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薛(今山东滕县)人,生卒年月不详,约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秦汉之际著名儒者。名载,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陈胜、吴广起义之时,秦二世召问博士诸儒对策,叔孙通察颜观色的应对,不仅使他得免于咎,而且还获惕帛、衣并正式拜为博士。刚被封为博士的叔孙通,带着一帮弟子逃离秦都,归薛,投靠项羽叔侄。以后叔孙通又投奔刘邦,知刘邦恶儒者衣冠,叔孙通改服楚式短衣,刘邦很高兴,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
刘邦称帝后,叔孙通又进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为其制定朝仪,一改群臣在宫殿上的粗野行径,使刘邦真正体验到做夫子的威风,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封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其弟子亦都封官,被弟子们誉为“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叔孙通以后又迁升太子太傅,劝阻了刘邦改封太子的想法。汉惠帝继位,制定宗庙的仪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娄敬是齐国人,汉高祖五年的时候,他要到陇西去卫戍边防路过洛阳,刚好刘邦在洛阳。刘敬就请求见天子,但是身上穿的衣服十分寒酸,有人对他说你这是去见天子,还是要注意一下形象的好。就给他提供了上等丝绸的衣服,但是刘敬不接受,他表示我穿着什么衣服来的,就穿着什么衣服去见天子,我绝对不会换衣服的。这体现了刘敬的个性,他是要和刘邦讨论天下大事。刘邦召娄敬进宫来见自己,并给他饭吃,听他讨论天下大事。
娄敬说您定都洛阳,是要和周朝比一下兴隆吗?刘邦说是的。娄敬分析道您夺得天下和周朝是不同的,周朝实行的是德政,且经过了十几代人的积累,因此四海归心传承了八百年。君主德行高则天下归心,不需要一兵一卒就可以天下太平。后来周王氏堕落了,立刻就被戎狄灭亡了,东周就再也没有真正做过天子,而是一直依靠强大的诸侯苟延残喘。因为洛阳这个地方没有天险可守,一旦有变会陷于十分不利的境地,所以并不适合建都于此。况且天下纷乱多年,和周朝的天下太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刘邦问那你看应该在哪儿建都呢?娄敬说你应给进入函谷关,在原来的秦地建都,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有黄河环绕,有高山覆盖,四周皆有险可守,且土地肥沃,形势险要,简直就是天府之国。您应该进入函谷关,在秦地建都,这样就算是东方地区发生变故,也可以用这里做为根据地和基业。我认为和别人搏斗,一定要扼住他的喉咙,击打他的后背才能获得胜利。如果陛下进入秦地建都,就相当于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他的后背。
刘邦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大多数是东方诸国的人,因此他们都反对在秦地建都。他们说周朝建都洛阳兴盛了几百年,而秦朝在秦地建都只传了二世就灭亡了,您看这就说明不能在秦地建都。刘邦拿不定主意,这个时候外出的留候张良回来了,他进一步阐述了定都秦地的好处,于是刘邦下了决心,当天就带上东西到关中建都。
刘邦说本来定都的主意是娄敬出的,他的功劳最大,娄就是刘呀!以后娄敬就不要叫娄敬了,改叫刘敬吧,并封刘敬为奉春君。
后来韩王信背叛了刘邦,联合匈奴人来犯,刘邦就带领二十万部队出发抵御匈奴。为了探明匈奴的虚实,刘邦派了十几名使者去刺探情报。匈奴人将自己的精兵强将都藏了起来,只留了一些老弱残兵在营里面,因此这些人都回来告诉刘邦可以进兵一鼓作气击败匈奴。刘邦还是不太放心,他让刘敬也去匈奴大营打探,刘敬到了匈奴大营之后和其他人看到的是一样的,但是他回来后对刘邦说,我听说两国交战的时候都会显示自己的优势,可匈奴现在只让我们看到了一些老弱残兵,我认为这是他们布下的陷阱,他们一定是把精兵藏了起来,准备对我们发动突袭。刘邦当时刚刚打了几个胜仗心气正旺,根本听不进去刘敬的话,他大骂刘敬是个懦夫,让人把刘敬抓了起来关在广武县,说等自己消灭了匈奴之后回来就杀了刘敬。
刘敬的预测说对了,刘邦经历了白鹿之围,差点丢掉了性命。经历了七天七夜的围困之后,靠了陈平的计谋才脱离了险境。回到广武县以后,刘邦释放了刘敬,并把所有催促进军的人都杀了,封刘敬为关内侯。
刘邦回到长安后,匈奴经常骚扰边境,刘邦苦于没有制约匈奴的办法,就问刘敬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刘敬说现在天下才刚刚安定,士兵们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已经疲惫不堪了,这个时候对匈奴不能采取武力,而应该采取和亲的政策,这样匈奴的君主就是您的外甥,他该怎么和您对抗呢?只是我害怕您下不了决心,心疼公主而不能下决心。刘邦便去和吕后商量,吕后坚决不同意,最后只好选了一个宫女冒充大公主,嫁给了匈奴的单于。刘敬担任和亲使者出使匈奴,回来以后对刘邦说匈奴距离关中很近,关中一代土地肥沃,但是人口不多,应该把原来东方六国的人迁移到关中来充实人口,这样第一个好处是可以防备匈奴的侵犯,另外也可以防止东方六国的人叛乱稳定统治一举两得。刘邦认为刘敬说的很有道理,就把十几万人口迁到了关中,充实了关中,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学识渊博,长于文章而被秦二世招进朝廷担任博士。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胡亥召集博士们问他们的看法,大家都说陈胜吴广是犯上作乱,要立刻派兵去讨伐。秦二世胡亥很不高兴,叔孙通善于察言观色,发现了问题所在。他有上前去对胡亥说:“这些儒生说的不对,秦统一天下以来国泰民安,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法律严明令行禁止,况且现在天子十分贤明,怎么会有人造反呢,那不过是一些盗贼罢了,郡官们正在追捕他们,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胡亥对叔孙通的回答非常满意,他把所有回答造反的人都抓起来问罪,回答是盗贼的人也都被罢免了官职。对于叔孙通则另眼看待,胡亥赏赐了他二十匹布和一身衣服。
叔孙通接受了赏赐之后,迅速逃出了皇宫,大家看他出来,便凑到他身边问道你有得到了什么好处呀?叔孙通说哪里有什么好处呀!我几乎就遭到毒手了,有命出来已经是万幸了。叔孙通离开咸阳之后,先是到了薛县投靠了项梁,后来项梁战死,他又跟随楚怀王,项羽掌权后跟随项羽,最后跟随在沛公刘邦的身边。
开始的时候,叔孙通总是一身儒生的打扮,这让刘邦这个粗人十分讨厌。叔孙通善于察言观色,便换上了短棉袄,这件棉袄还是按照楚地的习俗裁制的,刘邦看到了之后非常高兴,因此对于叔孙通又开始另眼相看了。
当初叔孙通投靠刘邦的时候,身边有一百多个儒生跟随,但是叔孙通从来不向刘邦推荐他们,而是推荐一些好勇斗狠的勇士给刘邦,这些儒生认为叔孙通很不够意思,就经常在人前人后说叔孙通的坏话。叔孙通说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天子需要的是能征惯战的勇士,推荐你们的话,你们没有办法做这些事,反而会让天子轻视。但是天下安定下来以后,就是我们儒生天下了,要有耐心才行。
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叔孙通和儒生们的机会来了,他带领儒生们为刘邦制定礼仪的标准,规范群臣的行为,编制了一整套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并组织儒生们扮成百官,模拟朝会的状态,刘邦非常满意。有几个儒生不愿意和叔孙通一起混,就说道您先后跟随了十几个主人,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你就急着去搞礼仪,这是舍本逐末,不是做事的根本,只不过是你个人趋炎附势,谋求个人利益的手段吧!对此叔孙通不屑一顾,说这几个儒生不通世故,不足以为谋。
刘邦看了叔孙通搞的这套礼仪标准之后,感慨万千不禁说道:“我现在才知道了做天子的好处,这都是叔孙通的功劳呀!”叔孙通借此机会向刘邦进言说儒生们都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应该给予表彰和褒奖,于是刘邦就给这些儒生都加封了官职。儒生们都说我们能位极人臣都是靠了叔孙通的帮助呀!叔孙通真是大圣人呀!通晓事物变化的规律。
后来刘邦想废长立幼,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叔孙通坚决反对,并列举出了周幽王和胡亥的例子,并说如果皇帝一意孤行的话,他就撞死在大殿上。刘邦说先生您还是不要那么做了,后来张良又让吕后请出了商山四皓辅佐孝惠帝,刘邦就彻底放弃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刘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五年(前202),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娄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虞将军要给他一件鲜洁的好衣服换上,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皇帝。皇帝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
等了一会儿,皇帝就问娄敬要谈什么大事,娄敬便劝说皇帝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tái,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暴政而到豳(bīn,宾)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拄着马鞭只身移居到岐山,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地解决了虞国和芮(ruì,瑞)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让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来虐待百姓。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归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进献贡物和赋税。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小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汉高帝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山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皇帝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皇帝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当时皇帝说:“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汉高帝七年(前200),韩王信叛汉,汉高帝亲自讨伐他。到达晋阳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皇帝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二十万大军已经出征。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高帝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帝回到广武县,便赦免了刘敬,对刘敬说:“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我已经把前面那十来批出使匈奴说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斩首了。”于是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称作建信侯。
汉高帝撤出平城返回朝廷,韩王信逃入匈奴。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君主,军队强大,勇士有三十万,屡次侵扰北部边境。皇帝对这种情况很忧虑,就问刘敬对策。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兵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亲的许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办到。”皇帝说:“果真可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办!只是该怎么办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他知道是汉帝皇后生的女儿又送来丰厚的礼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为什么要这样办?因为匈奴贪图汉朝的丰厚财礼。陛下拿一年四季汉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东西多次抚问赠送,顺便派能言善辩的的人用礼节来开导启发他。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他汉朝外孙就是君主。哪曾听说外孙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军队可以不出战便使匈奴逐渐臣服了。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让皇族女子或是嫔妃假冒公主,他也会知道,就不肯尊敬亲近她,那样就没什么好处了。”高帝听后说:“好的。”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吕后得知后日夜哭哭啼啼,对皇帝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忍心把她抛掉远嫁匈奴去!”皇帝终究不能派出大公主,便找了个宫女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君主作妻子。同时,派遣刘敬前往与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
刘敬从匈奴回来,便称说“匈奴在河南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路,轻装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刚刚经过战争还很凋敝,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可以大大加以充实。当初各地诸侯起兵发难时,若不是有齐国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参加是不能兴盛起来的。如今陛下虽然把都城建在关中,但实际缺少人口。北边靠近匈奴敌寇,东边有六国的旧贵族,宗族势力很强,一旦有什么变故,陛下是不能高枕无忧的。我希望陛下把齐国的田氏各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以及豪门名家都迁移到关中居住。国内平安无事,可以防备匈奴;若所封诸侯王有什么变故,也能率领他们东进讨伐。这是加强中央权力而削弱地方势力的方略啊。”皇帝说:“好得很。”于是派刘敬按照他自己提出的意见把十万多的人口迁到了关中。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起兵,使者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朝廷,秦二世召来各位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边的士卒攻下蕲县进入陈县,对这件事各位是怎么个看法?”博士以及儒生们三十多人走向前去说:“作臣子的不能聚众,聚众就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攻打他们。”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色顿时改了样。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各位儒生的话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为一个大家,毁掉郡县城池,销熔各种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何况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高兴地说:“好啊。”又向每个儒生问了一遍,儒生们有的说是造反,有的说是盗贼。于是秦二世命令监察官审查每个儒生说的话,凡说是造反的都交给官吏治罪,秦二世认为他们不该说这样的话。那些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却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装,并授给他博士职位。叔孙通走出宫来,回到居舍,一些儒生问道:“先生说了些什么讨好话?”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啊,我几乎逃不出虎口!”于是逃离都城,到了薛县,当时薛县已经投降楚军。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叔孙通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汉王见了非常讨厌;他就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汉王见了很是高兴。
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称说推荐那些曾经聚众偷盗的勇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骂他道:“奉事先生几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汉王,如今不能推荐我们,却专门称道特别奸狡的人,有什么道理?”叔孙通听到骂他的话,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要称道斩将夺旗能冒死厮杀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汉王任命叔孙通做博士,称为稷嗣君。
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有不同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所以从夏、殷、周三代的礼节有所沿袭、删减和增加的情况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就是说不同朝代的礼节是不相重复的。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去的还来不及埋葬,伤残的还欲动不能,又要制定礼乐法规。从礼乐兴办的根由看,只有积累功德百年以后,才能时兴起来。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这时正巧是十月,能进行岁首朝会的实际排练。
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顺便进言说:“各位弟子儒生跟随我时间很久了,跟我一起制定朝廷仪礼,希望陛下授给他们官职。”高帝让他们都做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了。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汉高帝九年(前198),高帝调叔孙通任太子太傅。汉高帝十二年(前195),高帝打算让赵王刘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向皇帝进谏规劝道:“从前,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的缘故废掉太子,立了奚齐,使晋国大乱几十年,被天下人耻笑。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现在太子仁义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吕后与陛下同经艰难困苦,同吃粗茶淡饭,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弃她呢!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一死,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
高帝说:“您算了吧,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基,根一动摇,天下就会震荡起来,怎么能拿天下的根基之事作为戏言来说呢?”高帝说:“我听从您的意见。”等到皇帝设置酒宴款待宾客时,看到张良招来的四位年长高士都随从太子进宫拜见,皇帝于是再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了。
汉高帝去世,孝惠帝即位’就对叔孙先生说:“先帝陵园和宗庙的仪礼,臣子们都不熟悉。”于是叔孙通又调任太常官职,他制定了宗庙的仪礼法规。此后又陆续地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这些都是叔孙通任太常时论定著录下来的。
汉孝惠帝要到东边的长乐宫去朝拜吕太后,还常有小的谒见,每次出行都要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很是烦扰别人,于是就修了一座天桥,正好建在未央宫武库的南面。叔孙通向孝惠帝报告请示工作,趁机请求秘密地谈话说:“陛下怎么能擅自把天桥修建在每月从高寝送衣冠出游到高庙的通道上面呢?高庙是汉朝始祖的所在,怎么能让后代子孙登到宗庙通道的上面行走呢?”孝惠帝听了大为惊恐,说:“赶快毁掉它。”叔孙先生说:“做君主的不能有错误的举动。现在已经建成了,百姓全知道这件事,如果又要毁掉这座天桥,那就是显露出您有错误的举动。希望陛下在渭水北面另立一座原样的的祠庙,把高帝衣冠在每月出游时送到那里,更要增多、增广宗庙,这是大孝的根本措施。”皇帝就下诏令让有关官吏另立一座祠庙。这座另立的祠庙建造起来,就是由于天桥的缘故。
孝惠帝曾在春天到离宫出游,叔孙先生说:“古的时候有春天给宗庙进献樱桃果的仪礼,现在正当樱桃成熟的季节,可以进献,希望陛下出游时,顺便采些樱桃来献给宗庙。”皇帝答应办这件事。以后进献各种果品的仪礼就是由此兴盛起来的。
太史公说:有道是“价值千金的皮裘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夏、商、周三代的当时业绩,也不是一个贤士的才智”。确实如此呀!高祖从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极尽能事了。然而刘敬摘下拉车的横木去见皇帝一次进言,便建立了万代相传的稳固大业,才能智慧怎么能会少数人专有呀!叔孙通善于看风使舵,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最终成了汉代儒家的宗师。“最正直的好似弯曲,事理本来就是曲折向前的”,大概说的就是这类事情吧?
枣庄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根据考古发现,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夏时南部为鄫国,北和西北为滕国和薛国。
后几经变称,明时,北置滕县,南置峄州,后降峄州为县。
清循明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枣庄地区分属台枣专署和尼山专署,1950年5月,属滕县专署。
1953年7月,属济宁专署。
1960年1月,撤销峄县,建立县级枣庄市。
1961年9月,定为省辖市。
1979年,滕县由济宁专区划归枣庄市。
枣庄市驻地,早在唐宁时就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
近百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逐步演进为集镇,现已建成以能源生产为主,煤焦化工、建材、食品、电力、纺织、机械、电子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中等规模的工业城市。
在这块土地上,近百年来发生过多次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
1923年,“杆子”首领孙美瑶率部在津浦铁路临城与沙沟之间毁轨,将2次特快列车上的中外旅客300余人,其中外籍旅客39人,劫持到抱犊崮,制造了轰动世界的民国第一大案“临城劫车案”。
1938年3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枣庄境内台儿庄会战,战役历时33天,共消灭日军1万多人,最后以日军溃败而告终。
1940年铁道游击队成立,这支搞日武装活动在枣庄、临城的铁道线上,打洋行、扒铁道、炸火车、拔据点,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这块土地上,几千年来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
战国时,齐贵族田文,号孟尝群,受封于薛,门下有食客3000,先后出任齐相、秦相和魏相,是当时名扬四海的显赫人物。
薛人毛遂,为赵国平原群门下,自荐出使楚国,说服楚王联合抗秦,“毛遂自荐”被历代传为佳话。
汉初薛人叔孙通才智过人,被汉高祖刘邦拜为博士,后为太子太傅,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西汉曾县人匡衡,自幼勤奋好学,曾流传“凿壁偷肖”的故事,在朝迁中官至太子太傅、丞相等职,被历代推为名人。
明隆庆进士贾三近学识渊博,曾两次出任现南京光禄寺卿,据考证《金瓶梅》作者即为此人。
另外,墨子、滕文公、疏广、疏受等都是享有千古盛名的历史人物。
历史沿革
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
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
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二国。
春秋时期,今枣庄地区东属鄫国、南属逼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
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
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
秦朝,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
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
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
三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
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
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
公元550年以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
隋朝,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
唐朝,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
宋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
金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
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
明朝,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
清朝,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
中华民国时期,沿袭清代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
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
1961年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
古今名人
奚仲
任姓,古薛国(今滕州市)人。
据传为黄帝之后,夏禹之臣,因善造车,受封于薛,为异姓诸侯。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非常喜爱科学技术,再加上天资聪明、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
奚仲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决心把车造成,为人们解决陆路交通运输的困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
夏王大禹封奚仲为“车正”。
后来奚仲告老回家,大禹就封他为薛国的国君,奚仲遂成为薛国的始祖。
今滕州市与薛城区的交界处奚公山西南的小南山上,就是奚仲造车的地方。
墨子
名翟,战国时期鲁之小邾国(今山东省滕州市木石一带)人,约生于公元前480年,卒于公元前390年。
墨子工匠出身,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出生于劳动人民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
墨子博学多才,创立了墨家学派。
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等主张,其主要思想、业绩体现在《墨子》一书。
墨子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
墨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的某些创见与近代科学原理几乎完全相同,后人尊称墨子为“科圣”。
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
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
滕文公
战国中期滕国(今滕州市)国君,滕定公之子。
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诲。
增强了将滕国治理为善国的信心。
滕文公做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
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
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
毛遂
战国时薛(今滕州市张汪镇)人,赵国平原君的门客。
三年无所为,不被人所知。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20名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19人,尚缺1人。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
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会谈,求其出兵援赵。
半日已过,会谈仍不见成效。
毛遂手握宝剑登阶而上,陈其利害,毛遂一席话语说得楚王连连点头称是,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决心楚赵联合共同抗秦。
至赵国后,平原君将毛遂视为上客。
毛遂后卒于薛,葬于薛城北门外(原滕州官桥火车站处),民国初年,修建津浦铁路时,迁葬官桥车站西,现迁葬墓址尚存。
孟尝君
姓田名文,田婴之子,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
薛国(今滕州市张汪镇)人。
田文继位后,他轻财下士,广招八方志士仁人。
不久,门下食客达3000人,境内百姓达6万余户。
公元前298年,秦昭王闻知孟尝君贤能,聘为国相,后听信谗言,将孟尝君囚禁。
孟尝君靠门客有“狗盗”“鸡鸣”之技方才逃出。
后孟尝君又被齐闵王聘为齐相。
在任期间,他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赵,发展合纵抗秦势力,使齐国名声大震。
有一年,门客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竞“窃矫君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并称“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后因同姓田甲劫闵王,遭人诬告。
孟尝君谢病归薛时,“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卒后,葬于薛城东北隅,现墓址尚存。
叔孙通
汉初薛国(今滕州)人。
秦末,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在彭城率领儒生弟子百余人归顺刘邦。
叔孙通聪明机警,善于言辩,审时度势,得到了刘邦的赏识。
叔孙通见刘邦为群臣无礼而忧虑,召集儒生,参照周朝和秦朝的礼仪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汉代的朝仪。
孝文帝时,叔孙通又任奉常,并制定了宗庙仪法。
叔孙通不仅帮助刘邦整顿了朝纲,而且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他的一生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司马迁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匡衡
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匡衡幼年好学,勤奋努力,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读书不但刻苦勤奋,而且说《诗经》见解独特。
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疏广 疏受
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兰陵(今枣庄市峄城区)人。
自幼好学,博通经史,被朝廷征为博士。
汉宣帝时,选疏广为太子太傅。
疏广的侄子疏受,当时亦以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
疏广、疏受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
并称之为朝廷中的“二疏”。
疏广任太傅五年,称病请求还乡。
皇上考虑到他们年迈,就答应了,并加赐黄金20斤,皇太子赠金50斤。
二疏辞官回到家乡萝藤之后,将金遍赠乡里。
二疏去世之后,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旧址筑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疏城”;在其散金处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内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绝。
贾三近
(1534――1592)字德修,号石葵,别号石屋山人,明隆庆进士。
贾三近出身仕官之家。
贾三近24岁举山东乡试省魁;隆庆二年(1568年),以博学宏词一举成名,高中进士,名次为山东省第一,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
自此,开始宦海政治生涯。
贾三近一入仕途,即注意兴利除弊,嫉恨贪官污吏如寇仇。
明万历十二年,贾三近任光禄寺卿。
不久又拜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到任之初,宣布科条,接见吏民。
改革弊政,严惩贪污,政绩卓著,受到朝廷嘉奖。
万历二十年(1592年)夏,朝廷遣使至峄县贾三近家拜为“兵部右侍郎”,贾三近以父母年高,上书辞谢。
后因背疽发作,长逝于家,终年59岁。
贾氏一生著作多有散佚,见于贾氏谱载的仅奏疏、杂文等三十余篇。
诗词、碑记等十余篇。
据张远芬在其所著《金瓶梅新证》一书中指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峄县文学家贾三近”。
刘平
(1812――1862)原名刘平先,枣庄市台儿庄侯孟村人。
清咸丰八年春,刘平以贩粮、盐同伙为骨干,在侯孟村发动和领导了农民起义。
后响应太平军北伐,参加幅军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
以逼阳城一带为根据地,起义军声威大震,很快增加到几万人,刘平成为幅军的主要领袖。
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封刘平为“北汉王”。
清同治元年二月,当清将翼长索尔固善进攻幅军驻台儿庄的营区时,幅军遭到惨败,德棱额趁机率领清军进攻阳城主寨,刘平指挥军队斩杀清将索尔固善、琦胜等人,身受重伤,冲出重围,率部至蝎子山中养伤时,被叛徒待卫杀害。
戴华藻
号新斋,安徽寿县人。
曾任清政府直隶东明候补知县、直隶望都知县,中兴公司主要创办人和总办。
清光绪六年,李鸿章奏派戴华藻等来枣庄设立中兴矿局,用土法开采煤矿。
他受命后,轻行至峄,躬自相度,择地兴办。
使枣庄煤矿成为山东省第一座近代化煤矿。
光绪七、八年间,戴华藻为了进一步筹集资金,先后函请张莲芬等一批清政府官僚集股。
资本到位之后,中兴矿局便陆续购买了4架抽水机器,又从上海、广东等地雇请技师和技术工人操作,生产局面逐渐打开。
在酝酿筹议创办中兴公司时,他积极支持和协助张莲芬工作。
清光绪二十五年,中兴公司成立时,他任协理,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因年老多病而辞职。
张莲芬
(1851――1915)又名张毓蕖,官僚资本家,商办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总理,浙江余杭人。
1881—1882年,应山东峄县中兴矿局创办人戴华藻之邀,参与矿局投资。
以张莲芬为首的一部分官窑局股东,于1898年10月决定禀告办理北洋通商事宜直隶总督王部堂,要求复业开矿。
在取得清政府同意后,于光绪二十五年春招收德股,集股200万两,将公司定名为“华德中兴煤矿公司”,自任总办,德璀琳为洋总办。
光绪三十三年,张莲芬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趁德国在山东侵略行动较缓和时,毅然不再招收德股。
1908年,中兴公司将公司改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注销“华德”字样,取销洋总办。
中兴公司从形式到实质都完完全全是中国人自办的民族工业。
1915年2月1日,南大井透水,灾情惨重,停产半年多,经理张莲芬因忧致疾,是年底病故。
张莲芬经营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7年,计筹股本300万(连同借款共500万)银元,修筑50公里运煤铁路一条,近代化大井一座,并附建了自备电厂、机械修理厂和车辆修理厂,使枣庄煤矿成为“唯一能与外人竞争之矿”。
孙美瑶
(1898――1923)枣庄市付庄乡康宅村人。
其胞兄孙美珠,清末秀才出身,为这一带有名的知识分子。
1918年,孙美珠等联络地方武装和各路“竿子”,筑寨于君山(即抱犊崮),与其族叔孙桂枝分别为大寨主、老寨主。
苏、鲁、豫、皖四省数十县的饥民,相与云集,不期而聚者达七八千人。
孙美珠等于1920年清明节,正式组成“山东建国自治军”,由孙美珠任五路联军总司令。
1922年7月15日,在西集的一次遭遇战中,孙美珠为官军所杀。
孙美瑶继被推举为司令。
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了消灭“山东建国自治军”,委山东督军田中玉为剿匪司令,对抱犊崮山区继续进行围剿。
山上水粮俱绝,随时有被消灭的危险。
孙美瑶在沙沟、临城间的姬庄附近,把路轨拆开。
1923年5月6日凌晨2时50分,由浦口开出的第二次特别快车,至此出轨,孙美瑶将中客30人,西客39人,虏到抱犊崮山区。
临城劫车案的发生,中外为之震惊。
驻北京各国公使团,公推葡萄牙公使符礼德为领袖,向北洋政府提出口头抗议。
北洋政府屈于外力,积极设法与孙美瑶谈判。
田中玉、郑士琦等在领事团的压制下,答应于13日上午9时前把官军撤离。
谈判达成了协议:围剿“自治军”的官兵,一律撤回原地,并将“山东建国自治军”改编为“山东新编旅”,委孙美瑶为旅长。
曹锟为了彻底消灭孙美瑶部,于12月19日通过新任山东督理郑士琦;指使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在枣庄中兴煤矿公司摆下“鸿门宴”,将孙美瑶诱至枪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9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