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包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都心知肚明,从过去到现在,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始终都存在。正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尊重那些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人。也正因为与贪官的对比,那些历史上的清官才会更加的深入人心,为我们所记住。
相信我们大家心中最典型的一个清官就是包拯。在历史上,包拯是一个清廉的官员,而且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敢于同皇权富贵之人斗争,也不对市井小民徇私舞弊,在宋朝的京师之地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包青天“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就是他为官执法严明,和阎罗一样。
在我们后世则是将他的形象神化了,因为民间传包拯为黑面,而神话中的奎星又以黑面形象出现,所以人们认为他是奎星转世,也称他为包青天。
或许我们都听说过包公断案的故事,因为他公正无私,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的俸禄不像其他官员那么多。毕竟我们大家心中清官的形象都是那种家徒四壁,食不果腹,生活状况甚至还不如寻常的百姓。如果大家真的这样想,那可就错了!
要知道宋朝是经济最发达的时代,宋朝官员日子过得也是最舒坦的,而且包拯还属于高官,在他任职开封府尹的时候,同时还身兼其它三个官职,分别是权知开封府事、尚书省右司郎中和龙图阁直学士,可以说在宋朝这样的官职,是很高的荣誉了。
宋代《嘉佑禄令》记载了包拯所任职的龙图阁直学士每年的俸禄是多少,其中有铜钱1656贯,不仅有铜钱,还有其他生活用品,例如绫10匹,绢34匹,罗2匹和棉100两。
在《宋史·职官志》记载了包拯做开封府尹的每年的俸禄是:铜钱大约是19200贯,180石米,180石麦,240捆柴禾和干草480捆。
如果将他的俸禄都换算成铜钱,那么大约是,22000贯铜钱,古代一贯钱就是一两白银,1000文钱,22000两白银,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数目,我们看电视剧就知道古代去饭店吃顿饭就几文钱,二两银子都够开个小本生意的本钱了。
以大米为参照物,包拯的年薪可以折合成人民币就是一千三百多万元,妥妥的年薪千万。当然这个数字并不权威,也不精准,毕竟生产力、物价水平和通胀都时刻在变,纵横是历史爱好者,不是经济学家,只是参考前人的数据,大概的数值。
不过就算计算白银的价值,这也一笔不小的数目,22000两白银,白银克价7元左右,虽然古代的“两”不同于今天的“两”,古人一斤等于16两,大概是31克,这么算大概是480万,古代的银子含量肯定低,价值低一些,重量换算可能也有误差,不过怎么看都是高收入人群了。
俸禄高也不是包拯的个人现象,北宋官员都很富裕,要知道宋代官员的工资是古代最高的了,宋代百官的俸禄在历朝历代中最好。
在北魏,官员是真惨,为什么惨呢,因为北魏创建之初,制订了好多制度,其中一个制度就是官员没有俸禄。
明朝政府则实行“薄俸”制度,可以说,明代官员的工资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了,而各个官员又需要钱来维持家庭的生计,因此明代这样的制度引起了大量官员腐败的现象。
这样来看,宋代的官员还是很幸福的,仅仅依靠自己的工资就可以养活一家人,甚至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包拯,字熙仁,合肥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被后人称为“包青天”。不过是千言万语,和青田大老爷在人们心中的受欢迎程度不成正比。使包拯出名的是野史和民间传说。
正史中对包拯的评价主要在以下三点:一是他的孝顺。北宋天盛五年,包拯中进士。之后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不忍心远走他乡做官。直到父母相继去世,孝顺完了,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做官,一做就是十年。因此,他们听说了农村的孝道。
第二是他的清廉。他曾经监管帝国,审查帝国。为了惩治贪官,他给仁宗讲了宋史包拯传,认为清廉是人的榜样,腐败是“民之贼”。包拯七次上书奏江西交通使王魁,三次弹劾外戚张耀祚,震动朝野。有本书不与人相处,不要装得讨好别人,平平安安无私地活着,所以老朋友和亲党的人是绝对排斥的。虽然贵,但对衣服、器皿、布匹等食物的评价表明,它清廉无比。
第三,他执法严格公正。他的这些品质集中体现在嘉佑元年十二月,包拯出任开封知府。实际上,包拯在开封府前后只任职了一年多。在民间传说中的老百姓心中,包拯一生的精华就浓缩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包拯的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见义勇为,贵族宦官都要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都害怕。老少妇孺都知道包拯的名字,亲切地称他为“鲍特芝”。
宋嘉佑六年,包拯官至秘辅,次年五月病死。“京城官民多愁善感,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叹息之声。”
在民间传说中,包拯的形象是拔高的。和乞不用赃吏集中体现了包拯为民请命、善于破案的光辉形象。在今天开封的包公庙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北宋所有开封知府的名字。如今石碑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凹陷坑,坑内有一个模糊的“包拯”二字。不知道有多少后人抚弄着自己崇拜的名字。这个凹陷的坑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清廉和正直可以有如此强大的穿透力。
可惜传说终究都是传说,以上两个传说经考证都是假的。陈世美的原型陈淑妹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清官。因为没有满足老同学的做官欲望,她在剧中被老同学“陷害”,跨过刚刚来访跑到了北宋,死在了老包扎之下。仁宗认母的时候,包拯还是一介平民。他考中进士后,留在安徽老家抚养父母。他怎么会有机会帮仁宗找到亲生母亲?
然而,这个传说是如此充满活力。陈世美依然是忘恩负义的代名词,狸猫换太子依然是豫剧的经典剧目。而包拯,借助传说,植根于老百姓心中,成为清官的永恒典范。
为什么人们对传说中的清官如此恋恋不舍?也许是因为现实中的官场让他们太过失望,以至于他们只能把目光瞄准传说,向着理想化的“蓝天”悄悄满足自己对清官的期望。
为什么清廉和正义会成为奢望?关于包拯的经典剧作流传越来越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现实的极大讽刺。
很多关于包拯的传说都是假的。但他传世的唯一一首诗和家训都是真实的,从中可以看出,他能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绝非偶然。这首宋史的诗是这样的:清心是根本,直是身之计。优质钢做不出钩子。把谷仓塞满老鼠和鸟,草让兔子和狐狸担心。有一笔遗产载入史册,让任何人都不会感到羞耻。包拯对后代的家训是这样的:后代官吏,贪官不还其家;死后不允许葬在大墓里。不是来自我的野心,也不是来自我的后代。这首诗,力量;这个家训够“毒”的!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超马汉在身边”。
这是我们在电视剧里所听到对包拯的描述,那么,究竟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人们口口相传的包青天有何区别?
张龙赵虎王朝马汉没有任何一本正经的史书说到有这么几个人,子虚乌有。
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根本就不存在,尚方宝剑也从来没有落到过包拯的手里。
而且包拯甚至都不是黑脸,也没有月牙,更没有铡过陈世美,这是真实的包拯。
包公就没铡过陈世美,龙头铡铡皇亲国戚。
这是胡说八道扯淡呢?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朝代的法律,表明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所有的皇亲国戚的死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皇亲国戚不可能让一个来百姓就告死的。
龙头铡象征着老百姓的一个美好愿望。
但是陈世美这个人有,他不叫陈世美,叫陈熟美,还有个名字叫陈年谷,清朝人。
老婆叫秦馨莲,两人一见钟情,白头到老。
为什么宋朝的包拯铡了清朝的人了?话说陈熟美清朝也是个清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人。
其中有一个书生,就把陈熟美整宋朝去了,让包拯给斩了,给他身上编排了不少事,糟践他。
戏剧中的包公,是理想化的包拯形象。
他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
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姓对于清官的期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
不管是少年包青天还是老年包拯在造型上都很统一,漆黑的面容,弯弯的月亮。
那么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其实并非如此。
大家可以去查询一下历史当中包拯的真实画像,从画像中大家可以看出包拯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容貌清秀,皮肤白皙,就算说他是美男子也丝毫不过分的,明明是美男子,为何会被谣传成大黑炭呢?难道是因为包拯生前得罪了什么人,有人故意黑化他,所以才将他的形象故意扭曲?其实并非如此。
《宋史包拯传》中收录包拯断案的事情只有一件,后来所谓的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等,都是后人附会的桥段(宋史记载最能断案的是寇准和宋慈,但是估计是包拯的形象在百姓中更加好流传。
比如他的孝,以及在多地当父母官)。
这个案件时当时著名的牛舌案。
三十九岁的包拯出任天长县知县,上任不久就遇到一桩棘手的案子。
郭建在《执王法》一书中把破案经过写了下来,具体是这样的:天长县有个农民和邻居有过节,但是估计觉得为这事杀人不对,于是他就在夜里偷偷把邻居的耕牛舌头给割了。
耕牛主人一看,尼玛这是哪个缺德玩意干的,就到县衙报案。
尽管包拯在民间家喻户晓,但在正史中的记载比较简略,生平主要事迹载于《宋史包拯传》。
在包拯传里并未提到包拯的外貌,但记载了他的一些事迹和性格特征。
包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从一个七品知县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做到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副总参谋长。
他严峻刚正,敢于直谏,同时又两袖清风,不徇私情。
不过在当时包拯的影响力还不算大。
直到明朝出了一本名曰《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的书,包拯的事迹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同时因为这本书的描述以及后世戏剧舞台上的塑造的包拯形象,那个“黑脸包公”才在老百姓中根深蒂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7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高欢为何不杀掉侯景背后有什么难言之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