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知府真的听命于知州吗,知府和知州的官职谁更加大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5 02:10:54

古代知府真的听命于知州吗,知府和知州的官职谁更加大

很多人都不了解知府和知州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昨天,我剧荒,于是去翻看了一下有没有什么好看的古装剧,看了一部古装爱情剧,看了第一集就忍不住想吐槽这部剧的编剧,暂且不说这部戏里面爱情元素有多狗血了,女一号就是彻彻底底的玛丽苏,傻白甜人设,在古代估计都不知道要死几百次了,在电视剧里面居然还能活这么久。

不得不承认这部戏的主角光环那叫一个强大啊!我们就不吐槽这部戏的主角光环的事情了,我们来聊聊剧中一个特别经不起推敲的桥段吧!我居然看到了一个朝廷的知府居然向听命于一个知州,这可就有点意思了,历史可不是像他们这样演的,那么,在古代知府和知州,谁的官大呢?

我们先来说说两者吧!根据资料记载,知府也称太守,是古代州府中的最高级别官员,但凡是州府的大小事都是由他来打理的,我查资料时也发现了一个事情,就是知府的官位一般都是从四品,如果换算成我们熟悉的来说,就相当于现如今一个地级市的市长。

而知州就不同了,知州出现得比较晚,根据资料记载,是宋朝时期才开始设立的一个官职,当然,知州只是一个简称,全称叫权知某军州事,知州由此得来的,后来,直到明朝时期,知州成为正式的官职名称,不过,知州是隶属于朝廷的,但有别于知府,知州的有很大区别的。

知州有一定的层次,比如现如今同样都是市,有的是直辖市,有的却是地级市,因此,那会的知州如果是朝廷直接任命的,那么,这个知州的官位一般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而如果是那些地级市的话,那就只是五品的官员了,所以,一般来说,知州的地位会比知府的官小。

不过,两者的任命有点区别,知州往往都不是朝廷直接任命正式任职的,而是由当地的督抚奏请朝廷,然后让朝廷来决定谁来任职,而反观知州,任命就很快了,直接由朝廷直接派遣任职,在宋朝时期,知州更像是朝廷为了更好控制敌方派遣的一个政府官员。

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知州、知府、知县,三者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重要官职,要分清三者之间的区别,需要先了解他们大概的一个发展情况。

知府

?知府?这一地方职官名的设立与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关。

秦朝统一天下后,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西汉时期沿袭前制,但在地方增设了?刺使?一职用以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至东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发生了新的变化,刺使被改为?州牧?,郡、县二级制演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唐朝时期,?知府?出现,但在当时并不是正式的官职,只是由其他官职兼任而已,如?知府事?、?权知府事?。

到了宋朝,?知府事?成为了府的地方长官,但知府事还会兼领其它官职。

至明朝,《明史》中记载:?洪武六年,分天下府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知府秩从三品;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知府正四品;十万石以下为下府,知府,从四品。?知府?才成为了正式的官职。

知州

知州。知,即管理;州,即州的政务。全称为?权知某军州事?, 它是?州?的长官,在宋朝被正式确立为管制。

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以后,认清了唐末五代的祸源是潘镇节度使权力过大,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小,因此,他规定节度使不得干预所在州以外的事务,让各州的刺使直接接受中央的召令,并直接向中央汇报。

再后来,他直接派遣文臣接替刺使管理所在州的政务。?知州?一职便由此确立。

知县

知县一词起源于唐朝,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

宋朝时期,朝廷派遣朝官担任县的长官,管理该县的民政事务,即?知县事?,简称?知县?。

至明清时期,知县才成为一县的正式长官。


知府、知州、知县有何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知府是中国古代较为常见的一种地方官职名称,在有些朝代被称为?太守?,它掌管着一府的政令,其主要职责为:管理属县、传达中央的政令、审决案件、治理百姓、征收赋税、考核下级官吏等。可以说是职权十分广泛。在清朝时期,知府的品级为从四品,其俸禄为105两,其职位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知州作为各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明清时期成为了固定的管制,当时的州分为两级: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隶属?省?,其知州与知府的地位基本平行,而散州的知州地位则不如知府高,但大于知县。知州在当时的品级为从五品,月俸禄为十石,相当于现在非地级市的市委书记。

知县除了管理该县的行政、处理一县的大小事务以外,有的还可以管理军事,知县一般配有?县丞?与?主簙?,它的品级为七品,职位则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兼县委书记。

这样看来,知府、知州、知县的区别主要在于它的品级和权力,即:知府>知州>知县。知府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知州相当于非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县长,知县则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

在古代是知府大还是知州大呢

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知州,知府,通判,判通哪个官职大?从大到小列一下,急!!!

判通——通判——知州——知府

?知府是五品,知州六品,知县七品,通判从七品。

在古代,丞相、六部尚书王爷、总督等是一品

抚台、道台、巡抚是二品,布政司是三品

按察司是四品,知府是五品,知州六品,知县七品,通判从七品,是副县令级别




扩展资料:?

以宋代为例,知府,东平府知府陈文昭等 – 副省级市市长
宋代在重要的地区设府,府的地位高于一般的州,所以以州为地市一级,府应该算副省级行政级别。

府的最高长官知府应相当于副省级市的市长。知府低于北西南三京留守司和东京开封府尹,但高于知州,一般由相当于正五品官以上的京官担任。

超过二品的京官被了,而叫做“判某某府”。下放到地方就不叫知府

知州,泰安州知州 – 地级市市长

按照州的职能,应该等同于现在的地市一级的行政级别。看施大爷恐怕也未必弄得清知府与知州的区别。

通判黄文炳 – 副市长

通判为知州、知府的副手,所以对应为副市长。举报宋江的反诗给蔡九知府的黄文炳就是卸任的通判。通判一般由从六品京官中委派。
无论知府、知州还是通判,理论上都算是临时性的差遣,不是常设官职。担任知府、知州和通判的官员的具体行政级别,是由他们的寄禄官或散官阶反映出来。

上面所说的正五品知府、从五品知州、和从六品通判只是个大致情形。作为临时性差遣的知府、知州、通判等,并没有确定的品秩。比方说,知州可以是低为七品,也可以高为三品。

举个例子,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苏东坡贬官后起复以正七品的朝奉郎知登州,而在哲宗元佑年(1089),苏东坡则以正三品的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