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徐敬业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武德二年(619年),李渊下诏封徐世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又加授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被赐姓“李氏”,“附宗正属籍”,再赐良田五十顷、上等宅第一所。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
这位李世勣就是后人口中的李绩。他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高句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徐敬业是大唐开国功臣李绩的孙子。因为,他的父亲李震早年过世,所以,徐敬业直接继承了李绩的爵位。徐敬业自幼聪明伶俐,精于骑射,曾经担任过太仆少卿、眉州司马等官职。
话说,公元683年,徐敬业因为犯错遭受贬谪,降为柳州司马。与此同时,武则天把控朝廷大权,大力提拔武氏子弟。对此,徐敬业十分不满。于是,不久之后,徐敬业伙同李敬猷、魏思温、骆宾王和唐之奇等人在扬州起兵叛乱。
在发动政乱之前,骆宾王写了一篇名为《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文章,以此作为徐敬业起兵的缘由。骆宾王在文章里,这样说道:“如今武氏夺权,李氏大权落空,江山不稳,国家即将大乱。为了巩固李氏统治,匡扶正义,徐敬业率正义之师与其斗争......”
文章发表后,许多不满于武氏统治的人,陆陆续续加入到了起义队伍中。没过多久,徐敬业就集合了十万军队。得知这件事以后,朝廷立刻任命李孝逸为主帅,让其带领三十万军队平定动乱。起初,徐敬业等人的势头很好,先后攻占了润州和楚州。
但是,由于起义军固有的缺陷,徐敬业等人在战争中逐渐显现出颓势。最后,徐敬业与唐军在江南一带进行了一场决胜战。在这场战争中,徐敬业不仅大败于唐军,还被李孝逸的部将王那相杀了。不久之后,起义军因为失去领头羊,无人统筹全局,所以,全军选择了投降。
就这样,徐敬业动乱被平定,徐氏被株连九族,扬、润、楚三州重新归属于唐朝统治。
那么,徐敬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会起兵失败?别急,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地讲一讲这两个问题。
第一,徐敬业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他胆识过人;有一年,徐敬业刚上任地方司马一职,当地便传出了土匪猖獗的消息。对此,百姓十分害怕。一时之间,城中人心惶惶。起初,徐敬业并没有理会这件事,而是专心处理以往的公务。等处理好公务后,徐敬业独自带着两名官员前往了土匪窝。
他先是敲开了土匪窝的大门,对土匪头子说道:
“我知道,你们并不是自愿当土匪的,而是被那些贪官污吏给逼的。现在,朝廷命我来端土匪窝,我自当奉命。但你们本性不坏,我不愿意滥杀无辜。若你们现在离开这里不再扰民,我就不追究你们犯下的过错。但若有人不离开,那就是真土匪,必须按律处置。”
听完徐敬业的话后,土匪们四处逃散。就这样,徐敬业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了匪患。李绩得知这件事后,既惊喜又担忧,他惊喜的是孙子竟然如此优秀,担忧的是他害怕这种胆识会给徐敬业和徐家带来祸患。不经意间,李绩感慨道:“将来,徐家就可能败落在这个孩子的手里。”
其次,就是他机警冷静;虽然,徐敬业胆识过人,但是,他的相貌却十分丑陋。因此,徐家人并不是很喜欢他。而且,少年时期的徐敬业心怀大志,雄心勃勃,这让李绩很是担心,他害怕未来的某一天,家族会因为徐敬业遭受大祸。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李绩决定先下手为强。
有一次,家族举办狩猎活动,李绩令徐敬业驱逐猎物。徐敬业并没有深思祖父此番用意,便答应了他的要求,前去驱逐猎物。看到徐敬业独自前往山林之中驱赶猎物后,李绩立刻命人放火烧山。当时,正值秋天,风干气燥。没过一会儿,大火就蔓延到了徐敬业身边。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火,徐敬业十分淡定。他当即杀死了自己的马儿,剖开马腹,钻进腹中。虽然,大火把马皮烤得炙热难耐,但是,徐敬业却因此保住了性命。当大火烧光山林后,李绩带着一行人上山寻找徐敬业的尸体。但是,他们却怎么也找不到徐敬业的尸体。
正当众人困惑时,徐敬业突然从马腹中钻出来。见此场景,李绩不禁感叹道:“上天这是要灭我徐家啊!”从此以后,李绩不再过问徐敬业的任何事情了。
第二,徐敬业起兵失败的原因。
徐敬业之所以起兵失败,主要是因为选择了错误的进攻策略。当时,军师魏思温向徐敬业提议:“直攻洛阳,让百姓看到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倒武氏,扶持李氏。”但是,徐敬业并未采纳魏思温的意见。他先占据以长江作为屏障的天险,后又攻占了润、楚二州。如此一来,徐敬业的野心暴露无遗。就这样,心怀不轨的起义军便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失去了作战的最佳时机,最终战败。
其实,这一切都难逃命运的捉弄。当初,徐家因功被赐李姓,但是,却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起兵造反,让武则天非常气愤。于是,武则天不再忍让,凡是与她作对的人都要死。此外,武则天认为:直至扬州起事,徐家对大唐的不敬已经超过了曾经的功劳。所以,她毫不犹豫地下令抄了徐家,收回李姓。不仅如此,还下令将李绩的坟墓挖开,削了他的官爵。
最终,徐敬业的起义不仅没有成功,还连累了家小,让徐家遭受了灭顶之灾,并且,更是给武则天制造了一个警示天下的好机会。
徐敬业,唐朝著名的开国功勋李绩的孙子,因父亲李震早亡,承袭祖父的爵位英国公,历任唐朝的太仆少卿,眉州司马,柳州司马,在公元683年,发动了扬州叛乱。
唐朝徐敬业为什么那么快兵败,首先从起义动机说起,当时公元683年,徐敬业因为坐事牵累,被贬为柳州司马,武则天改朝换制在朝廷中引起震动,有相当多的人不满武氏专权,除敬业也在此列,而被贬官,更是加深了他对武氏专权的不满,在扬州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大家对武氏专权都早已不满,而且都因事贬官,可以说是天涯沦落人,于是他们一致推举徐敬业为起兵反武的主将,在公元683的8月在扬州起事,因为骆宾王满腹才情写就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为起义军集聚了大量的人气,因为匡复李氏江山,是正义的理由,得到了很多的民心,这也是为什么能在短时间起义军扩张到十万人之众的原因。
徐敬业在起义初期有个很好的开头,为什么那么快兵败了,要从他的进攻策略上说起,当时军师魏思温建议徐敬业,直取东都洛阳,让人民看到正义之师就是为了匡复李氏政权,消灭武则天的决心,但是徐敬业听取了另外一位谋士的话,他先攻取有长江之天险,有金陵之帝王气的润、楚二州,这就是徐敬业想自己为王的私心,动机不纯,失了先机,然后,在武则天派大军三十万大军镇压时,又没有能力与之抗衡,于是,徐敬业为什么那么快兵败就再自然不过了。
徐敬业为什么造反的缘由
徐敬业,唐朝武则天专政时期,扬州叛乱的主谋,至于徐敬业为什么造反,就要从徐敬业的生平轨迹来分析。
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将领李绩的孙子,承袭祖父的英国公爵位,从小就聪明过人,善骑射,有胆识,在唐朝为官,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司马,柳州司马,还因为胆识过人而被祖父一言中的,“然而将来败坏我们家的,一定是这个孩子”。
话说当年,徐敬业走马上任地方司马一职,听闻地方有土匪为患,大家都很惧怕,而徐敬业一到地方,就自顾自的忙自己的公务,并没有理会严阵以待的土匪,得忙完了,土匪已经回到自己的营地了,于是,徐敬业仅带着两名官员,敲开了土匪营地的大门,对他们首领说,我知道你们当土匪都是被贪官污史害的,现在给你们机会就都散了吧,最后不走的才是真土匪,于是土匪一听,纷纷四散,徐敬业孤身入匪窝,传到祖父李绩的耳中,老人家对自己孙子的胆识是又喜又忧,感慨之下说出那句话来, 这也直接印证也徐敬业为什么造反的深层原因,在因事获罪,被贬为柳州司马后,徐敬业心生不满,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商量,起兵反武,于是他们在扬州起事,迅速集聚人心。
徐敬业为什么造反除了徐敬业自身性格关系,还与当时的武氏专权,朝廷昏聩有很大关系,内因加外因结合在一起,就促成了徐敬业的叛乱,徐敬业为什么造反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徐敬业叛乱是怎么回事
徐敬业,唐朝开国将领李绩的孙子,李震的儿子,因为父亲早亡,而直接承袭了祖父的爵位英国公,从小机智过人,善骑射,历任唐朝的太仆少卿,眉州司马,在公元683年,因为坐事获罪,而被贬为柳州司马,于是心生不满,对武则天把持的政权深感不平,于当年,在扬州,伙同一帮同道中人,起兵反叛,史称扬州徐敬业叛乱。
徐敬业叛乱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大多官场失意,对武氏不满,其中就有李敬猷,魏思温,骆宾五,唐之奇等人,在叛乱前期,骆宾王写了一篇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为徐敬业的叛乱行为正名,是为了匡复李氏江山,消除武氏祸乱,徐敬业叛乱是正义之师进行了正义战争。
这篇檄为徐敬业叛乱争取了大量的人气,本来已经有很多人对武氏专权不满,徐敬业迅速结集了十万之众的军队,而朝廷得知后,立即派遣李孝逸率兵三十万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听从了手下谋士薛仲璋的意见,先图润、楚二州,不仅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更有金陵王气之象,于是徐敬业叛乱首先占领了润、楚二州,在江南和李逸、黑齿常之展开决战,被对方的三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兵败身死,被手下将领王那相砍下头颅,借此投降,至此,徐敬业叛乱在武则天的大力镇压下平定,而扬、润、楚三州已回到朝廷控制下。徐敬业叛乱失败,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徐敬业为什么又叫李敬业
徐敬业为什么叫李敬业,要从徐敬业的祖父李绩说起,李绩是唐朝开国功勋,原名徐世绩,因为为唐朝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李世民封为英国公,当时与另一位名将李靖并列,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而被李渊赐姓李,后来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讳,而改名为李绩,于是他的后代就都姓李了,他的儿子是李震,后来早亡,直接由孙子徐敬业承袭了爵位英国公。
徐敬业在公元683年发动了扬州叛乱,他起兵讨伐武则天,指责武则天擅权越礼,祸乱李氏江山,他要匡复李氏政权,还让骆宾王写下了那篇千古流传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的叛乱得到了很多对武氏不满的人的响应,一时纷纷投奔,徐敬业的反武大军扩展到了十万人之巨,但是朝廷听闻扬州叛乱后,反应迅速,武则天命令李孝逸领兵三十万前往镇压,中途又派大将军黑齿常之镇压,徐敬业在失去先机后,一错再错,步入死胡同,江南大决战后,被部下砍下头颅投诚,武则天也下令将徐敬业的李氏赐姓除去,并把徐敬业的祖坟平了,以示惩处。李敬业又叫回徐敬业了。
徐敬业为什么叫李敬业,是因为祖上的功绩,而被唐朝开国皇帝赐了国姓李,完全是承蒙祖荫庇护,而徐敬业又因起兵反叛,失去了功名,被武则天革去赐姓李,真是世事无常,功名利禄皆浮云。
徐敬业马腹藏身的故事
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将领李绩的孙子,因祖上功德,而承袭英国公爵位,后来在公元683年发动了扬州叛乱,公开反对武则天专政,最后在武则天的强力镇压下,身首异处,功败垂城。
徐敬业马腹藏身的故事,流传了千年,话说,徐敬业因为胆识过人 ,而相貌丑陋很不得家人的欢心,特别是祖父,更是担心很有野心的徐敬业会给家族带来灾难,于是在一次家族狩猎中,李绩让徐敬业担任驱赶猎物的角色,待徐敬业只身去驱赶猎物时,便命人放火烧山,秋天的树林异常干燥,火势连成一片,顺势就快要烧到徐敬业身边了,眼看大火逼近,才智过人的除敬业,异常冷静,他把他自己的马杀死,剥开马腹,钻了进去,虽然马腹里炙热难当,但是好歹保住了一条命,当大火烧尽时,李绩上山寻找徐敬业的尸体,却便寻不着,只见徐敬业从烧黑的马身中,一跃而出,血淋淋的一个大活人,李绩见此情景,不得不感叹徐敬业藏身马腹,是天注定不要徐敬业亡,不由仰天长叹,天要绝我徐家,不敢违抗啊,于是,李绩就放任徐敬业的所做所为了,后来,果然如祖父李绩的预料,徐敬业在公元863年,被贬官后,起兵讨武,被武则天平定后,把徐敬业的祖坟平了,而且株连九族,应验了李绩的话。
徐敬业藏身马腹,充分说明了除敬业的才智过人,冷静心狠,胆识超群,这样的性格也是造成了他起兵反叛的内因,终究功败垂成。
徐茂公是徐敬业的爷爷,孙子造反,武则天为了昭告世人,发泄怒火,掘了爷爷的坟,倒也不足为怪。
徐茂公即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关于他的姓和名,有点混乱,李姓是唐高祖李渊赐给他的,后来又避李世民讳,把?世?又去掉了,在名字上是好一顿折腾,徐茂功的名字多见于《隋唐演义》中,对他称呼?牛鼻子老道徐茂功?
李勣为唐初名将,特别是在唐太宗以后,与李靖两人,成为唐朝开疆拓土,保卫边防的主要战将。
他一生经历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李家三代对他都格外信任重用。唐高祖李渊赐他姓李。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李勣患病用胡须可以治愈,毫不犹豫的剪下自己的胡子为他调药,把李勣感动的,把头都磕出血了。
唐高宗李治在李勣病逝时,令百官为其送葬到城外,自己也亲自登上宫楼目送灵车送葬,并痛哭不已,而且下令将李勣之坟,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的形状修建,以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绩,这样的待遇只有他和李靖享受到了,可惜后来坟墓被武则天给毁了。
想当初,唐高宗李治要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朝中大臣们都极力反对,李治询问李勣的意见,李勘明确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话中的意思,虽然明没有明确表示拥护,但实际上是暗中支持的,而李治因此?上意逐决?。
所以武则天能有现在,李勣是有功劳的,而她因为李勣孙子的事,而掘李勣的坟,不免让人议论纷纷。
李勣的孙子徐敬业也是个雄才大略之人,因父早亡,李勣病逝后,徐敬业世袭爵位,在朝廷为官,后因事降职,心怀不满,便起兵造反武则天。
武则天闻讯后,剥夺了李勣家的?李?性,撤销了李家的官爵,掘了李勣的坟。直到唐中宗李显时期,才重新恢复李勣名誉,并重新为他筑坟。
在古代,掘坟鞭尸事情时有发生,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发泄愤怒,而作出的有失人伦的举措,其实并无太大意义,相反,这样的做法常会引起百姓的反感,让人不齿。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并序)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⑤;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⑥,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⑦,将⑧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⑨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⑩,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深:一本作“侵”。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不堪:一本作“那堪”。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⑤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⑥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树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棵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⑦曩(nǎng)时:前时。
⑧将:抑或。
⑨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⑩缀诗:成诗。
赏析
骆宾王(约公元627年—约公元684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李渊之子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升任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勣的长孙。徐世勣因开国功勋,赐姓李,并避李世民讳,所以称李勣。
徐敬业勇武过人,颇具乃祖之风。但在武、李的斗争中,他作为少壮派的代表,坚决站在李唐宗室的一边。武则天不容,将其由拥有兵权的四川眉州刺史贬为柳州司马。于是一大批被贬的官员都纷纷来到扬州,和徐敬业密谋讨曌。骆宾王作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曌檄》。这篇檄文罗列了武后的诸多罪状,极能打动人。武则天读了,亦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何不早用此人,却为徐所用?骆宾王天生侠骨,多从义举,德才出众,为人仰慕。
《在狱咏蝉》是骆宾王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被捕入狱后所作。诗人以蝉自喻,“寓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4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郭络罗氏为什么会没有封号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