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此人是唐朝著名诗人,然而却夜夜流连青楼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5 07:00:20

此人是唐朝著名诗人,然而却夜夜流连青楼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杜牧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宰相杜佑之孙。杜佑不仅官荃宰相,还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杜牧对自己生于诗书之家颇为自豪,曾作诗日:“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而杜牧不仅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又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在后人看来,与杜甫齐名,并称“大、小杜”,对杜牧而言是一种极高的荣耀,无论是《新唐书》、宋朝笔记,还是今天的书籍文献,记载之时,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艳羡的语气。不过,“小杜”的称呼,未必符合杜牧本意,他心中也未必舒坦。

一个有个性的诗人,总不愿附于翼尾,何况杜牧向来自视甚高,我行我素,从无追随之意、模仿之心。在写给权要的《献诗启》中,他不无自得地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意思是过去的榜样他不感兴趣,流行的潮流他不愿涉足,他要走一条自己的路。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为咏史之作,其咏史诗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对于很多常见的观点,他都摆出一副绝不苟同的架势。如众人皆认为周瑜英俊潇洒、智谋过人,他却在《赤壁》中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讥讽周瑜不过是一幸运儿而已;当年刘邦一心想把皇位传给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听从张良的计策请出著名的隐士——商山四皓;镇住了汉高祖,稳定了汉室。杜牧却说“南军不袒左边袖,四皓安刘是灭刘”,认为对汉室稳定作出巨大贡献的不是这四个白胡须的老头,而是英姿勃发的周勃;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世人皆认为其不失豪杰之气,杜牧却赋诗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好男儿就应不屈不挠。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价杜牧说:“杜牧之门第既高(出身好),神颖复隽(英俊又聪明),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有远见卓识),居然具宰相作略。”这个评价算是说到杜牧的心坎里了,因为他的志向就是成为祖父杜佑那样的宰相。

杜牧自小就对“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颇有研究。他关注这些不仅是家学传统,还希望有一天能够将这些研究心得施诸政务。

晚唐兵祸连接,杜牧认为士大夫治国首先要治兵,所谓“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大有“天下兴亡,士大夫职责最重”之叹。

杜牧还曾注解过《孙子》十三篇,经常写文章批评朝廷用兵之失,只可惜他虽有相才,但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使大唐之舟如蚁穴溃堤,外渗内漏。其政治才能,只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虽然杜牧的策论咨文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但他的文学才华却备受人们关注。早年所写的《阿房官赋》,不仅让他一举成名,也为他赢得了后世声名。金圣叹称赞此赋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清人李扶九则认为它家传户诵,古来的文赋,它应该排名第一。

《唐摭言·公荐》中记载,大和二年(828年),侍郎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此时吴武陵(柳宗元好友)为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喝得高兴,听说吴武陵也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

吴武陵看见崔郾后,把他拉到一边,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

说到这里,吴武陵就字正腔圆地读起了《阿房宫赋》,崔郾听后称赞不已。吴武陵趁热打铁,要求崔郾在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武陵穷追不合’,大声说道:“如果真的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见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武陵生气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答应,然后目送吴武陵离开。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崔郾吴武陵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他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同僚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杜牧这人才气虽大,但品行不太好,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听罢为难地说:“既然已经答应他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小贩,也改变不了了。”

这一年二月,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闺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年轻的杜牧连中两元,内心的喜悦无法抑制,皇榜公布后,他立即赋诗一首抒发喜悦之情:“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玩。曲江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更是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赋诗说:“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

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正巧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谈起来。僧人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僧人面色平静,木然不知,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怅,遂现场赋诗一首云:“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杜牧究竟是否为吴武陵推荐及第,其实很值得怀疑。杜牧有封信名为《投知己书》,其中曾向朋友‘夸耀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看可与进,业可以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可见当时看好他的人很多。而《唐摭言》中记载的当时酒席上有人以杜牧不拘细行的理由,反对吴武陵对其荐举之事则是编造出来的。杜牧以不拘细行、风流名闻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后,主要在26岁到36岁这11年间,此间他基本上在各方镇使府中为幕僚,有名气、有才气,环境宽松,才有条件充分展示他的风流倜傥。

大和二年十月,进士及第8个月后,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769~827)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又是文学爱好者,遂与杜牧的关系颇为密切。

杜牧经常在沈述师(沈传师之弟)家中听歌赏舞,后来他对沈家的一个歌女张好好产生了好感,可惜沈传师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将她纳为小妾,使杜牧空有羡鱼之情。

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下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此作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遘:“(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牧之书蒲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的诗歌——《杜秋娘诗》亦为他博得了盛名。金陵美女杜秋娘妩媚动人,能歌善舞,亦能联诗作曲。15岁时,她写了一首《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后来,镇海节度使李铸听闻此诗,慕其才华,将其收为小妾。后来李铸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发挥专长,充当歌舞伎。

在宫中,杜秋娘又以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她机敏聪慧,经常不着痕迹地参与军国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幸。后来穆宗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了政治权力的角逐中。后来穆宗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金陵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据说当时这首诗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李商隐与小杜结识后,共写过两首给他,其中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可见他也认为这首诗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也许是世交的缘故,在沈传师幕下,杜牧还比较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不过一旦离开辖地,他就会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的举动来。

青楼是什么,为何把烟花之地称为青楼?

导读;为何把烟花之地叫做青楼呢?青楼又是干什么的呢?齐武帝:我的宫殿就叫青楼,皇宫怎么就变成青楼了?

在大多数眼中青楼指的就是烟花之地,也就是俗称的"妓院"。可能很多人会有疑惑,青楼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



青楼一词的由来在南北朝以前,青楼一词完全没有妓院的意思,而是个褒义词。青楼最早指的是用青色的漆粉刷的楼,因为齐武帝将他的皇宫刷成了青色,而从那个时期开始,青楼有皇宫的意思,到后来青楼便泛指华丽的房屋、特别是将那些豪门大族之家称之为青楼。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回楼",答并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实是误矣。"

而三国时期著名才子曹植有一著名的《美女篇》他在其中写道: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曹植笔下的青楼,也是豪门大户的意思。而青楼一词是从南北朝开始,才被作为妓院的"雅称"的,因为在之前青楼是褒义词,到南北朝时期,慢慢的有人将青楼这个"雅称"取代妓院一词。

南梁时刘邈在他的《万山凶采桑人》中写道:

"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

而青楼代称妓院便是从这句诗开始的,在此之前,在正史、野史、各种文献以及诗词歌赋中,都找不到有用青楼代称妓院的记载。所以说刘邈厉害了,可能因为这句诗,刘邈这个名字会被世人永远记住。



但在唐以前,用青楼代称妓院并不普及,只有少数人这样偏指。而从唐开始,青楼一词便成了常用词,正式代称"妓院"二字了,虽然还有人直呼"妓院"二字,但文人骚客、"雅士"基本上都会将妓院称之为"青楼"。



青楼除了陪睡还有什么服务呢?在多数人的心目中,青楼便是女子陪睡的地方,其实不然。陪睡只是小部分的,其实大部分的青楼,她们的服务都是以"艺"为主。人们称之为艺妓,这些青楼女子大多从小被培养,她们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样样精通。

客人吃饭喝酒时,她们歌舞琴乐助兴,特别是明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个词,"秦淮河畔",当时的有名的才女可都是在秦淮河畔的花船上。



像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等,都是有名的才女,她们才貌双全,精通乐律特别是对诗词都颇有心得,甚至可以说是诗词高手。

她们以歌、舞、乐,取悦顾客,甚至是陪聊,陪着那些文人雅士作诗填词。所以,其实古代的青楼卖艺不卖身的更多。当然,陪睡自然还是青楼的主营项目。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便是个风流浪子,天天流连于青楼,说他以青楼为家有点不合适,但如果想找他,有找不到的时候,只要去各大青楼逛一遍,定能碰上他。

而杜牧当然不是天天找美女陪睡,而是在青楼中他能找到与他有共同语言的"知己"。能与杜牧一次畅谈诗词歌赋,可想而知,那些女子的才华定是不俗的。



结语想著名的唐朝才女薛涛,也曾因其父亲犯事被贬受到牵连而入了乐籍,成了一名营妓。但此妓非彼"妓"也,她也是属于卖艺不卖身的那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说,不要一提及青楼,就想到那烟花之地便是陪睡之所,其实不然。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资料介绍

李白的资料

李白是唐朝时期有名的诗人,即使唐朝的诗人多如夜空中的繁星,但不可否认的是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那颗星星。李白年轻时游历了大江南北,写下了无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李白为人乐观旷达,心中有着远大的抱负。

仗剑远游的李白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是西域地区碎叶城人。李白的家族在当地应该是一个名门望族,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从小就对李白严格教育。李白在他们的培养下,五岁时就能背诵六甲,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李白在十五岁那年,喜欢上了剑术,并一直痴迷于此想要做一名游历四方的侠士。终于,在公元725年即开元十三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李白在游历的途中,欣赏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于风景的壮丽,李白写下了无数有名的诗歌。

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李白已经四十一岁了,但他因为仕途的不顺,一直没有实现自己心中远大的抱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唐玄宗翻阅了李白的诗集,当即惊为天人。于是,唐玄宗就召李白进宫,并亲自去迎接他,李白被封为翰林,随时侍奉在唐玄宗左右。这一段时间应该是李白最为轻松惬意的日子了,他也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但好景不长,因为嫉妒李白的好运,许多人开始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于是李白就被放逐了。

李白被放逐出了长安,一路走走停停,因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只能将自己的愤慨与忧愁藏在诗歌之中表现出来,留下了许多佳作。

静夜思 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诗歌琅琅上口,虽然篇幅较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李白在历史上素有诗仙的美誉,李白笔耕不辍,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同时这些诗歌也是我们研究李白生平经历的最好资料。

思念家乡的李白

《静夜思》是李白较早时期所写的一首诗了,大约写于公元726年即唐开元十四年,李白在那时应该是二十六岁。根据史料可考,李白于公元724年时,拜别父母离家远游。李白写下《静夜思》的时候他已经离家近两年了,可想而知,李白是想念家中的亲人,有了思乡之情。在一个秋季的夜晚,诗人李白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之下只得起身。李白站在小窗边,抬头便能看到天边的一轮圆月。这就样猝不及防的,李白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不知道自己家中的亲人是否安康幸福,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静夜思》全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仅二十个字。这首诗跟李白一贯所写的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运用各种奇特的艺术手法,只是简简单单。但这首诗却有着神奇的魔力,寥寥几字却耐人寻味,吸引着离家远游的游子们为之倾倒。全诗从“举头”到“低头”,生动而形象的揭露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当时思念家乡的心情。千百年前,诗人因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在深夜里不能安然入睡。千百年后,亦有离家的游子有着同样的心情,同样的举动。

月下独酌 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仕途一直不怎么顺遂,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本来身为翰林的李白在皇帝面前被人诋毁,最终远离了政治中心。官场失意的李白很是忧愁,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于是他就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月下独酌》这首诗歌。

月下独酌的李白

其实《月下独酌》是组诗,一共有四首,但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流传最广的第一首。这组诗中的第一首是因为当时诗人李白受到了排挤,失去了官职,心中寂寞忧愁,于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将寂寞的景物放大处理,进一步烘托自己孤寂无奈的心情,同时更是表达出了诗人不跟他人同流合污的志向和放荡不羁遗世而独立的个性。

组诗中的第二首《月下独酌》是一首议论题材的诗歌。诗人将“爱酒”两字贯穿全诗,从开头就表示了没有人能够不爱酒,就连天地都不例外。最后,诗人得出了结论,爱酒不但是有道理的,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其实,这首诗只是诗人李白借酒抒发自己的感情,排解自己远离朝政和仕途不顺的苦闷心情。

而组诗中的第三首与第四首写的则是写诗人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最后只能借酒消愁。诗人将饮酒时的欢悦与自己官场失意做了一个比较,表现出诗人旷达乐观的个性。但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隐藏在诗中的苦闷和忧愁。

从《月下独酌》这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李白在失意时只能一醉解千愁,用酒来排解自己心中苦闷,但也能在这组诗中看到诗人乐观向上,毫不气馁的性格。

李白登临谢眺楼

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仕途非常不顺,虽然生在盛唐时期,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所以他的心中是非常愁苦的,经常在各地流浪漂泊,居无定所,过得比较的窘迫,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一次告别亲友的时候李白登临谢I楼,作下了这首著名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谢I楼风光景点

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不久前创作的,上回在长安受到贵族排挤,不能展现才华,李白就离开了长安,过上了漫游生活,在753年的秋天,他来到了宣州,当时恰好遇上他的叔叔李云,而李云又很快就要离开,所以李白和他一起登了谢I楼,为之饯行。这虽然是一首饯别诗,但是全诗主要的不是诉说离别的愁绪,而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遗世独立的豪迈之情。

这首诗开局就与众不同“昨日之日,今日之日”其实说的是李白心中的时光,离我而去的一个个昨天已经无法挽留了,即将到来的一个个今天还是那么令人烦恼,展现了李白悲愤的内心和强烈的苦闷。之后转而描述了一幅万里清秋,大雁飞去的场景,不觉神清气爽,先前的苦闷一扫而空,之后几句则是为人送别的场景,双方豪情壮志,喝酒聊天非常开心,作者简直就像要上去一揽明月了,这也表现了李白对于美好世界的追求。然而这样的幻想终究只是幻想,现实依旧是残酷的,喝再多的酒也只会让自己更哀愁。

最后李白在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矛盾之下,选择了一条别样的出路“散发弄扁舟”,这样将整首诗的苦闷压抑瞬间变得豪放壮阔,表现了李白永远不会屈服于黑暗现实的心。

乌夜啼李白

“乌夜啼”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乐府古题,有不少人以此为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其中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曾经创作了这么一首《乌夜啼》,李白别出心裁,虽然题材相仿,但是情景交融,言浅意深,别具特色,传说当年贺知章对于这首诗就非常喜欢,还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

李白乌夜啼

这首诗共分六句,开头两句就描绘景物,渲染气氛,李白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乌鸦回巢叫声不息的场景,黄昏时分,乌鸦们都将要休息了,这个时候乌鸦们都回到了自己的鸟巢之中,趁着还没休息的这点时间唱唱歌什么的。而乌鸦的叫声是最令人感到心烦的,正常的人听了心里都不舒服何况是心中本来就愁苦不已的离人呢?而且就连乌鸦都只要要回巢,但是远在前方的征夫合适才能回家,甚至能不能回家都是问题,这更加让读者感到沉闷。

之后的两句讲的是秦川的织锦女子,李白并没有描写这人长得怎么样,只是说她在独自一人在闺房之中,透过迷茫的烟雾,低声私语,这里的重点不是她长得漂不漂亮,家里有不有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流露出来的一种迷茫的神色,喃喃自语的孤独。

最后两句李白将全诗升华,织锦女停下了手中的活,想念起了远方的丈夫,她一个人独守空闺,孤独寂寞,不禁泪如雨下,那么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不禁让读者跟着深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6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