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胡惟庸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25 06:14:07

胡惟庸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胡惟庸案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而后,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为何朱元璋要煞费苦心,大兴胡惟庸连坐案?

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和他的儿子李佑不仅是胡惟庸的至亲,还曾经伙同胡惟庸谋逆。胡惟庸虽已被诛,李存义也必须连坐。这可是祸从天降,李家揣揣不安。但是,朱元璋对此事并未严惩,还特别下诏,李存义与李佑都免于死罪,只是被贬到崇明岛闲住。

可能是因为李善长为功臣元老,朱元璋念及旧情,因而特地从轻发落。按理李善长受到如此殊遇,应该上书谢恩,但是李善长对此事全然不予理会,这种态度令朱元璋感到非常不快。胡惟庸案的查证一直都在继续着,并且有了新的进展。

洪武十九年,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他是奉胡惟庸的命令下海通倭的,胡惟庸谋反案有了进一步的证明。洪武二十三年,又捉拿到奸人封绩。封绩本是元朝的旧臣,后来归降于明。据说,他经常往来于蒙、汉之间,曾经为胡惟庸给元嗣君送过信,胡惟庸在信中称臣,并请元嗣君出兵为外应。

其实,早在洪武二十一年,大将军蓝玉出塞时,在捕鱼儿海地方就捕获过封绩,但由于李善长施加影响,并未上奏,就把封绩给放了。直到这次,由于封绩再次被捕入狱,李善长终于也被牵连进来了。

恰在此时,李善长为了养老,大兴土木,因缺少工人,向信国公汤和借用卫卒三百名,以供营建之用。以营卒为工役,这种事情本是常事。但汤和胆小怕事,又不敢得罪李善长,因而表面应允,暗中却向朱元璋报告,这无疑是说李善长私自集结兵力。

凑巧,京中吏民为党狱株连,坐罪徙边,约有数百人,中间有一个叫丁斌的,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便替他求免。由于朱元璋对李善长的猜忌之心日重,不但没有答应李善长的请求,反而命令将丁斌拿获。

经审讯得知,丁斌曾经供事胡惟庸家,于是,供出不少李、胡两家往来之事。这样,便认定李存义、李佑父子伙同谋叛的罪状,立即将他们从崇明岛拘捕进京,重新审理定罪。

接着,朱元璋颁布严敕,李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于是,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便被赐死了,其妻、女、弟、侄等一门七十馀人被杀。只有李善长的长子李祺及两个儿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流徙江浦。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到处侦捕,牵连蔓引,共有三万余人被诛戮。连一向与胡惟庸关系疏远的“浙东四先生”也未能幸免,叶昇以“胡党”被杀,宋濂的孙子宋慎也牵连被杀,宋濂本人则贬死于四川茅州。

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刊印多册,发往各地,晓谕臣民,以此为戒。胡惟庸案至此才算告一段落,前后迁延近十年。朱元璋如此煞费苦心,兴此大案,究竟是何用意?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设有宰相制,宰相都称为丞相,当时丞相共有左、右二员,左比右大,分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长和徐达两人。朱元璋即帝位后,逐渐感到帝权与相权的冲突,唯恐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鉴于此,几次设法试图调整,以加强皇权。最早被杀的是中书左丞相杨宪。

洪武二年九月,杨宪入为中书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长病休时,杨宪便实际操纵中书省大权,升为左丞。他玩弄权术,陷害同僚,“市权要宠”,很快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鉴于李善长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在撤换李善长后,最初选中了汪广洋接替李善长的相位。汪广洋遇事小心谨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剧”而著称。

洪武六年,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与汪广洋共任右丞相。之后,汪广洋以“无所建白”贬为广东参政。但是,汪广洋一离相位后,胡惟庸遇事专断与李善长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况且,李善长还借胡惟庸等人,遥执相权,势力更甚于前。

汪广洋被贬后,当然不服气,便暗中收集李善长的不法证据,于洪武九年与御史大夫陈宁,合疏参劾李善长有“大不敬”之罪,正中朱元璋下怀。洪武十年九月,朱元璋先升胡惟庸为左丞相,再调回汪广洋为右丞相,以牵制胡惟庸,改变胡惟庸独相的局面。

然而,汪广洋复相后,整日喝酒,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牵制作用,反而事事调和,公事“惟以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这令朱元璋大为失望,又把他贬往广南地区。即使这样,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气,便又追加诏书,下令追到后,即将汪广洋就地处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广洋被贬杀。

由上可知,明初的丞相擅权不行,尸位素餐也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实际上已深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权过大,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废相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胡惟庸的独断专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更为明朗化了。在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吟诗,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尚不突出。但是,胡惟庸为相七年,擅权乱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权旁落,除了翦除,别无选择。

其实,早在洪武十一年三月,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在此之前,凡是各地送给皇帝的奏章都要关白中书省,就是给皇帝一份,同时也要给中书省丞相送一份。接着,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力。即使这样,也还不能令朱元璋满意。

于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接着就宣布裁撤中书省。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大权独揽。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稍后,朱元璋还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并立为祖训。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仍能时刻感受到李善长的威胁。李善长虽已退位,但势力还很大,加之与胡惟庸的姻亲故旧关系,始终令朱元璋耿耿于怀。为了巩固帝业,就必须彻底消除这一隐患,因而胡惟庸案不断升级。

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虏南倭”,于是又为胡惟庸添上了一个“通倭通虏”的罪名,就是说他勾结蒙古和日本,企图谋反。但据吴晗先生《胡惟庸党案考》,通倭通虏都是“莫须有”的罪名。

胡惟庸事件,正像一个传说中的故事,时间越长,故事的范围便越扩大。到后来胡惟庸东通日本高丽,西通卜宠吉儿,南通三佛齐,北通沙漠,东西南北诸夷,无不与胡惟庸叛逆案发生关系。朱元璋在杀胡惟庸若干年后,又给他加上这些谋逆罪名,是想借胡案兴起大狱来诛杀文武功臣,以防功臣们日后威胁朱姓子孙。

平心而论,胡惟庸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所谓的“胡党”,未免牵强附会。胡惟庸案实际是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认为心怀怨怼、行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党”的罪名,处死抄家,开国功臣李善长也最终被牵连进此案。

有明一代,任职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据说,徐达似乎也未能善终。李善长是受祸最惨的,不仅本人被赐死,还被族诛。

在他死后一年,郎中王国用为其鸣冤,由御史解缙起草《论韩国公冤事状》,疏中论道: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又何必为胡惟庸谋事,况且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何苦如此!当时正值胡党株连,气氛异常恐怖,很多人担心会招来祸事。但朱元璋看了以后,未作任何批示,可见他也默认是枉杀。

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因为胡惟庸谋逆而诛杀三万人呢?

其实朱元璋并没有杀这么多人,这些说法大都是史书夸张的说法,很多史学家都说朱元璋因为胡惟庸案件杀了三万多人。其实我们认真翻开一本史书,就会发现里面其实记载过朱元璋下过命令说不再追究胡惟庸案件里面的其他人员。意思就是要赦免其他没有参与这个案件的人,可是如果他真的已经杀了3万人的话,那他这个赦免又是说得赦免谁呢,这不就成了自相矛盾的说法。

而唯一说过胡惟庸案件真的杀了3万多人的记录,还说过自己是引用了明史的记录,于是有人就去查了明史。翻开《明史》之后,发现里面有一部分叫做奸臣传。里面说胡惟庸是头号奸臣,他因为通敌证据确凿,所以被朝廷下令诛杀了。不过诛他九族这件事情是因为当时的百姓被倭寇骚扰了很多年,对他们非常的仇恨,所以胡惟庸跟倭寇狼狈为奸,所以杀他的九族是当时的民心所向。

而里面也说了,因为胡惟庸犯罪牵连到了有3万人,不过里面并没有说这3万人都被杀掉了。只是有人利用了这句话以讹传讹,说朱元璋真的杀了3万人。因为并不是真的会有多少人去会翻史书,来证明他这句话到底是不是对的。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别的事情也是这样被夸大的。比如关羽和张飞牺牲刘备的反应也被有心人改编成不同的样子。说关羽战斗牺牲的时候他的兄弟刘备听了大哭不止。而张飞去世刘备就只说了几个字。

虽然这个都是真的有出处的,不过这两段都不是出自同一本书,说他为了关羽痛苦的那段,其实出自《三国演义》。而说他只说了四个字的另一段是出自三国志。但其实在《三国演义》里面,不管是谁牺牲刘备都大哭。但是在三国志里就没有说过关于死后刘备有什么反应。是有人把两本书的两段结合在一起,为了夺人眼球而故意写出来的。

胡惟庸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他是怎么被杀的?

胡惟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后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

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扩展资料

胡惟庸案背景

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他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

譬如,浙江青田人刘基,曾辅佐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与淮西朋党集团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封为诚意伯,岁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则功封韩国公,岁禄4000石。翌年,刘基告老还乡。

然而,由于他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故而深受后者的嫉恨,被解雇革去岁禄。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生病,胡惟庸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基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惟庸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惟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5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