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屡次失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的燕云十六州,指的是位于北方的幽州和云州之间的十六个州,全部面积大概在十几万平方公里,并且这些州县都集中于长城的南侧,是长城这条重要的保卫线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保护着中原的安稳,也隔绝着少数民族的侵扰,是一条保护线的同时,更是一条重要的隔离线。
而当燕云十六州被少数民族占有以后,中原的军事地位就处于被动的形态,在国家安全上时常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接近边境的百姓们生活动荡不安,燕云十六州失去以后,每个王朝都是在极力将其收复。
宋朝也不例外,对燕云十六州进行了几次的收复,以失败告终,有人说宋朝收复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战马,但原因真不是没有战马,那北宋为何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一、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导致武官地位下降
宋王朝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国家政策,那就是重文抑武,这个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朝的皇帝怕一些有心之人利用军权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在提前预防军权的动乱。
但是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很多武官就没有了生存的环境,以至于宋王朝的军队实力整体呈下降趋势,所以我认为北宋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缺少有能力的五官来训练出一支有能力的军队。
(一)没有得力的将领带兵打仗
宋朝的皇帝在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以后,将很多有能力的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了,而这些将领也意识到了皇帝对他们的忌惮,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很多人都因病退出官场,或者是因年龄过大而退出官场,而这些有能力的军官纷纷退出官城,就造成了军队中青黄不接的情况。
众所周知,在宋朝的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将就是岳飞了,但是岳飞却被奸臣秦桧因为心生嫉妒而害死了。
纵使北宋历史上还有其他的得力将领,例如抗击契丹的符彦卿,灭南唐的曹彬,被演义小说丑化的潘美等等,这些人看到岳飞的惨状,纷纷开始怀疑自己继续掌握兵权的决定是否正确。
由于岳飞的前车之鉴,好多没有名气的将领也开始纷纷交出军权,请退还乡,这么一来,宋朝就失去了一些最有能力带领北宋打胜仗的将领们。
这些有能力的将领们不仅仅是在军事斗争上有强大的能力,在训练军队上也非常有一手,在北宋前期,这些将领还没有请辞的时候,北宋军队的战斗力绝对不是和后期一个样子,纵使重文抑武的国策再严重,军队的整体实力也没下降。
但是,当这些将领离开以后,军队就变成了群龙无首,即使宋朝皇帝亲自下场管理军队,术业有专攻,也只能提升一点小小的士气,对于打胜仗几乎毫无几率。
重文抑武的国策,使得很多得力将领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时候,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大部分人都是明白人,乖乖的将军权交出,回乡种田,军队没有将领的带领,如同一盘散沙,何来打胜仗一说呢?何来收复一说呢?
(二)没有整齐划一的强大军队
重文抑武的国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伤害了将领的效忠报国的心,也使得那些想要投笔从戎的文人们失望了,本来要为了国家的安危,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却不曾想浴血奋战这么久,仍然比不上一个小小的笔杆子,内心的失望之难以言表。
即使不想因为自己是文人才放弃上场杀敌的机会,但是结果就是更多的文人开始放弃冲锋陷阵的理想,这样一来,给军队就造成了一个最直接的损失,那就是军队有效人员开始减少。
即使到宋朝后期,军队数量多达几十万,但是去掉已经不能使用的劳动力之后,能剩的并不多了,所以就能看出来,北宋的军队在本质上也不具备一个能打胜仗的特质——整齐划一,没有高度的纪律性,自然也就没有获得胜利的理由。
重文抑武的国策实施以后,宋朝国内武官地位急剧下降,很多得力将领纷纷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就请辞政务,回乡务农。再加上,很多文人也因为这些放弃了投笔从戎的理想,军队的后备人员逐渐有所不足,军队可使用的劳动力开始减少,纪律性大不如从前,没有了整齐划一的军队,怎么可能获得收复战争的胜利呢?
二、"三冗"问题十分严重,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宋朝除了以重文抑武的国策而突显于历史上,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宋朝的"三冗"问题几乎就是朝代之最,而"三冗"问题最恶劣的后果就是拖垮了宋朝的财政,而财政又是一个军队战争胜利与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宋朝的"三冗"问题太过严重,拖垮了国家财政,使得军队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一场又一场的收复战争。
"三冗"问题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冗官太多。在历史上有数据统计,北宋真宗时,官员9785人,仁宗皇佑元年,为17300人,至宣和元年达48377人。
短短一百多年中, 官员就增加了5倍之多。这仅指官, 还不包括数倍于官的吏,"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按当时的人口比例, 其官吏之多正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么多的官吏使得国家机构办事效率极其低下,并且还有这么大数量的官员需要国家俸禄的供养,可见国家财政的负担是多么的严重。
"三冗"问题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冗兵太多。宋朝长期实行"养兵政策"。所谓养兵政策, 就是每当一个地方矛盾激化时, 百姓即将暴动的情况下, 政府就大量征兵,把社会上的流亡民众收揽为士卒,以防止其聚众造反。
"每募一人, 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在庆历年间,宋军人数竟达到125万之巨, 而且全部都是雇佣兵, 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养活这些雇佣兵的国家财政更是难以维持,几乎就是再多一点点就要崩溃的情况了。再加上,宋朝长期实行募兵制,并且从军期限非常长,高达六十岁,可士兵的黄金年龄只有几年,这无疑又是给国家财政添加了难以调和的负担。
最后一个表现就是冗费。除却上面在冗官,冗兵问题上所花的钱,还有各种无用的军事机构,官员机构。
在历史上记载过宋朝税收的使用情况,仁宗时,财政开支大概在税费的三分之一,英宗时财政开支为税费的五分之一,而到神宗熙宁年间全部的税费都用尽。由此可见,宋朝的财政真的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三冗"问题的严重,使得宋朝国家财政的负担,一朝比一朝更甚,怎么还能支撑得了宋朝收复战争的发动呢?所以结婚也很容易预料到,那就是是失败。所以我认为三冗问题太过严重,使得国家财政拿不出更多的钱财来支撑战争的消耗。
三、宋朝战马来源丰富,战马数量极多不稀缺
有人说,宋朝收复战争的失败,更多是因为战马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这样,宋朝的战马数量和质量都是相对来说不错的,收复战争失败的原因更多是因为上面两个原因。
首先是宋朝战马的数量。宋朝的战马来源很多。第一种就是宋朝本地饲养,仅仅是政府在京城附近饲养的战马都高达二十万,更何况其他地区呢?
第二种是民间饲养,在历史上记载,宋太宗曾在民间一次性购入了十七万匹战马,从这也可以看出民间战马数量是非常多的。再加上,宋朝与少数民族的贸易十分频繁,战马也不例外。
其次是马匹的质量也十分不错。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前,北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这就足以看出,战马并没有给北宋的战争拖后腿,自然也就不存在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拖后腿了。
宋朝战马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输少数民族的战马,所以我认为北宋屡次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战马的问题,而是北宋军队本身以及策略的问题。
四、结语
宋朝的战马数量和质量在与少数民族的斗争中都是不处于下风的,所以北宋收复战争屡次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战马,更多是因为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的实施,使得大量的武官开始流失,军队的人员补给也在慢慢跟不上了,一盘就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军队来打胜仗了。
再加上,北宋"三冗"问题的严重,使得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要如何拿的出支撑战争胜利的军队经费呢,所以我认为这两个原因才是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3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