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国当初是如何迅速崛起的,赵国有没有消灭秦国的实力

众妙之门 2023-06-25 05:23:12

赵国当初是如何迅速崛起的,赵国有没有消灭秦国的实力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国和秦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大秦帝国之崛起》又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纵横捭阖的战国时代。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国一直以微弱之躯,通过变法奋发图强,最终统一天下。

除秦国外,各国也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其中赵国“胡服骑射”的变革也相当成功,战国后期甚至成为威胁秦国存亡的强大力量。

那么,当时的条件下,赵国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它有实力灭秦一统吗?

赵国的强势崛起

经过你死我活的斗争,春秋时代残缺的礼乐制度彻底崩坏,周王室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各国开始了无休无止的称霸和兼并战争。

公元前457年,晋国经过最大的四个家族火并,最终走向灭亡,韩赵魏建国。

公元406年,周王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同时期齐国丞相田氏上位,田氏齐国出现。至此,战国七雄成为中原主角。

晋国的消失对于秦国的东进而言是一个巨大利好,有晋国的阻挡和打压,秦国在河西很是消停了一段时间,晋国的消亡让秦国看到了东进的希望。

但也就是想想而已,因为在晋国的地盘上三个新兴国家都不是省油的灯。

鉴于斗争形势的进步,传统贵族式的打仗方式被逐渐取代,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当个霸主,替天子主持正义。

于是击溃战变成了歼灭战,国际调停变成了灭国灭种。

为了适应新形势变化,各国开始变法。李悝、吴起、商鞅等人开始发光发热。

晋阳之战

相对于各国的如火如荼,赵国显得太过低调了。

赵国地处中原北部,占据着邯郸、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等地区,国土为西北-东南走向。

巨大的跨度使赵国呈现南汉北胡的特征,而且周边强邻环伺,国都邯郸附近还有一个中山国杵着,国土显得支离破碎。

所以很长时期内,赵国的发展很艰难。具体来说就是要么各国携兵来攻,要么煽动中山国使绊子,直到赵武灵王时代。

赵武灵王最大的功绩就是“胡服骑射”,既然“一国两制”不好使,那就干脆都胡化好了。

这样的效果就是赵国实力的迅速膨胀,在战国后期那个东方各国普遍萎靡的局势下,赵国一下子就成为秦国最强大的对手。

总观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公认最成功的是商鞅的秦国变法,毕竟后期统一了六国。

但是和赵国比起来,商鞅可差的太远。赵国的变法很简单,因为简单所以有效。

改变穿衣习惯,建立骑兵部队,让大家一下子都成了骑射高手,达到了全民皆兵的效果。

在那个不见宗礼,只认强权的时代,这样一个国家是可怕的。

而且,和商鞅比起来,赵国最大的特色就是变法者的身份。

商鞅作为一个外来人,没有根基。唯一的依靠,就是那他当枪使的秦孝公。

而赵国不同,身为国王的赵武灵王就是变法者。于上,生在赵国,对赵国几十年感情,一草一木再熟悉不过;对下,老子是国王,横刀立马,谁敢不从!

于是胡服骑射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纵观中外历史,但凡以掌权者作为发起者的改革,都容易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雍正皇帝“摊丁入亩”、俄国彼得沙皇改革等都是此类。

很快,赵武灵王开始穿胡服上班,赵国上下很快形成穿胡服的时尚。

没有了中原文化的奢靡,赵国一下子风气大变。

在解决完内部问题之后,赵武灵王果断出击,开始了对中山的灭国战争。

中山虽小,却是赵国的心腹之患,而且在魏国灭国之后再次建国,生命力顽强得很。

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言实在经典:“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赵武灵王倾全国之力,终于在前296年,消灭中山,完成了本土和飞地的衔接,领土大面积扩张。

灭中山之后,赵武灵王再接再厉,主动进攻北部的林胡、东胡等部落,将北方的游牧民族狠狠教育了一通,夺取河套地区,设置云中、雁门两郡,势力拓展到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

消灭中山国使赵国领土翻番,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傲视群雄的东方强国。《战国策》有云:“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彼时,魏国被秦国夺去了河西,在连年战争中疲于奔命;韩国在各国的挤压下越来越小;齐燕两国正在打得不可开交,楚国则被秦国吊打有气无力,混乱的国际环境给了赵国称霸的机会。”

边缘战略一击毙秦

赵国的强大让赵武灵王意气风发,他的梦想开始转向兼并天下。

前298年,赵武灵王干涉秦国内政,迫使当时的宣太后(就是芈月)任赵国人楼缓为丞相。

楼缓前往秦国上任时,赵武灵王假扮随从开始了对秦国的考察。

这种情形在1800多年后在欧洲再次上演,时任俄国沙皇的彼得一世,假扮船员带领一帮留学生到欧洲各国学习,学成回国后促进俄国改革并成为欧洲强国。

所不同的是,赵武灵王一行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而是刺探情报。

在秦国逗留期间,赵武灵王仔细勘察秦国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并对秦国的领导层进行了逐个摸底。

等他回到赵国,一个灭秦的大战略呼之欲出。

应该说,赵国的强大除了胡服骑射的推行,还在于赵武灵王高超的军事眼光。

鉴于当时的中原诸国,要么就是一起群殴秦国,要么就是三五成群相互伤害,赵武灵王作为参与者感觉心好累。

于是赵国调转枪口,将赵国主力开到西北部边境,不断挤压秦国的生存空间,同时向北胡要土地要资源,向南则在邯郸周边修筑长城实施防御。

经此改变,赵国获得了足够的战略纵深,而且对云中、雁门的经营使赵国成为悬在秦国头顶的一把利剑。

而从秦国回来后,赵武灵王决定把这把剑砍下去了。

赵武灵王的设想是: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从云中、雁门出兵,越过黄河南下,千里奔袭秦国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

因为赵国军制向胡人学习,所以对后勤依赖小,这使得战略实施成为可能。

这种闪电战式的进攻方式若能实施,赵武灵王相信秦国一定会被赵国迅速瓦解,或者从此一蹶不振。

只可惜,这样的战略未来得及实施,就烟消云散了。

先天畸形后天不足

赵武灵王天生勇武,使他成为一代雄主,但是他的政治天分和军事才能一样突出。

公元前298年,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突然禅位了,这个自三皇五帝以来几千年都绝迹的现象在赵国最强盛的时候发生了,虽然传的是自己的儿子。

据赵武灵王自己讲:“寡人只是想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大将军,为我大赵国开疆拓土,统一天下。”

殊不知,在他将权力交出去的那一刻,赵国的历史就已经开始脱离他掌控的轨道了。

而且,赵武灵王传的不是自己的嫡子,是自己宠妃的儿子何。作为一个没有犯过巨大错误的嫡子,你让嫡子怎么想?让赵国臣民怎么看?

这一巨大失误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禅位后,赵武灵王让臣民叫他“主父”。

尽管听起来是大王的爹,但是毕竟已经不是国王了,逐渐的大家都不怎么认可这个“太上皇”了。

君不见古代的太上皇,如唐高祖李渊、宋高宗赵构,无不抑郁寡欢,郁闷而死。

过得比较好的清纯帝乾隆,至死都没有放弃过权力,因此得以善终。

此时的主父深感后悔,“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悖律在赵国身上出现了。

本来就不正常,这时嫡子章的失落又唤起了老人家的父爱,于是主父想着将赵国重新分为两部分,让章管理北部地区,从而平衡兄弟的纷争。

不得不说,赵武灵王是个好父亲,但是身为君王的好父亲,这样的关爱只能将孩子推向万劫不复。

果然,群臣反对,兄弟积怨加深。

最终在赵武灵王沙丘休养时,章发动政变失败,新王趁势将主父软禁,最终一代雄主饿死在沙丘宫,令人惋惜。

鉴于这样的悲剧,后世的君王都特别注重抓紧权力不放松。

朱棣北伐蒙古时,对监国的太子朱高炽连续敲打;康熙在亲征准噶尔时,也对太子“关爱有加”。

权力的斗争,特别是传位次子,动摇了赵国的国本,为赵国的动荡埋下了祸根。

退一步讲,即使赵武灵王安在,父子嫌隙,他还甘愿把打下的土地送给自己的儿子壮大赵国吗?这样的状态能统一天下吗?

自古以来,权力之争都是国家兴衰的指针,情人节遇刺的朝鲜前太子金Zheng男再一次告诉世人权力无情。

强烈的集权导致的是绝对的个人主义,适逢明主,如赵武灵王,将赵国带向鼎盛,而一旦强者故去,国势就瞬间逆转,春秋五霸的更迭也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体现。

所以灭秦战略最终未能施行,也就在情理之中。

赵国战略强在敢于长途奔袭,出其不意。

这是闪电战的最早雏形,但是从云中南下袭秦真的能一招毙敌吗?

多年前,伍子胥曾带领吴军直插楚国郢都,但很快被楚国赶出国境。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坐拥三秦河西,向南攻取了巴蜀,疆域广大。如此大的战略纵深,绝不是一次闪击能够击垮的,德国最后败于苏联也间接说明了闪电战的不靠谱。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再者,赵国袭秦,周边国家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具体说来就是肯定会在赵国的背后捅刀子。一直以来,燕国就不是一个友好的邻居,齐国魏国也不想赵国太强大。所以这种四战之地的形势实在是让人缺乏安全感。

相比之下,秦国早早消灭了西戎,又吞并了巴蜀,它的身后,是坚固的大后方,每逢向东进军,秦国没有后院起火的后顾之忧。

总体说来,赵国的发展是先天畸形后天不足,一朝胡服骑射,迅速鸟枪换炮。

但这种强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特别是后继之君没有了这样的雄心和胆略,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赵国是有可能来一次“吴军入郢”这样的好戏的,但要彻底消灭秦国,还是有相当困难的。

实力强劲的赵国,为何最终会被秦国打败?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迅速的强大了起来,成为了一个军事的强国,国内更是名将辈出,在战国四大名将之中,赵国的廉颇、李牧入选,人数占据一半与秦国相当,如此强大的赵国,最终为何会败在强国手下呢?

赵国的改革与秦国相比并不彻底,胡服骑射主要是军事方面的改革,虽然大大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但这个改革对于赵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并不大,这就为后来埋下了祸根,在长平之战之中,赵国的失败也就是其最终的国力难以与秦国相比。

赵国的地理位置也并没有秦国好,赵国位于中原,可以说是左右腹背都受敌,燕国就曾经乘着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国力空虚想来捡便宜,虽然赵国赢了,但并非没有损害,秦国、魏国、燕国这些都常常与赵国开战,而相比之下,秦国只有东面临敌,又有函谷关之险要,在地理位置之上比赵国优越。

当然在赵国最终失败的决定性因素还是统治阶级的贤良程度,这是赵国与秦国最大的差距。秦国历代秦王虽然也有差距,但总体来说水平都还在水准以上,没有太过昏庸的存在。而赵国的君主,就差了很多,而且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正因为这种统治层面的差别,才使得赵国最终被秦国灭亡。

赵武灵王虽然胡服骑射,大大的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但他早早的让位的举动,以及想要把赵国一分为二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自己被饿死在沙丘宫,赵国的变革戛然而止,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再后来的赵王之中,其子赵惠文王没有了赵武灵王这样改革的魄力,但还会用人,有廉颇、蔺相如辅佐,还可以维持住赵国的强大。到了赵孝成王时期,赵国连用人都用不好,以赵括为将,长平惨败。后来名将廉颇被逼出逃,而名将李牧的被赐死更是直接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这些表现的根本其实就是赵王的昏庸,不能识人用人或者没有一个完备的用人体系。统治阶层的差距才是赵国输给秦国的根本原因。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还能打赢匈奴和秦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还能打赢匈奴和秦国

战国后期最有名的战役当属长平之战,具有战略性意义,影响非常大。赵国从此由盛转衰,丧失了对抗秦国的能力。

在此之前,赵国有实力对秦国内政指手画脚,秦昭襄王嬴稷能当上秦王,就是赵武灵王一手策划的,他认为嬴稷上位更有利于赵国。

这是一笔收效挺大的投资,赵武灵王活着的时候,嬴稷对赵国的确挺友好。但他万万想不到,若干年后,嬴稷会举全国之力和赵国在长平展开大战,而赵国败了。

并且还不是普通的战败,战神白起为了彻底打击赵国,坑杀40多万降卒,赵国青壮精锐尽数损毁。可以这么说,赵武灵王辛辛苦苦几十年攒下的丰厚家底,被赵孝成王这个败家子一朝败光了。

以上内容,熟悉历史的估计都知道,但可能不知道的是,长平之战后,赵国还发生了一系列战事。

例如邯郸之战、赵破匈奴之战,出乎世人意料的是,这些战赵国竟然还都打赢了。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趁胜追击,直接灭了赵国。

兵锋所向,韩王和赵王险些吓尿,派出使者苏代去找秦国丞相范雎行贿。这里有韩国什么事呢?

引发秦、赵两国大战的上党之争,就是韩国造成的。起初,白起打下韩国的野王这个地方,断绝了上党通往韩国都城的道路。上党等于成了一块飞地,韩王迫于秦国的压力,把上党主动献给秦国,不料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胆大包天地把上党献给赵国,到嘴的鸭子飞了,秦国极为愤怒,这才有了长平之战。

因而韩王很担心白起在攻打赵国的过程中,顺手把韩国给灭了,不得不和赵王一起想办法。他们派出的苏代也不是一般人,乃是苏秦的族弟,同样有条三寸不烂之舌。

苏代找到范雎,说白起已经立下如此大功,倘若再让他拿下赵国,肯定会成为秦王面前第一得意人,秦王若称帝,白起必为三公。到了那时候,哪里还有你范雎的立足之地呢?不如说服秦王退兵吧,韩、赵两国愿割地求和,韩割垣雍,赵割六座城池。

这番话正中范雎下怀。他在秦国属于外地引进人才,而白起则是土生土长的老秦人,外来派与本土派原就存在矛盾,如果本土派占了上风,外来派就没有多少价值。

因而范雎不愿白起再获战功,建议嬴稷休兵,嬴稷考虑到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也很大,便接受了韩、赵的议和。

然而,秦军退去后赵王又舍不得了,六座城池可不是六个包包,谁送谁心疼,朝堂上下也争吵不休。君臣一咬牙,不给了,打就打吧!

嬴稷大怒,敢涮他的人还没出生呢!发兵20万直扑赵国,之后又两次增兵,每次10万。领兵的统帅先是五大夫王陵,后是王龁。

为啥没有白起?因为白起认为,秦国已经错过了攻赵的最好时机,且邯郸防御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又是远离国土客场作战,后勤和兵力都无法及时补充,此时出兵难以取胜,一再劝谏嬴稷不要发动这场战役。

但嬴稷忍不下这口气,对白起也比较忌惮,就派了别人领兵。结果正如白起所料,赵王虽不成气,赵国军民还是很彪悍的,在老将廉颇和丞相赵胜的率领下,于此亡国关头奋死抵抗,邯郸久攻不下,出于唇亡齿寒的原因,楚、魏两国又各出十多万精兵来救,与赵军里应外合,秦军大败,伤亡30多万。

此战过后,秦国暂时蛰伏,赵国获得了短暂的休养时机。没多久,燕国主动来挑衅,被赵国成功反击,廉颇追到燕都,差点灭亡燕国。

而燕国的资源,就成了赵国的养分。这也是赵国在秦国强压之下还能坚持很多年的原因之一。这燕国是何苦?

人说千里送人头,他们这是千里送资源,赵破匈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善用兵法,巧设战阵,歼灭来犯的匈奴骑兵10万,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取胜的最大因素在于名将李牧。李牧为赵国镇守北境多年,牢牢压制住匈奴南侵的铁蹄,正是有他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才不需要防备来自北方的威胁。

李牧是与白起齐名的大将,他的命运也和白起相以,都是被自己效忠的君王冤杀,令人叹息。只不过白起的死亡,对上升期的秦国损害不算大,而李牧一死,早已衰弱的赵国就完了。

所以,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打赢邯郸之战,一是因为家大业大,底蕴尚存,不至于一下子就垮了,且赵国尚武,普通老百姓战力也很强;二是因为有廉颇、赵胜等名将;三是因为楚、魏的救援,至于赵破匈奴之战,完全可以视为李牧的个人秀。

战国时赵国的综合实力怎样(说的详细点)?

那个时候的赵国还是可以和秦国抗衡。
赵国虽然在综合实力方面和秦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只局限于赵国的军事实力脱节于他的经济实力,要保持这样的军力显得经济支撑不足。
在军事方面,赵国在经过赵武灵王改革以后,军事实力迅速上升,一度成为七国之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虽然后来遭遇内乱。但是赵国的骑兵仍然是当时七国之中战斗力最强的兵种。军事实力比秦国差不了多少。
再者,当时赵国内部上下还是比较团结的。因此相对来说在与秦国对抗中自保还是没有问题的。赵国在赵奢那时期。把秦国打到30年不敢出函谷关!(辉煌)当时秦国是昭王。不错的君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4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