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两个很有名的天才少年,一个是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曹冲天资聪慧,小小年纪就留下了曹冲称象和智救库吏的故事。另外一个是年长曹冲四岁的周不疑,荆州零陵人,少有异才,聪明敏达。两人相识于许都,也许都有异于同龄人的聪慧,两人惺惺相惜,关系相当好。
周不疑是荆州别驾刘先的外甥,刘先是坚定的挺曹派,在曹操兵临荆州之前就曾劝刘表归降。赤壁之战前他曾出使许都,在朝堂上驳斥曹操对刘表的责难,使曹操无言以对。(网上很多文章要么说周不疑是刘琮归降后到了许都的,要么就是说赤壁之战后到许都的,这是错误的:曹冲死于208年5月,曹操208年7月南下荆州,8月刘表病死,9月刘琮投降,随后才是赤壁之战。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刘先出使许都时带上周不疑一起去的,因为刘先在荆州当地都找不到老师来教自己外甥,连名士刘巴都婉拒了,他带周不疑去许都的目的之一很可能是求学和遍访名师,然后周不疑就一直留在了许都)。
在所有的儿子里面,曹操最喜欢曹冲,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他提前为曹冲准备了辅佐班底:一是把女儿许配给周不疑(被婉拒了),二是让司马懿出任曹冲的老师(虽然司马懿百般推辞最后还是接受了,仅仅当了几天老师,曹冲就死了)。
如果历史顺利这样发展下去,上有曹操的支持,下有周不疑和司马懿等一班班底的辅佐,曹冲即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那就没曹丕什么什么事了。可是上天跟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就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13岁的曹冲重病夭折了。曹冲的死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最得利的是曹丕,最失意的就是周不疑了,曹冲死后没多久,曹操就打算杀了周不疑,为此曹丕还跑去求过情,结果曹操说了一句“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估计曹操自己也觉得以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杀一个当时毫无威胁的17岁少年实在是讲不过去,所以曹操是派刺客把周不疑刺杀了。
怎么说曹操也是英明神武的一代枭雄,为何会如此忌惮一个年纪17岁的少年?细细想来,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零陵先贤传》曾记载:“太祖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为难计策,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也”,也就是说周不疑很有顶级谋士的潜能,军事谋略方面很强。曹操很明白一个顶级谋士如果不是掌控在自己手上的危害性有多大,自己手下五大谋士的能力他太清楚了。而且,周不疑是荆州人,和荆州那边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自己又刚刚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周不疑没来许都前,和刘备一方的关系也不错,万一哪天没看紧,周不疑投向了刘备阵营,深知周不疑能力的曹操太明白这种危害性了,所以动了杀心。
第二,曹冲已经不在了,曹操儿子又众多,夺嫡之争是无法避免的了。周不疑年轻又潜力无限,一个17岁的少年就展露出过人的谋略和军事才华,肯定是各方极力争取和争夺的对象,曹操此人对此又非常敏感(后面杀杨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避免儿子们的互相争斗,曹操干脆杀了曹冲。
第三,道理虽然如上面所说,但总觉得缺乏说服力,这可能并不是事实的真相。曹操对有能力的谋士型人才一直很看重,为何独独对这位17岁的少年动了杀心?赤壁之战时他也才54岁,说怕曹丕不能驾驭周不疑也是有点搞笑,曹操自己还在,手下也是人才济济,一个17岁的少年,一无兵权,二无家世背景,怎能对他曹氏有危害?或许是有什么真正的原因后人不知道,真相湮没在历史中了。
曹操并没有把所有谋士都杀了。另外,曹操是聪明人,司马懿也是聪明人。曹操不杀司马懿,一方面要用司马懿(司马懿能打仗,能稳定魏国内政)。另一方面,司马懿非常懂得分寸。哪时候,需要提出建议,哪时候,需要暂避锋芒。所以说,懂得隐忍,进退的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地方各大势力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纷纷割据自立,而曹操集团也曾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小股势力。
尽管最初的地盘不大,不过曹操凭借着自己突出的人格魅力,吸引无数猛将谋士前来为他效力,在这些人的帮助之下,曹魏集团势力一天天壮大,并且官渡之战后达到了顶峰,如若不是曹操急于求成造成了赤壁之战惨败,或许曹魏一统天下并不要太长的时间。
纵观曹操的一生,也算是传奇无比,然而他却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在临死前铲除司马懿这个野心家,致使经营多年的曹魏版图全都成了司马家的嫁衣。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司马懿才能出众
众所周知,曹操对于才能出众之人是真正的礼贤下士,为了得到这些人的帮助他甚至能放下曾经的血海深仇。
比如,当初关羽暂投曹魏时,曹操对他好的简直像亲儿子,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送马送钱送美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官渡之战,他的老同学许攸连夜前来投奔,曹操连鞋子都没穿好就跑出去迎接他;
宛城之战,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和贴身保镖典韦通通被张绣害死,可后来他已经不计前嫌将张绣纳入麾下并逶以重任。
从以上的种种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曹操对于贤才的渴望程度。
那像司马懿这样的大才曹操自然会百般照顾,哪怕曹操死前司马懿的才能都能跻身曹魏集团谋士行列前三,也就只有荀彧和贾诩能够与之相媲美。曹操快要死的时候荀彧已经先走一步,贾诩更是没有几天寿命(比曹操晚三年死),只能让司马懿来抗下大旗。
要知道,西蜀的诸葛亮一直对于曹魏虎视眈眈,不断主动北伐想要击垮他们,而能与之相抗衡的只剩下司马仲达,要是把他杀了,曹操不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所以,曹操在死前不但没有杀了司马懿,还将他任命为托孤重臣之一,这是对其能力的充分肯定。
二、曹操坚信曹丕能够压制住司马懿
托孤大臣有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是继承者是否有能力压制住他们,而这一点曹操对于自己的儿子曹丕很有信心。
临终前,曹操甚至故作了然姿态,用愤怒的口气质问曹丕他是否杀了弟弟曹冲,情绪激动之际曹操甚至还拔剑刺向曹丕。
然而面对曹操的试探,曹丕始终矢口否认,而且故意作出伤心欲绝的姿态来换取曹操的信任,可见其心理素质有多强。
正是因为这样,曹操更加坚定了将位置传给曹丕的念头,因为他的狠辣连曹操自己都害怕,更不要说一个小小的司马懿了。
事实证明,司马懿在曹丕眼皮底下根本就翻不起什么波浪,只能成为他开拓疆土的一把利剑,所以他们完全没必要杀了司马懿。
三、司马懿隐忍能力强
平心而论,司马懿最为强大的能力不是他行军打仗之际握筹布画的水平,而是他那超强的生命力与隐忍能力。
生命力我们暂且不讨论,因为他更多是取决于先天的基因。而隐忍能力则是司马懿后天培养出来的,这才是他明哲保身的根本手段。
在为曹操效力的时候,司马懿无比谨慎小心,察颜观色的能力也是磨练到一个极高的水平,基本上他一眼就能看出曹操的情绪如何。朝堂之上,司马懿从来不拉帮结派,每每有什么事情,他也绝不会第一个表态,而是先观察他人的选择与曹操神态的变化再做决定。
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几乎是将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一点没有给曹留下处理自己的把柄,所以不仅仅是曹操,甚至连曹叡都将司马懿任命为托孤大臣之一,可见司马懿的隐忍能力有多高超。
对于曹操来说,那种仗着自己有能力肆意妄为甚至以下犯上欺负到他头上的人才是最为无法容忍的。杨修是这样的人,所以曹操找了个借口将他杀了;祢衡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也被曹操杀了。
但是反观司马懿,低调、“忠心耿耿”、有能力、淡泊名利,曹操根本找不到他的半点不足之处,因为某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就将这样的人才杀死,这完全不符合曹操的人设。
综上所述,因为司马懿才能出众并且隐忍能力,再加上曹操对于曹丕有信心,所以他才没有在临死前杀了司马懿。不过曹操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司马懿的寿命竟然能活活熬死曹操三代人,最后还是被他夺取了政权。只能说,这就是命吧!
导语:司马懿有?狼顾之相?,野心勃勃,为什么曹操没有杀他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众观三国历史曹操是绝对不信任司马懿的,这点毋庸置疑,从曹操不重用司马懿这点上就可以看出。曹操早以看出司马懿不甘屈于人臣的野心,但曹操为何没有杀了司马懿呢?网络配图曹操想杀的人很多,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他不愿意用、也不敢用司马懿,他认为这个人早晚有一天会夺了他的江山。久闻司马懿的惊世之略,曹操派人招安入曹营想用他。司马懿来到曹营不但没有显露自己有多少才能,反而处处表现的小心翼翼。
曹操想杀的人很多,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他不愿意用、也不敢用司马懿,他认为这个人早晚有一天会夺了他的江山。久闻司马懿的惊世之略,曹操派人招安入曹营想用他。司马懿来到曹营不但没有显露自己有多少才能,反而处处表现的小心翼翼。曹操开端置疑这个人的能力,屡次试探都没有试出来。多疑的曹操那能如此轻易信任司马懿的伪装,他还是动了杀心。
曹操在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这个人不对,一向没有重用他,就让他当自己儿子的教师。曹丕自从得到司马懿的辅佐以后,不管什么事情都水到渠成,处处得意。曹丕对司马懿感激涕零,好大喜功的曹丕从来没有在曹操面前透露这些都是司马懿的计策。司马懿还是装傻卖萌,一向恪守一个教师的本份,丝毫不敢露出自己的心迹。
曹操还是置疑,想杀了他。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曹操梦见三匹马同一槽吃粮,更觉得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他觉得这个人不能信任,将来可能会取而代之。曹操想杀了他,便对曹丕说司马懿不能信。但是谁想到曹丕极力维护司马仲达,曹操这才暂时没有杀他。
周不疑是刘表别驾刘先的外甥,刘先这个人曹操也是非常的喜欢,当过汉朝的尚书,后来又是魏国的尚书令。这个职位刘备称汉中王时,曾任命法正为尚书令。由此可知,刘先受重用的程度。
那刘先的外甥周不疑哪里得罪了曹操?曹操要对他下此毒手。按照零陵先贤传所言,周不疑字元直,三国里还有一个人字元直,就是徐庶了。因此,也有说周不疑字文直。曹操一开始也是很喜欢他的,欲与女妻之,不疑不敢当。
到底是不欲当还是不敢当,只有天知道了,这样看来,不疑是因为不想做曹操的女婿,被曹操怨恨下了重手?
应该不是,在刘巴传里,有提到,刘先欲让周不疑师从刘巴,刘巴却没有答应,是不愿当还是不敢当?刘巴意思是周不疑天下奇才,是鸾凤,我是燕雀,燕雀怎么教鸾凤?
回到刘表传,曹操认为周不疑的'能耐和曹冲不相上下。曹冲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最宠爱的一个小儿子。综合这两方面看来,这个周不疑确实能力超强。
因此,曹冲病死后,曹操就下决心要杀周不疑,当时,曹丕还是个愣头青,心中还有一丝正义感,竟然劝他老爹,文帝谏以为不可。
结果被他老爹一顿臭骂: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翻译成白话就是,这个人不是你控制的住的。这时候,我们有一个比喻。
曹操的心中有一座华山,这一年,华山论剑开始了,曹操自认为自己是王重阳;那谁是东西南北,曹冲,周不疑是也;曹丕至多算裘千仞;曹植,曹彰就是什么欧阳克,丘处机,陆乘风之流的。有时候,后天努力自然重要,然而,天赋才华,却是可欲不可求的。
爱迪生不是说过了,成功是靠99%的汗水和1%的灵感混和而成的,果然,我们99%的人都努力了,流汗了,结果,只有1%的精英成功了,天赋,你不得不承认。
曹冲若是药师,周不疑至少就是七公;曹冲若是欧阳,周不疑就化身一灯;不管怎样,这四人的功夫是在伯仲间,考虑到欧阳锋发疯了,功夫才突飞猛进,但已经成为一个废人,我们还是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放在一条水平线上。
现在药师仙逝,如果我王重阳再过世,靠一个裘千仞,能制得住洪七公,制不住啊!
这就是曹操的理论,这也成为了周不疑的悲剧!
曹操杀周不疑,看来,主要还是为曹家千秋万代的前途着想啊!如果我们用结果来回看源初,曹操看人确实也有一套。
晋书宣帝纪载: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
曹操于是对曹丕说,乖儿子,司马这家伙不是一个好臣子,重用他必然会干涉你的家事。曹丕仍然是每相全佑,所以,这个曹丕,若把他比做裘千仞,真还是高估他了,照他这两场表现,已经沦落到灵智上人,沙通天的档次了。
然而,我们不禁又疑惑了,曹操在十年前,可以派刺客把一个十七岁的周不疑给刺杀了,那么十年后,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手段,把有狼顾相的司马给解决了,除掉一个隐藏的巨形炸弹,保曹家子孙,千秋万代,永享福祚。
或言,司马家族的势力也是很大的,曹操不敢下手。应该不可能,曹操一生结下多少仇人,传言死前令做七十二疑冢,就怕以后被人掘墓,他会怕司马家族,不可能!
宣帝纪里的解释是: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平。就是说司马通宵达旦的工作,事情小到什么割草喂马,都亲力亲为,这有点像诸葛亮了,当然,诸葛亮是本性使然,而司马呢?他是做样子给曹操看的,在他这样的卖力表演下,曹操竟然相信他是一个勤于职守的好臣子了。
如果连曹操都能蒙混过关,司马若活在当下,影帝当之无愧。不过,我个人认为曹操的能耐,应该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曹操之所以不对司马懿下杀手,个人有两点想法:
1、曹丕太差,上文说过,从裘千仞滑落到了灵智上人,沙通天这样的水平,曹操快死的时候,南边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和江东小生陆伯言;西边有一代人杰刘备和人中龙凤卧龙诸葛亮。因此,曹丕身旁需要有一些能和这几个人抗衡的人才,司马可算其中一个。
2、曹操快死的时候,就开始算术,一直算,一直算,算什么呢?算年龄啊!司马,你今年40了,我儿子才30,我儿子要是活到60,你就要70,你能活到70吗?纵然你能活到70,我孙子也40了,你还能比我孙子活的长?
很不幸,曹丕,曹睿,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尚,都去见曹操了,司马还辛勤的当着曹家的周公,就是不死。
司马临死前,拉着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手,谆谆教诲,你们两兄弟,要好好的辅佐曹家的后人,他们当年那么信任我,两次托孤于我。
于是,两兄弟问,?父亲大人,那我们要怎么当周公啊
?曹操怎么当,你们就怎么当啊?傻孩子!?
于是乎,司马师废曹芳,司马昭杀曹髦,看完了曹氏托孤闹剧后,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永安托孤,陈寿会敢写出: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交朋友,一定要交诸葛亮这样的朋友,交司马懿这样的朋友,估计就毁了!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要杀杨修,虽然我们在语文课本上有过《杨修之死》这一课,是讲杨修恃才旷物,多次耍小聪明,让曹操下不台来,尤其在汉中之战的时候,解释了鸡肋一词,让曹操颜面扫地,尴尬无比,最后被以乱军心的罪名而杀死。
但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三个,一是杨修的父亲是杨彪,祖父是杨赐,杨赐的父亲是杨秉,杨赐的祖父是杨震,从杨震到杨彪都是太尉。
也就是说他们弘农杨氏是四世太尉,因为太尉是三公之首,也就比汝南袁家的四世三公还要厉害。而且杨彪娶了袁术的女儿,也就是说杨修是袁术的外甥。
二是,杨修的能力很强,他虽然只是曹操的主簿,但是曹操的很多军国要务都是由杨修来处理的,都办得特别好,曹操对其也是赞誉有加,杨修在整个曹魏的地位很不一般,连曹丕这样的世子都得巴结他。
三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杨修是支持曹植的,而司马懿是支持曹丕的,而曹操一直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不绝,曹植的优势在文采极好,而且一直有杨修的帮助,但是曹植平时也经常喝酒误事,再加上行为也不太稳当。
而曹丕的优势在于他是嫡长子,又沉着稳重,擅于结好朝中大臣,所以获得很多大臣,包括贾诩等人的支持,曹操最终在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世子。
而曹植本来还有一次机会的,就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曹操本来是要命令曹植率军前去救援的,但却喝得大醉,曹操对曹植就彻底死了心。
既然曹操下定决心要让曹丕继位,也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杨修的家世强,能力也强,那么杨修的存在,对于曹丕是一个威胁,那么曹操就下定决心将其杀掉,正如曹冲死后,曹操就将曹冲的好友,另外一个神童周不疑也杀掉了。曹操杀杨修,和刘备杀刘封,都是一个道理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曹操在怎么强,他肯定也不会料到司马家最后会篡了曹魏,虽然曹操梦过三马同槽,也看到了司马懿的狼顾之相。
但是就从司马懿入仕以来,一直都是勤勤肯肯的,也十分的低调行事,而且还是曹丕的得力助手,那么曹操既然把天下交给了曹丕,自然不会因为一些疑心就将司马懿给杀死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0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