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多尔衮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多尔衮是清朝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清朝能够入主中原,主要都是多尔衮的功劳。然而多尔衮的一生却非常的悲剧,他曾经三次距离皇帝之位只有一步之遥,却都因为种种意外情况而失败,一直到去世也没能做一天皇帝。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和大福晋阿巴亥的孩子,努尔哈赤时期的大福晋相当于皇后,因此多尔衮的出身非常高贵,努尔哈赤也非常的喜欢他。
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最精锐的两黄旗交给了多尔衮三兄弟打理,让多尔衮兄弟成为了八旗贵族中实力最强的兄弟组合。在清朝早期的时候,八旗军1/3以上的部队都集中在两黄旗,努尔哈赤的亲军也隶属于两黄旗。努尔哈赤让多尔衮兄弟掌握两黄旗,也暗示着努尔哈赤想要传位给多尔衮兄弟。
努尔哈赤非常偏爱多尔衮,在努尔哈赤去世前,曾经想要把镶白旗交给多尔衮打理,让多尔衮兄弟能够在皇位竞争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在努尔哈赤撤销杜度旗主职位后,还没有来得及任命多尔衮为旗主,努尔哈赤便去世了。因此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多尔衮兄弟只掌握了两黄旗的兵力,在兵力上没有具备决定性的优势。其实仅仅是掌握了两黄旗的兵力,多尔衮兄弟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的皇位竞争中,仍然具有极大的优势。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八旗贵族中最具备竞争力的人是代善和多尔衮兄弟,代善掌握的正红旗和镶红旗,他的侄子杜度掌握镶白旗。因为红旗的兵力比较少,代善三个旗的兵力还不如多尔衮两个旗的兵力。代善的优势是威望高,而多尔衮和多铎都没有成年,在影响力上不能同代善相提并论。除了代善和多尔衮之外,皇太极也想要竞争皇位,不过皇太极只有一个正白旗的兵力,在实力上远不如代善和多尔衮兄弟。
然而努尔哈赤在生前过于溺爱多尔衮兄弟,导致了八旗贵族中大部分人都集中起来对付多尔衮兄弟。代善主动放弃了皇位竞争,支持皇太极竞争皇位,皇太极的实力反超了多尔衮兄弟,多尔衮兄弟只能被迫退出争夺,而多尔衮兄弟的母亲阿巴亥也被迫殉葬。虽然多尔衮在第一次皇位之争中失败,但是多尔衮兄弟仍然牢牢控制着了八旗中最强的两个旗,在实力上丝毫亚于皇太极。
皇太极继位之后,一直想方设法的扩充自己的实力,先后吞并了正蓝旗和镶白旗,控制了三个旗的兵力。但是皇太极始终无法削弱多尔衮兄弟手中的兵权,只是将多尔衮的两黄旗改成了两白旗,将自己手中的两白旗起改成了两黄旗,以显示皇权的尊贵。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兄弟仍然是八旗贵族中最大的实权派。因为皇太极一直没有立太子,多尔衮再一次参与了皇位继承权争夺。
这时候的多尔衮已经战功赫赫,在军队中很有威望,而且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仍然是八旗军队中实力最强的两个旗。与此同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在军队中同样战功赫赫,豪哥自己统领正蓝旗,还获得了皇太极生前统领的两黄旗的支持,在兵力上不亚于多尔衮。不过豪格只是获得了两黄旗的支持,并没有直接统领两黄旗,而两白旗是多尔衮兄弟直接统领的军队,要比豪格的部队更团结。
豪格和多尔衮在八旗会议上剑拔弩张,在第一次皇位竞争中支持皇太极的代善,在第二次皇位竞争中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代善既不争夺皇位,也不支持豪格和多尔衮,他的两红旗实力较弱,在第二次皇位竞争中的存在感比较低。济尔哈朗倾向于豪格,不过他对豪格的支持有所保留,基本和代善处于同一立场。多尔衮对于皇位志在必得,而两黄旗的将领们则在八旗会议上大喊口号,拥护先皇的儿子继位。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如果想要继承皇位,就不得不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为了维护八旗内部的和平,多尔衮最终不得不做出了让步,同意拥立皇太极的后代继位。两黄旗将领也做出了妥协,他们不再支持豪格继位,而是支持只有6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获得了摄政王的身份,实际行使皇帝的权利。由于两黄旗将领和济尔哈朗都支持这一提议,豪格独木难支,只能无奈的放弃了皇位。
多尔衮参与的两次皇位争斗都具有一定的戏剧性,第一次皇位争夺中,优势最大的代善和多尔衮兄弟先后出局,最终让皇太极捡了便宜。第二次皇位争夺中,优势最大的多尔衮和豪格又先后出局,让顺治皇帝捡了便宜。当然在多尔衮去世之前,顺治皇帝的皇位坐的并不安稳。在多尔衮的逼迫下,顺治皇帝先封多尔衮为皇叔摄政王,后来又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实际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多尔衮掌握之后,不断的打击两黄旗的将领,鳌拜等人都险些被多尔衮处死,豪格也被多尔衮下狱逼死。由于顺治皇帝尊称多尔衮为皇父,多尔衮对待顺治皇帝的态度也比较傲慢,一直到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都非常敬畏多尔衮。因为多尔衮已经掌握了朝廷大权,即使多尔衮不谋朝篡位,只要多尔衮能够活到50岁,等到顺治皇帝去世的时候,多尔衮仍然能够完成自己做皇帝的梦想。而且在顺治去世的时候,多尔衮的对手都已经去世,多尔衮的皇位基本手到擒来。
然而就在多尔衮控制朝政后不久,年仅38岁的多尔衮在打猎的途中忽然摔伤,没过多久便去世了。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清算了多尔衮的罪责,多尔衮最终落了一个悲惨的下场。多尔衮并不是真正的乱臣贼子,他本来就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拥有皇位的继承权。清朝的大部分江山都有多尔衮的功劳,多尔衮没有成为皇帝,实在是比较可惜。到了乾隆皇帝继位后,乾隆皇帝感慨多尔衮的战功,恢复了多尔衮的名誉,多尔衮养子的后代重新获得了铁帽子王的封号。
手握兵权的多尔衮在当时就是一个闲散贝勒,说白了就是他连上大殿议政的资格都没有。他想要坐上皇位是很难的,就算努尔哈赤去世了没有立遗嘱,多尔衮也和皇帝宝座无缘,除非他可以使用暴力手段直接谋朝篡位,否则他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聪明的多尔衮不愿意走上造反这条路,他不想背上不仁不义的骂名,这才有了皇太极登基成为新的皇帝。
努尔哈赤征战沙场的时候多尔衮一直追随在父亲左右可以说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多尔衮很有军事才能这点努尔哈赤是知道的,才有了他八岁就可以干涉朝政了,多尔衮也是一个聪明人才有了最后不当皇帝而是做手握大权的摄政王,史料上面记载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时候就立下了四个大阿哥,分别是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还有阿敏,这就相当于自己的继承人候选人,多尔衮没有在这个行列里面。可见他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皇太极登基以后多尔衮政局不稳定,多尔衮为他征战沙场立下了不菲战功,皇太极对多尔衮也是信任有加,只是没想到皇太极突然生病没多久就去世了,多尔衮死掉的心又开始跳动起来,皇太极死了自己应该可以做皇帝了吧!谁知道突然跳出来一个豪格和他抢,两个有权势的人争抢,朝局势必动荡不安,两个人也是顾全大局最后选择各退一步,选择了皇太极最合适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多尔衮帮助顺治帝一路打到紫禁城,可以说他已经放弃了做皇帝的念头,只是年轻的顺治帝却不这样认为,暗地里也打压了皇太极许多亲信想要折断他的羽翼。
做为清朝入主中原和统一天下的关键性人物,摄政王多尔衮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是努尔哈赤第14子,生母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电视剧《孝庄秘史》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情节:努尔哈赤在临终前留下遗命,将汗位传给多尔衮,可由于努尔哈赤死在回盛京的途中,当时主持政务的四大贝勒都不在身边,这道遗命极有可能遭到否定。阿巴亥在权衡利弊之后,隐瞒汗王遗命,支持四贝勒皇太极继承汗位,以保全三个儿子的身家性命,致使多尔衮与大汗之位失之交臂。暂且不说努尔哈赤的临终遗命是否属实,我们先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一下。努尔哈赤病逝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享年68岁,膝下有16个儿子。多尔衮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当时年仅15岁,只是个懵懂少年,未立尺寸之功。
做为后金政权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心中最理想的继承人肯定不是多尔衮,而是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正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何况当时后金仅仅是一个位于辽东的地方政权,与明朝的征战连年不休,战功卓著是成为后金大汗的关键性指标。当时年仅15岁的多尔衮明显不符合这一要求,无缘继承汗位是顺理成章之事。假设努尔哈赤真的留下遗命让多尔衮继位,那也只能说明他被大妃阿巴亥的迷魂汤给灌迷糊了。据记载,阿巴亥?丰姿貌美,颇有机变?,比努尔哈赤整整小31岁。天命五年(1620年),小福晋德因泽告发大妃与大贝勒代善秘密私会,努尔哈赤经过调查后废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将阿巴亥休弃。可仅仅只过了一年,努尔哈赤重新将阿巴亥立为大妃,这说明努尔哈赤确实痴迷于她的温情陪伴。
在废除代善太子之位的同时,努尔哈赤?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这就是后金八旗贝勒共理政务的开端,天命六年(1621)二月,又命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四大贝勒分月值理政事。在这样的制度之下,但凡军国大事,汗王要先和八旗贝勒共同讨论决定,而不是搞?一言堂?。因此,努尔哈赤的临终遗命不符流程,属于无效文件,多尔衮无论于情于理都不可能继承汗位。实际上,多尔衮在阿巴亥三个儿子中的政治地位并不突出,哥哥阿济格当时22岁,因骁勇善战受封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和弟弟多铎各领十五牛录,多铎还是镶白旗旗主,在政治地位上远远超过多尔衮。如果说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的儿子中有实力争夺汗位者,更应该是阿济格,而不是多尔衮。多尔衮之所以会在历史上留下诸多传奇故事,主要是因为其后来所建立的不世功勋,奠定了清朝一统天下的统治基础。乾隆帝赞誉他?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顺治帝追封他为?清成宗?,成为清朝唯一一位没做过皇帝却有皇帝封号之人。他与孝庄太后不清不楚的叔嫂关系,也成为众多辫子戏中竞相演绎的经典桥段。
其实明朝和后金的争斗早在万历朝就已经开始了,但那个时候只不过是地方州郡和中央朝廷的争斗,谈不上建州女真能够对明朝构成多大的威胁,但是萨尔浒之败却是真正让明朝人尝试到了建州匈奴的厉害。
随后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拉锯战,直到后面由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解决了李自成,以清代明,夺取天下的功劳难道还不够多尔衮称帝吗,那战功赫赫的他为什么没有当上皇帝,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多尔衮的帝王道路呢?
满洲八旗内部多股势力相互争斗牵制了多尔衮的称帝之路。
一个国家或者部落都不是一个思想完全统一的,不同的人对于建设自己国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当时的满清也是这样,他们内部在皇太极死后出现了许多变故,因为皇太极没有确立继承人的缘故,使得皇位空虚,满洲八旗之间为此展开了一系列争斗。
其中八旗分为三派,一派是以支持多尔衮继位的正蓝旗,正白派,一派是以支持豪格即位的正黄旗,正红旗派,还有就是以大玉儿为首的支持皇四子福临继位的中间派,三排都为帝位的花落谁家大开杀戒。
本来皇位就是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但是因为二个人实力实在太过于强大,双方谁都奈何不了谁,如果四旗之间开展一场大战,那么便宜的只会是南方的明朝,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豪格和多尔衮妥协,谁都不去当这个皇帝,而是让福临去做皇帝,二个人共同扶持。
南明与起义军小政权的随时反扑使得多尔衮不能够安心享用天下。
虽然说当时清朝已经入关,并且击败了占据北京城的李自成,但是清朝的天下并不稳固,在淮河以南成立了弘光政权,打起了抗清的口号,在河南以西的关中大地,李自成一直酝酿着卷土重来,而四川,云南一代又是张献忠的地盘。
这是跟秦末天下混战的局面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军阀都有统一中国的可能,只是看机会谁大谁小罢了。
当时的满清内部还属于一个国家创立的初期,头脑也是很清楚,他们明白自己如果内斗就会被千千万万的汉人碾压,因而面对帝位的诱惑,多尔衮也不敢用武力夺取,因为他心中还是以大义为首,不想做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就是出于这种原因的影响,多尔衮一直没有下定称帝的决心,只是用心辅助顺治皇帝,但是他没有皇帝之名却行了皇帝之实。
多尔衮沉迷于孝庄皇后的温柔乡不能自拔,断绝了他称帝的野心。
多尔衮虽然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枭雄,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温情脉脉的男子,他的一生中拥有许多女人,可是他最爱的还是自己哥哥的女人大玉儿。
根据野史中记载: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经常和大玉儿厮混在一起,据说曾经做过男女之事。事情真实与否不知道,但是多尔衮对于大玉儿的感情却是谁也无法否定的。
在皇太极英年早逝的权力真空时期,大玉儿经常在多尔衮耳边吹风,多尔衮觉得自己都已经和大玉儿这样了,她的儿子福临一定意义上就相当于自己的儿子了,一个和自己儿子争夺帝位的人又还有什么意思呢?
抱着这样的心思多尔衮与豪格妥协,二个人相约辅助福临做皇帝,不再内斗消耗力量,所以说在清朝权力交替的过程中,大玉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为清朝开创近三百年天下功不可没。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嫡出,生母为清太祖的继室大妃(继妻)乌拉那拉氏。在清太祖一众皇子中,出身可以与多尔衮一较高下者,除了他的同胞兄弟阿济格、多铎,就只有清太宗皇太极、褚英、代善、莽古尔泰了。崇德八年清太宗去世时,褚英和莽古尔泰已故、阿济格和多铎兄弟唯多尔衮马首是瞻,彼时出身能够与多尔衮一拼的实际上只有代善和清太宗的嫡长子豪格。经过清太宗多年的刻意限制、打压和分化,代善原本两红旗的相对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被儿孙分走去不少,儿孙又各怀鬼胎、各自站队),加之年纪渐长,代善对于皇位已经没有太大兴趣,他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实际利益。因为清太宗去世比较突然,并没有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彼时清王朝出身最高的一对叔侄多尔衮和豪格拉开了?皇位争夺战?的序幕。
双方力量对比
经过清太宗在位期间的政治斗争和旗份置换,到清太宗去世时,八旗的力量对比大致是:清太宗亲掌两黄旗(实际无主)、一母同胞的多尔衮三兄弟掌两白旗、代善祖孙三代掌两红旗、豪格掌正蓝旗、小宗旁支济尔哈朗(庄亲王舒尔哈齐子、清太祖亲侄)掌镶蓝旗。按理说,多尔衮三兄弟手握两旗,豪格却只有正蓝旗,多尔衮兄弟拥有绝对优势才对。那么,豪格凭什么和多尔衮争呢?两黄旗!
因为两黄旗归清太宗亲掌,在清太宗去世之后,两黄旗虽然暂时无主,但两黄旗下将领反对多尔衮即位,虽然没有公开支持豪格,但私下里与豪格打得火热的将领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豪格再不济也是主子的亲儿子,他当皇帝总比多尔衮当皇帝对自己更为有利。如此一来,就算豪格赢得一半两黄旗将领的支持,也可以形成与多尔衮三兄弟势均力敌之势,这还不包括骑墙观望的代善祖孙三代和济尔哈朗将来的下注!很显然,多尔衮三兄弟并不占据绝对优势。
与此同时,代善为了?保持中立?、待价而沽,甚至不惜杀掉了自己公开支持多尔衮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的就是避免自己过早卷入皇位之争,失去主动权。因为父兄的遭遇,济尔哈朗更是谨慎异常,生怕站错队、重蹈父兄的覆辙,因而也采取了骑墙观望的态度,没有公开表态。
帮倒忙的两黄旗将领
就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之际,本来作为豪格?潜在实力?的两黄旗将领索尼、鳌拜等人公开提出了?立皇子?的诉求。此举原本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反对多尔衮继承皇位!对于豪格而言,这原本是利好,等于是将两黄旗纳入了自己麾下。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在待价而沽的代善看到了机会!见两黄旗将领提出了?立皇子?的诉求,代善随即表示?拥护?。但是,代善却提出了另外的设想,那就是跳过豪格,选择清太祖的其他皇子继承皇位!对于代善而言,无论多尔衮还是豪格当皇帝,对自己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只有选择一位缺乏自身实力的皇帝对自己才最为有利。在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的?操作?下,代善迅速倒向了清太宗的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的清世祖。代善此举一出,两黄旗将领竟无言以对,只得接受既成事实,其中部分人也不便再暗中支持豪格。毕竟?立皇子?是他们最先提出的,总不能出尔反尔吧?济尔哈朗见形势一边倒,也跟着暗中站队、倒向了皇九子福临。
原本势均力敌的多尔衮和豪格瞬间变为了?弱势群体?,福临坐拥五旗支持,无论多尔衮还是豪格,如果想要上位,只能通过武力解决,而且绝无必胜的把握!相反,失败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如此一来,不仅刚刚强盛起来的清王朝将要陷入内讧,一统天下恐怕也将变得遥遥无期。不得不说,清初的?王爷?们格局还是非常大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自身的私利!最终,多尔衮与豪格选择了妥协,皇九子福临成为了新皇帝,改元顺治。但多尔衮三兄弟手里毕竟握着两白旗,相对于任何单独一方都拥有一定优势,其力量不容小觑。在妥协之后,多方达成共识,多尔衮以虚位换实权,成为了?太上皇?!呃不人家那叫摄政王。
因此,多尔衮并不是主动放弃了皇位,而是因为力量对比发生剧变,多尔衮手中的两白旗不再占据优势,这才不得已作出了妥协,放弃了对皇位的诉求以换取摄政王的实权。在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多方大打出手,搞掉了豪格、逼退了代善、架空了济尔哈朗最终成为了清王朝没有名分的真?太上皇?皇父摄政王。那么,权倾天下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没有自己当皇帝呢?这对于多尔衮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不是吗?
代善、济尔哈朗等人的实力还在
多尔衮虽然逼退了代善、架空了济尔哈朗,但是彼时代善小家族对于两红旗的控制力还在,济尔哈朗的实力也没有遭到彻底的打击。虽然处于弱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多尔衮想要称帝,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这两位哥哥的。很显然,代善、济尔哈朗,包括不少拥有旗份的入八分宗室王公并不希望多尔衮来当这个皇帝,他们只想维持现状,多尔衮称帝的阻力其实还是挺大的!
摄政王的权力无限接近皇权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清世祖和孝庄文皇后为了保住自身的地位、稳多尔衮,对多尔衮几乎到了无限纵容的地步,并没有掣肘多尔衮的权力。包括清世祖本人,也并没有和多尔衮发生过什么正面冲突,基本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友好?状态。对于彼时的多尔衮而言,除了一个皇帝的虚名,他俨然就是清王朝的皇帝了。
多尔衮无子,称帝的愿望并不迫
多尔衮妻妾众多,而且多尔衮本人也有生育能力。但是,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多尔衮直到去世,只生下了一个女儿,连一个儿子都没有!后来承袭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的所谓?儿子?多尔博,其实是多尔衮胞弟多铎的亲生儿子,虽然过继给了多尔衮为嗣子,但实际上他只是多尔衮的侄子。对于多尔衮而言,多尔博与清世祖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亲侄子,只不过一个是同母弟弟的儿子、一个是异母哥哥的儿子,但侄子本身与自己并没有太多亲疏远近。
换言之,就算多尔衮当了皇帝,将来皇位也只能传给侄子,而当下坐在龙椅上的同样是侄子!为一个侄子搞掉另一个侄子,对于多尔衮而言缺乏现实诱惑,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或许就是多尔衮没有取清世祖而代之的原因所在吧,如果他有亲生儿子,恐怕未见的还会那么淡定!
多尔衮还年轻,不急于一时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古北口狩猎时不甚坠马,不治身亡,年仅虚三十九岁。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多尔衮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坠马身亡!彼时的多尔衮还年轻,并不急于一时,他有大把时间等自己的亲生儿子出生。到时候再废掉清世祖,也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而已
更重要的是,彼时清王朝虽然已经入关,却还没有真正一统天下!南明小朝廷还占据着半壁江山,各地的割据势力也没有被彻底铲除。皇帝的虚名与一统江山想比,对于多尔衮显然是没有诱惑力的,他更想要的是一统江山!为了一个皇帝的虚名引发内讧,而失去一统江山的最佳时机,当了皇帝又如何呢?而且,彼时一统江山对于多尔衮而言是有期待的,只是时间问题,他大可以等江山一统、亲生儿子出生之后再去图那个皇帝的虚名,不是吗?毕竟彼时的多尔衮才三十多岁!完全没有必要急于一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5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