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李牧和赵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话成为了古时对燕赵之民的一个宽泛的总结。当时,在战国时代,面对秦军的兵锋,燕赵之地更是涌现出了诸多名将。赵奢、廉颇、李牧这些人,都可以用当世名将来形容。正是有这些名将的存在,赵国一跃成为了战国中晚期,唯一能够同强秦对抗的存在。而在这些人中间的李牧,可以说是赵国晚期顶梁柱一般的存在。
这是因为,在战国晚期,秦军多次征讨赵国,妄图一举灭亡赵国。但赵军却在李牧的率领下,强力遏制住了秦军的前进步伐。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李牧完全成为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存在。后来,在秦灭赵之战中,李牧因为秦国的离间计,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而赵国,也在李牧死后,迅速的土崩瓦解。以至于,现在依然有着“李牧不死,赵国不亡”的说法。那么,如果李牧不死的话,赵国真的能够做到不亡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李牧的存在,确确实实为秦国灭亡赵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在公元前233年与公元前232年,李牧更是率军接连挫败了秦军的企图。以至于,在秦王嬴政启动灭六国战略的时候,不得不先设计先将李牧除掉。由此可见,李牧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对于秦军来说,成为了一个不小的麻烦。而李牧死后,赵国的迅速败亡,也似乎印证了一直以来的说法。可是,战国历史的大趋势,并不会因为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存在,而产生巨变的。
实际上,“李牧不死,赵国不亡”的说法,可以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到了秦王嬴政继位的时期,秦国经过此前数代君主的不懈努力,秦国统一六国的大趋势,已经到了无法逆转的地步。这是因为,秦国经过六代君主的变革,以及不断征战,国力已经到了远迈山东六国的地步。而秦灭六国,显然已经是一个大的历史趋势,要想彻底的扭转这样一个历史趋势,仅依靠李牧一个人,显然是不够的,赵国所需要的则是千千万万个李牧。
由此可见,在秦国灭六国在即的大趋势下,李牧虽然取得了几场胜利,但从深层次的角度上来看的话,我们便能发现,这几场小胜利,并没有影响到秦国总体的大战略。这样的情况下,李牧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诸多胜利,但依然无法改变赵国孱弱,秦国一家独大的天下大势。
同时,当“李牧不死,赵国不忘”的说法大行其道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客观的现实。这个客观的现实,便是当时赵国的国力,已经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这是因为,在长平大战之后,赵国的国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可即便如此,赵国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因为,赵国既要面对秦国接连不断的攻势,还要面对来自北方燕国,以及游牧民族的威胁。国困民乏成为了赵国在战国中晚期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如果赵国的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恢复的话,那么即便有李牧的存在,也只是稍微延缓赵国覆灭的时间而已。同赵国国力的衰败形成对比的是,秦国依托于巴蜀地区所生产的粮食,以及疆域辽阔,带来的充足的兵员,对赵国形成了绝对碾压的局面。国力的不对等,可以说是赵国最终灭亡的一个重大原因。
历史上的李牧,可以说在战国晚期,成为了一个顶梁柱一般的存在。可即便李牧用兵如神,经常能够做到挫败秦军的意图,但李牧能做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而秦灭六国的趋势,也已经到了无法扭转的地步。
这位十分有名的名将其实就是李牧,当时李牧曾一度让秦国损失数万兵马,但是后来却遭到了帝王的猜忌,于是便被杀了。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历朝历代几乎都会有冤死的将军,而李牧便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个,当初如果李牧没有被赵王杀死的话,那么秦始皇绝对不可能这么快就将赵国给吞没了。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李牧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在他活着的时候,秦国便没有在赵国这占过便宜。当初秦国将韩国灭掉之后,转头便将自己的枪口对准了赵国,不过当时赵国的大将军其实就是李牧,在两国第一次交战的时候,李牧便以少量的兵马,完败了秦国,而且还将秦国当时的将军斩于马下。
知道这件事情的秦王很是生气,但是却有无可奈何,因为朝中除了王翦已经没有可堪重用的将军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国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在公元前229年的时候,赵国境内发生了数次天灾,得知这个消息的秦王急忙发动了对赵国的总攻,而且还派出了同为四大名将的王翦。
不过即便是王翦,同样还是无法攻破李牧设下的防御,就这样战争一度陷入了胶着状态。不过后来王翦为了拿下这场战争的胜利,便采取了离间计,他先是买通赵王身边的人,然后让他在赵王面前诬告李牧,刚开始的时候赵王还是不相信的,但是久而久之也就相信了这些言论。
于是赵王便要求李牧将兵权交出,但是此时正逢交战期间,于是李牧便犹豫了,而赵王也因此认为李牧怀有二心,于是便将他给杀了。在李牧死后不久,赵国也被秦国给攻陷了。
百战百胜,说得夸张了。
史书比较明确记载的,李牧是两度击败秦军。
1、在赵悼襄王时代,李牧被长期闲置
这里就有个疑问了,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保卫战之后,秦赵之间的战事很频繁,为什么大多数战役都看不到李牧的影子呢?
自从李牧在北疆大破匈奴后,又在公元前243年伐燕,取二城。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就销声匿迹了,无论是与燕国的战争或是与秦国的战争,都没看到他的身影。战事频频,为何李牧却被晾在一旁呢?
考查史料,李牧伐燕时间是赵悼襄王二年。当时赵悼襄王执意要迎娶歌女出身的寡妇,即后来赵王迁的母亲。对此,李牧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令赵悼襄王十分不快,由此被冷落。此后,一直到赵悼襄王去世,李牧都是被闲置的。
赵悼襄王死后,赵王迁继位。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国大举入侵赵国。秦军统帅桓齮出兵攻打平阳、武城,赵国政府派扈辄率军前往救援。扈辄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在秦军的猛攻之下,赵军大败,十万名赵军将士横尸沙场。对赵国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在长平之战后缓慢恢复元气的赵国,实在难以承受一次十万人被歼灭的大损失。
秦国得势不饶人,桓齮兵团非但没有见好就收,反倒继续深入。赵国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只有李牧有能力挫败秦军,拯救赵国于危急之中。就这样,李牧被任命为大将军,实际上就是赵军总司令,奔赴前线,阻击秦军。
2、宜安之战,李牧大破秦师
公元前233年(赵王迁三年),桓齮统领的秦国兵团继续深入,与赵军战于丽赤、宜安(河北石家庄东南)。李牧临危受命,纠集了一支军队,驻扎在赤丽、宜安东部的肥城(河北晋县)。李牧的主力应该是来自北方军区,也就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北方兵团。与新锐的李牧兵团相比,桓齮兵团已露疲态。秦军在赵国境内已经征战将近一年,又在赤丽、宜安发动攻势,已是疲惫之师。
桓齮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可是他显然低估了对手李牧。
赤丽、宜安两城尚未攻下,李牧的生力军已经赶到宜安以东的肥城。这时秦军的位置相当不利,随时可能受到赵军的左右夹击。对桓齮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退却,避开李牧的锋芒。可是他并没有退却,因为他并不把对手放在眼里。
作为长平之战后崛起的新一代将领,桓齮对赵国的军事力量抱着藐视的心理,他曾经两度率兵侵赵,攻城掠地,如入无人之境,特别是在平阳、武城之战中,歼灭赵军十万人,堪称伟大的胜利。桓齮显然也只把李牧视为普通的将领,然而,低估对手总是致命的。
这场战役的详情已不可考,《史记》仅有短短数言:“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这个纪录实在过于简略。战国中后期的六国史书,后来都被秦始皇烧了,所以找不到更多的资料。要知道秦国人向来对打败仗十分忌讳,损失了多少人,是从来不提的。我的分析,秦军的损失至少在十万人以上。秦军桓齮在战后畏罪逃亡,倘若不是因为他的损失超过战果(之前歼灭赵军十万),怎么会畏罪呢?
宜安之战后,李牧乘胜追击,光复许多被占领的城邑,秦国人耗时一年之久的攻赵之役不仅颗粒无收,甚至还把先前吞并的土地吐了出来,可谓是赔本买卖。
3、再破秦师,赵军惨胜
一年后,公元前232年,秦军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赵国。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至邺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
赵国再一次举国震动,能不能击败秦军,这就要看李牧的本事了。从国力上说,赵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从军力上来看亦然。秦国虽然在前一年受挫,可是无论是兵员或武器、粮食,都能迅速得到补充。相比之下,丧失大片土地后的赵国,显然捉襟见肘。可以说,赵国是毫无胜算的。
但是李牧又一次震惊世界,在这场硬碰硬的战争中,他又打破了秦军的神话,在正面交锋中击退敌人。关于这场战斗的详情,很可惜,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可以想象此役的惨烈。
《战国策》中有一个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我仔细分析这个记载,与秦军的两路出击是相吻合的。秦军一路攻邺城,邺城临黄河、漳水,即“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另一路秦军攻番吾,即“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
在这次秦赵大战中,李牧与秦军有过四次战斗,全部取得胜利。然而,这个胜利只能用“惨胜”来形容。“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赵国损失数十万人,按保守来算,至少二十万。这个胜利虽然赢得很艰难,毕竟是赢了,除了李牧,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做得到了。
反过来说,赵军损失数十万人,秦国却歇了三年没有攻赵,可见秦军损失之大,也不会是小数字。
三年后,秦军又一次大举进攻赵国,但这次李牧没有表现机会了,没有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奸臣之手,令人扼腕叹息。其实就算李牧不死,赵国能抵抗多久,也是个谜。实力就摆在那里,秦国越来越强,特别在吞并韩国之后,已迈出统一的坚实步伐;反观赵国,土地不断地缩小,兵力也不断被削弱,与秦国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了。李牧确实是一位军事天才,可是天才也不可能一个人战斗,统帅的水平固然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国力为后盾,纵然有奇谋妙算,恐怕也难以长久有效吧。
李牧会迟滞赵国的灭亡时间,但不能阻止赵国的灭亡。赵国的灭亡是天灾人祸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之前说过不应该过分夸大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仅从一方面举个例子,一个社会中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的关系就像1和0的关系一样,要想这个数字变大二者缺一不可,比如000实质还是0,而前面加个1就不一样了。
李牧作为一个将军,只看从军事方面来看的话他就是这个1,而作为士兵的0早在长平之战就被秦国抹去了。所以秦赵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在长平之战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之后赵国国力急剧下降,再也不能组织大规模的军队主动攻打秦国了,后期赵国基本都处于防御战的状态。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的军事指挥能力和谋略几千年来从未受到人们的质疑,他一生作战屡次重创敌人而未尝败北,但当时李牧接手的赵国已经日博西山,长平之战40万降卒的被杀使赵国军事力量受到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赵国朝廷上也是奸臣当道,赵王近臣郭开收受秦国贿赂,大肆诋毁李牧与秦国暗中勾结,离间君臣关系,使赵王逐渐丧失了对李牧的信任,而这个郭开后来又忽悠赵王说廉颇领不了兵,使赵国丧失了两个当世名将。
天灾又带了人祸,公元前229年赵国代地发生了地震,加上连年战争,造成了大面积饥荒,使原本孱弱的国力进一步衰弱,此时的赵王也是昏招频出,自毁长城,人心离散,哪有不被灭国的道理。
在看看当时的秦国,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上升,明君贤臣上下一心,秦王嬴政对领兵在外的武将给与了极大的信任,个个都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这和赵国乌烟瘴气的朝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就算李牧没有被冤杀也没法挽救赵国的颓势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6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诸葛瞻跟姜维的关系怎么样用两个字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