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后金崇德八年(1643年),对后金来说,这一年发生天大的事是皇太极在9月去世以及随后引发的皇位动荡。
争位的双方是以两白旗为主、镶红旗和正蓝旗为辅的派系支持多尔衮,两黄旗和镶蓝旗、正红旗的派系支持豪格。
争位的结果,是多尔衮和豪格派系谁也无法压制对方,只得各退一步,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时年只有6岁的福临即位,也就是以后的顺治。
一起拥立顺治并不意味着矛盾就此解除,福临年幼,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辅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多尔衮要一步步登上权力之巅,就必然要打击济尔哈朗,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多铎夺妻被告发
这年十月,又发生了一件小事,豫亲王多铎被人举报,他霸占了大臣范文程的妻子。
这事今天来看性质很恶劣,在那个年代却算不了什么大事。因为在八旗制度下,多铎的举动却不算违法,他是正白旗旗主,范文程则隶属正白旗,即使范文程官职不小,见到多铎一样要下跪行礼。
多铎夺范文程妻虽不违法,却有失体统,范文程是后金重臣,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主动归附后金,诸多计谋出自他手,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对范文程都很器重,皇太极将他任命为大学士,可称文臣之首。
多铎夺范妻于理不妥,既然被告发,也该受到些惩罚。没料到的是,两位辅政王爷里济尔哈朗没说什么,多铎的同母哥哥多尔衮却对他做出严厉惩罚,他让多铎付出了被剥夺十五个牛录的代价。
多铎是正白旗旗主,正白旗与镶黄旗、正黄旗一起是上三旗之一,它的前身更是努尔哈赤亲领的镶黄旗,努尔哈赤去世前将它拨给最小的儿子多铎领旗,正白旗也因此兵强马壮,是八旗中实力数一数二的一旗。
如今被夺近三分之一,正白旗看上去因此损失惨重,然而多铎又是多尔衮的亲兄弟,这多尔衮莫不是自剪羽翼不成?
这起事件却没这么简单,它是多尔衮压制济尔哈朗的手段之一,显示出多尔衮高明的政治手段。
多尔衮虽与济尔哈朗一起辅政,但由于皇太极生前和济尔哈朗关系亲近,多尔衮的政治地位是不如济尔哈朗的,不管是在誓词里,还是在仪式上,济尔哈朗的名次都排在多尔衮之前,大臣有事要上奏,也是先奏济尔哈朗。
而且多尔衮在八旗里的地位也比较尴尬,他仅只是镶白旗旗主,在镶白旗里也仅能领半旗牛录,另一半是归他兄长阿济格所领。
这也是当初皇太极制衡多尔衮三兄弟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分化瓦解,比如不时轮换两白旗旗主人选等。
济尔哈朗是镶蓝旗旗主,在皇太极时代,八旗排列的顺序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镶白和镶蓝都是下五旗,多尔衮又仅掌握一半牛录,在政治地位上本已不如济尔哈朗,旗内实力也比不上,这对多尔衮来说无疑很劣势。
咋办呢,多铎霸占范文程妻子就是个很好的借口,多尔衮要借此翻身。
多铎性格散漫,并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他更有兴趣的是美女和打仗,正白旗旗主这样优越的政治地位,给了多铎也相当于浪费。并且多铎本人当时和多尔衮也有点矛盾,《清太宗实录》记载:“多罗豫郡王多铎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不协...藐视亲王”,还故意和多尔衮的政敌豪格接近,不能不予以警告,夺妻事件正好给了多尔衮处置多铎的理由。
多尔衮的手段,不止罚多铎十五个牛录这么简单,他直接整出了一起换旗事件。
具体结果是这样的:多尔衮原先领的是排名第五的镶白旗,事件之后,他成了排名第三的正白旗旗主,也就是说,多尔衮和多铎互换了旗纛。
且慢,正白旗不是被剥夺了十五个牛录吗,如此交换,多尔衮的实力不是反而被削弱了。
这当然逃不过多尔衮的算计,这次交换不光是换旗,连旗内所属的旗人也一并进行交换。也就是说,原先多铎的正白旗被剥夺了十五个牛录,又改换旗纛成了镶白旗。被夺的十五个牛录则补充进了多尔衮旗下,并连同原先的镶白旗内人口全部换成了正白旗旗籍。
那么多尔衮之前不是只能领旗内一半牛录吗,这在换旗之后也不成为了问题,因为他把自己旗下的阿济格及他所属牛录调到了多铎旗下。
如此一来,多尔衮既独领正白旗,又给镶白旗补充了一点规模让它不至于太过弱小。
虽然看上去还是在多尔衮三个亲兄弟之间倒来倒去,但意义可不一样。阿济格是三人里的老大,却没有什么政治智商,与多尔衮的性格也是背道而驰,暴脾气还容易惹事,多尔衮对他时有不满。
多铎也不是玩政治的料,在争位之时,他莽撞地说出“若不允(立多尔衮),当立我”,“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这样缺少政治头脑的话,当然不会得到多尔衮支持,他甚至还跟多尔衮生气,故意跟豪格结交。这两人与多尔衮兄弟之情虽在,政治上却帮不了多尔衮太多,反而分散了多尔衮的实力。
所以多尔衮这一招,既没有减少同母三兄弟共同的力量,又把资源集中到自己手里掌控,多尔衮再也不是那个只能领镶白旗一半牛录的多尔衮了。
那么他的政敌济尔哈朗呢,就眼睁睁看着多尔衮这样壮大自己吗?
济尔哈朗也没办法,因为这是符合规定的。
在皇太极时期,就曾把两白旗和两黄旗改旗互换,多尔衮这样做有先例可循。至于多铎被夺的牛录归于多尔衮旗下,之前也早就发生过。皇太极时期,多铎也是因为犯罪被剥夺了十几个牛录,归属给了其兄多尔衮。按照八旗分封领属制度,同一支系的领旗具有关联性,多铎被夺牛录归于其兄多尔衮旗下也是顺理成章。
多尔衮的所作所为都是八旗制度下合法合理的举动,一套组合拳下来,看得济尔哈朗目瞪口呆却又无计可施,纵有千般不乐意,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手壮大自己。
从多尔衮三兄弟角度来说,阿济格被调去了多铎一起,旗属却没有变化,还是镶白旗,并且仍旧统领自己的手下,没理由有什么怨言。多铎和多尔衮毕竟是同母兄弟,虽有小矛盾,两人关系也非比他人,如果换成其他旗主,多尔衮要如此操作,难免会引来对方旗主的攻击,对兄弟多铎却没有这个问题,只需要好生安抚便是,多尔衮掌权后对多铎极为重用也是投桃报李。
多尔衮通过这样一套猛如虎的操作,达到了四个目的:
1、抬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成为上三旗的正白旗主,不仅把第八位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抛离,排名更超过了宗室元老之首代善的正红旗,仅位于皇帝的两黄旗之下。
2、加强了自己的实力。此前多尔衮仅拥有镶白旗一半牛录,换旗之后,多铎被夺的15个牛录归属多尔衮旗下,原本和多尔衮分享旗内权力的阿济格又被打发去了多铎的镶白旗,多尔衮就完全掌握了正白旗。
3、打击和警告了政敌。多铎虽然是多尔衮弟弟,正白旗旗主的身份在他身上并不能发挥什么作用,并且多铎还要和多尔衮闹不痛快。借此机会,可以警告一下多铎,让他不要站错队。另外,又顺手打击了一下豪格,豪格因为被查出知情不报也被惩处,罚银3000两。
4、在政治上拉拢人心。要压倒济尔哈朗,树立威信,拉拢人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汉臣范文程出头重罚多铎,表现出多尔衮对大臣们的重视,对法规执行也一丝不苟,即使宗室亲王犯法也要加以严惩。如此恩威并施,又能让范文程等人感恩戴德。
换旗的结果
换旗事件过后,多尔衮重新整合了同母三兄弟的力量,原本实力不如济尔哈朗的多尔衮在领旗的位次和势力上都超越了济尔哈朗,为他此后控制朝政迈出重要一步。
很快,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同称摄政王,随后继续步步紧逼控制大权。几个月后,济尔哈朗就不得不让出名次,因为事实上多尔衮已凌驾于他之上。
济尔哈朗不得不宣布:
嗣后凡各衙门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 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书名亦宜先书睿亲王名。
多尔衮也就此在他大权独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如果不是在壮年意外身亡,取代顺治也是大有可能。
如果结合多尔衮性格来看,这种办事灵活,善于利用形势的手段也是他能成为明末清初风云人物的原因。
多铎犯事,处置得不好,则损害了三兄弟共同的实力,这违背多尔衮要压倒济尔哈朗的初心。经过多尔衮一顿操作,坏事变好事,既强化了自己的实力,又没有削弱三人整体的实力,还让政敌无话可说,同时又拉拢了人心,手段相当高明。
再看以后,多尔衮进入北京后一度急不可耐颁布剃发令,但在一片反对声中他没有坚持,而是很快取消了法令,当时清朝立足未稳,这个决定很及时。
此后他一度膨胀,派出多铎和阿济格分兵两路同时攻打弘光政权和陕西的李自成,清军在怀庆与大顺军交战失败后,多尔衮意识到两线作战力有未逮,又立即调整战略,调回多铎与阿济格夹攻陕西,取得对大顺朝决定性胜利。
凡此种种,还有不少例子,多尔衮这种灵活机变、善于审时度势的性格是他能成一时之人杰的原因之一,这点上他要领先同时代对手不少。
和硕亲王是清朝的世袭亲王。崇德元年,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被清太宗封为豫亲王。在乾隆年间,他得到了世袭太子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多多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号,是因为他自身的政治条件和出色的军事成就。满洲有这样的传统。最小的儿子被称为“守厨之子”,有权得到父亲的全部遗产。多多的生母是当时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妃子阿巴海。6岁时,被父亲取名为和硕二真。12岁时,他成为满洲八旗黄征旗的主人。13岁时,他被命名为贝勒。14岁跟随皇太极征服其他部落,在军事人才上开始崭露头角。18岁随皇太极攻察哈尔,立下大功,大放厥词。21岁时进攻明朝,气势达到顶峰。当他的部队返回朝鲜时,皇太极在北京怀远门外五里处迎接他,显示了他的巨大军事成就。第二年,他被皇太极封为豫亲王,享有许多特权,但皇太极仍然宠爱这个弟弟,处处维护他。这不仅是因为他爱他的弟弟,保护他,也是因为他依赖他的军事才能,在乎他出色的军事成就。
甚至后来多多因罪被降为太子,仍凭借后来的战功被封为禹太子,不得不被称为军事奇才。
和多多的老婆在一起。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去世,顺治皇帝福临继位。新皇帝即位,对范文程是福是祸。他虽然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深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器重。但他的前大臣身份依然存在,新皇帝年轻,多尔衮是摄政王。范文程的处境难免尴尬。
八岁的福临被推上皇位,平息了八旗之间的战争,但暗流涌动,战争以另一种形式打响。2008年8月,郡王阿达利与硕陀游说吉尔哈朗、李亲王岱山、瑞亲王多尔衮。他们策划皇帝年轻,朝廷根基不稳,多尔衮军事功绩卓著,朝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都想立多尔衮为王。没想到多尔衮和戴珊以扰乱政府和国家的叛国罪处决了、硕等人,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这是范文程的部下,被准许编入黄旗,但难免不涉及旗主。范文程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万分。
范文程因旗主谋反幸免于难,但祸不单行,后院起火。摄政王多尔衮权力极度膨胀,弟弟多多因入关南征南京有功,已被提拔为仅次于多尔衮的“辅政王”。这个人平时利用自己的权力,嚣张跋扈,性攻击性强,公然占有范文程的漂亮老婆。多多虽然受到了惩罚,但还是不了了之。
尽管面临被旧主杀害和爱妻羞辱的双重危险,但在满清逐鹿中原的关键时刻,他依然兢兢业业,献计献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来,顾评价它为“无耻士大夫是国耻”!大多数人认为范文程的行为早已超出了儒家对臣子负责的范围。
多多是怎么死的?
爱新觉罗朵朵,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世,也是最小的儿子,与大名鼎鼎的多尔衮是同宗兄弟。官方对他死亡的解释是他死于天花。
后人从来不满足于正史中的解释,总是希望从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找到隐藏的真相。这些猜想在清代现代影视剧中屡见不鲜。作为努尔哈赤的小儿子,一个养尊处优的妻子所生,多多从出生起就注定了一生都要被宠爱。6岁时被父亲封为和硕镇丞,位列四贝勒之列。12岁时,他成为黄征旗帜的旗手。后来改旗易帜,由他率领的正白旗是满洲八旗中最精锐的一支,为他后来的开国功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很高的政治地位。
这些经历,可能就是他后来的深情和魅力的根本原因,为他埋下了嫉妒的导火索。当他的哥哥多尔衮成为清朝的摄政王时,他的政治资本和杰出的军事成就使他成为清朝的二号人物。他平时在朝鲜的行为乖张霸道,也让他树敌不少。有很多人讨厌他。所以不排除有人设计杀他。
顺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以后,摄政王多尔衮便着手进行以武力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但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农民军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共有兵力四十余万;而刚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汇集江淮以南各镇兵力,亦不下五十余万,并且雄踞长江天险。清军多尔衮所部的满、蒙,汉八旗军,不过二十万人。如若在辽阔的中国腹地同诸多对手作战,兵力明显不足。况且初入中原,人心不稳,很可能顾此失彼,造成腹背受敌的窘境。
顺治元年七月,多尔衮先安抚南明政权的计策,收到了明显效果。对农民军的进攻取得了很大进展,后方也亦趋稳固。见最后消灭南明的时机已经到来,多尔衮便先致书南明,令福王“削号归藩。”指出:如不削号,便是天有二日,就是我大清的死敌。这样,我将拨出西征的精锐部队,转旗东征。对南明弘光政权进行威胁。十月,他又命发布檄文,严申“擅立福王”是“王法所不赦,”定将兴师问罪。十二月,多铎所部清军在潼关重创大顺军,转年正月十八,清军攻占西安。二月,多尔衮在清军平定陕西全省之后,命令多铎率军直扑南京。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中旬,多铎大军围攻南明扬州,经过十天的激战,扬州城破,明大学士史可法死于兵难。清军在扬州大肆屠戮,酿成“扬州十日”的空前劫难。五月六日,多铎挥师渡过长江,南明守军不战溃败。十四日,清军顺利占领南京,不久便俘获福王,南明政权的大批文武官员纷纷向清军投降。至此,清朝的统治很快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清军在南方的暴行和一系列高压政策,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严重阻碍了继续统一南方的行动。在这个紧要关头,多尔衮又灵活地改变了策略。七月间,他将南方人民最为痛恨的多铎召回北京,改派汉人大学士洪承畴“招抚”江南。多尔衮这个以汉人治理汉人的办法,在关键时刻收到了实效。洪承畴坐镇南京之后,先后招降了大部分反清力量,轻而易举地攻下浙江,进而平定了福建。在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以他谋略家的气魄和智慧,除了东南沿海和西南一隅,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以“府第腧制”的罪名,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大臣;转年三月,他又旧账重提,以在继嗣问题上包庇豪格为由,革去济尔哈朗的王爵,降为郡王。对待政敌豪格,多尔衮更是无所不用其极。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击破张献忠农民军回到北京,多尔衮立刻罗织罪名,把他逮捕下狱,三月便折磨致死。不久,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下嫁多尔衮,他便由“叔父摄政王”尊封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设立了六部汉尚书、都察院汉都御史。在此以前,这些部的正职都由满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副职。
顺治六年(1649年),多尔衮进一步明令贵族不得干涉国政和限制汉宫行使职权。对诸王“有干预各衙门政事及指责汉宫,谓某贤能应升,某劣应降者,不论言之是非,即行治罪”。同时规定:“各王有以衙门事,私行传呼各衙门官至府者,罪在王。听其传呼而去者,罪在各官。”从而剥夺了贵族干预国家政务的权力。顺治元年(1644年),宣府巡抚李鉴劾奏赤城道朱寿贪酷不法,多尔衮下令议察。朱寿得知以后,十分惊慌,便贿赂满臣绰书泰,求托英亲王阿济格代为说情。阿济格派绰书泰和总兵刘芳名往见巡抚李鉴,胁迫李鉴为朱寿鍪开脱罪行。多尔衮得知这些不法行为后,立即将绰书泰,朱寿等人斩首弃市,将刘芳名夺职入旗,将阿济格降为郡王,并罚银五千两。
多尔衮在削弱王权的过程中,注意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满汉关系,并且比较开明和公正,是难能可贵的。他主张“满汉一家”,提倡满汉人民通婚,较之清朝其他统治者确实高出一筹。
豫亲王多铎
多铎(1614-1649),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子,爱新觉罗氏。天命五年(1620年)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屡从出征,赐号“额尔克楚虎尔”。崇德元年(1636年)晋和硕豫亲王,摄礼部事。三年(1638年)因战败,降为多罗贝勒。六年(1641年),设伏截杀明松山溃兵,晋豫罗郡王。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三年为扬威大将军,平蒙古苏尼特部。次年晋“辅政叔德豫亲王”。后病卒。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多铎第一次正式娶妻就引来轩然大波,害得他的同母长兄阿济格失去了旗主贝勒的地位,这在后金后还是第一次。
多铎在天聪二年已经十四岁了,按满人虚岁十二,三就娶亲的年纪,已经是晚婚了。他想娶的正福晋不是孝端的妹妹,而是亲舅舅阿布泰的女儿,乌拉那拉氏,他的表姐,并且请阿济格作为兄长前去说亲,事先的确没有征得皇太极的同意,然而阿济格因此细故获罪并丧失旗主的身份实在是小题大作,归根结底在於皇太极并不希望多铎和他的舅舅亲上加亲,特别是阿布泰是皇太极最为深恶痛绝的人之一,而阿济格刚烈鲁莽的性情也不是三大贝勒和天聪汗可以控制的,正好借此打击他剥夺他的兵权。
满文老档对这件公案的记录是这样的:
(天聪二年)三月二十九日,阿山之弟阿达海革职之故:额尔克楚库尔欲娶阿布泰舅之女为妻,阿济格台吉未与汗和诸贝勒商议,擅令阿达海前往为媒,说毕,阿济格阿哥又同阿达海往视其女。以有此故,定阿济格阿哥之罪,罚银一千两,进汗驮甲胄雕鞍马一匹,给予三大贝勒各雕鞍马一匹,给八台吉各鞍马一匹,革其固山贝勒,以弟墨尔根岱青为固山贝勒。革阿布泰舅游击一职,降为备御,罚银二百两。 ”
皇太极对阿布泰是极为讨厌的,在满文记录的太宗实录第十卷中提到,“天聪汗以阿布泰舅谗恶,谕令诸贝勒勿与阿布泰结亲,诸贝勒勿嫁阿布泰之子,诸贝勒勿娶阿布泰之女。”所以,皇太极坚决反对多铎与阿布泰结亲。
皇太极对阿布泰反感的缘故其来自有之,关键还是努尔哈赤死后权力斗争的后续。 阿布泰是乌拉部大贝勒满泰的第三子,大福晋阿巴亥的亲弟弟,也是阿济格三兄弟的亲舅舅。 满泰被杀后,其弟布占泰成为大贝勒,阿布泰逃到叶赫部落。天命四年叶赫为建州女真所灭,被带到后金。努尔哈赤因其姐姐是宠爱的福晋的缘故,将他作为大臣收养,不久又把女儿和硕公主嫁给阿布泰,这样他即是国舅爷,又是额驸,兼之他精明强干,获得努尔哈赤的格外宠爱,并超级提拔,几年内就从一名闲散旗人擢升为统率千军万马,佐汗治政的八旗最高将官--总兵官和第一督堂,成为天命年间叱吒风云颇具影响力的军政要人。 天命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努尔哈赤将自己所穿的镶貂皮的白皮袄赐给“阿布泰纳哈处”,(纳哈处是满语,舅舅的意思),可见努尔哈赤对他的宠爱。天命七年正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定八旗将官的仪仗,第一等的有包括阿布泰等的十六人,与努尔哈赤之子汤古岱,养子富尔汉,女婿何和礼,扬古利等总兵官同等待遇,可算是荣耀了。 天命七年三月,阿布泰已是管辖一旗的固山额真,到天命八月正月,努尔哈赤亲自提拔他为三等总兵官,五个月后即升为八旗处理军政要务的最高级别将官--第一督堂。
到皇太极继位后,首先要打击的就是多尔衮三兄弟的力量,当时他们年纪小,又没有行军作战管理旗务参政的经验,能给他们出主意的就是这个在八旗里的显赫人物,三兄弟的亲舅舅阿布泰了。所以皇太极上台后,不断找理由打击他,没多久就被降职为小小的游击。
而多铎想娶表姐并不仅为了其才貌考量,而是要获得同盟。阿济格如此积极的遣人说婚定亲,而皇太极又这样害怕讨厌阿布泰,坚决破坏这门婚事,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阻止阿布泰同阿济格三兄弟联合在一起。有了三兄弟的兵马,加上阿布泰的足智多谋,德高望众,长于作战,将是一股极大的力量,对皇太极的统治是个威胁。更何况阿布泰本来就是兄弟三人的亲舅舅,如果亲上加亲,成为多铎的岳父,加上阿布泰被连降四级屈居游击微职对皇太极怨气很深,四个人同仇敌忾风雨同舟,对三大贝勒和皇太极来说威胁太大了,犯了皇太极的大忌, 所以皇太极才不顾家训,违反一年多前的誓言,侵犯了旗主阿济格和多铎的合法权益,以聘亲细故对阿济格进行重处,剥夺了他固山贝勒的身份。联系到努尔哈赤定下的废黜旗主贝勒必备的条件--行为悖乱,扰乱国政,以及皇太极的继位誓词中保证不以微小过失而剥夺“父汗给予之人民”,就可以知道阿济格的被废黜是毫无道理的,也是不合法的,是逼死其母夺走镶白旗斗争的延续。 由此也可知道,多铎和他两个兄弟处境的危险,他们是处在“我为鱼肉,人为刀俎”任人宰割的境地,稍有行差踏错,就很可能遭到最严厉的处罚。
多铎还有一件娶妻纠纷,主角这才是孝端的一个庶出的妹妹,天聪七年,多铎欲娶科尔沁大妃之女,但是不是多铎心热要娶,而是牛不喝水强摁头。当时多铎嫌弃她体胖肤黑貌丑,不愿意娶,但是皇太极发话说,娶妻娶德,反正女子婚后生育也会发胖,貌丑有什么关系;这时代善认为多铎少年心性,恐因其性情不稳与大妃之女相处不好,有伤外戚之谊,因而奏请皇太极阻止,但是皇太极反而板起脸来说;“你这是什么话,不能因为外戚的缘故而不考虑幼弟的心愿”,遂令娶。
联系到多尔衮也娶了孝端的另一个堂侄女(后来皇太极又命令他娶了衍庆宫淑妃的养女),这还是一桩政治婚姻,皇太极的目的和电视里撮合小玉儿和多尔衮一样,既要通过联姻来拉拢多尔衮和多铎,同时又起到监视作用。
后来,为了进一步笼络幼弟,皇太极又在天聪七八年间给多尔衮和多铎聘娶了继福晋,她们是布木布泰三哥索诺穆的两个女儿,即皇后的侄孙女、庄妃的亲侄女。
皇太极与幼弟的骨肉亲情,又加入这许多重的婚姻关系,政治婚姻格局可见一斑。
说实在的,无论是出於笼络目的也好,还是逼死阿巴亥于心有愧也罢,或者是博得宽大友爱的名望,皇太极对於多铎还是十分优容的,除了将努尔哈赤留下的二十牛录亲军全部分给多铎,使其执掌的正白旗成为兵力最强的一旗外,对於多铎的种种出位行径还是能容则容,而他稍有功绩则格外褒奖,但是多铎却偏不领情,硬要和皇太极唱反调。皇太极厌恶的人他却偏结纳接近成为知己,皇太极喜欢的人他又疏远结怨。要娶皇太极所厌恶的阿布泰之女即为一例,虽然皇太极先前曾明令他的兄弟子侄不得于之结亲,但是皇太极这次只处罚了阿济格却并没有处罚多铎。
但是皇太极这样的格外娇宠并不能打消多铎内心的怨恨。皇太极并不太喜欢阿济格,可是多铎不顾他的反对,和阿济格十分接近。当蒙古扎鲁特部戴青归降时,阿济格要强夺戴青之子善都的妻子,皇太极加以制止,但多铎却背着皇太极和阿济格一起前去索要,并对土谢图汗额附进行威吓,后来额附将此事报告给皇太极这才没酿成祸事。
起初,皇太极认为多铎年少志骄可以宽容,只谕告属下如发现多铎悖谬之举应谏诤劝谕,力加规正,后来又不时召他来“密加训谕”,可是多铎对於皇太极的优容并不领情,不思悔改不说,反而怪皇太极多事,日子久了,兄弟两人矛盾日深。
兄弟情分的事,皇太极尚可忍耐,却不能原谅多铎在战场上表现消极唱反调。
天聪六年,大军征察哈尔蒙古,还师途经张家口时,皇太极令与明将和议,商讨互市之事,多铎急于还家,当众大发异议,攻击皇太极为如此微物而驻重兵是得不偿失的事,还声称即使分给他财物他也不稀罕也不会去取,使皇太极大为难堪,指责他急欲还家,无非是迷恋妓女,不耐久战。皇太极发现多铎对他心爱的人十分厌恶,对自己嫉恨的人反而非常同情,气愤得说:“乃若虽具才能,而心怀离异,亦复何益”。
崇德二年皇太极征明,多铎率本部兵五百人与明将祖大寿所率八百兵相遇,祖大寿率兵进击,多铎竟不战而退,致使阵亡九名,失马三十匹。多铎又懒散贪玩,直接影响征战大事。《孝》剧中有一个细节:多铎说皇太极,有一次多尔衮出征他未去送行,因为要避痘而呆在家里,皇太极就狠狠责罚了他,说他“重女色轻手足”,历史上是有其事的。只不过是皇太极想打击多铎,故意找借口罢了,同时这一举动一石二鸟,想离间多铎兄弟感情。这是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九月,其兄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出征,与岳托两路征明,皇太极率诸王大臣前往演武场送行,多铎却借口避痘为由不去相送,在家中携妓女管弦欢歌,还亲自批优人戏衣,涂脂抹粉地演戏为乐。
为了这些悖谬行为以及其他一些大小错误,崇德四年五月,皇太极召诸王大臣历数多铎之罪,降亲王为贝勒,罚银万两,夺所属牛录三分之一给其兄多尔衮和阿济格。并不准许他参与议政,也不让他插手管理六部事务。这在当时非常重的处罚。后因松锦大战,多铎有了战功,才被晋封为豫郡王。
皇太极死后,多铎对於多尔衮坚辞帝王不就非常不满,依旧行事荒诞,屡屡和多尔衮唱反调,更与原为政敌的豪格走的很近。多尔衮虽然对他极力维护,但是由於他摄政之初,权力地位并不稳固,还是不得不秉公处置。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十月,多铎因谋夺大学士范文程之妻,被罚银万两,夺去所属牛录三分之一,这又是十分严厉的处罚。但是世祖实录仅寥寥数十字也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范文臣虽是汉人,但是却是皇太极生前最为看重的文官,他事必问范章京,所以范文程在朝臣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但是多铎居然色胆包天,把主意打到范文程的妻子身上,非但有失朝廷体统,对范文程本人也是极大的羞辱,多尔衮深知其中厉害,并不能因为多铎是其胞弟就薄施惩罚,加上还要倚仗范文程的出谋划策,所以将此事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次年三月,即他受命随摄政王出师南定中原的前一个月,多铎又因游猎于山林禁地而被议罪。
是形势的突变,给他建功立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使他成为开国诸王中战功最著的一个。所谓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十年不飞,一飞冲天!多铎就以这样的雄姿,驰骋在中原大地,席卷了整个江南!
多铎原有南下江南,征讨南明的使命。在配合阿济格完成攻破李自成的任务之后,便率军掉头南下,分兵三路,出虎牢关、出龙门关、出南阳府,不到半个月,就杀到了河南安徽交界处的归德;又十天,攻陷徐州、颍州、太和等处,兵锋所至,凌厉无前,很快就逼近到了长江边!
在多铎身上,具备了父兄的所有特点。
当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里,他挥师南下,强渡淮河,势如迅雷猛电,只用了十二天时间,就兵临扬州城下。围城七日,他数次派人招降明军统帅史可法,均遭拒绝。四月二十五日,他下令用红衣大炮攻城,摧毁了城内军民的顽强抵抗,俘获史可法,多铎再次劝降遭拒后,便斩史可法、下屠城令。
对比皇太极,可以看到,在镇压反抗的时候,多铎和皇太极一样,凶暴野蛮。
多铎挟着血洗扬州的威焰,乘势渡过长江,五月初八日占领镇江,南明的武装力量尽都投靠清朝,二十三万守卫南京的军队也很快放下武器,他没有受到任何阻挡。五月十四日,多铎的前锋抵达南京城下;五月十五日,多铎率大军开进南京城,宣告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灭。由于事先将招降安民告示遍挂通衢,也由于扬州屠城的威胁所至,多铎进入南京时,南明的大批官僚,冒着滂沱大雨跪在道边迎降。次日,南明的文武各官,争趋朝贺,相当于今天的名片的职名红帖堆了十数堆,每堆高达五尺。
多铎占领南京后,却又如多尔衮一样,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他亲自去拜谒了明孝陵(朱元璋墓),对被弘光帝囚禁的所谓崇祯“太子”,奉若上宾。他命南明大小官员每日照旧入内办事,一概予以留用。他下令建史可法祠,优恤其家属,以示崇敬。他下令将八名抢劫百姓的八旗兵斩首。另外还郑重出告示于各城门,说:
“剃头一事,本国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员,先剃头来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这些举措,安定了民心,也颇得士心。也由于江南百姓饱受南明暴政之苦,对新统治者存有希望和幻想,使得多铎的大军从南京到杭州,一路长驱直入,节节胜利,兵锋所向,如摧枯拉朽。许多地方,可说是传檄而定,杭州的明潞王、绍兴的明淮王都投降了清朝。清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全国最富庶的江浙全境,多铎的胜利,可谓空前。
从多铎占领南京后的策略行动中,不是又能看到他的兄长们的某些影子吗?
七日,摄政王多尔衮以大兵日久劳苦,命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及洪承畴前往替代驻守江南。十月十五日,多铎班师还京。顺治皇帝亲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到南郊迎接,并赐金五千两、银五万两,又加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
多铎在往征江南的时候还是没有忘记收罗美女,除了盛传一时真伪难辨的刘三秀,总之,多铎一生不乏风流韵事,活了三十六岁,却不象多尔衮,他多妻多子,共有八子。多铎出痘暴亡后,有两名福晋自请殉葬,看来他也不乏红颜知己。多情自古,爱新觉罗氏的后人们。无垠的蒙古草原上的,广袤的辽东森林中孕育的热血男儿,他们没有几千年来儒家非礼勿动,非礼勿世的传统教条的束缚,有的只是更原始的流淌在血管里澎湃在胸膛内的非常自然的感情,这种情感类似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无瑕与纯真。
多铎为执意娶表妹一事不惜得罪皇太极,还有传说中的刘三秀的故事,让人感叹这个戎马一生的大将军竟然还有温柔似水的一面,终至感动佳人.... 编个多铎秘史也应该够料,比如说他在历经红粉后在江南找到真爱之类等等。
“顺治六年三月丁丑,多铎薨。次福金请以身殉。睿王再三慰解,请益力,遂许之。”
没想到殉死还得得到批准,但从以上文字看,多尔衮并不赞成这两位次福金殉死。母亲阿巴亥的生殉留给他的惨痛回忆太深刻了,他是从心底对这种制度深恶痛绝的)
多尔衮以豪格隐瞒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豪格下狱,最后,豪格死于狱中。皇太极突然驾崩,当时实力最强的是其弟多尔衮和其长子豪格,多尔衮与豪格相争出于焦灼状态时,多尔衮转而支持孝庄的儿子福临,将了豪格一局,迫使豪格也放弃了皇位。后调离豪格离京平叛战乱,豪格得胜回师没多久,就被多尔衮构陷,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后来多尔衮死后,顺治又给哥哥平反。
一、豪格简介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是皇太极之长子,军功卓著,在清朝崛起的过程中,豪格的贡献是很多的,他靠着自己的实力,一路从贝勒升到和硕贝勒,再升到和硕肃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因受妻族牵连,被降为郡王。但第二年就因军功又重新晋封为亲王。在父亲皇太极死后,与叔叔多尔衮争皇位,最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福临登基成为大清入关的第一任皇帝。
二、错失皇位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没留下遗诏和继承人命令的情况下突然驾崩,高高在上的皇位只让成了众宗室旗主大加争夺的目标。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成为众人拥立的对象。但同时,功劳大,支持者同样多的多尔衮成了豪格争夺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两人实力相当,究竟谁做皇位,关系大清的安稳和命运。
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但多尔衮和两白旗的官员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君。多尔衮想坐上皇位,但也知道自己强行继位绝对会让豪格一方和他拼死相争。争夺皇位的战火一触即发,当时人人自危。这时候,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拥立豪格的弟弟,皇太极的另一个儿子——6岁的福临继帝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就这样豪格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宝贵机会。其实,综合来看,还是豪格的优柔寡断让他错失了皇位。
三、结局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大军班师回京,顺治帝福临亲自设宴慰劳哥哥豪格。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素来存在嫌隙,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四月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4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