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的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于是,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为参谋随军出征。随后,陈子昂多次向经验不足的武攸宜进言,结果被武攸宜降为军曹。作为诗人的陈子昂报国无望,登上蓟北楼,慷慨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表达了陈子昂孤独遗世的落寞情怀,相照应的两句诗句分外动人,让读者读后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历史背景
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
1、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659年——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陈子昂最出名的诗歌是《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描绘了诗人登上幽州台远望的景象。全诗对幽州台没有作一字描写,主要抒发诗人登台的感慨,以饱满深邃的情感将诗人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立于诗歌画面的中心,抒发了诗人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登幽州台歌》的翻译
在历史的长河里,向前望也看不见古代圣明的君主;向后看,也看不见后世会有的明君。感叹天地悠悠,我独自一人悲伤落泪。
《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陈子昂,陈子昂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却在仕途上接连受挫,诗人感叹自己报国无望,内心痛楚,因此写下了这首诗。《登幽州台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之感,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身处在有识人之才的明君的时代。同时,诗人也由自身联想到古今豪杰可能也有相同的境遇,因此也振奋精神,抒发自己爱国的的豪情与豪气。
《登幽州台歌》的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元吉简介
下一篇: 雀屏中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