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崇祯皇帝是怎么葬送掉大明朝的一个性格缺陷

以史为鉴 2023-06-25 02:06:50

崇祯皇帝是怎么葬送掉大明朝的一个性格缺陷

说到崇祯,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1644年春天,京城里一片兵荒马乱,因为,李自成率军攻进了紫禁城。之后,崇祯亲自敲钟,但却没有一个大臣来上朝,使得绝望的他带着一个随从爬上了北边的万岁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上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伴随着崇祯皇帝的逝世,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的朱氏王朝就此结束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切都要从十七年前说起。

十七年前,崇祯帝朱由检只是一个藩王。当朝天子是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天启皇帝,父亲是死于“红丸案”的明光宗。光宗由于从小不受父亲待见,活得十分窝囊,当了皇帝后,每天都兢兢业业,生怕哪天见了先祖爷。所以,光宗对儿子的教导也不是很上心,且天启皇帝有个特殊爱好,那就是做木活。

如果,不是那年被群臣拥立为皇帝,他一定是个好木匠。但可惜的是,天意弄人,他稀里糊涂的就成了一朝天子。而且,在当了天子之后,他依然醉心于木匠手艺,把朝政大事交给了宦官魏忠贤,后宫的事交给了自己的奶妈客氏。

每天清晨,天启皇帝早早起床,但不是为了上朝,而是为了做木工,乒乒乓乓的声音有时会持续到后半夜。由于,天启皇帝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魏忠贤,从而使得魏忠贤不仅把国家搞得是乌烟瘴气,连贪腐之事在当时都是司空见惯了。

过了几年,天启病了,由于一直痴迷于木匠活,他连后宫都不怎么去,所以,也没有子嗣。于是,天启皇帝就把唯一的弟弟朱由检召来。

在死之前,信誓旦旦地说朱由检一定能做个千古名君。于是,相当于半路出家的朱由检从一个藩王变成了皇帝,那时的他16岁。刚进宫的那几天,崇祯过得是提心吊胆,每天剑不离身,吃东西只吃自己从王府带的干粮。在当上皇帝后,他对魏忠贤依然礼遇有加,魏忠贤送来的美丽女子,他照收不误。

但私底下,他却想着怎么除掉这个奸佞。

之后,魏忠贤见小皇帝对自己还算信任,以为自己能像以前一样,借着皇帝的信任作威作福。出人意料的是,崇祯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可是计划却早就准备好了。后来,有一个大臣上奏魏忠贤贪污枉法,使得崇祯趁此机会勒令魏忠贤辞职。最终,在魏忠贤回家的路上,崇祯皇帝命其自杀。

由此可见,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城府,实在令人钦佩。

从这件事来看,崇祯确实有当贤君的底子。

之后,大臣们对崇祯皇帝是极尽全力的阿谀奉承,而崇祯还是太年轻,被底下的人夸两句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圣主,在行事方面有些刚愎自用。此外,崇祯还有一个非常坏的毛病,喜欢给自己的错找借口,所以,一些倒霉的大臣就成了他的替罪羊。长此以往,便没有大臣敢真心提意见了。

1644年,李自成称帝,建立大顺,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攻打北京城。之后,北京城一片风声鹤唳,75公里的城墙根本挡不住农民军。当时,有人提出迁都南京,因为,南京是朱元璋设立的帝都,官员设置、皇宫院落都是现成的。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北方不仅有农民军,还有清军,所以,迁都南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个建议一提出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甚至,有人提出要杀了这个提建议的人以稳住人心。之后,崇祯皇帝没法子,想着组建军队没钱。而那些大臣一个个却富得流油,崇祯就想着让他们捐点钱当军饷,但大臣们却都在哭穷。

后来,李自成破城,在那些大臣家里搜出几十万两白银的人大有人在。

于是,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调吴三桂的军队入关勤王。

之前,朱棣迁都北京就是为“天子守国门”,北京城外是山海关,而吴三桂如果入关,清军就会长驱直入。于是,崇祯召集大臣商议,希望有人能提出调军入关的建议,自己也好骑驴下坡。

然而,那些大臣都知道崇祯的脾气,现在提出这个建议是好的,但事后,崇祯一定会找个替罪羊来承担失了山海关的责任。还有捐钱,如果现在捐钱给皇帝,不就说明自己是个贪官吗?等皇帝逃过此劫,一定会来个大清算。至于迁都,“天子守国门”,老祖宗留下的遗训,谁敢不从?而崇祯在迁都之后,必然会找个人为自己“有违祖训”的行为来背锅。

所以,大敌当前,没有人敢给他提建议,都是能混就混,天下不姓朱,换一个主子也行。最后,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崇祯无奈,杀了妻子女儿后,和太监王承恩登上那座孤山,自缢而亡。这也算是践行了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诺言,虽说是气节可嘉,但也是被逼无奈。也可以说是崇祯皇帝的一个性格缺陷,最终,导致大明王朝提前亡国了。

其实,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而且,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可见,明朝走向灭亡,崇祯也很无奈。

崇祯的多疑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导致明朝亡国的?

崇祯多疑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后人评价其刚愎自用,生性多疑,那又是什么原因让崇祯这么多疑呢?崇祯的多疑和童年丧母有着很大的关系,崇祯的生母刘氏死后被秘葬在西山。朱由检5岁的时候问身边的近侍:“西山有刘娘娘的坟吗”?近侍答:“有”。朱由检便秘密带着纸钱前去祭奠。崇祯17岁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他的母亲,崇祯帝见到自己的母亲的画像,悲从心来,泪如泉涌。年幼丧母,复杂的宫廷纠葛让崇祯形成了孤僻多疑,刚愎自用的重要原因。

崇祯是怎样导致明朝亡国的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33岁的崇祯帝写下这段话后在煤山自缢。崇祯帝一直都认为是大臣们害了他,事实并非如此,明朝的灭完和崇祯的性格是脱不了关系的。

废除工商税

崇祯帝上台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除了工商税,紧接着又加紧征收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项赋税。工商税征收对象是富商,三项赋税主要是农民群体。崇祯帝还派军队到陕北加征税收,当时陕北天灾不断,民不聊生,这不是官逼民反吗? 这个政策让国家财政上出了严重的问题,工商业高度发展,工商业阶层非常富裕,而国家主要税收还是依靠农业,国家严重入不敷出。

多疑的崇祯帝

崇祯帝拥有三个大将,即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他们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三个人最后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袁崇焕因为受到崇祯帝的猜疑,被以谋反罪之名处以凌迟。孙传庭因引病告退,被崇祯帝革职入狱。卢象升因为崇祯帝疑心太重,在拥兵不到两万的情况下抵御皇太极命多尔衮的入侵,因兵少被围,战死河北。崇祯的猜疑性格,让其手下的大臣平时日里如履薄冰。在位17年就换掉了50个宰相,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14个兵部尚书几乎没有一个落得一个好下场。

以上种种都为亡国埋下了伏笔,哪怕万历帝,长达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国家都能有条不紊的运转下去,可是到了以“勤政”知名的崇祯帝,却闹腾了17年,把国家都折腾没了。

崇祯皇帝是怎样亡国的

先说崇祯时政治和军事概况,明朝开国以来政治黑暗,特务锦衣卫诏狱如人间地狱,治国方针残暴,无人道,皇帝随意剥夺他人性命,人人自危,政治制度血腥残暴带肉刑带诛灭9族,苛捐杂税不计其数,地主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天灾贪官污吏随处可见,人数最多的农民阶层处在水深火热的压迫命运悲怜处境,崇祯虽勤勉办公有志向却昏庸无成绩,政治不行外交不行,军事外行,治国不行,识人用人不行,性格问题多疑,刚愎自用喜欢听好话对报鼠疫的官员以造谣罪欺君罪动摇军心罪处死,整个京城都是瘟疫(主要腺鼠疫和肺鼠疫)的天下崇祯居然一无所知,街上尸体无人掩埋,外城内城到处尸体腐臭,此时京城能有多少战斗力的武将和士兵也不知道,军事情况是明军包含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病号无数 拖欠军饷人心涣散战斗力低下。本来可以假装答应李自成的条件换时间,李自成乞封王时候还答应会帮明朝阻挡清军,但是在围城情况下仍然拒绝用这个换作时间,来换取吴三桂回京保卫时间,结果吴三桂最后被迫投降清军,前期凌迟处死了袁崇焕(袁崇焕不吃不喝昼夜兼程带9000人保卫京师取得前期胜利是多么难得可贵)使明朝加速灭亡,使明朝再也没有有作为的大将。最可笑的还用太监守城门,太监象征性的抵抗一下李自成就开城门投降,最后自己吊死还不承认自己有过错,还把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自己也不想清楚,为什么自己下圣旨为什么要经过明朝内阁特别是内阁首辅同意才能下发

明朝为什么会亡在崇祯手里?

因为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

17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明末国内外矛盾激化,前后两次的万历朝鲜战争?,国力消耗巨大,边墙以东的海西女真诸部内乱不已,均给建州部以可趁之机。

扩展资料:

晚明时期:

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争夺国家的战斗主要围绕着长子朱常洛和朱常洵。明神宗没有立太子,令大臣们担心。直到1601年,朱常洛被封为爱德华王子,朱常正被封为福王。

然而,福王并没有离开北京成为国王。直到袭击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离开北京。明神宗在全国战役中对大臣极为不满。自1587年起,他开始对朝鲜进行报复,只处理了一些重要事件。自1588年起,他早期经常不见他,整天在深宫不理政事。

东林党起源于谷宪城组织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争的原因是内阁人手不足。谷宪成极力主张,有相当成就的淮阳巡抚李三才入阁。

结果,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失信,东林党抬头。朝鲜和中国的其他党派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场大火上。攻击东林党。党专权后,东林党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真时期,东林党才重新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中国历史朝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崇祯

崇祯帝比历代帝王勤政、爱岗,为何大明王朝会断送在他的手里?

历史上,崇祯皇帝勤政爱民,对整个大明王朝兢兢业业。

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勤政爱民、誓死不降的光辉形象。不同于嘉靖皇帝,他不热衷于修仙论道,也不像万历皇帝那样消极怠政,醉酒生平;既不沉湎女色,也不宠幸奸臣。但是最后大明王朝却葬送在这个优秀的帝王手里,有哪些原因呢?

第一,当他继位的时候,清军的实力已经十分强大了。公元1627年,满清实力强大,即使明朝还在,但是国家的地位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在与清军的对战中,已经无力主动攻击,只能被动防守。第二,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在崇祯皇帝在位的期间,连续几年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西北的蝗灾,北方的瘟疫、旱灾、鼠疫,长江流域的洪灾等等,给这个本就虚弱的国家更是埋上一层阴霾。农民不断起义,经济危机也是日益严重。


第三,农民起义渐成气候。随着自然灾害,人民日益不满,加上清军势力不断扩大,很多有见地有胆识的农民还是策划起义,来反抗明朝统治。在起义的过程中,不论是镇压起义,还是与清军打仗,都让明朝的负担日益加重,喘不过气来。最后一点,实际上就是随着明朝这么多年,前几任皇帝的问题最后都压在了崇祯皇帝的头上。问题多,改革起来也很难,这个已经要颠覆的、伤痕累累的王朝,无论在怎样勤政爱民的皇帝手上,最终怕也是回天无力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9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