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创业都是极其艰难的,而古代人的创业,往往不是在商业中拼杀,而是在政治上博弈,尤其是对于那些开国之君来说,起坚信可想而知,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他出身低微,从一无所有到开国皇帝,经历的困难自然更多,而朱元璋一生中最大一次惨败是跟陈友谅交手的。
朱元璋争天下时,最重要的一场战役是鄱阳湖之战,他跟陈友谅在鄱阳湖对战一个多月,而他自己也损失不少,其实在鄱阳湖之战之前,朱元璋这一方还有洪都保卫战,这是两人争天下中关键的一战,朱元璋派自己的亲侄儿朱文正亲自守城,还有邓愈、赵德胜等战将。
1363年,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围攻南昌城,朱元璋觉得南昌位置险要,只要能守住南昌,相当于"去陈氏一臂也",所以朱文正也丝毫不敢懈怠,4月23日陈友谅大军来袭,为南长城围得水泄不通,朱文正顽强抵抗,邓愈、赵德胜不幸战死。
将领的噩耗传来,朱元璋悲痛欲绝,但战争还要继续打,朱文正眼看守城越来越难,于是派出一个叫张子明的书生,他昼伏夜行前往南京见朱元璋,他向朱元璋报告南昌城的情况,并表示"(陈友谅)师久粮乏,援兵至,必可破。"
朱元璋其实抽不开身,他根本没打算援救南长城,于是只能骗张子明,说自己的大军很快就到了,让朱文正再坚持一下,而张子明返回途中,不幸被陈友谅活捉,陈友谅对他进行劝降,张子明假装同意,陈友谅大喜,让他到南昌城下喊话,告诉城内士兵投降,不料张子明突然改口:"兄弟们,我们的大军很快就来了,再坚持一下!"
陈友谅杀掉了张子明,张子明的死给南昌城内的将士巨大信心,李继先、牛海龙、赵国昭、徐明、叶琛、刘济等将士先后战死,但也把陈友谅抵挡在城外不能进一步,这些都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将领,陈友谅在南昌城围了85天,朱元璋有14位爱将战死。
无奈之下,陈友谅只能撤兵,来到鄱阳湖上游,当时陈友谅还号称有60万大军,而朱元璋只有20万兵力,双方决战朱元璋情况危急,幸亏俞通海、常遇春来救,加上丁普郎战死抵抗,然而情况仍旧危急,朱元璋身边的亲兵韩成出手。
韩成对朱元璋说:"让我穿上将军的衣服,在陈友谅面前投水而死,将军你就可以逃走了。"朱元璋十分感动,最终韩成舍生取义,朱元璋身边还有李信、刘义、张志雄、陈弼、陈兆先等人战死,这些将士的死,终于换来朱元璋从劣势到优势的转变。
鄱阳湖大战一共打了36天,陈友谅终于兵败,而朱元璋也死了35位将领,加上前面在洪都保卫战中牺牲的14位将领,朱元璋一共损失49位将领,堪称他一生中的打败,幸亏最终朱元璋夺得了天下,把这些人都赠公封侯了。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鄱阳湖大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
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元朝末年,由于蒙元统治者的残酷压迫,生活不下去的人们选择了揭竿而起,为了生存而战斗;很快各路农民起义军便席卷天下。
但是随着战事的进展,各农民起义军领袖心思开始变了,开始了互相攻伐抢地盘;其中比较大的有朱元璋、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方国珍、陈友定等等。这其中陈友谅的实力最强,双方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宿命之战”;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集结全部兵力约20万,而陈友谅拥有65万大军;但是水战并不一定是兵多船多就能赢的。由于谋划得当,最终陈友谅在此战中被飞箭射中头颅当即死去。陈友谅死后,陈友谅手下的军队随即土崩瓦解,在此战中,朱元璋伤亡不到一万五千人,其中死亡仅千余人;而陈友谅的65万大军,非死即降。
之后朱元璋乘胜追击,吞并了陈友谅的全部地盘,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此次大战,前后总共经历了三十七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后来此战也成为水军战斗的,经典战役,供后人,参考学习。
鄱阳湖之战
中国古代历史上
最大的水战
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
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 ?
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
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
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 ?
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
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
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友德操轻舟荡其锋,身被数创,战益力,手杀数百人,复与诸将遨击邀于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陈友谅败死。
陈友谅失败? ? ?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鄱阳湖之战的意义? ? ?
朱陈之战的关键战役鄱阳湖水战直接导致决战阶段结束,它本身是导致明王朝建立的一系列发展中的关键性事件。? ? ?
陈友谅之死和他的大部分舰队的被毁或被俘,使朱元璋取得了他在1362年的挫折中未曾得到的完全的胜利。在此以前,明军一直在与在事实上或潜力上占优势的汉军作战,同时还要对付东面吴军进攻的危险。
眼下,由于陈友谅已被消灭,明军能够马上着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扩大了两倍,长江地区在1360年的那种持久不决的势均力敌的局面就被排除了。?
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口处,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3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和硕和嘉公主为什么会残疾被乾隆宠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