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鳌拜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鳌拜可以说是大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大清能够成功入驻中原,很大的军劳都是鳌拜立下。可是,鳌拜的下场却很惨,被幽禁致死。其实,这都是因为孝庄太后的一句话所导致。
鳌拜之所以能成为大清的四大辅臣之一,也确实为大清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他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从早期的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四处征战,清军入关后又极力扫除各种反清势力,再到皇太极去世后,联合正黄旗与镶黄旗反抗多尔衮拥立豪格登基,可以说是清朝的三代元勋。这些都足以说明,鳌拜对大清还是拥有着一片忠心的。可是,在封建社会中,权力才是最好的东西,一旦得到足够的权力,人就会变了。鳌拜也不例外,在出生入死、创下无数战功后,就算是不能得到大清的全部也要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于是,鳌拜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打算打破目前的政治格局。
鳌拜和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被称为四大辅臣,这四人都为大清立下了很多功劳。而且,也都在顺治灵前盟誓,全力辅佐玄烨拥护大清,至死不渝。而且,大清也想让这四人共同存在,不仅可以继续为大清效力,辅佐大清幼主,还可以让这四人达到互相牵制、以防一方势力过大,对大清造成威胁的目的。其实,这四人之间也存在很大利益纠葛,而鳌拜是最有想法的一人,并且,成为辅臣之首是鳌拜一直以来的愿望。
其实,这四大辅臣中了,索尼属于元老也是辅臣之首,但是,他年岁已高,只想脱身世故、颐养天年,不想再参与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苏克萨哈早年追随多尔衮,可是,当多尔衮一族在争立帝位中败下阵来以后,苏克萨哈便倒戈投靠顺治一族,并且,出来指正多尔衮的种种的罪行。这种卖主求荣的做法虽然得到了顺治帝的重用,可是,却让索尼、鳌拜等人对其嗤之以鼻,但其还是排在是辅臣的第二位。
第三位是出生儒雅的遏必隆,他虽然排名第三位,却事事依靠鳌拜来为其撑腰,自然对鳌拜不构成威胁。
可以说,鳌拜一直不甘心屈居第四。所以,鳌拜分析,目前三人中,只要除掉苏克萨哈,那么,自己就可以轻松登上辅臣之首。
鳌拜一直在等待时机,康熙六年,索尼病死,这对鳌拜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最起码,辅臣首位已经让了出来。可是,同时索尼却给鳌拜也带来个坏消息,就是索尼死前,一直担心鳌拜会反。几番谋略后,决定上书15岁的康熙亲政。不久,康熙便亲政开始主持国事,这时候的苏克萨哈顺位成辅臣首位,但是,他做出的一个举动却彻底让鳌拜对他起了杀心。那就是,他上书打算解除辅臣之位。
这就让鳌拜的位置非常尴尬了,如果,鳌拜不退出,那么,就非常明显的表露出他对皇帝之位乃至对大清还有贪念。鳌拜内心是非常复杂的,虽然,自己没有夺位之心,可是,也不想这么多年的辛苦换来的却是这种结局。况且,鳌拜向来贪恋权力,正在马上登到辅臣之首,胜利在即之时却功亏一篑草草的退出,自然,这不是鳌拜想要的结果。于是,他就打算除掉苏克萨哈,可是,康熙却力图阻止鳌拜的做法。最后,在鳌拜的强权下康熙没有胜过鳌拜,苏克萨哈被处以绞刑。
此时,孝庄太后着急了,看到鳌拜的势力已经无法阻挡,于是,决定跟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联姻,这个女人也就是后来的孝诚仁皇后。可以说,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康熙与赫舍里氏完婚,由于,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所以,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
索尼病死,苏克萨哈已除,遏必隆完全不在鳌拜的威胁里,这时候的鳌拜,已经占据了四大辅臣之首。可是,也正是这种势均力敌的四大力量被打破后,才让年幼的康熙帝对鳌拜越来越不放心。因为,此时的鳌拜不仅功高盖主,还在朝廷上下威信极高。而且,苏克萨哈的这一事件,让康熙和鳌拜的矛盾更加明显。虽然,康熙觉察到鳌拜是他成长路上的最大阻碍,可是,回想鳌拜对大清的贡献,还是下不了决心除掉鳌拜。
而鳌拜这一边,其势力间的想法却产生了分歧,很多跟随鳌拜的部下此时已经察觉到康熙已经对鳌拜起了疑心。如果不先下手,那么,最后只能被康熙除掉。可是,鳌拜毕竟是跟随大清多年的人,让他起兵反叛大清,他觉得对不起先皇,更对不起这么多年的自己。并且,就在几人秘密投票选择反不反的时候,鳌拜还是在纸条上写了“隐”而其他几个都写了“废”。这也足以说明,鳌拜其实是没有反叛之心的。
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可以说,此时无论鳌拜如何,年幼的康熙面对手握兵权的鳌拜只有敢怒不敢言的份。
可是,康熙皇帝毕竟是大清的主子,就是自己不想争取,后面的很多人也想要杀了鳌拜,以此夺回大清的政治大权,而孝庄太后更是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力劝康熙下定决心杀了鳌拜,甚至说道:“如果不除鳌拜,那么,你自己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男人,一辈子就会沦为鳌拜的傀儡,在大清历史上最大作用也只是给大清留下后代的一个人而已。”正是孝庄太后的这一席话,让年幼的康熙最终下了狠心除掉了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不得不否认他的确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重要人物。
鳌拜到底有没有夺位之心,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过,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眼里,造成威胁的就是要除掉的,也许,对他们来说,鳌拜的死去才是对大清最大的忠心。
鳌拜手握40万重兵,明知康熙想杀他,但是不敢举兵造反,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十足的把握。
要知道举兵造反可是要灭九族的重罪,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是没有人会轻举妄动的。而且鳌拜位高权重,战功显赫,一身荣光,他不会轻易冒着杀头的风险来争夺帝位。而且当时的康熙对于鳌拜来说其实毫无威胁,康熙即位的时候还是一个九岁的小孩。如果鳌拜想要造反的话,当时就是最好的时机,但是他并没有选择这样做。
鳌拜是三朝元老,他对皇太极忠心耿耿,而且在顺治帝时临危受命成为了康熙的辅政大臣,他对大清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但是?功高盖主?这四个字用在鳌拜身上可以说是非常恰当。并且鳌拜也认为自己功勋显赫,所以在皇帝面前也高人一等,再一看康熙是个小毛孩,朝廷里全部都是自己的门生。虽然没有皇帝的头衔,但是权力却比皇帝还要大,所以可以说鳌拜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
而当时的鳌拜看不上康熙这个小子,所以并不知道平时在自己面前装得一事无成的小毛孩竟然会有如此缜密的部署,平时康熙装作无心政事,什么事情都请教鳌拜,其实私底下早就在跟索尔图商量如何擒住鳌拜。所以当鳌拜被擒的时候,一点准备都没有。
鳌拜的势力虽然很大,但是朝中还是有很多忠于大清的官员,这部分人肯定是站在康熙那边的。这部分人对于鳌拜嚣张跋扈的做法早就看不过去了,所以也会集中力量帮助康熙除掉鳌拜,这也是这些官员在为自己谋福利。
虽然鳌拜以谋反的罪名被抓了,但是康熙其实心里也知道他并没有造反的心。所以才会把他一直收押,并没有直接杀掉。毕竟鳌拜也是一个三朝元老,对大清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但是作为帝王处置鳌拜也是势在必行。
最终康熙也给鳌拜平反了,而且他的家人和后代依然可以世袭荣华,但是鳌拜的下场还是很可悲的。
这是因为鳌拜虽然是一个喜欢权力的人,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去造反,而且他一直把康熙当成是刚刚继承皇位的那个小孩,对他的戒备心还没有上升到要通过造反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地步。鳌拜是自从康熙登基那一天开始就开始跟着康熙了,对于康熙,鳌拜自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所以他不觉得有一天康熙会逃脱他的控制,甚至是想要杀害他。
可是对于康熙而言,鳌拜的存在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康熙看不惯一直以来鳌拜的作风,但是奈何鳌拜的势力太过强大,所以康熙一直采取的是表面安抚的手段。其实在背地里,康熙为了对付鳌拜,也在不断的努力,包括不断的找人搜集鳌拜的罪证,培植可以和鳌拜对抗的新的势力,笔者也不知道当年顺治帝为什么要给康熙留下鳌拜这么一个祸害。
当年顺治帝离开人世离开得太早,以至于小小的康熙才八岁就不得不登基,这对于康熙而言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了皇位,顺治帝还给康熙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而鳌拜就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其实历史上只要是继位的帝王年纪尚小的时候,总是会出现那么几个手握重权的权臣。
至于说到鳌拜为什么不敢在紫禁城造反这件事情,首先是鳌拜不一定有造反的心,其次就是现实条件也还不具备,鳌拜要是造反的话,肯定会碰到很多的阻碍。首先不说康熙自己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朝廷里的那些大臣也都不是摆设,肯定会百般阻挠,最后鳌拜可能造反不成,反而会变成一个千古罪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6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