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鳌拜权势那么高,为何会被康熙那么轻松的解决了呢

众妙之门 2023-06-25 08:00:30

鳌拜权势那么高,为何会被康熙那么轻松的解决了呢

康熙八年(1669)五月,已下嫁给权臣鳌拜之侄讷尔杜的顺治皇帝第二女、康熙皇帝同父异母之姐硕恭慤公主突然背负上罪名。

“罪过”当然不是久居闱院的硕恭慤公主犯下的。她只是被连坐。而真正被康熙处罚的,是当时瓜尔佳鳌拜家族的核心——鳌拜。

一、清代幼帝辅政体制

明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清军迈过了山海关。然而在前一年,即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满清上层就陷入了争夺权势的漩涡。以睿亲王多尔衮、英郡王阿济格和豫郡王多铎为代表的一派,与以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为代表的一派,以及欲立九子福临为新帝的以永福宫庄妃为代表的博尔济吉特氏集团相互僵持,满清统治阶级久久不能回归宁静。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是在满清还要与南方汉人争夺统治权的节骨眼上。所以在交手数回后,在皇太极去世的第六天,众人得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年幼的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与豪格辅政,直到福临能独立行使大权。

这样一个各方诉求都有所满足的折中方案,看起来确实是当时的最好选择。然而现实是,辅政大权很快就几乎全落入多尔衮手中。豪格不断被打压,最终于四年后死于狱中。于是随着多尔衮权势的膨胀,满清统治阶级内部的首要冲突逐渐转变为了多尔衮与博尔济吉特氏的斗争。如何巩固君主的统治,扼制权臣势力的发展,成了清廷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英年早逝,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即位。顺治帝继位初的难题便又摆在了众人面前。不过这一次,有了多尔衮先前带来的教训,新的辅政大臣全都成了异姓权贵。虽同样是在朝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权贵,但这些异姓大臣同亲族摄政王还是无法相提并论。因而以鳌拜为代表的四大辅臣,就这么在顺治帝的嘱托中,在博尔济吉特氏的利用下,开始在相互牵制之中左右清廷政局。

二、鳌拜在清初的影响力

鳌拜出身的瓜尔佳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明万历十六年(1588),鳌拜的祖父索尔果率领五百户族众归附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索尔果的长子费英东被授为头等大臣。这为家族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万历二十九年(1601)之后,满族内部形成了一种军事组织——牛录。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分定专管牛录,鳌拜的父亲卫齐掌管了半个牛录。次年皇太极又对牛录进行了调整,卫齐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掌管了一个专管牛录。

而鳌拜,很早就跟随着皇太极四处征战。因为参战众多,战功赫赫,鳌拜在约在不到三十岁时就获得了“巴图鲁”(即“勇士”)的称号,这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荣誉,他被赞誉为“满洲第一勇士”。在顺治帝去世后,鳌拜本支持豪格一派。但因为多尔衮气焰过盛,鳌拜也接连遭到打压。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帝亲征,对大清忠心耿耿的鳌拜才被再度重用,直至以顺治帝心腹的身份成为托孤辅政四大臣之一。

三、鳌拜人生的历史转折

在辅政的前三年,通过自己过人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鳌拜在四位辅政大臣中成为实权不断加大的卓绝存在。顺治帝至康熙帝的权力交接之所以能相对平稳,离不开鳌拜的付出。但也正是因为另三位辅政大臣不愿或不足以同鳌拜对抗,四大辅臣相制衡的局面,很快也转向了鳌拜一家独大。

鳌拜越做越大,康熙帝也越来越成熟。皇权与专权的矛盾,一触即发。

要铲除鳌拜,尚未独掌大权的康熙帝自然是没办法与之硬碰硬的。所以康熙帝想了个掩人耳目的办法:召集一批年轻的忠心之士,在宫中练习一种类似现代摔跤的“布库”……一段时间后,即康熙八年(1669)五月初十,正为年轻皇帝“耽于玩乐”而偷喜的鳌拜在毫无防备之时被请去观览“布库”,随即被擒。

五月十二,康熙帝钦定了鳌拜及其党羽的十二条罪状,即《康熙帝钦定鳌拜等十二条罪状谕》,其中鳌拜因“任意妄为”而“大失天下众望”。五月二十九,见康熙帝是铁了心要惩治鳌拜,一众鳌拜反对者也呈上鳌拜的三十条罪状,说他欺君擅权。但念在鳌拜多年来确实为满清殚精竭虑,康熙帝还是把原本对鳌拜的立斩改为籍没拘禁。

五月至七月,鳌拜的亲族,包括从皇家下嫁的硕恭慤公主,以及其党羽,也接连被审讯、处理。同时,长期以来被鳌拜打压,甚至残害的众臣,也逐渐被康熙帝平反。六部重要官员,亦被康熙帝大量替换为忠于自己的人……

鳌拜被擒,其党羽被清理,这成为了清廷实权向康熙帝手中回拢的标志。辅政四大臣的刺头已被铲除,辅政大臣体制于康熙帝而言不再有意义,这个深刻影响了顺治与康熙两朝的摄政、辅政体制,也就被顺势取消。直到清末咸丰帝六岁即位,以及之后慈禧太后势力崛起,辅政才又一次左右清廷政局。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八年(1669)不过是其中的六十一分之一。但因为鳌拜在这年被擒,康熙帝开始正式独揽大权,这一年便也是六十一年之中的重要部分。满洲的第一勇士虽成为过去,但大清的盛世初见端倪。

康熙为何要除掉鳌拜呢?

康熙亲政后不久,老中堂索尼就去世了。

索尼一死,康熙如损左肩右臂,再次失去强有力的支持。

索尼门下旧臣,大多转投鳌拜的旗下,康熙势力大损。

康熙也失去与鳌拜之间的缓冲区,不得不直面鳌拜。

这时的康熙虽然亲政,但羽翼未满;鳌拜虽称病告假,其实在威慑朝廷。

鳌拜掌握军政大权,一天不起身处理公务,国家就玩不转,到处起火。

这再次激化了康熙和他的矛盾:这不是明摆着朝康熙要权利吗?

不给他鳌拜当首辅,他就不管事,就把国家搞成一锅粥。

康熙是气的够呛,你这不是仗着势力大,要威胁我吗?

那我只能针尖对麦芒,给你杠上了。


此时的他对鳌拜的痛恨愈深,杀心越重,只不过时机还不成熟。

康熙也开始注意培养自己的小团体,积聚力量抗衡鳌拜。

等到时机成熟,康熙必须出招,鳌拜必死。

不光康熙认为鳌拜必死,同属鳌拜阵营的班布尔善也持同样看法。

而且理由充足,主要有三:

其一、功高盖主,主子无可赏臣,只能赐死。

鳌拜早年为大清定国,立下战功无数;顺治后期,又被任命为辅政大臣。

等康熙继位,虽然有圈地恶行,但也保证军政要务的正常运转,功过相抵,甚至功大于过。

四大辅臣到现在,只有鳌拜一枝独秀了。

他位极人臣,功高盖主,赏无可赏了。

其二、是臣者势大,威振朝廷。

主子不容一国二君,一山二虎,如此也必然杀臣。

这在鳌拜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

鳌拜在朝中结党营私,势力盘根错节,门生旧将遍布天下。

他又是朝廷第一重臣,在朝廷中说一不二,大小臣工几乎惟他马首是瞻。

名义上是臣子,其实就是个皇帝。

他的势力太膨胀,威胁到了朝廷,更威胁到了康熙。

现在康熙亲政了,人家要拿回属于自己的皇权,可鳌拜抱着不放。

天无二日,地无二主;你动了人家的奶酪,人家就会找你拼命。

你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居然以辞职相威胁,想逼得朝廷认怂。

你可是好大的官威啊。

势力越大,越是皇帝的眼中钉,哪怕你忠心耿耿。

因为岳家军姓岳不姓赵,岳飞就冤死风波亭。

更何况是图谋不轨,蠢蠢欲动的鳌拜呢?不杀他能行吗?


其三,臣强主弱。

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彼此不能相安。

主子怕臣下结党篡位,所以必然罗织罪名,将臣党斩尽杀绝。

这还是康熙和鳌拜的突出矛盾。

在鳌拜和康熙的关系中,鳌拜一直扮演的是强势的角色,康熙则如温顺的绵羊。

尤其是亲政前,居然还强势胁迫康熙杀苏克萨哈,康熙能不猜忌他吗?

一旦疑心相起,必然水火不容。

皇上害怕强势的大臣拉帮结派,图谋不轨,必定要将这些人除掉。

他们一日不死,皇帝一日不安。

况且康熙已经组织自己的团队,要求索额图、陈廷敬去搜集罪状、罗织罪名了。

康熙已经安排了鳌拜的命运,他只有死路,没有生天。


这三种君臣杀,是君臣关系相处中的雷区,一旦触碰,必死无疑。

很不幸,三个雷区鳌拜都有涉足,他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君臣之间,相爱相杀,自古皆然。

尤其是立国之后,大杀功臣者有之,比如汉高祖、明太祖等人。

他们杀害功臣的心理,与班布尔善所分析的三种君臣杀,都很契合。

做人不易,做人臣更不容易,做能善终的人臣是难上加难。

高峰立志应勇攀,急流奋进思退难啊。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呢?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确实是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也没有任何他谋反的证据。后来,康熙晚年的时候已经间接给他平反。乾隆时期又恢复了他所有的名誉。法律上的一个原则,就是"无罪推断"。没有发现犯罪的证据,就只能先判断他无罪。既然没有发现鳌拜有谋反的确凿证据,就不能说鳌拜有罪。

当然,也不能肯定的说,鳌拜一点谋反的动机都没有,但即使有,也已经烂在他的肚子里面,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表达过。既然没有任何人见过鳌拜这个人透露过取康熙而代之,或者另立新君的言论,就不能判断鳌拜有谋反之意。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说,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鳌拜是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的。

鳌拜之所以被康熙锁拿,被一撸到底,还是因为君权和相权之争。当时鳌拜已经在朝堂上一言九鼎,过足了呼风唤雨的瘾,就开始日益跋扈,对皇帝没有敬意。偏偏康熙又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少年,而且他又是爱权之人,自然就对鳌拜非常不满。到了康熙亲政的年纪,鳌拜又出来百般阻挠,这怎么不让康熙怒火中烧?!

鳌拜就像一座大山,死死压在康熙头上,而且这座大山丝毫没有松动的趋向,时不时还来个泰山压顶,把康熙的脑袋瓜子砸上几个大包。即使康熙知道鳌拜没有谋反之意,也不会容忍这个鳌拜。虽然没有鳌拜,但如此专横跋扈,把君主的权利都抢去了,还在拳头里面捏着,硬是不肯归还,这个性质也仅仅比直接谋反的恶劣稍弱一点。这样的一个权臣,换成是任何一个大脑正常的君主,都万万不可容忍。

何况,鳌拜还有进一步跋扈的趋势,现在没有谋反,不代表以后不会变质,有了谋反之意。要知道,权利可以使人变质。鳌拜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那是铁杆的大忠臣,但过了几十年的,人越来越老,地位越来越高,性格越来越跋扈,鬼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鳌拜被康熙搞下去,一点不冤枉。活该。

很多人对鳌拜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受金庸先生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影响。

《鹿鼎记》里说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是大清朝的开国功臣,在大清朝入关过程中建下赫赫战功,成为了顺治帝临终前指定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其实,即使您翻遍翻烂清初各种史料,虽然可以在皇太极征讨察哈尔部、征朝鲜、攻皮岛、以及松锦会战这些战役中找得到鳌拜的身影,但很难说得出他到底建立过什么战功。

究其原因,入关之前的鳌拜只是军中偏陴之将,只知拎着刀子跟随着大军冲冲杀杀,完全是龙套角色。

鳌拜是个粗线条的人物,做任何事都是一根筋,象老黄牛一样,认准了方向就不回头。这也让人觉得他就是个?忠心耿耿?好汉。

鳌拜跟着皇太极从小兵混到了镶黄旗护军统领,自然对皇太极感激不尽。

皇太极死,当野心勃勃的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争立,鳌拜一门心思认死理,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非先帝(皇太极)之子不立。先是拥戴豪格,后来又拥戴福临。结果福临(顺治帝)继位了,即鳌拜飞黄腾达的机会就来了。

当然,多尔衮没有倒台前,鳌拜也很是吃过一些苦头。但这些苦头,在多尔衮死后,全部转化成丰厚的政治回报,他因之成为了顺治的心腹重臣。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病危之时,鉴于多尔衮专权的恶例,不再选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选择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异姓大臣为辅政大臣。

这四个人之中,索尼年老多病,无力视事;苏克萨哈则是从多尔衮阵营投诚过来的,人望低,没有什么话语权;遏必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是鳌拜的跟屁虫。如此这一么来,就凸现出了鳌拜的?权臣?形象。

但是,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鳌拜对新皇帝康熙有过不臣之心,更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鳌拜想过要篡位自立。

但长大成人的康熙却把鳌拜想象成了曹操、王莽一类野心家,处心积虑、精心设置,布了一个局,让众多少年侍卫同时发难,把鳌拜捆成了个大粽子。

在《鹿鼎记》里,?擒鳌拜?情节被写得惊心动魄,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历事三朝的鳌拜已年近古稀,体弱力衰,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被擒全过程乏善可陈。

康熙一开始给鳌拜定了30条罪状,拟处以革职、立斩。但是,根本查不出鳌拜任何篡弑的证据,只好悻悻然终免其死罪,宣布禁锢终生。

年事已高的鳌拜不久被折磨死于禁所。

康熙为何要除掉鳌拜?

康熙除鳌拜就是两大原因:一是鳌拜专横朝政,揽权擅权,结党营私;二是鳌拜残害忠良,滥杀无辜。

一、专横擅权,结党营私。顺治死后,传8岁康熙继位,由4大臣辅政,孝庄太后决断。四大臣分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依照顺治的遗命,以索尼为输臣之首,但他年老体弱,无意揽权。鳌拜是四人中最骄横的一个,不甘心屈居人下,每有议政,必须听命于他。

鳖拜权势日益扩张,周围聚集了一批趁炎附势之人,以他弟弟穆里玛,侄子塞本特、讷莫和大学士班布尔善、阿恩哈,泰壁图,噶诸尔,迈音达等人为骨干,组成一个的政治势力集团。

二、残害忠良,滥杀无辜。1、实行马背政治治理国家,大兴文字狱。

鳌拜是打仗出身,缺乏文化素养,凡事都用粗暴的方法处理,被称为马背政治。他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制造庄氏惨案,被处死达2000人。

2、残害忠良。

苏克萨哈实在看不惯鳘拜的所作所为,便和其他大臣联名上书康熙,奏请亲政。鳌拜便将苏克萨哈视为眼中钉,伺机陷害他。苏克萨哈闻到了鳌拜欲加害于他的消息,便罢官不干了,奏请为先帝守陵。鳌拜马上主持召开议政大会将苏克萨哈父子凌迟处死,处斩其家人十三人,立即执行。

3、假传圣旨,处死大臣。

鳌拜为了打败政敌,故意挑起镶黄旗与正白旗互换圈地事件。本来已经处理好了的圈地矛盾,鳌拜旧事重提,要求重新调换土地。这一要求遭到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诲、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人反对,鳌拜竟然假传圣旨,把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处死。

鳌拜的擅权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的权威,康熙与鳌拜的矛盾日益尖锐,对鳌拜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自亲政之日起,便渐渐尝试摆脱鳌拜的控制。

多行不义必自毙。康熙经过周密策划,智擒了鳘拜,并彻底摧毁了其政治集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7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