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在下邳的时候陈宫为什么不投降曹操

以史为鉴 2023-06-24 23:47:57

揭秘,在下邳的时候陈宫为什么不投降曹操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陈宫,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在下邳的时候,陈宫是不可能投降曹操的,因为他拉不下来这个脸。

其实陈宫与曹操是老相识了,早在下邳之战中,二人就有过生死之交,曹操早期能够坐稳兖州,就是陈宫的功劳。

有必要在这里讲一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这个事描述为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出逃,为陈宫所救,后来陈宫因曹操痛杀吕伯奢一家的行为感到不满,离曹操而去。

在真实的历史,陈宫其实要更厉害一些,曹操在出逃洛阳后不久,就参加了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大军,但是当时曹操实力有限,在追击董卓军队的时候败北。

关东联盟解散后,曹操在东郡剿黄巾有功,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当时青州黄巾军暴乱杀死兖州刺史刘岱,陈宫通过外交手段,为曹操争取鲍信的支持,从而使得曹操能够取得无主状态下的兖州,后来担任兖州刺史。

能当东郡太守是曹操崛起的开始,但是在东汉末年,仅仅一个太守想要成事还是很难,只有刺史或者州牧才有称霸的资格,其实从汉武帝设置刺史以来,都是位卑权重,级别并不高,但是东汉末年为了剿灭黄巾贼,就任命有威望的人担任州牧,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一个地区的领导如刘表这样厉害一点就是荆州牧,要是如之前刘岱这样就是兖州刺史。

曹操也从担任兖州刺史开始,瞬间成为东汉末年强大的诸侯,这个事是陈宫办的,所以曹操对陈宫很是信任,公元194年曹操率军攻打徐州陶谦时,任命陈宫为东郡守备,由此可见曹操对他的信任。

但是陈宫并不为其感动,在曹操出征期间,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兄弟,以及兖州名士背叛曹操,迎接吕布入兖州,直接夺了曹操的大本营,并且一度击败曹操。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陈宫在兖州的号召力还是很强大的,这也是曹操对其依赖的原因,但是其背叛曹操,迎接吕布入主兖州,实在是太过戏剧性,后世史学家曾想考证,最终也没有结果,最终只得出一个推测,曹操曾经下令处死兖州的名士,而这些名士中可能有陈宫的朋友。

其实兖州这一片的人注重情义倒是真的,但是迎接吕布叛主的这个行为实在是让人想不通,吕布这个人其实就是有勇无谋,而且人品也不太好,相比之下,还不如曹操。

反正陈宫与曹操之间的翻脸,应该也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是陈宫这一手好牌就算是浪费了,跟随吕布后应该也是郁郁不得志,在吕布部将郝萌造反的时候,有人说陈宫参与了此事,此事吕布认为离不开陈宫的辅助,并没有追究,可见陈宫这个人就是个搅屎棍。

可以说,如果当初陈宫不背叛曹操,单纯以资历和贡献来说,妥妥一线谋士,甚至比谋士还要厉害的人物。

但是如果以谋士的角度来评价的话,陈宫的智谋到底如何,抛开资历和贡献,他在曹操阵营下又会排到多少呢?

陈宫在迎娶曹操和吕布入主兖州的时候,都不算智囊的表现,只能算作是以威望和外交取得的成功,在真正用计的,能够体现陈宫智谋的地方是在下邳之围时,陈宫建议吕布跟曹操打游击战,提议吕布率军在城外骚扰,而自己在城内抵挡曹操,两相骚扰,曹操必然疲于困乏,然后再进行反击。

碍于陈宫的人品,吕布最终没有同意,但是以事实来说,感觉有一点道理,实则没有多少可操作性,曹操包围下邳,来一个围点打援,吕布率众出城其实就跟丧家之犬一样,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更无法与曹操进行作战。

当时的情况,并非吕布占有地利,曹操孤军远征,不占地利,恰恰相反,下邳原来就不是吕布的地盘,是从刘备手里抢过去的,此时曹操协同刘备前来夺下邳,远比吕布更受欢迎。

对于陈宫,郭嘉评价说“虽有智谋,但是机变不够”,也是未把陈宫放在眼里。

对于一个谋士而言,“良禽择木而栖”才是硬道理啊!如果连识别主公是否为明主的能力都没有,又如何去谈智谋呢?

单凭这一点来说,郭嘉和荀彧都曾经在袁绍帐下待过,以袁绍四世三公的号召力,他们却认为袁绍不足以托付终身,于是弃袁绍而走,投靠曹操。

贾诩的才能也很厉害,早先为董卓部将,在董卓战败的时候,曾建议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后来成为张绣的谋士,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两次击败曹操。

在官渡之战前,张绣在投靠袁绍和曹操之间不能决定,当时很多人都看好袁绍,然而贾诩却认为不如投降曹操,最后与张绣一块投降曹操,官渡之战时,曹操大破袁绍,也证明贾诩的眼光之高。

可以说,单凭郭嘉、荀彧、贾诩在识主公这方面就已经甩了陈宫不知道多少条街了。

陈宫为何至死不辅曹操?

一、事实上陈宫是辅佐过曹操一段时期的,可谓陈、曹二人的蜜月期。

初平二年(191年),黑山军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在冀州的魏郡、兖州的东郡境内肆虐,时任东郡太守王肱抵抗无方;曹操趁机率军进入东郡,在濮阳击破白绕所部,袁绍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此时,回顾故里的陈宫,就在利用自己在家乡的声望帮助曹操集团实现利益最大化。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众百万人涌入兖州境内,兖州刺史刘岱战死。陈宫不失时机地把曹操推上了兖州刺史的宝座。在此过程中,陈宫一边劝说曹操占据兖州,“以牧天下”,成就“霸王之业”;一边赴州衙、联郡国,游说州官和郡守,济北相鲍信等人就是在陈宫的劝说下至东郡迎曹操领兖州牧。

二、陈宫对曹操从尽心辅佐,到“叛曹迎吕”,宁死不再回归曹操阵营,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开始第二次攻打徐州陶谦,留下陈宫镇守东郡。陈宫再次发挥游说特长,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及兖州官员许汜、王楷等,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曹迎吕”运动,致使兖州八郡国八十余县追随陈宫,仅剩鄄城、东阿、范三县仍坚守以等待曹操。

名士陈宫从助曹、到叛曹180°颠覆性大转弯,看似不可思议,但个中滋味也唯有陈宫、曹操自知了。我们这里暂且从自己角度出发,对陈宫叛曹、到宁死不降进行探讨。

士族们的追求

(一)主观原因:曹操在成为兖州之主后的表现,让作为地方士族代表的陈宫感到不满意,甚至愤怒。

一是举全兖州之兵攻打徐州,是以报父仇的名义起兵。借着两次出征的名义,曹操大肆向兖州士族们搜刮粮草,这本来就引起士族们的反感,何况这种公报私仇的行为更是得不到兖州土著们的大力支持的。

二是曹操在初次征伐徐州失败后,竟然拿徐州无辜百姓泄私愤,“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而这些百姓大多又是为逃避董卓、李催之乱而依附陶谦的两京百姓。屠杀平民的行为让曹操在士族心中的形象再次受挫。

三是擅杀前九江太守边让。边让是兖州名士,在兖州的士族心目中可谓形象代言人,曹操的擅杀行为可谓寒了士族的心。

(二)客观原因:陈、曹二人的政治理想、政治立场的不同,就注定二人分裂的结局,实质为政治路线、行事方式之争。

一是曹操的政治理想是“剪除董卓,国扶汉室”,因此在行事上为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陈宫的政治理想是“上报效国家,下抚慰黎民”抱负,注重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因此,当曹操的行为挑战陈宫的底线时候,刚直正义的陈宫痛下决心,发动了“叛曹”事变,一招几乎致曹操于死地。

二是陈宫、曹操虽然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但陈宫属于士族,曹操属于寒族。兖州统治长期由本地士族控制,曹操的上位完全是兖州士族为自己聘任的代言人。谁知曹操竟然后入为主,大量任用寒族,使士族的政治利益受到削弱。这样引起以陈宫为代表兖州士族的反弹是必然的。

陈宫赴死前喊出的哪8个字,解释了他为何宁死不降曹操?

三国中,关羽算得上是最顶级的将领了,死在他手上的名将实在是多,如华雄、颜良等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将军,但依然在关羽面前嚣张不起来。但要说到比关羽还厉害的将领,恐怕唯有此人了。那就是吕布,想当年关羽三兄弟联手一起对付吕布,最终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可见吕布的武力值有多么强悍。

但吕布也就是格斗厮杀厉害,其他方面却很差劲。不懂谋虑,没有远见,过于自负,忘恩负义等等,总之,可以说出一大堆来。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会有人愿意追随他,但难以有人真正的对他忠诚。跟着他的人大多数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当曹操围攻徐州的时候,很多手下见吕布再也靠不住了,于是纷纷起了反叛之心,诸如魏续、宋宪则直接率军投降,甚至为了博得曹操的赏赐,不惜将主子吕布给抓了去请功,最后免不了惨死。

就吕布来说,他有这样的下场不足为奇,基本上看他先前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猜到好不到哪里去。而与他一同赴死的还有一人,却十分可惜,他就是陈宫。作为吕布的高参,他也算得上三国时期顶级的谋士。很多人对吕布的死不以为然,却对陈宫感到惋惜。


陈宫智谋很高,只是吕布过于自负,经常把他的话当做耳边风。要知道曹操帐下谋士如云,但很多时候对陈宫也是毫无办法,毕竟人家实力摆在这里。其实,陈宫并不是非得死的,要知道曹操对陈宫十分欣赏,在陈宫被抓的时候,曹操再三劝说他来辅佐自己,完全不计前嫌。但陈宫宁死都不愿意降,很多人会认为陈宫之所以宁死不降,是因为当年见证了曹操无辜杀害吕伯奢一家,而看到了曹操的冷血和狡诈。实则不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当曹军气势凶猛的时候,吕布自知大势已去,再也扛不住了登上城楼高喊:“我向明公自首!”

听到吕布这一举动,陈宫简直愤怒极了,但他知道无力挽回了,只有无奈的接受。顿时他撕心裂肺的仰天大喊:“逆贼曹操,何等明公?”

这可谓是陈宫悲壮赴死前的一番真情流露,在他看来曹操根本不是什么明主,完全是一个汉贼,假意拥立天子,实则野心勃勃控制天子来完成自己的宏图霸业。完全是一个不可不扣的奸雄,怎配得上明公这一称呼?同时陈宫这八个字一喊,也是表达了对吕布的不满:我辛辛苦苦辅佐你,你却是如此贪生怕死之人,真是枉费心机啊!

在陈宫心里,他是始终忠于汉朝的,就算看到东汉已经破败不堪,他也依然不想放弃。其实,帮助吕布也是一心想要复兴汉室,对付“奸贼”曹操。可是当最后一丝希望都没有的时候,陈宫只能慷慨赴死,以表心志,要他再归顺辅佐曹操是不可能的了。

陈宫为什么不投靠奸雄曹操,为什么要投靠有勇无谋的吕布,陈宫是不是不识抬举?

也谈不上“不识抬举”,因为陈宫曾经在曹操手下干过一段时间,但是后来闹翻了。

这里要说明一下:楼主说的孟德献刀、陈宫搭救(“捉放曹”)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曹操没有刺杀过董卓,“捉放曹”的也绝不是陈宫。还有什么“吕伯奢事件”,都是跟陈宫无关的,下文详细说明。

陈宫背叛曹操后,自知再也无法回头,所以死心塌地地跟曹操对着干。后来曹操与吕布大战,吕布居于劣势,三番五次想要投降,都是陈宫等人从中阻挠(“陈宫等自以负罪深,沮其计”)。

吕布在与曹操的对战当中,三番五次萌生投降之意,“太祖自征布,至其城下,遗布书,为陈祸福。布欲降,陈宫等自以负罪深,沮其计。”(《三国志》),他甚至在城楼上对曹军大喊:“你们不要打了,我投降明公(曹操)!”(“卿曹无相困,我当自首明公。”)而且真实的历史上,最后吕布也不是被擒的,而是在陈宫被俘之后,主动投降的。可见,陈宫才是这场战争中反对曹操最坚决的人,他对曹操的敌意远胜吕布。

《三国志》载:“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曹操围攻三个月,决水围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其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反叛,缚了陈宫投降,吕布在白门楼见敌军攻急,大势已去,于是令左右将他的首级交给曹操,左右不忍,便于十二月癸酉(198年2月7日)下城投降。

下面我们说说历史上的真实的曹操与陈宫。

一、陈宫是在曹操手下做过官的。

真实历史上,陈宫与曹操的相识没有什么戏剧性。什么“捉放曹”,都是虚构的。《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典略》云:“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

这就告诉我们:中平六年(189年)曹操潜返家乡时,陈宫根本不曾与他同行(什么吕伯奢事件,跟陈宫一点关系也没有);直到初平二年(191年)曹操任东郡太守时,陈宫才成为他的部下。

陈宫与曹操的关系起初是很好的。初平三年(192年),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死,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领兖州牧,使曹操有了一大块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实力大为增强。这是曹操一生事业的一个重要起点。在这件事上,陈宫起了很大的作用。《武帝纪》注引《世语》云:

(刘)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在这里,陈宫不仅积极建议曹操把兖州抓到手中,建立“霸王之业”,而且热心地说服兖州官吏去迎立曹操,并称曹操为“命世之才”。这时的他,对曹操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倾心佩服。

二、陈宫与曹操的分裂

那么,陈宫是怎样离开曹操而跑到吕布手下的呢?当然不是因为他看穿了曹操的奸雄面目。当时,曹操以倡议讨伐董卓而名闻天下,又尚未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谈不上“篡逆” 二字;何况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智勇之士各为其主,一般也不会这样考虑问题。

实际情况是: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杀了前九江太守边让全家,“(边)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性刚直壮烈,内亦自疑。”(《资治通鉴》卷六十一)

这就是说,“刚直壮烈”的陈宫是因曹操随意杀害名士而对曹操产生了不满情绪。正好这时曹操第二次出兵徐州攻打陶谦,派陈宫驻守东郡,陈宫便趁机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共迎吕布为兖州牧。一时间,“郡县皆应”,曹操的地盘只剩下鄄城、东阿、范三个县,处境顿时恶化。陈宫这一手,确实把曹操整得恼火。

三、陈宫与曹操的关系

综观陈宫与曹操的关系,他虽然不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但确有大功于曹操;曹操呢,当初也很看重陈宫,连吕布的妻子都说:“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孙盛《魏氏春秋》);陈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鱼豢《典略》)至于陈宫后来背离曹操,二人已恩断义绝,就不好完全责怪曹操恩将仇报了。

其次,从兴平元年夏陈宫投吕布到建安三年(198年)冬曹操灭吕布,在四年半的时间里,陈宫与吕布的关系并不那么亲密,这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吕布。确实,吕布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不义之徒,又“无谋而多猜忌”(《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在他的手下,任何谋士也休想建立刘备与诸葛亮那样的“鱼水相依”之情。不过,陈宫自己也有毛病。据《吕布传》注引《英雄记》,建安元年(196年)六月,吕布部将郝萌反布,乘夜攻之,被高顺、曹性所杀。事后曹性向吕布揭发,郝萌系受袁术策动,而“陈宫同谋”。当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看来他确曾卷入此事。虽说“布以宫大将,不问”,但从此对陈宫是不会很放心的了。同时,陈宫与吕布的另一员大将高顺又素来不和。在这种情况下,当吕布困守下邳,处境艰危之际,对陈宫的几条妙计不能欣然采纳,而是犹豫不决,虽然要由吕布本人负主要责任,毕竟还是事出有因——因为他不敢放心大胆地把妻室托付给陈宫。所以,我们不必把陈宫看作对吕布一往情深,忠心不二,也不必过多斥责吕布太对不起陈宫。

再次,陈宫被俘后,确实不像吕布那样软骨头,而是神色自如,只求速死。这倒不是因为他坚持正义的原则,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事实上,吕布与曹操之间不过是军阀混战,吕布实在不比曹操好一点,而陈宫也从来没有向吕布提出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类的政治纲领);而是因为他深知对不住曹操,出于“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心理,不愿再媚颜降曹,所以他直截了当地说:“请出就戮,以明军法。”(《吕布传》注引《典略》)这种态度,比起只求苟且偷生的吕布来,确实还有一点大丈夫气概。

这就是历史上的陈宫,一个有头脑、有个性的人物,一个与《演义》中的陈宫有若干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人物。

陈宫曾跟孟德交情很深,被俘后为何宁肯死也不愿投降孟德?

说起陈宫,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当年曹操在杀死了董卓以后逃跑,逃到了一座小县城中,被县城中的衙役认出来抓到了县城的狱中,当时的陈宫就任职在这个县城做县官,陈宫本就是一个有情有义崇尚忠义之士的一个人,他在得知曹操是因杀了残害黎明百姓的董卓而被追杀后,就决定保护曹操,并没有把曹操交出去的想法。

他去牢中探视曹操,结果被曹操的一番言语感动,便冒着杀头的危险带着曹操一起出逃,结果在一起逃跑的路上,曹操却杀死了自己的义夫全家,还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

因为这个事情,陈宫觉得曹操并不是忠义之人,而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便悄悄的离开了曹操。后来陈宫又转投了吕布,效忠于吕布手下。



建安三年,曹操带军围攻吕布,曹操写信给吕布,想劝降吕布,吕布本已打算投降。

但是陈宫却说:“曹操长途跋涉前来攻打,肯定不会过多停留。将军率领一部分军队驻扎城外,我带着剩下的人在城中驻守,如果曹操进攻城外驻军,我便从城中出兵,进攻曹操后方。如果曹操攻城,那城外军队便可由外增援城中。不用多久,曹操军队的军粮便会殆尽,我们再次进行反击。”

吕布同意了陈宫的意见,结果又因陈宫和高顺意见不合取消了这一计划。



后来,曹操围城多日,吕布的军队中人心涣散,众多将士投降于曹操,陈宫也被曹操俘虏,曹操极度规劝陈宫,想让陈宫再次追随于他,陈宫却严词拒绝,宁死不从,曹操只好令人斩首了陈宫。

其实陈宫宁死也不肯降于曹操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陈宫已经看明白了曹操虚伪的面目。



当年陈宫叛逃于曹操,曹操怎么可能会放过他呢?之所以曹操会演一出劝降陈宫的戏,是因为他想让手下人看到自己的心胸广阔,看到自己是那样的惜才之人。所以说,曹操当时已经决定要杀死陈宫了,只是为了演一出戏而已。

其二,他怕降于曹操最后没有好下场。曹操当初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依然让陈宫对他心有忌惮,虽说自己当初救了曹操,但是后来却离他而去。这个事情在曹操眼中就是背叛呀。最后就算投降肯定也没有好下场,还不如宁死不屈,留个忠臣的名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6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