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中之战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中之战,是当年刘备和曹操在汉末时期发动的争夺汉中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争足足持续了两年之久,从217年打到了219年,因为汉中作为中原和南方的战略要地,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基于时间和重要性这两个原因,刘备和曹操两个军事集团在汉中之战中都投入了大量的战将。
刘备这边主要参与的战将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等人,曹操这边的则是夏侯渊,曹休,张郃,徐晃等人。最著名的战役则是定军山一役,蜀汉老将黄忠一箭射杀了曹操的征西大将军夏侯渊。夏侯渊的阵亡,对曹操的打击十分巨大,这也成为了曹操后来从汉中撤军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曹营中的主将阵亡,蜀汉这边损失了多少武将呢?
分别有吴兰,雷铜,任夔这三位实力不俗的武将。这三位将领之前全部都是刘璋的手下,在刘备入主益州之后,他们便归降了刘备,成为了刘备十分看重的军事人才,其中实力最为不俗的是吴兰,因为吴兰和张飞,马超一样,独率一支军队镇守下辩。
当时曹军的主将曹洪得令要猛攻下辩,于是他便用突袭快攻的战术进攻了吴兰部。在防备不善的情况下,吴兰只能败退,回守汉中,结果在归途之中被阴平王所杀,还把吴兰的首级送给了曹操,要知道,在汉末三国时期蜀汉武将的首级被送给曹操的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另一个就是吴兰,由此可见,吴兰在刘备手下的武将之中是有一定地位的,不然他的首级也不会作为战礼赠予曹操。
雷铜,任夔这两个人都是吴兰的手下,他俩因为没有特别卓越和耀眼的战迹所以史书对他们的记载并不详细。但是吴兰之所以能从曹洪手下逃脱正是得益于此二人的奋勇拼杀,只可惜吴兰最终还是被人在半路截胡。一定程度上,这三位武将的阵亡,让刘备下定了和曹操一决雌雄的决心,后来刘备亲自率军镇守阳平关,迎击张郃和曹洪等人。最终的结果就是定军山大挫曹军,曹操撤军,汉中之战以刘备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汉中之战曹魏这边夏侯渊战死 刘备对此损失了多少人才
中国历史上天下纷争最多的时代当属三国时期了,自从董卓扰乱朝纲后,天下诸侯都纷纷打起了自立为王的想法。后来董卓被推翻,天下陷入了短暂的混乱。乱战结束,天下形势明朗,魏蜀吴三足鼎立。
而曹操一直都将刘备当成了自己眼中钉,为了除去刘备,曹操多次交战于刘备。很多次战争刘备都吃了大亏,可是刘备始终都没有气馁。在汉中之战,刘备为了杀死夏侯渊就在这场战争中死去了三位大将。
第一位大将—吴兰
曾经是刘璋的手下,后来在刘备攻打益州的视乎,他选择投奔到了刘备门下,之后刘备一直重用于他。当时刘备让他在汉中之战独自率领了一支军队,不过后来在与曹洪相遇,在和曹洪血拼中,因为双拳难敌四手,最终被曹洪所杀。
第二位大将—雷铜
雷铜也是刘璋的手下,在刘备攻打宜州时,雷铜同样选择了投降刘备。后来刘备将他安排在了吴兰的手下。当时曹操军队气势汹汹,为了拯救吴兰,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冲入敌阵。可是最后也是因为寡不敌众被敌人所斩杀。
第三位大将——任夔
任夔是个低调的将领,在历史上少有记载,他同样是在吴兰的手下任职。任夔武力出众,有着以一敌百的本事,但是因为刘备的错误计谋,让他们陷入到了危险,最后直接导致任夔在曹操军队中被斩杀。
汉中之战刘备虽然杀死了夏侯渊,但是却因为他的计策失误导致自己的三员大将。汉中之战尽管刘备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
219年5月曹操退出汉中,经过苦战刘备终于拿下了汉中,此战对曹操而言损失巨大,丢了汉中不说,又损失了夏侯渊,无意之中还错失了一位良将,此人不仅日后被曹魏视之为劲敌,还间接帮了司马懿一个大忙,为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创造了条件;对刘备和蜀汉来说则是平添了一员虎将,此人就是最后官居蜀汉镇北大将军的王平。
王平是益州巴西宕渠人,215年曹操平定汉中之后,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等人举巴夷、賨民东迁至洛阳,这当中就包括王平,王平是賨民,賨人又称板楯蛮,是当代土家族的主要来源之一。
王平效力于曹操军中成为一名代理校尉,校尉是中下级校官,上面是中郎将、裨将军和偏将军,219年汉中之战期间某次战役中王平战败投降了刘备,先后升为牙门将和裨将军。
对曹操而言,王平只是一名校尉,十几万大军中校尉至少也有一两百名,所以他很可能都不认识王平,对他来说也只能是无意之中错过了王平而已。
牙门将一般都是刘备比较亲信和信任之人出任,比如赵云、魏延和向宠等人,王平一来刘备就让他出任牙门将,后又升为裨将军,可见刘备对王平还是比较看重的,不过从直到228年街亭之战前王平都未得到升迁来看,自刘备去世之后王平并未得到重用。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给了王平脱颖而出的机会,战后蜀汉众将纷纷受到处罚,就连诸葛亮自己都自贬三级,唯独王平因为街亭之战有功升为讨寇将军并有了亭侯的爵位在身,自此王平在蜀汉军中崭露头角,地位稳步上升,234年诸葛亮去世后王平出任汉中太守,协助车骑将军吴懿镇守汉中,237年吴懿去世后,王平成为第三任汉中都督,成为蜀汉镇守一方的名将。
曹魏这边,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幼帝曹芳登基,曹叡临终前托孤于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不过曹爽逐渐架空了司马懿,军权和朝政大权都掌握在自己亲信和兄弟手中,曹爽推行的正始改制又加剧了自己和世家大族的对立,这样做的后果是原本忠于曹魏的老臣比较蒋济、高柔等人以及世家大族都逐渐向司马懿靠拢。
司马懿在雍凉军中根基和影响力很深,为了消除司马懿的影响和掌握这支雄兵,当然更重要的是曹爽需要军功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于是不顾朝中反对于244年兴兵十万大举进攻蜀汉,这场大战就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走向的兴势之战。
魏延是第一任汉中都督,他对汉中的防守策略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很有效,土家族名将王平否定了部下固守待援的建议,仍然沿用魏延的策略,所以他的兵力虽然不足三万远不及曹爽,但却在汉中的外围挡住了曹爽的大军,同时蒋琬、费祎、姜维也率援兵赶到,终于在曹爽撤军之前断其归路,一场大战下来魏军死伤惨重,曹爽仓皇逃回关中,王平一战成名赢得了兴势之战的大胜,从战果来看此战堪称是蜀汉后期赢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曹爽的惨败大大打击了他在朝中的威望,在军中的影响力更是一落千丈,此消彼长之下以司马懿为首的世家大族的势力趁机扩大了影响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曹魏第一任尚书令、出身于颍川大族的荀攸在去世30年之后,终于在这一年得以配享曹魏太庙。
世家大族之间也加强了联系,关系更为紧密,比如荀彧的孙子就娶了司马懿的女儿,249年高平陵之变中世家大族坚定的站在了司马懿一边,可以说王平大败曹爽十万大军相当于间接帮了司马懿一个大忙,老狐狸司马懿从中受益匪浅。
公元215年,曹操亲率10万大军进军汉中,张鲁论谋略、实力完全不是对手,根本抵挡不住,连吃败仗之后的他只好率众投降,就这样,汉中尽归曹操的手中。随后曹操高高兴兴地班师回朝去了,留下了夏侯渊镇守汉中,并令张郃辅佐。不久之后,法正向刘备进谏抓住时机攻打汉中,并献上用兵良策,刘备听闻后觉得完全可行,便立即调集兵马进军汉中。
虽然刘备来势汹涌,但是夏侯渊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将,一点也不是吃素的。于是两军在阳平关一带对峙甚久,这让刘备十分犯难,不知下一步该如何是好,于是便求计于诸葛亮。诸葛亮受到刘备的信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讨出了一套可行性极高的作战方案。
刘备按照诸葛亮设定的计策,准备攻克定军山以达到夺取汉中的目的。黄忠则按计划占领了定军山的西面,别激怒的夏侯渊屡次出兵攻打,但是在法正的谋划下就是坚守不出,夏侯渊见蜀军不动,于是便派人轮番叫骂,可是不管骂得多么的难听,蜀军就是不出战。可是就在夏侯渊军人困马乏之际,法正突然挥旗为号,黄忠率众迅速杀出,此时的夏侯渊手足无措,早已困乏的魏军将士更是来不及反应,因此很快曹军大败,主将夏侯渊也因战败被杀,曹操的一员心腹大将就这样陨落了。
此战中除了夏侯渊被斩之外,还有一位神童级的小将领也不幸战死。他是谁呢?不是别人,此人是正是夏侯渊的儿子,那一年他才13岁。夏侯荣他自小就聪明,据记载他“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可以说是一个小神童。有一次曹丕宴请宾客的时候,参加者有上百人之多。但是夏侯荣只看一遍宴会名录,便记住了所有宾客的信息,而没有楚国任何一丝的差错。曹丕当时非常惊奇,《三国志》描写曹丕当时的表现是“帝深奇之”。
就在听闻父亲战死时候,夏侯荣十分悲痛,打死不愿离开。此时夏侯渊的下属希望掩护他赶紧出逃保命,但夏侯荣却慷慨激昂的说了一句话:“父亲已经为国捐躯了,我怎能选择苟活于世?”于是他决定与蜀军决一死战,手持宝剑,勇猛无畏的杀入了敌军之中,最终不幸战死,一代神童就这样没了。虽然有些可惜,但是夏侯渊若泉下有知的话,也会因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欣慰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2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