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官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兵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指的就是士卒或士兵,是正规的服役人员,再看看满清的士兵编制。
满清在没有入关之前的军队主力主要是由八旗兵组成的,八旗绝大多数都是满人,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八旗的编制名称一直就没有变过,可是统治者想要统治莫大的中原光凭八旗兵明显不够,便征汉兵入伍补充,组成的军队以绿旗为标志,所以又被称为绿营。
虽然八旗兵与汉人组成的军队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其驻防在各地都有规定,不得私自调动,其中八旗兵大部分驻守的京城,少部分驻防的全国各个要地。
而绿营兵分散在全国各地,驻守皇城并没有他们的份,我们在影视剧作品中见到的大部分士兵都是绿营兵,不过不管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服装上面写的都是“兵”字。
而服装上绣勇的士兵则明显不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是天差地别,甚至“勇”兵并不能以“官兵”来称呼,经常说的是“乡勇”和“募勇”。
“乡勇”始建于1787年,清将福康安首设,他统领的官兵在战事中屡战屡败,遭受极大挫折,便采取“以土著破土著”的方法,就地取材征召本地人来打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只是征召本地人来打仗,并不是征召入伍,由于本地人熟悉当地的地形地势,所以很容易就取胜。
雍正乾隆之后,每每正规军不够用的时候便会临时招募军队用来补充八旗兵和绿营兵的不足,可这些征来的士兵根本就和“临时工”无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编制。
而且等战争打完之后,这些征集来的乡勇必须要解甲归田,即使你在战争中立了战功,也不会留下久用,所以跟正规军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待遇根本就没法比。
不过清朝末期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长期的养尊处优,八旗兵内部腐朽严重,绿营也好不到哪去,因此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清朝廷不得不依靠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淮军,有意思的是这两只军队其实质上就是之前清朝廷看不起的“勇”,也是从这个时候“勇”开始取代“兵”作为军队的主力。
其实理解了“勇”和“兵”的意思之后,我们回头再看清朝时期的影视剧便会发现许多不同,比如说“勇”在打仗的时候才会被征用,因此清朝的太平时期一般不会出现服装上带“勇”字的士兵,由此来判断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清兵的制服上会有“兵”和“勇”的字样,很多不懂的人就会犯难,为什么同样是兵,却有着不一样的衣服呢,他们的身份和用处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
其实,在史料中有记载,“兵”是国家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则分为三种,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他们都是大清的正规军,是直接跟从于皇帝的,八旗兵为世兵制,可挑选预备兵。绿营军则是为了填补满人的空缺,汉人组成的汉兵,是改编和新招的汉人组成的部队。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简称营兵。
他们的使命相同,同样是保家卫国的军队,只是地位不同,朝廷的倾向不同。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是国家精锐部队;绿营兵则是人数多,人口杂的部队。
“勇”相比较而言就没有“兵”这么正式了。朝廷后遇战事,当“兵”不够用时,就从当地征临时兵,出战结束再放回去。一直到曾国藩时,“勇”才改为正式兵。这之后,“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了国家的支柱。“勇”其实是拿着国家俸禄的私兵,所谓“兵为将有”,他们只忠诚于自己的领帅,并不忠诚于皇帝。
其实我们电视上看到的大多是“勇”军,他们人多也杂,是军队中人数较多的,他们相较于“兵”更加自由,更加不受控制。他们的区别就是,“兵”是有编制的特种兵,而“勇”是没有编制的普通兵。其实在我们看到的那些里,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后人大多都将其归为一类的,毕竟之后“勇”也改的正式了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1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