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玄烨为什么会继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古代绝大多数王朝的继承制度是家天下,但家天下也有一个继承规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不过,清朝皇位的继承制度与先前王朝迥然不同,先后有四种皇位继承制度,分别是:贵族公推制;皇帝遗命制;秘密立储制;懿旨定储制。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康熙皇帝是怎么即位的,康熙即位的方式属于“皇帝遗命制”,那他究竟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顺治六岁时成为名义上的天子,但他一直在睿亲王多尔衮的阴影下生活了很多年,就在君临天下时突然死去,年仅24岁。顺治十七年八月,顺治帝的宠妃董鄂妃去世,这给顺治很大的打击。董鄂妃死后,顺治帝先是寻死觅活,继而又想皈依佛门未果,结果身体恶化。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帝患上了天花,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只能等死。自知时日不多的顺治,想起了继承人的人选,该选谁呢?本来顺治选择的第一选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这个皇子一出生,顺治欣喜若狂,并昭告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可惜,这个皇子出生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悲痛不已。
第一人选夭折了,继承人还是要选。顺治帝有记载的儿子共有八人,分别是:皇长子牛钮 ;皇次子福全 ;皇三子玄烨;皇四子荣亲王;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顺治病重时 ,八位皇子还有四人在世,分别是: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皇七子隆禧。常宁幼小,隆禧尚在襁褓,福全和玄烨是继承人的选择。
满清入关后,逐渐汉化,根据“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福全占据了优势,可最后还是玄烨获胜。玄烨最终成为皇位的第一人选,是因为他患了一种病—天花,更关键的是他竟然患了天花后还能活了下来,这意味着玄烨有很强抵抗力。前面提到,天花在当时就是绝症,顺治也是因此病而死的。
黄二子福全没有患过天花,这很可能会在即位后患病暴毙,与其这样不如选择患过天花的玄烨。福全除了没患天花外,他还有一个缺陷,眼睛里有生理缺陷,这有失明的危险。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日深夜,顺治帝病情恶化,预感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他对床边的大臣王熙说道:
“朕出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在这份遗诏中,顺治正式将玄烨选为继承人。对于这一选择,孝庄太后也比较赞成,最终玄烨成为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是为康熙皇帝。
因此,才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一再坚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某一个堂兄弟。这样,孝庄皇太后的地位,将会在新皇帝继位后立即被边缘化,为新皇帝的母亲所取而代之。这是孝庄皇太后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此时,她很清楚,自己对儿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甚至,就像顺治皇帝临死都不愿意看见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的后妃一样,福临可能也同样不愿意见到自己的母亲。因此,皇太后命令皇帝生前最信任的满汉大臣们,轮番前去劝告皇帝改变心意,终无效果。于是,孝庄皇太后请出了深受皇帝敬重的洋神父——汤若望。 汤若望是一位来自德国的传教士,可能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时发挥过最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曾经以天文历算方面的精湛技艺,令帝国的同行们相形见绌,从而,不但获准在帝国首都内城宣武门旁建起一座耸立至今的教堂,还荣任帝国钦天监监正。这个职位与今天国家天文台台长兼国家气象局局长不同的地方在于,他需要根据天文、气象的变化,解释上天的意志,供皇帝在进行重大国是决策时参考。因此,他对皇帝的影响不可小觑。 汤若望曾经对大明帝国做出过特殊贡献——他奉大明皇帝之命,为帝国政府撰写过一本制造、维护、使用红夷大炮的小册子,因此,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辉煌业绩中,应该有他的一份功劳。 多尔衮进京后,不但没有人追究他当年犯下的罪行,他可能还和范文程成了好朋友,并深受多尔衮欣赏。多尔衮所颁布的第一份大清历法,就是这位洋神父主持修订的。他在西医西药方面的知识,可能是他和孝庄皇太后与福临结下善缘的重要原因。据说,福临称呼这位洋和尚为“玛法”,在满语中,是“爷爷”的意思。晚上将他召入宫中,二人时常作彻夜谈。有一年福临过生日时,甚至将生日宴会摆在了汤若望的教堂里。 如今,在皇帝势将不起之际,汤若望前来问候。据说,他有效地打消了皇帝立堂兄弟为继承人的想法。按照这种说法,玄烨即后来的康熙皇帝被选择出来,汤若望也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当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询问哪一个儿子可以成为未来的皇帝时,汤若望回答说,应该选择已经出过痘、不再害怕天花的孩子。 这个孩子恰恰就是玄烨——康熙皇帝。 就此,玄烨成为大清朝第一位由老皇帝临死前指定、而不是由诸王贝勒大臣推举产生的新皇帝。表明,这个来自塞外的新王朝已经和中原帝王政治文化传统大体合流,其八和硕贝勒共柄国政的贵族共和制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尾声。 从此,中国历史快速驶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康熙皇帝时代。康熙继位之初,曾经有一个汉族秀才上书太皇太后,建议她垂帘听政,被太皇太后断然拒绝。在未来的岁月里,孝庄太皇太后以她对康熙皇帝的成功教养,赢得了皇帝、并通过皇帝赢得了历史与后代的尊敬。 摘自《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 作者:李亚平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更多精彩请点击进入书摘频道
那在历史上,爱新觉罗·玄烨真的是最出色的吗最出色是真的,不过,这个出色不是说爱新觉罗·玄烨的聪明才智,而是说爱新觉罗·玄烨的身体他的免疫系统最为出色!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早年间,爱新觉罗·玄烨曾经得过一场病天花!而且,在他得天花他居然熬过来了!在这里,我们要给大家回顾一下爱新觉罗·玄烨得天花历史:摄政王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是天花死的,顺治皇帝的妃子董鄂妃是天花死的,顺治皇帝本人也是天花死的!现在,我们说,这个爱新觉罗·玄烨,他也得天花了!而且,这个爱新觉罗·玄烨,他得天花的时间居然比他的父亲顺治皇帝还早,他还早就得天花了!多大的时候呢一岁多的时候
上篇文章我们说了玄烨机缘巧合继承了帝位,成了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但是有人说顺治皇帝指定玄烨继承皇位是违背了祖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所谓祖制 1、第一条祖制就是说以前无论是皇太极、还是福临登皇帝位,都是由八旗的旗主、王公大臣,或者是亲王、郡王、贝勒商议而定。 而且不只是皇子才能继承皇位,其他的不是皇子的王公大臣也应该拍拍辈分、论论资历,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和权利。 顺治皇帝没有执行,虽然征求了王公大臣和汤若望的意见,但是最后的决定权在顺治手里,最终他的决定确立了玄烨的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2、第二条祖制指的是以往都是八旗的宗室王贝勒辅佐朝政或是摄政。 如皇太极继位时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俱南面坐,「 ”按月分值「 ”政务;顺治继位未亲政前是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二王「 ”摄政”军国大事全部由两位摄政王大臣处理,待皇帝亲政后再归政。 皇太极 顺治皇帝不仅自己指定了皇子继位,而且还不让诸王辅政,而谕命四大臣辅政,这就是违背祖制。 二、不是祖宗的制度,而是祖宗的无奈 事实上这些人所鼓吹的这两条祖制,并不是祖宗的制度,不可违背。只是他们祖宗的无奈和妥协。 1、努尔哈赤的无奈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历经生死,无数的战争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的后金政权。当然希望自己的这个基业能够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兄弟或是什么别的人。 否则他就不会因为自己的亲弟弟舒尔哈齐要和自己分权就把他给干掉了。 然后努尔哈赤就立了自己的长子代善为皇太子,但是当时的各个其他的儿子都有自己的牛录,有自己的兵。 所以别人都不干,拼命的阻挠,收集证据、告状、陷害等等手段都用上了。 努尔哈赤一看,这样不行呀,明朝还没打下来,我内部为了争皇位就得起了内讧,于是将代善的太子之位废掉了。 弄了些个和硕额真,颁布了这些共理国政的规定,暂时平息了风波,临死前处心积虑的长大多尔衮兄弟的力量,增加牛录的数量,希望多尔衮能够继位。 但是没有等着安排妥当,就一命呜呼了。 2、皇太极的无奈 皇太极没有想到自己会挂掉,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安排。各王公大臣商议还是按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谁硬气谁说了算。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各方势力积极活动,皇位争夺战即将开始,一个处理不好就是血流成河、分崩离析的结果。 最终在多尔衮的提议下,立皇子福临(顺治)为帝,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两王摄政,才将事态平息下来。 多尔衮 三、顺治帝凭什么能够指定自己的继承人及改变所谓祖制的意义 1、主观愿望 顺治帝六岁继位,但是从小都是在两位摄政王叔父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阴影下长大的,尤其是在摄政王多尔衮专权的时候,多尔衮及其党羽根本不将顺治放在眼里,当时为了能够保存性命,维护帝位,顺治和母亲受尽了屈辱,不得不加封多尔衮为「 ”皇父摄政王”,朝廷上下只知道有多尔衮,而不知道有福临。 顺治皇帝尝够了亲王摄政专权和嚣张跋扈的苦头,不想再让这样的事情在自己儿孙的身上发生,这是顺治帝的意愿。 满人不断学习 *** 文化,深受汉族传统文化中都是子承父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影响,当初努尔哈赤就想立嫡长子,后来又想立嫡子,却因为当时的实际环境不允许,所以没有明确继承人,才有了皇太极凭借自己的手腕和实力继承了帝位,但是皇太极也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后,费尽心机,千方百计的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利,加强中央集权。 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摆脱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将自己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 皇太极突然暴毙,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个愿望他是不能实现了,如果不是两黄旗大臣的抵抗,也许就是多尔衮继承帝位了。 所以说这其实也是他们祖宗的意愿,能够子子孙孙传下去。 2、时机成熟 变更这种所谓的祖制的条件到顺治帝逝世前已将成熟。 首先是君权,也就是皇帝的皇权比至尊无上,超越了王权。 皇帝亲自统领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三旗,称之为上三旗,在八旗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其他亲王、郡王或只辖一旗或是只辖几个佐领,根本不能与皇帝的实力进行抗衡。 其次,多尔衮死后,顺治连续籍没或降爵处置了六位亲王,如阿济格、多铎等人。 另外就是限制了王公大臣的权利并打击他们,他命令各部院奏本直接呈给皇上,不必启奏济尔哈朗。并多次拒绝了王公大臣的建议,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皇权强大,王权削弱,下五旗中正蓝旗、镶白旗已成无旗主之旗,宗室诸王死的死,小的小,没有能力治理朝政统率军队。 这给顺治实现自己和祖宗的愿望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顺治帝福临 3、辅政大臣 当然,毕竟玄烨只有八岁,还不能够亲政,后宫又不得干政,所以指望太后辅佐朝政不太可能。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大臣,必须对皇帝忠心耿耿、必须有才能、必须有威望。 这样的担任要职,为帝王宠信的能臣并不好找。 也许是顺治要就想要改变这种所谓的祖制,所以他利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培养和找到了这样的人选,他们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这四位大臣,既是开国功臣,历任要职,封授爵位,遏必隆是皇亲国戚,他的母亲是和硕公主;索尼是三朝老臣,拥立有功;苏克萨哈检举多尔衮有功;鳌拜战功卓著,忠心耿耿。 他们都受到了多尔衮的压抑和惩罚,顺治皇帝对他们非常宠信,视为心腹。 所以选中他们成为玄烨的辅政大臣。 顺治皇帝安排好了后事,终于可以放心的去找他的董鄂妃去了。 但是四大臣却也是诚惶诚恐,生怕诸王贝勒对顺治遗诏存在不满,于是在当众宣布以后,就对诸王贝勒说,皇上遗诏上我们四人辅政,但是以前都是宗室协助料理政务,我们四人是异姓之臣,咱们还是一块担任这个辅政的差事吧。 前面讲过这个时候的诸王贝勒实力是最弱的时候,以前也知道为了这个理政的事杀人流血,秋后算账的事不少,况且现在有顺治的遗诏,谁敢违背,生怕被扣个违背遗诏的帽子。 所以即使不满意顺治皇帝的安排,也不敢提出异议。 辅政大臣宣誓效忠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再三确认,并请示太皇太后以后,在顺治灵前宣誓就职,几天后,玄烨登基成为康熙帝后,再次集齐百官和王公大臣宣誓效忠。 自此,康熙朝开始没有了诸王贝勒推举继位人和宗室内人员辅政的制度。
康熙是奉诏继位的,顺治帝在临终前接受了汤若望的建议,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烨年仅八岁,二十四岁的父亲福临突然病逝。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当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时年仅6岁(虚岁8岁),颁诏大赦,并改明年为康熙元年。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扩展资料:
康熙继位的原因:
根据《汤若望传》记载,临死之前的顺治皇帝发觉自己身染天花,确定储君就成了燃眉之急。这个时候的顺治皇帝出于对幼主临朝、亲王辅政、大权旁落的忧虑,曾经召见汤若望,告诉他自己的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当时汤若望认为,幼主临朝固然要影响政局,但帝系的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所以汤若望力劝顺治皇帝把储君之位仍然留给顺治皇帝自己的儿子。
这个时候的顺治皇帝又想立次子福全为储君,而孝庄皇太后则坚持立第三子玄烨(即后来的康熙皇帝)为储君。顺治皇帝再度派人去征询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也力主立玄烨为储君,理由是玄烨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
于是顺治皇帝遗命,以四大臣辅佐年仅不足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由此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时期——康乾盛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3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