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真的能单挑万人吗,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常遇春,明朝开国将军。他勇冠三军,战功卓著,为大明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常说自己能以十万大军横行天下,因此也有“常十万”的绰号。
常遇春原本是个盗贼,一日他在田间闲卧,做起了白日梦。梦中,一位穿着盔甲、拿着盾牌的神仙对他说:“你的主君来了,还不下跪!”就在这时,朱元璋领兵从田间经过,常遇春醒来后纳头就拜。就这样,常遇春便成了朱元璋手下的悍将。
相比于足智多谋的徐达,常遇春是十足的武斗派,每次作战他都会身先士卒,破阵杀敌。当时,朱元璋带兵渡江,而元军以重兵驻扎于牛渚矶,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无法渡过。在这危急时刻,常遇春主动请缨,要求单独渡江击破敌阵。
朱元璋同意后,常遇春撑着一支小舟,向对岸的敌人杀去。元军见常遇春单舟杀到,于是拥挤在渡口,阻止其通过。常遇春将长矛伸向敌军,故意让敌人抓住。然后常遇春借势往前一跳,便上了岸。
到了岸上,常遇春就像杀入羊群的猛虎,围攻他的元军瞬间被打倒倒了一片。朱元璋见时机成熟,于是率领主力突进,最终大败敌军。牛渚矶之战,让常遇春名声大噪。其武艺、神力与勇气,居于明军之冠。
之后,常遇春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先是击灭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又帮忙大明驱逐鞑虏,恢复了中华,其功劳仅次于徐达。即使成了大将军,常遇春仍然身先士卒,喜欢单骑破阵。例如在洛阳塔儿湾之战中,常遇春单枪匹马杀入敌军,竟轻松打散敌军的阵型,随后大军跟随他的步伐掩杀,一口气击杀5万敌军。
对于常遇春的神勇,朱元璋曾评价道:“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明史》评价他:”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然而可惜的是,常遇春攻克元朝上都后,在回师途中罹患卸甲风,不幸暴卒,年仅40岁。对于常遇春的死,朱元璋悲痛万分,于是将他追封为开平王,同时还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
为了纪念他,朱元璋还专门让宫廷画师为他画一幅画像。据说,这幅画像仍然存于安徽怀远常氏祠堂之中。每逢祭奠,就会将此画拿出来祭拜。
从画像中看,常遇春年纪约莫38-45岁,正好与其去世的年龄相同。他身着绛红色龙袍,也与其开平王的身份相符。除此之外,常遇春两耳皆着金环。而这个习俗,乃是蒙元时期百姓的旧习。由此可见,这幅画是相当写实的。即使不是真迹,但至少也是临摹之作,符合常遇春真实的样子。
从体态上看,常遇春更是身材魁梧、虎背熊腰,真乃是不世出的熊虎之将。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常遇春似乎挺着一个硕大的肚子,甚至连腰上的玉带都箍不住。常遇春是勇猛的将军,而他的肚子也是货真价实的“将军肚”。
以现代人的观点,“将军肚”不仅不美观,而且不健康,是肥胖病的表现。在现代,很多人因为不运动以及过量饮食,导致他们年纪轻轻就大腹便便。不仅不好看,而且行动也不方便。因此现代人健身,均追求八块腹肌,尽量减少肌肉中的脂肪含量。
那么,既然常遇春挺着个“将军肚”,为何仍然能神勇无敌、力敌万人、横扫天下呢?难道史书的记载,夸大了常遇春的勇猛?实际并非如此。
常遇春出在贫苦人家,小时候就心怀大志向,不愿一辈子只是农民,又加天生臂力超强,孔武有力,就拿帮人做工的的钱充当学费,交给武师。几年之后,学成归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却苦无用武之地。
为了生活,他先投靠了盗匪刘聚,虽然过的有酒有肉的日子,但一直也是碌碌无为。他不愿受限于此,恰逢朱元璋路过,就索性投奔其帐下,为其效力。
常遇春一生戎马沙场,无论大小战役都身先士卒,亲自与敌人厮杀。有这样的将领,士兵怎能不奋勇?怎能不战胜一切对手?朱元璋就曾称赞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常遇春)。?
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一死战,常遇春得到朱元璋命令进攻陈友谅,战事一度十分焦灼,而在这时陈友谅避开常遇春,打算围攻朱元璋,危机之际,常遇春舍生忘死独自抗衡追兵,保护朱元璋的安全。最后歼灭了陈友谅,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公元1367年,常遇春带领二十五万大军北征,所向披靡,先后攻占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势不可挡,一举夺取开平,斩获元军无数,但十分好杀,连屠几城,敌人闻风丧胆。
可惜老天不公,天妒英才。年仅40岁的常遇春突然病逝。
他到底是什么原因亡于军中的呢?在史料中有详细记载。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天气干燥炎热,晚上寒冷,所以昼夜温差太大,让他感染了一些风寒。再加上常遇春多年征战沙场,留下了一身伤病后遗症,最终在柳河川暴病而亡了。
至于说常遇春是因屠城太多遭报应,才突然病死这纯属于迷信。
古往今来哪个名将不是踩着敌人的尸骸过来的,又岂会因杀人太多而死呢?所以常遇春的病死纯属自然死亡,并不是遭到报应。
有!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汉族,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民族英雄,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宋朝南渡是迁来怀远,到他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曾经啸聚绿林草泽中,在和阳地方后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传,常遇春率军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常遇春传
《常遇春》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常遇春,字伯仁,安丰路怀远(今安徽怀远)人,生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卒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与徐达同时期辅佐朱元璋平定东南,征灭元朝的著名将领。他身体魁伟,喜武,善于骑射,臂力绝人,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但由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他无用武之地。二十三岁那年,常遇春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来,朱元璋渡江南下,他投身朱元璋麾下。在拔取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等战中,他冲锋陷阵,勇敢先登,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气概。朱元璋平定东南,北上灭元,出师秦晋,一直任用他作统兵副将军。
常遇春的军事活动与前文介绍的徐达,大致相同。明初大战,有徐达必有遇春。他俩一为主将,一为副将,同称才勇,是朱元璋军事上的左右臂。在跟随朱元璋南北转战中,常遇春尤其以勇敢著称于世。他常以“将十万众,横行天下”自诩,所以,军中又称他为 “常十万” 。①
奋 勇 陷 阵
常遇春最初投奔朱元璋麾下,就是因为他在作战中勇冠三军,被朱元璋看中的。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朱元璋进军至和州(今安徽和县)。这时,常遇春参与当地的刘聚起兵。他见刘聚昏庸无远图,觉得不能长久追随于他。这天,常遇春困卧田间,正值朱元璋率兵从田间经过。于是,他赶忙上前拜迎,请求朱元璋收纳。为了表示诚意,他愿入伍后作全军先锋。朱元璋见常遇春相貌非凡,但是又不知他的底细,于是给了常遇春一个婉转的答复。朱元璋答应常遇春随军渡江,等攻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后再作考虑。
六月初,朱元璋率诸将横渡长江向太平进发。常遇春随军同往。军至牛渚矶(今当涂西北),遇敌受阻。该地突出江中,背山面水,是渡江南进的江口要地。元兵屯矶上,列阵把守。朱军船只距其三丈余,即搁浅不能行。长此下去,不仅船队漂浮水上,士气受挫,而且会招至矶后采石方面元军的增援,给整个渡江战役带来困难。常遇春见此情景,毫不犹豫,挺身而前。他执长戈,操轻舟,急驶矶下,然后挥戈杀向元兵。矶上元兵见常遇春单枪闯阵,故手抓其戈,企图搏斗。常遇春却趁元兵接戈一瞬间,顺势跃上石矶,大呼拼搏。朱元璋督军乘机掩杀,一举破除元军阵地。随后,拔除牛渚矶背后的采石关,夺占太平。常遇春奋勇闯阵对渡江成败起了重要作用,博得了朱元璋的欢喜和诸将称赞。战后,朱元璋授常遇春为总管府先锋,又封为总管都督。
朱元璋虽然兵拔太平,但四面皆临元兵。元军的江防大将海牙、阿鲁灰等又乘大船回袭采石,封闭了江口。当时,朱军的辎重以及将士的妻子、随从还全部留在江北和州。朱元璋要在江南立足,从战略上须与和州后方沟通联系,确保物资供应。所以,他们闻听后路断绝,急忙折师回救,与敌展开了以争夺江口为目的的水上激战。起初,常遇春担负张设疑兵的牵制任务。他见主攻部队激战不下,便在完成牵制的同时,操轻舟冒死冲向敌阵,先将江中元军水师拦腰冲为两段,然后左右纵击。元军大船遭此冲击,队形大乱,船上将士争相浮水逃命。常遇春的这一行动,不仅为朱元璋打开了江岸通路,而且尽收元军战船。战后,常遇春率队守溧阳(即和州)、攻集庆,功盖诸将。朱元璋越来越喜爱这位虎虎有生气的青年指挥官。
至正十六年(1356年),常遇春随元帅徐达攻取镇江(今江苏镇江),继拔常州(今江苏常州),期间杀敌擒将,表现得更为突出。于是,朱元璋以军功封其为统军大元帅,又迁中翼大元帅。
常遇春升为将帅后,奋勇陷阵的精神丝毫不减当年,挡敌锋、破坚城,常常身于将士之先。他数次裹创拼搏,在极度艰险的形势下勇敢不怯,表现出非凡的毅力和刚强的性格。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常遇春随徐达率军平汉,与汉王陈友谅在鄱阳湖中的康郎山遭遇。当时,陈军舰船高大,且据上游,占有优势。两军狭路相逢,重要的是看将帅的胆略,勇则进、怯则乱。常遇春针对陈军舟大,行动不便的弱点,驾轻舟率先闯入敌阵。在他的带动下,诸将皆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百。一时间,“呼声动天地,矢锋雨集,炮礮雷鍧,波涛起立,飞火照曜,百里之内,水色尽赤。”在飞火箭雨之中,常遇春命令所部,伸张两翼,夹击敌军,与水面敌军展开了殊死血战。湖中 “焚溺死者二三万人,流尸如蚁,弥望无际 ①”。这样,相继转战三日,常遇春等军,纵火焚烧敌船,接连大败敌军。
可是,连日激战,已使双方精疲力乏,常遇春所部将士,业已濒临力竭不支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坚毅、忍耐、茹苦、奋力,对于夺取战斗的全胜,具有决定的意义。这天,战至湖口,诸将见陈军尚强,而自身十分疲劳,想放舟东下,纵敌离去。在这关系到能否全歼敌军的关键时刻,常遇春毅然挺身而起,毫不示弱。他遵照朱元璋的命令,溯江而上,切断了陈军的归路。诸将见到这种情景,十分感动。于是,随其急扼上游,协同奋击,拼死战斗。结果,终于获得了击毙陈友谅,俘敌五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凭借无畏的勇气,常遇春临大敌而不慌,沉着、冷静,细心寻觅破敌之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常遇春与徐达率兵平吴。他们采取先剪羽翼,后取根本的方略,首先兵围湖州城(今浙江吴兴)。可是,当徐、常二将刚刚打退湖州守军三路出击,进抵城下时,吴王张士诚派吕珍、朱暹、五太子带兵六万前来增援,屯兵东面的旧馆,正好师出常遇春围师之后。面对突然变化了的情况,常遇春冷静处置。他在协助徐达加紧围攻湖州的同时,亲率一支兵力急速南进,从东迁(旧馆东北)兜击援军之后的姑嫂桥(旧馆东南); 然后分兵破除旧馆东南的乌镇、皂林一带的援军,陷旧馆守敌于孤立之地。常遇春的这一行动,彻底扭转了湖州战局。旧馆、湖州两处守敌,很快举城投降。
还有一次,常遇春随徐达出师赣州(今江西赣州)。这天,他们兵至吉安城(今江西吉安市)下。当时守卫吉安城的汉将饶鼎臣,“剽悍有胆略”,“人呼为饶大胆”。但是,他苦于数次失败,畏惧常遇春的用兵,这时便缩在城内不敢出战。面对这种情况,常遇春以出人的镇定和勇气,派人直接告知饶鼎臣说: “吾今往取赣,可出城一言而去。”饶鼎臣不知常军虚实,仍不敢露面,只是派他的幼子出城拜见。饶鼎臣的儿子来到常遇春的营帐,常遇春正神态自若,谈笑风生地端坐畅饮。见他进来,便漫不经心地说: “归语尔父,可善自为计” ①。就是说,回去告诉你的父亲,看他想怎么办,尽快拿出主意来。被称为 “饶大胆”的饶鼎臣,从儿子的报告中知道常遇春已稳操胜券,惊恐万状。他自料不能与常遇春匹敌,连夜弃城逃走。这样,常遇春凭着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示敌于镇定,以威退敌,不战而入吉安城。
对于常遇春这种勇敢无畏精神,朱元璋是十分赞成的。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常遇春作为副将军随徐达北上灭元。临行前,朱元璋召集诸将,对每个人的长短之处一一作了评述。谈到常遇春时,他特别指出: “当百万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无如副将军遇春” ①,给了充分的肯定和称赞。
刚 强 不 拗
常遇春虽刚勇无畏,一身虎劲,但不固执己见,很注意接受批评。起初,他在作战中有三个明显的缺点: 一是好大意轻敌; 二是好与部下争执; 三是有一个虐杀俘虏的毛病。朱元璋为此曾当众对他进行了严励批评。他不计较、不固执,拜谢遵从,认真改正。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常遇春率兵进攻赣州时,朱元璋又特别告诫他: “当以保全生民为心” ②,“克城无(勿)多杀” ③。于是,他切记严格约束部队。面对守城汉将熊天瑞设防甚固,据城顽抗,常遇春浚壕立栅,顿兵城下六个月。每遇敌军出城来袭,常遇春总是击退即罢。这样,直到熊天瑞举城尽降,以致南安、雄州、韶州诸州皆下,常遇春一直严格按照朱元璋的告诫,没有滥杀。朱元璋听说常遇春不杀无辜,欣喜非常。他派人专程送去一封书信表示赞慰。书中说: “予闻仁者之师无敌,非仁者之将不能也。今将军破敌不杀,捷书至,予甚为将军喜,虽曹彬之下江南,何以加之(就是曹彬下江南也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①
在率军征战中,常遇春还十分注意顾全大局,遵从统一号令。在处理重大战略决策时,朱元璋曾两次断然否定常遇春的主张: 一次是在确定出战张士诚的方略时,常遇春主张采用 “逐枭覆巢”,“去鼠熏穴”,直捣平江的战略; 朱元璋则主张先剪羽翼,然后再捣敌巢。 ②又一次是在确定北伐方略时,常遇春主张 “直捣元都”,“挺竿而胜”,然后乘胜平定各地; 朱元璋则主张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 旋师河南,断其羽翼; 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 ③。在自己的主张被否定后,常遇春认真执行统一号令。两次大的征战,他都丢开了自己的主张,严格按照朱元璋规定的步骤,一一行动。另外,常遇春比徐达大两岁,然终生为副将,“数从征战,听约束惟谨” ④,攻守转调,悉听徐达节制。所以,当时人们一提名将的名字,常常把他们二人并称。徐、常二将的紧密合作是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征战中,常遇春还特别注意克服自身好与人争执的弱点,注意学习手下将士的长处。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攻打湖州时,他的部将薛显用兵机动灵活,率舟师直前攻击,烧毁敌船数艘,迫使张士诚的亲信骁将五太子、朱暹、吕珍等弃阵投降。当时,常遇春本来是全军副将,又是这次阻击战的总指挥,但事后论功,他诚恳地对薛显说: “今日之战,皆将军之力,吾不如也” ①。常遇春这种谦恭精神,在将士中博得一片赞誉。
勇 而 有 谋
常遇春不仅以勇敢无畏受人称赞,其智谋策断也赫然出众的。《明史》记载说: 常遇春 “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 ②。即是说,他富有古代兵家韬略。在常遇春征战沙场的十几年中,有着许多伏击、奇袭等用兵巧妙的战例,显示了他精于判断、慎于筹划的指挥才能。
至正十九年(1859年)九月,常遇春率队进攻衢州(浙江衢县)。衢州守将宋伯颜不花一向以老谋深算,诡计多端闻名。所以,朱元璋劝告诸将 “同心协力,俟间取之”,不可疏忽大意。 ③兵至城下,常遇春针对城防坚固、地势复杂的特点,“树栅围其六门,造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均为登城器械),拥至城下,高与城齐,欲阶以登城。又于大西门城下,穴地道攻之”,表现了他在用兵上想定审慎,布置周密,机动灵活。可是,狡猾的宋伯颜不花,不肯就缚。他指挥守城兵士 “以束苇灌油,烧吕公车,驾千斤秤钩懒龙爪,用长斧砍木梯,筑夹城防穴道” ④。双方一攻一防,变换战术,攻心斗智。后来,常遇春抓住守敌南门防守一时疏忽的隙端,一面督军正面攻击,吸引守敌主力; 一面出奇兵,出敌不意地突入南门瓮城,摧毁对攻城部队威胁最大的架炮。这样,常遇春的谋断终于高敌一筹,迫使宋伯颜不花计穷服输,举城投降。
第二年四月,常遇春随徐达西上平汉,拔除汉将赵普胜设在安庆(今安徽安庆)一带的水寨,进驻池州城(今安徽贵池)。汉王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率兵来援,声言师出安庆,大举反攻。对于陈友谅的进兵企图,常遇春进行了认真分析。他断定,陈军出安庆必定东向进攻池州。于是,在池州城外巧妙地布置了一个歼敌阵式。他将精锐部队全部埋伏在池州东南面的九华山,整装以待,作好突击准备。而以瘦弱疲遢士卒守城迎敌。第二天,陈友谅果然率大队来攻,见守城部队兵力单弱,便气势汹汹地拥至城下。刹那间,城上守兵扬旗擂鼓; 金华山一带的伏兵突然跃起,缘山而出,循江而下,从侧后切断了陈军的后路。守城士兵也乘势杀出。陈友谅很快陷入腹背受击,进退不得的境地。由于常遇春判断正确,布署周密,战斗中各路大军协力同心,一举粉碎了陈友谅的进攻,斩敌万余级,生俘三千人。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常遇春和徐达率兵二十五万北伐中原,直入元大都(今北京)。而后,他们乘元朝太原守将王保保出雁门救援元都之机,挥师直捣太原(今山西太原)。当他们千里奔袭,兵抵太原附近时,王保保折师回救,两军不期而遇。王保保不敢蛮战,遂扎营太原城西。常遇春看出,自己的部队由于远道而来,“骑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 ①,于是向徐达提出了一个乘夜劫营的破敌之策。徐达听后,连声叫妙。依常遇春之计,又有降将作内应,一举攻克太原,俘敌四万,获战马四万余匹。随后,常遇春与徐达出师关陇,消灭了陕西一带的张思道、李思齐两支元军残余。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与李文忠奉命出塞,继续平息元朝残余。他们沿途连拔数城,一举攻克开平(今内蒙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可是,就在功成凯旋时,常遇春却因急病突发病逝于军中。朱元璋闻讯大恸,亲自为其祭奠发丧,并且封其为开平王,谥号 “忠武”。赐葬钟山(今南京东郊)。 注释
① 《明史·常遇春传》。① 《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汉陈友谅。① 引文均见《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汉。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汉。③ 《明史·常遇春传》。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汉。曹彬,宋初名将,真定灵寿(河北灵寿)人。开宝七年(974年)率军对南唐用兵,次年克金陵,南唐后主李煜降。以功受枢密使。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吴。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④ 《明史·常遇春传》。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吴。② 《明史·常遇春传》。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平定东南。④ 《明史纪事本未》卷二,平定东南。① 《明史·常遇春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4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