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河西之地对秦国如此的重要,秦孝公为什么还把这个地方送给魏国

众妙之门 2023-06-25 07:29:56

河西之地对秦国如此的重要,秦孝公为什么还把这个地方送给魏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国和河西之地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导语:战国初期,秦国远没有魏国强大,秦献公为了提高国力,发动对魏战争,夺取河西之地函谷关,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最后失败,秦孝公采取示弱姿态,把河西之地让给魏国,然后招揽人才,壮大国力,在战国末期称雄。

战国初期,魏国是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地位是绝对的霸主,与其相邻的诸侯各国深受其害;在这些诸侯国当中,秦国是受害最大的国家。在秦景公的时候秦国发生了内乱,本来应该继位为下一任秦国国君的嬴师隰被迫出走,秦国陷入了混乱。

此时魏国正好进行了李悝变法,国力迅速提升,为了拓展国家领土开始压榨秦国并且吞并了崤山以东地区,之后魏国的历代国君都致力于消灭秦国或者将秦国赶回陇西重新做半农半牧的部落。秦献公的幼子秦出子的时候朝堂之上就曾经因为秦国的去向争得头破血流。

实际上,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已经接近将秦国吞并,秦国在刚刚成为诸侯国的时候,有着近两千里的土地,但是到了战国初期,只剩下800里秦川还勉强算是秦国的领土,而剩余的绝大部分都已经被魏国吞并,所以每一代的秦国国君都希望能够将河西领土夺回来。因为在河西之地有着非常重要的函谷关。

请函谷关一直都是秦国的门户,如果函谷关一直在魏国手中,就相当于秦国已经对六国敞开了大门。但是,秦国的历代国君虽然都有着这样的愿望,但是无奈秦国和魏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太大,这个愿望一直都没有实现。不过,这样的局面在秦献公的时候有了改善,这个秦献公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因为秦国内乱而被赶出去的嬴师隰。

可是秦献公也在于魏国的战争当中受伤身亡。令人不解的是,秦献公死后,他费尽心思发动战争夺回来的河西之地,又被他的儿子秦孝公拱手让给了魏国,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秦孝公这样的所作所为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那个时候的秦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但是国内的制度与以之前半农半牧的部族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秦献公之所以能够夺回河西之地,靠的是发动战争。但是接连几次的战争已经消耗了秦国绝大部分的国力,在最后那场战争当中,虽然秦军取得了胜利,甚至还俘虏了当时魏国的丞相公叔痤,可是秦献公也因为那场战争身亡,秦国在本身就不富裕的前提之下又经历了国丧,整个国家更加的贫弱不安定,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再也经不起任何的一次失败,如果继续对魏国发动战争,战场之上的胜负难以预料,如果秦国失败,就得给魏国割地赔款。

这就表明,秦国所剩无几的家当要拿出绝大部分交给魏国,那么以后也就只能退回陇西继续做他的半农半牧的部族了。其实秦献公之所以企图通过战争收回河西之地,就是为了能够夺回函谷关然后进行封关修养,让秦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所以,秦献公计划更加注重的是战争之后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当下的秦国更加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发动战争,所以,为了能够避免两个国家继续争斗,秦孝公就必须拿出诚意,甚至需要摆出一个弱者的姿态。

所以这其中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能够让魏国相信秦国的和平之心。秦献公在位的时候发动了几场战争,让闻名天下的魏国军队节节败退,把魏国占领的秦国国土收回了大半,这是让魏国不能够忍受的耻辱。而在当时的天下,每个人都清楚函谷关对于战争形势走向的影响,所以秦国夺回了函谷关的情况之下,魏国绝对不会放任秦国就这样休养生息,所以如果想要魏国真正的相信秦国的休兵政策,就必须拿出绝对的诚意,就必须要摆出绝对弱者的姿态。因此,秦孝公经过深思熟虑,无奈之下,只能将自己父亲夺回的河西领土有拱手让给了魏国,目的只是为了让魏国能够对秦国罢兵,给予秦国民众休养生息的机会,给秦国留出能够招揽人才的空闲。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无奈之下的最好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魏国实在是太过于强大,强大的国家实力可以让他们承受很多次的失败,这与战国末期秦国发动灭国战争时的国家形式非常相似。在战国末期,秦国在消灭楚国的战争当中蒙受了巨大的失败,当时,秦国军队20万士兵死伤过半,秦军的绝大部分重型辎重丢失,秦军蒙受的是商鞅变法之后的一场最大的失败,但是因为秦国国内的强大聚合力和国家实力让他几乎没有任何的喘息机会就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灭国战争。

秦王嬴政派遣王翦带领秦军60万南下灭楚,但是楚国却不一样,楚国在蒙受一次失败之后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可是魏国却不一样,哪怕这个国家经历十几次这样的失败,都不会伤到他的元气,所以,秦国在与魏国的战争当中,无论秦国是胜是败,吃亏的都是他自己。所以秦孝公看到这一点之后,放弃了对于河西之地的争夺,就在秦国的固有领土上进行休养生息。

事实证明,秦孝公这样的政策是非常奏效的,秦国和魏国罢兵之后,秦国向天下广收贤才,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商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进入秦国的。之后,秦国进行了战国时代最佳彻底的一场变法,让秦国的国力迅速的强大起来,也让战国的格局彻底改变。不知道,后来魏惠王在秦国的压迫之下求生存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的行为呢?

从以土地换和平麻痹对手分析,秦孝公为何将国土让给魏国?

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是整个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实际上在那个时候,魏国的实力在它整个历史发展当中的处于巅峰状态,后来的魏国无论哪个历史阶段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战国初期,诸侯并立的局面刚刚形成,魏国也是刚刚从晋国独立出去的一个诸侯国,为了能够发展自己的国家实力,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吴起进行了两次变法,分别从经济上和军事上来提升魏国的综合实力。

正是因为这两次变法让魏国国内经济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也让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国内环境的改善,国家实力的提升,军事实力的强大,魏国君主将目光转移到了兼并土地,开疆拓土,争夺人口上面,于是与魏国相邻的周边各大诸侯国深受其害,在这些深受魏国侵扰的国家当中,有一个国家是受难最为严重的,那就是秦国。

面对强大的魏国,秦国有重回陇西地区做游牧生活的打算

秦国一直以来都是魏国首要攻伐的对象,原因就是这个国家在那个时代本身国力就非常弱小,秦国地处于华夏文明圈西垂,与戎狄杂居而形成的国家,文化水平落后,不被中原地区的人们放在眼里。

在魏国强大之后,就想要吞并西部的秦国以此来拓宽自己的领土疆域,在那个时候,秦国已经几乎被魏国蚕食殆尽,有好几任秦国国君都曾经提出,让秦国重新回到陇西地区去做半农半牧的农业民族,以此来摆脱魏国对秦国的骚扰。

可以说,秦国已经做好了将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魏国的准备了,如果不是后来秦献公的出现,恐怕秦国真的就放弃了诸侯国的地位;秦献公继位之后,一扫之前秦国的软弱态度,开始采用强硬的手段与魏国硬碰硬。

秦献公举全国之力发动与魏国几场战争,试图夺回函谷关

实际上,秦献公也不是不明白秦国的实际力量,也不是不知道秦国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办法与魏国相提并论,他只不过是希望能够举国之力争取打赢与魏国的几场战争,通过这几场战争夺回被魏国抢走的函谷关,然后再借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封关,休养生息,让秦国能够恢复一部分国家实力,以便在后来参与诸侯争霸。

秦献公这种做法虽然非常危险,但他却取得了显着的功效,在那个时候,哪怕是强大的魏国,也不能在战争中对秦国有百战百胜,秦献公也因此夺回了一部分河西领土,可是天不假年,秦献公也在一次领兵出战的过程当中被毒箭射伤而丧命。

秦孝公为何将秦献公夺回的土地还给魏国?

后来秦孝公即位,令人不解的是,秦孝公并没有坚守自己父亲那种强硬的政策,也并没有秉承自己父亲的遗愿收回函谷关,反而是将自己父亲在战争当中收回的那部分河西领土又重新拱手让给了魏国,以此来换取秦国与魏国之间的和平相处。

那么秦孝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为什么要将前辈们用鲜血换回的土地拱手让给魏国呢?难道是他真的惧怕了魏国吗?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秦孝公忍辱负重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图谋?

1.基于对秦国实力的考虑,甚至弱于燕国和韩国

事实上,秦孝公之所以将秦国的领土拱手让人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第一个这就是对当时秦国实力的考量;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秦国实力非常弱小,不仅是在领土面积上面比其他的各大诸侯国要小,在它的各方面实力上面也都比不过其他的国家,大家都清楚,在后来的诸侯争霸当中,燕国和韩国的实力非常的薄弱,但是事实上,处于战国初期的秦国在国家实力上面连韩国和燕国都比不过,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农业经济发展的十分缓慢,并且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受到的阻碍不断。

商鞅不仅会变法,还能打仗,收复河西数百里,却又为何归还魏国?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法者,无人不知的商鞅变法,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国。从西隅小国到统一中原,后世将秦的崛起与商鞅变法视为一体。

商鞅不但会变法,还很会打仗,知道这一点的人就不太多了。其实,在早期中国历史上,文武是不分家的,出将入相是很寻常的事情。在基本完成新法令的实施工作后,为了验证变法的效果,商鞅亲自领兵收复了河西之地。

这里所说的河西之地,并不是河西走廊,而是指黄河的西部。准确的说,是黄河那个?几?字形的内部右下角,地跨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处在晋国和秦国之间。三家分晋后,魏国代替晋国毗邻河西之地。

公元前419年,魏国出兵攻取河西之地,秦国当时还是个三流小国,根本不是魏国对手,只能咽下这口气。后来秦国两次试图收复该地,都没有成功。可以说,正是丢失河西的耻辱,促使了秦国变法自强。而现在,商鞅恰恰又是用收复河西的战争,来检验变法的效果。

公元前352年,趁着魏军主力齐楚联军牵制在东线的机会,秦国发兵渡过黄河,开始第三次收复河西的努力。商鞅带的兵不算多,只有五万,在同时代只能算是小型部队。

商鞅先包围安邑,迫降守军,夺取了这座魏国的旧都,引起魏国的震动。但魏军深陷齐、赵等国的围攻,无力救援。第二年,秦军又占领固阳,今天的延安东。

魏国一边在固阳东部修筑长城,以抵御秦军继续进攻,一边加紧与齐、赵等国议和。等到东线平静下来,魏国终于可以把主力调到西线,准备反攻固阳,与秦军决一雌雄。

秦国此时却软了下来,秦孝公约魏惠王在彤会盟,并答应把安邑等河西之地归还于魏国,两国重修旧好。魏惠王当然乐意,与秦孝公把酒言欢,喝得甚是畅快。魏惠王觉得是魏军的兵锋吓退秦国,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秦军把安邑、固阳的全都吐了出来,这仗完全是白打一场。而领兵收复河西的,是商鞅,劝说秦孝公达成会盟,归还河西的,也是商鞅。那么,他到底是哪一头的?

商鞅哪头也不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服从变法和强国这个最高目标的。商鞅这回领兵攻取河西,其目的很有可能并不在于收复失地。他的真实目的有两个:一个检验变法的效果;二是用伐魏的军功,来夯实变法的基础。

在此之前,秦军一直被魏国压着打,公元前389年时,秦军尽起举国之兵50万,却被数万魏军打败。魏军的强悍战斗力至今让秦人心有余悸。

商鞅变法以耕战为本,涉及到秦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各项新的制度都已经制订并落实到位,只要补上最后一环,便可以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而最后一环是什么?军功授勋!

大家都知道,商鞅在变法初期,曾在城门口迁木立信,使法令得以通畅。但这毕竟只是件小事,关系到千万军民切身利益的军功授勋制,目前仍停留在文字阶段。

等到第一批战士因为军功而得到爵位和土地时,秦人才会放下最后一丝顾虑,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征服天下的大业中去。收复河西之战,就是商鞅把军功授勋制度落到实处的试验场。

通过此战,商鞅兑现了他对秦人的承诺,使自己达到了空前的威信。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他再次开启变法通道,完成了最后的制度改革。秦国终于变成了一部完整的战争机器。

公元前340年开始,秦国重新向河西之地发起进攻,此时的秦军已经不再是魏国可以匹敌的了。公元前330年,秦军在雕阴歼灭魏军八万多,迫使魏国归还了河西之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6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