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魏延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魏延是三国时期极具争议性的一个人物,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军事奇才,只是被诸葛亮埋没了。也有的人说他的军事才能一般,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并不实用,而且野心非常大,所以才会最终死于非命。那么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魏延之死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
历史上魏延的形象,要比《三国演义》中更加的惹人讨厌。《三国演义》中的魏延一直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而历史上的魏延不仅一路平步青云,而且还非常的骄傲。魏延就像是蜀汉前期的关羽一样,从来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而且还经常得罪其他大臣。魏延之死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过于狂妄,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得罪了很多同僚大臣。
根据《三国志》和《魏略》的记载,魏延在关羽、张飞等人相继逝世后,就开始变得十分狂妄。蜀汉的大臣里面除了诸葛亮之外,没有人能够制服魏延。由于蜀汉缺乏人才,北伐时期整个蜀汉只有魏延一名大将,所以诸葛亮对魏延关爱有加,不管魏延犯下多么大的错误,诸葛亮总是会包庇他。
正史上记载了魏延两次和同僚发生矛盾的事件,第一次是为魏延侮辱刘琰,刘琰是刘备时期的秘书,蜀汉的车骑将军,官职仅次于诸葛亮。魏延侮辱刘琰后,刘琰专门到诸葛亮军中举报魏延,结果遭到了诸葛亮的训斥,还险些被罢官丢职。后来魏延又曾经侮辱过杨仪,杨仪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文人,面对魏延的恐吓丝毫不肯屈服。魏延拔出刀来想要杀死杨仪,诸葛亮只是劝架,没有处理魏延。从这两件事都不难看出,魏延依仗着自己是蜀汉国内唯一的大将,经常做一些危害蜀汉团结的事,只是诸葛亮需要利用魏延,才对他包庇纵容。如果这样来看的话,魏延之死也并不冤枉,因为他的存在已经威胁到蜀汉内部大臣们的团结了。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担心魏延会不服从自己撤军的命令,导致蜀汉大军陷入危险中,所以诸葛亮专门安排了杨仪作为蜀汉撤军的总管,并且告诉他如果魏延听从命令就让他垫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把他扔在魏国,任他自生自灭。诸葛亮的这个命令对魏延可谓是仁至义尽,假如诸葛亮真的想要害魏延,完全可以在自己临死前将魏延杀死。诸葛亮的这个安排给了魏延很大的自主权,甚至默许了魏延投奔曹魏。
诸葛亮的本意是给魏延一个选择的机会,如果魏延愿意继续做大将,就让魏延回蜀汉。如果魏延不肯居于忍下,就让魏延自行选择去处。诸葛亮的一安排真正的做到了有情有义,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命令,会给魏延带来杀身之祸。杨仪在撤退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邀请魏延,就带着军队撤退了。魏延看到自己被杨仪抛弃,并没有选择投奔曹魏,而是带领自己少量的兵力去追赶攻击杨仪带领的蜀汉主力。
结果杨仪告魏延造反,魏延在蜀汉朝廷内没有自己的亲信,被大臣一致认定造反,最终惨遭杀害。魏延被杨仪杀害不是诸葛亮刻意安排,诸葛亮也没有预料到魏延会带领军队攻击杨仪,并且最终被杨仪杀害,否则诸葛亮肯定会提前夺取魏延军权。但是魏延之死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假如诸葛亮能够在魏延得罪同僚的时候,及时的劝告和制止魏延,那么魏延肯定不会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
而且诸葛亮最后的撤兵安排,看似给魏延留下了很多的选择空间,却也对魏延安排不公。魏延是蜀汉军队的二把手,诸葛亮把兵权交给杨仪,魏延产生不满是肯定的。如果划分魏延之死的责任的话,魏延自身的责任是最大的,第二责任人是谋害魏延的杨仪,诸葛亮是第三责任人。虽然他没有参与谋害魏延,却始终难辞其咎,魏延死后蜀汉彻底没有了大将,只能依靠着魏国的降将姜维和廖化等小将来进行北伐。
兵行诡道求胜而已,延之计可用甚明。而孔明不从。或谓孔明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或谓孔明疑延不敢委也。胡寅
中国的古代历史,伴随着的是战乱不休,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历经了83个王朝的更替,其中皇帝有408位。
王朝更替离不开战争,而将军的能力,又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古今往来将军很多,但能被称之为名将的却是凤毛麟角,将军有能力,也就有了骄傲的资本,甚至可以利用自己威望,让君主做出妥协。
不过,一般来说,越有能力的将军越低调,而那些打了几次胜仗就狂妄的将军,通常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有时候需要断送自己的生命,魏延就是一个例子。
那么为何说魏延是最狂妄的将军呢?他的那句?谁敢杀我?就是最好的证明,关于魏延的故事,我们还得慢慢说。
蜀汉名将魏延。
魏延,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其能力是毋容置疑的,正如《三国志》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就足以证明魏延在带兵和打仗方面有着过人之处。
但魏延一直有个心结,那就是不被诸葛亮喜欢,诸葛亮为何不喜欢魏延呢,说起来有点玄,因为诸葛亮认为此人脑袋后面长有反骨,自己不死还能用内力压制住他,但自己假如死了,就没有人能压制了。
而魏延对于诸葛亮那也是有怨言的,经常背地里说,诸葛亮胆子小,自己的才能不能被施展,《三国志》记载: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尽管魏延对诸葛亮时常抱怨,但诸葛亮却惜魏延有将才,于是且用且打压,但是杨仪却十分不爽魏延,总是针锋相对,自视甚高的魏延,不止一次拿着刀想要砍了杨仪,不过都被费祎等人劝阻了。
诸葛亮的死释放了魏延的?狂妄?。
伴随着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五丈原的四十九盏明灯并没有救活他的命,因为魏延把其中一盏灯弄灭了,或许这是天意,当然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
真实的历史是,诸葛亮病重,自知已回天无力,于是就叫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进行安排后事,商量的结果就是退军,暂时放弃北伐,让魏延断后,此外,诸葛亮也预料到魏延会不听命令,就再次安排?如延或不从命,君便自发?。
这一安排,其实就把魏延给排挤除了蜀汉的领导核心,并且宣告魏延在蜀汉的政治生涯终结了,因为他们都深知诸葛亮死后,再也人可以压制魏延,干脆让他断后,来个漂亮地?丢棋子?。
事情的后续发展,果然不出众人所料,当费祎去向魏延传达军令时,魏延直接吹胡子瞪眼,他说: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魏延不服杨仪,起兵造反。
费祎向杨仪表述了魏延的态度后,杨仪知晓,这小子自己是压制不住了,于是按照诸葛亮的交代,率领大军抛弃魏延撤退了。
当魏延发现杨仪带兵私自撤退时,那是相当生气,本就和杨仪不和的魏延,带着士兵抄小道,意在堵住杨仪的去向,而在这个过程中,两人都争相向后主刘禅上表,说对方要造反,
《三国志》记载:延、仪各相表叛逆。
被赵云差点摔坏脑袋的刘禅,看到这就迷惑了,于是问董允和蒋琬,杨仪和魏延究竟是谁造反呢?他们二人皆以头颅担保说杨仪不会反,这下好了,魏延彻底成为了整个蜀汉集团打击的对象了。
不过魏延跑得也快,连夜行军感到了杨仪的前面,堵住了大军撤退的方向,正当杨仪觉得要被魏延杀死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诸葛亮的锦囊,那还说什么,赶紧打开来看看,只见锦囊上写着:让魏延连喊三声?谁敢杀我?。
魏延终究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
魏延倒也没有多想,因为在他的眼里,诸葛亮意思蜀汉集团里没有人能比自己更加优秀、更加厉害,想着即将得到的汉中,魏延不客气地开口了:谁敢杀我?
结果刚喊出了一声,魏延背后的马岱论起刀就向魏延的脖子上砍去,结果狂妄不可一世的魏延,就这样死无全尸了,其实魏延说出?谁敢杀我?之前,还有一句话,如果说这句话是狂妄的话,那么前面一句则彻底让其放下了戒心。
这句话是: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这些其实都是演义中的魏延之死。
那么在《三国志》中,是如何表述魏延之死的呢?曰:
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魏延手下的士兵,知道魏延不占理,都不听他的命令了,士兵都跑散了,魏延一看大势已去,魏延就和他儿子以及寥寥数人逃往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
诸葛亮死后,魏延究竟会不会反呢,其实还真不好说,如果不是诸葛亮的处处防备和临终遗言,让魏延感觉到了屈辱和被排斥,魏延不一定真的就会反,正如裴注引《魏略》所记:
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与其说魏延背后长了反骨,不如说是被逼得,作为自比韩信的魏延,他的死,其实也是蜀汉集团的一大损失,如果魏延不死,而继续为蜀汉征战,那么蜀国或许还能在多撑些时日。
为何说魏延是最狂妄的将军?他的那句?谁敢杀我?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这话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但从正史中的记载也能看出,魏延的狂妄并非是虚构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魏延反或者不反,他都注定了没有好下场,一个狂妄的将军并不是无敌的,因为狂妄会暴露自身的弱点,从而把自己送入万劫不复之地。
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魏延是三国后期蜀汉重臣,屡次随诸葛亮北伐,战功卓著,后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封都亭侯。北伐期间,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奇袭长安。因风险太大,被诸葛亮果断拒绝。234年,诸葛亮因常年在外征战,积劳成疾,于五丈原病入膏肓。诸葛亮便秘令杨仪、姜维安排退军的部署。又暗自吩咐,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服从命令,大军即刻开拔,不必理会魏延。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却被马岱斩杀,并被杨仪以谋反的名义,诛灭三族。魏延究竟怎么死的?以下依据《三国志》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逝世后,魏延都有哪些反常的举动,以及如何被杀。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姜维等秘不发丧,按照孔明的计划,瞒过司马懿,再循序渐进的撤回汉中。为了提防魏延,杨仪令费祎前去魏延军营中打探,以此来试探魏延是否愿意遵循遗命,撤回汉中。
魏延听后勃然大怒,不但不愿意撤回汉中,还要继续北伐。声称怎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北伐大业,并且指责杨仪,不过一介参军,三军怎可由他安排。魏延要求费祎记下军事部署,为了稳定魏延,费祎只能照做。
出人意料的是,杨仪已经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率军撤回汉中。魏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率军抢先在杨仪前面,烧毁栈道桥梁,设置障碍,阻止杨仪等撤回。杨仪也是很愤怒,于是魏延、杨仪纷纷上表刘禅,弹劾对方谋反。因杨仪是遵循诸葛亮的遗命,刘禅和朝中文武都支持他。后来魏延就抢先占领了褒谷口,凭险据守,迎击杨仪。
杨仪派遣何平前去应战,何平大骂魏延行篡逆之事。魏延的部下也自知理亏,各四散逃命,魏延携带亲自和儿子逃往汉中。杨仪命马岱率军追赶,并成功斩杀魏延。杨仪见到魏延的首级之后。扔在地上,用脚踩踏,大骂魏延十个顽劣的奴才,并以谋反的名义夷其三族。《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往,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三族。
其次分析魏延之死的深层原因。
一者诸葛亮因担心蜀国的国运,对魏延并不放心。魏延本为韩玄的部下,后斩杀其主投靠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有提防之心。况且诸葛亮病逝前,魏延身为镇远将军,都亭侯。他在北伐的军队中,除了诸葛亮无人可比,可谓是北伐的二当家。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就连姜维也要看魏延的脸色。因此诸葛亮怕魏延带来祸患,才让杨仪、姜维等提防魏延,并且没有把军队交给魏延。
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同年10月,诸葛亮突染重病,不治而亡。诸葛亮去世仅仅一个月,蜀国名将魏延不仅被杀,还被夷灭三族。三国后期,蜀国五虎将都已退出历史舞台,魏延可以说是当时蜀国第一名将,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认为魏延之死是诸葛亮设计陷害的,因为两人的关系一直都不融洽,主要证据有三点。
1.刘备进攻长沙时,魏延作为降将打下了长沙,还救下老将黄忠,如此功劳,诸葛亮却要把魏延推出去斩首示众,这可是两人第一次见面,理由相当奇葩,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以后必定会反叛。
2.诸葛亮北返时魏延随军出征,他多次提出兵分两路,一路给自己五千精兵,从子午谷直取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胆小又没有谋略,长安一定会轻而易举地得到,结果被诸葛亮否决。
3.诸葛亮临死前没有召见魏延,而是把军队托付给杨仪、姜维等人,并且还给马岱锦囊妙计,一旦魏延不听杨仪的命令,就依计行事,结果魏延被杀。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这样做只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是个“神级”谋士,事实上并非如此,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反骨之说”。虽然《三国志》对魏延的记载不多,但是也可以从中找到诸葛亮和魏延的真正关系。从魏延的行事轨迹也可以找到,诸葛亮去世后,他为什么会被杀,而且还被夷灭三族的答案。
除了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也有大恩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对魏延有知遇之恩。魏延作为荆州降将,随刘备一同西征益州,其身份和地位并不高,充其量只是个低级将领。可是刘备得到汉中后,让魏延镇守汉中,这道任命让所有人意外,大家都以为非张飞莫属,因为汉中对蜀国极为很重要。诸葛亮掌权之后,短短几年时间,魏延不仅得到刺史和大将军,还封了侯,这几乎是汉朝给异姓臣子最高的奖赏。
诸葛亮不采纳子午谷奇谋是从大局考虑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子午谷奇谋,并非否定魏延不能攻下长安,而是因为制定的战略并非东进长安。长安位于关中平原,又是曹魏西北重点,就算魏延能打败夏侯楙,可也守不住长安。按当时蜀国战略,是西出祁山牵制魏国,给东边的孙权机会进攻合肥,一旦曹魏和东吴真正打起来,蜀国的选择余地就很大了。如果依魏延之计攻占长安,那会将蜀国拖入泥潭。
魏延之死并非来自诸葛亮遗命《三国志》中根本没有诸葛亮安排杀魏延的记载,就算诸葛亮真想杀魏延,他在世时掌管蜀国朝政大权,有无数个机会轻易秒杀魏延,根本不需要临死前安排。魏延是当时蜀国第一名将,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这些诸葛亮都很清楚。如果这时候杀掉魏延,必定会引发动乱,削弱蜀国国力,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魏延为什么会被杀呢?背后原因很简单,是他自食其果,性格缺陷种下了苦果。魏延尽管战功卓著,但是性格狂妄自大,不懂谦虚。诸葛亮数次北伐,他就怨言不断,每次都想自带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兵分两路,在潼关会师,像楚汉之战时的韩信那样。被拒绝后,他以为诸葛亮胆怯,总是感叹自己的才能不得施展。
魏延这种性格,与蜀汉官员的关系都不好,恶名甚至连天下人都知道,孙权就说过他,《三国志》有记载,“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当杨仪和魏延都上书对方谋反时,董允和蒋琬毫不犹豫地怀疑魏延。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诸葛亮,魏延这种性格,可能死得更早。
参考文献:《三国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6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