诬告李普,将其乱棍打死在河南府大堂上。而皇甫惟明、韦坚三兄弟自然也没有逃过这次劫难,都被赐死在外地。“韦坚案”牵扯广泛,旷日持久,直到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后,才算结束。
眼见这次没有扳倒太子李亨,反倒是逼死了太子妃的兄弟,还逼得太子离婚,李林甫知道自己和太子已经是不可共存的死对头。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李林甫当然不想死,那就只有太子死!李林甫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三狱案”之“杜有邻案”就此爆发。
太子东宫的内官有妃、良娣、宝林三级,还有诸多宫女。良娣是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天宝五年(746年)年底,太子李亨的姬妾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时任为赞善大夫,正五品官,为太子东宫官属。杜有邻还有一个女儿(杜良娣的姐姐),嫁给左骁卫兵曹柳勣。曹柳勣生性狂疏,不拘小节,喜欢交结豪俊之士,与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都是好朋友。
老丈人杜有邻和女婿曹柳勣性情大不相同,杜有邻接受不了曹柳勣的轻傲狂放,而曹柳勣则讥笑杜有邻的迂腐胆小。这样,二人的积怨越来越深,甚至相互仇视。有一天,为了一件小事二人又争吵起来。杜有邻仗着自己是长辈,狠狠地训斥了曹柳勣一顿。曹柳勣一贯心孤气傲,这一次又被老丈人骂得狗血淋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愤恨交集之下,他就写了一篇诬告状,状告杜有邻“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诉状刚好落到李林甫的手里。李林甫一看,机会又来了。
曹柳勣告发丈人杜有邻,起因简单,不过是挟怨报复,李林甫却借口案情重大,直接由委派人员审讯。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曹柳勣继续诬告,由于李林甫揪住不放,估计还有“罗钳吉网”等帮凶的功劳,案情迅速扩大,审讯中查出李邕曾送给柳绩一匹马,便以“厚相赂遗”受到牵连,又因李邕与淄川太守裴敦复有私交,裴敦复曾推荐李邕担任北海太守,裴敦于是也遭到株连。此案不但牵扯了一大批地方官员,最后太子李亨也被牵连进来。
玄宗听说涉及太子,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曹柳勣搞鬼。由于涉及到太子,为避免朝堂动荡,玄宗还是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但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曹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执行杖刑的尺度是因人而异的,在李林甫授意下,杜有邻、曹柳勣均丧命重杖之下,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天宝六年(747年)李邕、裴敦被"就郡决杀",李邕时年七十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记载:之前曾经有人对李邕说:“君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然终虞缺折耳。”想不到果然应验了。
历史 总会重演,太子被迫再次离婚。李亨看着老丈人杜有邻等人冤死却无可奈何。李亨为了向父皇表明自己的清白无关,虽然非常喜爱杜良娣,也只能和杜良娣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此时,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据野史记载说,处理此事的李辅国是太子心腹太监,揣摩到了太子不能忘怀杜良娣的微妙心思,悄悄为无家可归的杜良娣做了一番安排。这雪中送炭的举止令太子李亨格外感激,后来李亨当了皇帝后,李辅国深得重用,权势滔天,当然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名将王忠嗣是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父亲战死殉国后,成为唐玄宗抚养的假子,赐名忠嗣,自幼在被养于宫中,与太子李亨交情深厚,后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控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威震边疆,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和信任。李林甫担心王忠嗣会入朝拜相,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他非常忌惮,一直想找机会对付王忠嗣。
恰好唐玄宗考虑攻占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石城山),但王忠嗣认为花数万伤亡的代价,就算取得石堡城也得不偿失,唐玄宗对此很不高兴。天宝六年(747年),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就下诏命令王忠嗣分兵接应他,王忠嗣无奈只能出兵。将军董延光进攻石堡城失利,却上奏说是王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唐玄宗大为不悦。不把太子置之死地的李林甫誓不罢休,一看机会来了,正好可以一箭双雕,便马上趁机指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魏林声称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而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王忠嗣曾经说过:“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
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幸好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的哥舒翰,正受到唐玄宗宠爱,辞语非常恳切的上奏说王忠嗣是冤枉的,并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唐玄宗最后才消了点怒气,没有杀王忠嗣,将他被贬为汉阳太守。
李林甫虽屡兴大狱,欲离间玄宗与太子的关系,但李亨仁孝谨慎,又有张垍、高力士的保护,他的奸谋最终也未能得逞。
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鉴于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文臣以边将入相的先例,为了巩固自己的相权,打算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于是请求辞去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并上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李林甫认为在朝堂没有势力的蕃将好控制,对他一手遮天没有威胁。唐玄宗忙着和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便采纳了他的建议。李林甫重用蕃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独揽朝政,权势滔天。为蒙蔽皇帝,他曾召集谏官训话:“如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顺从圣意都来不及,还需要什么谏论?你们难道没见过那些立仗马吗?它们整日默不作声,就能得到上等的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就会立即被剔除出去。就算后来想不乱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从此,朝中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争,李林甫也更是无法无天,肆意妄为。
李林甫外防边将,内防谏官,却没有防到杨国忠。《明皇杂录》记载:李林甫宅亦屡有妖怪,其南北隅沟中,有火光大起,或有小儿持火出入,林甫恶之,奏于其地立嘉猷观。林甫将疾,晨起将朝,命取书囊,——即常时所要事目也。忽觉书囊颇重于常,侍者开视之,即有二鼠出焉。投于地,即变为狗,苍色壮大,雄目张牙,仰视林甫。命弓射之,殷然有声,狗形即灭。林甫恶之,称疾不朝。其日遂病,不逾月而卒。
李林甫快死的时候,杨国忠刚到剑南,便被唐玄宗派宦官召回朝中,并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他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杨国忠对李林甫仍非常忌惮,汗流满面,连称不敢。
李林甫刚死,杨国忠拜相,便马上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大为震惊,马上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和杜有邻案是不是很像?)。唐玄宗一看,证据确凿啊,顿时大怒。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安禄山是很畏惧李林甫的,听到李林甫病死的消息还不敢相信,反复确认后才松了一口气说:“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安禄山才见李林甫时还仗着皇帝宠信,神色倨傲,不把李林甫放在眼里,可几次交锋下来,安禄山就被李林甫的威严所慑服,甚至李林甫成了他唯一忌惮的人。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都能猜透他的心思并抢先说出,让安禄山惊惧不已,即使数九寒冬也会惶恐得汗流浃背,不敢有丝毫隐瞒。现在李林甫一死,安禄山再没了顾忌,安史之乱很快爆发。
联手安禄山扳倒李林甫的杨国忠根本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安史之乱起兵的借口就是奉旨讨伐逆臣杨国忠。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跑到成都,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他提到当时被肃宗委以平叛重任的房琯,道:“房琯平定不了叛乱。如果姚崇尚在,叛乱早就平定了。宋璟则是沽名卖直之人。”而后又对所有宰相一一点评。当提到李林甫时,玄宗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趁机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语。
纵观李林甫一生,坏事做绝,卑鄙恶毒,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一个懂人性、有手段,甚至有能力的人,不然唐玄宗也不会这样信任他,而安禄山和杨国忠这些人也不会这样怕他了。
可见,能力再大,没有用对地方,那就是错误。如果这个人还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那就会造成天大的错误。
能力要用到对的地方,要是用错了地方,就会变成能力越大,后果越可怕。
口蜜腹剑
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拼音]
kǒu mì fù jiàn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例句]
他是一位口蜜腹剑的伪君子。
[近义]
佛口蛇心 言不由衷 口是心非 阳奉阴违 ...
[反义]
苦心婆心 心直口快 心口如一 嘴硬心软 .
李林甫。
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李林甫。口蜜腹剑是一个汉语成语。口有蜜,腹有剑,意思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狠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在唐朝任宰相时间最长的就是口蜜腹剑这位李林甫。这个在历史上名声最响的宰相,依靠的不是政绩,而靠的是拙劣的品德,靠的是权术。唐玄宗以貌取人这一点,李林甫是深谙其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商隐的诗有哪些
下一篇: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