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孙家族覆灭的真相是什么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生的分歧

众妙之门 2023-06-24 23:30:30

长孙家族覆灭的真相是什么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生的分歧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长孙皇后的故事。

说到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在大家的印象当中都是恩爱夫妻的形象。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恩恩爱爱一辈子,但是在一件事情上始终有分歧,一辈子都没有达成共识,这件事情就是关于长孙无忌的使用问题。大家都知道,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也是李世民的布衣之交。李世民在还是老百姓的时候,就跟大舅子长孙无忌非常要好。长孙无忌非常有才华,而且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李世民能当皇帝,长孙无忌功劳大大的。

玄武门之变以后,长孙无忌获得了李世民的重用。长孙无忌官居宰相,还兼任了吏部尚书的官职,掌握了大唐官员任免升迁的权力。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谋反事发了。长孙安业这个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混蛋哥哥。长孙皇后的父亲去世的时候,长孙安业为了独霸遗产,把年幼的弟弟妹妹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赶出家门。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是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的,这件事情让长孙安业和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结下了梁子。

长孙皇后发迹之后,不念旧恶,让李世民起用长孙安业。长孙皇后以德报怨,没想到长孙安业反咬一口谋反。按照律法,谋反是十恶不赦的死罪,李世民想依法斩了长孙安业。李世民要杀长孙安业,长孙无忌的态度是一言不发,就是爱杀不杀的意思。长孙皇后则是跟李世民求情,要求李世民放了长孙安业。最后的结果是李世民听了老婆的话,放过了长孙安业。

长孙安业事件之后,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长孙皇后开始处处给长孙无忌使绊子。据《新唐书》记载,长孙皇后从长孙安业事件之后,就一直要求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皇后的亲哥哥,她为什么要给哥哥的仕途使绊子呢?

笔者推测,是长孙无忌在长孙安业事件中表现,寒了长孙皇后的心。长孙皇后认为,长孙安业再怎么坏,也是自己的亲哥哥。对于自己的亲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见死不救。长孙无忌眼看着亲哥哥死到临头,居然无动于衷,这样的人实在太冷血无情了。一旦让冷血无情的长孙无忌掌握权力,将来的结局就一定会爬得越高摔得越惨。长孙皇后担心长孙无忌将来会给长孙家族带来灾祸,就开始阻止长孙无忌掌权。

李世民在对待长孙无忌的态度上,则与长孙皇后分歧明显。李世民非常欣赏长孙无忌的才能,他认为长孙无忌是能员干吏,大唐百废待兴,急需长孙无忌这样的人才。按照《新唐书》的记载,李世民面对长孙皇后要求弃用长孙无忌的要求,是一口回绝的态度。李世民对长孙皇后说道:“我用的是长孙无忌这个人才,并不是因为他是我的大舅子我才起用他。”

长孙皇后劝李世民弃用长孙无忌没有作用,就使出终极大招,亲自出面逼长孙无忌辞职。长孙无忌面对皇后妹妹的要求,虽然是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也不得不照办。长孙无忌主动申请辞职,李世民知道这是长孙皇后的意思,只好准了长孙无忌的辞职申请。长孙无忌辞职之后,李世民给他安排了一个位高权轻工资多的差事。这个时候的长孙无忌,挂着宰相的虚职,干的是修改法律的差事。

长孙无忌把《武德律》修改成了《贞观律》,这一改就显示出他的才能了。大家都知道,西方古代法典最经典的是《罗马法》,中国古代法典最经典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的基础,就是《贞观律》和《永徽律》,《贞观律》和《永徽律》的制定者,就是长孙无忌,其中《贞观律》就是长孙无忌在被迫辞职期间制定的。

在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长孙无忌虽然制定了震古烁今的《贞观律》,但是他一直位高权轻,原因很简单,就是长孙皇后一直在压制他。长孙皇后到了弥留之际,依然在念念不忘打压长孙无忌。据《新唐书》记载,长孙皇后留下遗言里面,就有要求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的内容。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与她在长孙无忌使用问题上的分歧再次显现。李世民没有遵照长孙皇后的遗嘱弃用长孙无忌,而是给予长孙无忌实权。从这个时候开始,长孙无忌成了大唐宰相之首。到了李世民弥留之际,他依然没有想起长孙皇后的遗嘱,让长孙无忌成了托孤大臣之首。

李世民驾崩之后,长孙无忌成了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权倾朝野,杀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恪,逼死了李世民的堂弟江夏王李道宗等人。长孙无忌杀了一大批不该杀的人,在朝廷处处树敌。长孙无忌的表现,激怒了李治,李治借助废王立武事件,铲除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被杀之后,长孙诠等家族代表人物被杀,没被杀的也是失去了权势,显赫一时的长孙皇后家族就此覆灭。

笔者推测,长孙无忌早年对于亲妹妹长孙皇后给他的仕途使绊子,肯定是有怨言的。到了他身败名裂的时候,肯定是明白了妹妹的良苦用心,只可惜,他明白的实在是太晚了。长孙无忌杀李恪和逼死李道宗的时候,李世民已经作古了。如果李世民泉下有知,他也肯定会后悔没有听长孙皇后的话弃用长孙无忌,他也会为子弟的惨死痛心疾首。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长孙皇后的正确性。如果李世民能在长孙无忌使用问题上与长孙皇后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李世民的子弟就不会惨死,长孙皇后家族也不会覆灭。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啊。

长孙皇后对唐太宗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李世民曾对房玄龄说:“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就是说,李世民认为,长孙皇后对他的影响很大。长孙皇后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贤后。她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在于,她是李世民事业的好伙伴,同时又绝不干政,恪守后宫的本分。

作为李世民事业的好伙伴,体现在四点:

一是斡旋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让李渊最终没有为了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痛下杀手。

二是参与组织发动玄武门政变,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

三是多次劝谏李世民,帮助李世民实现“贞观之治”。四是尽心尽力抚养孩子,解除李世民的后顾之忧。说长孙皇后恪守后宫本分,也体现在四点:

一是长孙皇后虽然参与了帮助李世民夺位,但是她绝不干涉朝政。要发表意见都是用委婉的方式对李世民说,不对前朝指手画脚。当李世民让她一定要参与朝政讨论的时候,她要么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要么沉默以对,就是不开口。

二是她多次劝说李世民不要用他的哥哥长孙无忌当宰相,避免外戚专政。

三是她去世前,劝说李世民不要太重用长孙家族的人,既是避免外戚专政,也是保护长孙家族免遭杀身之祸。

四是她统摄六宫,六宫和平安宁,没有出现各种争宠乱政的事情。这样的皇后,不仅获得后世的高度赞誉,也获得李世民的赞扬和敬重,难怪李世民会说长孙皇后对他影响很大。那么,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究竟有哪些影响呢?

第一,长孙皇后教会了李世民善待功臣,解决了开国痼疾。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有猜忌功臣,诛杀功臣的现象,但是唐朝基本上没有。不但很少杀,而且对开国功臣还很优渥,甚至修了凌烟阁供奉起来,作为旌表。唐朝之所以这样做,与长孙皇后让李世民善待功臣是分不开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世民讨厌魏征经常顶撞他,想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通过换上朝服祝贺的方式,对李世民进行了有效的劝谏。还有,因为有点小过错,李世民就把房玄龄赶回家,还是通过长孙皇后的劝说,李世民重新重用房玄龄。

第二,长孙皇后劝说李世民行仁政纳雅言,树立了明君的形象。李世民是通过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退位而登上皇位的。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起点。但是最后李世民留在历史上的,却是一个明君的形象。甚至连司马光也认为,他篡位是非常正确的。而李世民能够做到这一点,与长孙皇后劝他行仁政纳雅言有莫大关系。李世民是一个度量很大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性情中人的他,经常会干几件事:

一是如果大臣的意见他听起来不顺耳,或者大臣顶撞他,他就会罢黜这个大臣,不管对不对。二是身边的人若是犯了一点错误,有皇帝威权的他,也会动不动就杀人。三是对于自己喜欢的大臣,比如长孙无忌等,他也不考虑影响,就委以高官重任。李世民如果由着自己的性子这样干,他明君的形象必然会大打折扣。而冷静的长孙皇后通过多次劝谏,让李世民克服了爱意气用事的毛病,维护了他明君的形象。

第三,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夫妻情谊,树立了古代帝后的文化名片。中国古代王朝社会是家天下社会,皇帝和皇后之间的感情,是家天下的标杆。《诗经》中的《关雎》一诗,本来是讲青年男女爱情的,就被儒家学者解释为讲帝后之间的感情。可见,帝后之间的真挚感情,有多么重要。但是,中国古代的王朝社会又是一个怪胎,一方面要维护皇帝和皇后的夫妻情谊,另一方面又要给皇帝配备三宫六院。这样,帝后之间,很难有真挚感情。

但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之间的夫妻感情,却是古代帝后关系的文化名片。长孙皇后非常爱李世民,在李世民生病期间,她甚至腰上缠着毒药。只要李世民有不测,她立刻毒死自己,绝不独活于世。而李世民对长孙皇后也情深义重,他一定要重用长孙家族的人,后来看到长孙皇后的遗作,他也多次流泪,就是他深爱长孙皇后的表现。由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关系处得好,也再一次提升了李世民的明君形象。可见,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

长孙家族的荣耀究竟是因长孙皇后还是长孙无忌?

众所周知,某些人长期以来都致力于用曲解史料的方式宣传误导路人,声称长孙家在贞观时代的地位和荣耀与皇后本人并无甚关联,全是国舅长孙无忌牛叉所致。在这些笑话中,俨然长孙无忌才是一国之主,小李不过是他摆在皇位上的一个傀儡罢了。可怜的李世民不仅迫于国舅 *** 不得不重用长孙一族,连宠爱妻儿都不敢随性,甚至长孙皇后之所以后位稳固,都是由于靠上了亲哥哥这颗大树。最近更发明了一个奇谈,拿着新唐书外戚传中截取的四个字“弗缘内宠”作为长孙后无宠,长孙无忌全靠自己功勋卓著才上位的“证据”到处宣扬,但事实果真如此么?

先来看看新唐书列传131《外戚》的开场白到底如何说:

原文和翻译如下:

凡外戚成败,视主德何如。主贤则共其荣,主否则先受其祸。故太宗检贵幸,裁赏赐,贞观时,内里无败家。高、中二宗,柄移艳私,产乱朝廷,武、韦诸族,耄婴颈血,一日同污鈇刃。玄宗初年,法行近亲,里表修敕。天宝夺明,委政妃宗,阶召反虏,遂丧天下。杨氏之诛,噍类不遗,盖数十年之宠,不偿一日之惨,甲第厚赀,无救同坎之悲,宁不哀哉。代、德而降,阉尹参嬖,后宫虽多,无赫赫显门,亦无刀锯大戮。故用福甚者得祸酷,取名少者蒙责轻,理所固然。若乃长孙无忌之功,武平一之识,吴溆之忠,弗缘内宠者,自见别传。

译文:

凡是外戚的成败,要看人主的品德如何。人主贤明外戚就共享荣华,人主不贤外戚就先受灾祸。所以太宗约束贵幸,裁减赏赐,贞观年间,外戚中没有破家的。到高宗、中宗,权柄转移到后妃,祸乱出现於朝廷,武、韦诸族,老耄婴儿的颈血,一天之内同染刀刃。玄宗初年,法制施于近亲,对内对外都能整饬。到天宝年间丧失明智,政事托付给妃子宗族,招致安禄山的反叛,几乎失掉天下。杨氏满门被诛,杀得一个也没留下,以致几十年的恩宠,顶不上一日灭门之惨,大宅第和厚资财,救不了同坎掩埋之悲,怎不可哀啊!代宗、德宗以下,宦官受到宠幸,后宫妃嫔虽多,没有赫赫贵显,也没有遭到大杀戮。所以享福过甚的得祸酷,得名少的受责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於长孙无忌的功绩,武平一的识见,吴溆的忠诚,都不是由於内宠的原因,自另见别传。

可以很明白看出,某些脑残黑们不过是断章取义妄图忽悠人罢了,原文的意思本来是用长孙无忌等三人作为外戚中具备功劳、见识、忠心这些亮点的代表者,说明部分外戚的个人能力与裙带关系无关,所以给他们另外单独列传,这也能扯到皇后得不得宠上去,向来高贵冷艳表示不屑争宠的某些人是有多精分啊~~~

别的不说,先说传说中“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为什么备受唐太宗宠信,就在新唐书的长孙无忌列传里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 “帝以无忌皇后兄,又少相友,眷倚日厚,常出入卧内”。这么简单明晰的文字有点文言常识的人就该明白,长孙无忌上位的关键原因第一就是他是长孙后的哥哥,第二便是他是唐太宗的“发小”,所以某些选择性失明外加歪曲史料的黑还是省省吧,自家再整也整不出料来,只能靠YY黑人过日子是有多苦逼啊~~~

再仔细看就不难发现,新唐书外戚传因为定下了“贞观时,内里无败家”的基调,又用长孙无忌、武平一、吴溆这几人为例,可以说将有可取之处的外戚都给排在《外戚传》之外了,因此旧唐书中,长孙敞、长孙操父子等都赫然列入其中,但在新唐书中,因为这几人多少都有些闪光点,显然和上面开场白主旨不符,就全给扔到了长孙无忌的传记后面了= =

不光是长孙家如此,旧唐书外戚传中窦家等几个也给踢了出去。当然更典型的还有武则天家的武平一,因为自己有见识,所以也给挂了出来,如果按黑那种解读,武平一挂墙头难道说明武则天无宠?这真是一踩踩一片啊,为了黑皇后连武女皇也躺枪了哟!

只要对史料有些了解的,就会发现新旧唐书中关于长孙皇后子女以及长孙皇后家族成员等的传记里“以皇后所出”、“以皇后亲”之类的记载举不胜举,明明白白彰显出长孙家的地位荣耀和长孙皇后有直接关系,而且通常是首要关系。只不过长孙家人才辈出(首当其冲当然是我们的无忌舅舅),虽然有皇后妹妹撑腰,自己多少都有功劳才华,所以导致良性循环,让唐太宗不管于公于私都对他们更加看重,加上长孙家最稳固的后盾长孙皇后远见卓识,这才保证了贞观朝长孙家族作为外戚的辉煌和平安。

补充史料:

《全唐文》

◇ 册高士廉改封申国公文

维贞观某年月日甲子,皇帝若曰:于戏。昔周建五等,汉班六条.经邦之制既宏,载祀之祚惟永。是以樊侯申伯,功成藩翰。乔卿叔节,绩宣刺举。惟尔特进吏部尚书许国公高士廉,识宇宏正,风鉴秀激,地惟姻戚,才称栋干。云雷在运,参霸图于艰难。龟鼎有归,奉王猷于献替。廊庙推重,缙绅伫德。总方牧之寄,胜残播美。综铨衡之职,得人流咏。固已声高多士,功书太常,桐柏作镇,长淮设险,形胜之地,允属勋贤。是用命尔为使持节申州诸军事申州刺史,改封申国公。传之子孙,世为唐辅。往,钦哉。率循典礼,勉固诚节,垂裕来叶,以保黎庶。可不慎欤。

○允长孙无忌逊位诏

昔东汉功臣,莫任机密;西京戚里,或存退让。故能长守富贵,不惧危殆。尚书右仆射齐国公无忌,神识清举,风彩凝映,贤戚之望,朝野所推。比轩禁不虞,衅生虑表,仓卒之闲,厥功以茂。自居枢要,声实俄远。然以椒掖之亲。处权衡之地,深知止足,有戒满盈。收衽之言,情词恳切,宜遂其心,以厉贪竞。可解尚书右仆射,仍进散位开府仪同三司。

○授长孙无忌司空诏

论道台阶,实赖明哲,丹青神化,寄深燮理。自非盐梅是属,栋干有归,则旷职俟能,罔或必备。开府仪同三司齐国公无忌,器宇凝正,风度峻远,才包文武,地兼贤戚。诚著草昧之辰,业预艰难之始,功侔十乱,声高三杰。亮采铨衡,庶僚有序,仪形端右,彝常以穆。自任参鼎司,位班槐路,捴挹之美,形於缙绅;翼赞之规,彰於帷扆。宜崇名器,允副具瞻,可司空。所司具礼,以时册命。

○授长孙无忌太子太师房元龄太子太傅萧瑀太子太保制

明两之重,实固宗祧;辅导之职,莫先师保。是以吕望、召奭,胜芳於有周;叔孙、元成,继美於隆汉。司徒赵国公无忌,器范宏邈,风鉴秀远。材称栋干,地兼姻戚。佐命之功,勒乎钟鼎;论道之誉,穆乎台槐。股肱是属,邦国攸赖。教谕少阳,佥望斯在。司空梁国公元龄,体业忠肃,识具宏通。诚著霸图,功宣鼎业。奉上之节,所怀必尽;益国之事,知无不为。必能厉兹六行,审喻三善。特进宋国公瑀,操行清约,识局贞正。夙受先遇,早升朝右。立身之操,必在於直道;体国之心,无忘於忠义。辅翼储贰,望实攸归。无忌可太子太师,元龄可太子太传,瑀珂太子太保。

《旧唐书·长孙无忌列传》: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

安世子祥,以文德皇后近属,累除刑部尚书,坐与无忌通书见杀。

《旧唐书·高士廉列传》:

时太宗为雍州牧,以士廉是文德皇后之舅,素有才望,甚亲敬之。

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因叙说生平,流涕歔欷而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太宗又命驾将临之,司空玄龄以上饵药石,不宜临丧,抗表切谏,上曰:“朕之此行,岂独为君臣之礼,兼以故旧情深,姻戚义重,卿勿复言也。”

《旧唐书·外戚列传》:

长孙敞,文德顺圣皇后之叔父也。仕隋为左卫郎将。炀帝幸江都,留敞守京城禁苑。及义旗入关,率子弟迎谒于新丰,从平京城,以功除将作少监。出为杞州刺史。贞观初,坐赃免。太宗以后亲,常令内给绢以供私费。

《旧唐书·长孙顺德列传》:

后,顺德监奴,受人馈绢事发,太宗谓近臣曰:“顺德地居外戚,功即元勋,位高爵厚,足称富贵。若能勤览古今,以自鉴诫,弘益我国家者,朕当与之同有府库耳。何乃不遵名节,而贪冒发闻乎!”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

无忌从父敞,字休明......贞观初,坐受赇免。太宗以后属,岁私给禀,偿其费。

长孙皇后究竟因何而死,为何她死后唐太宗会痛哭不已?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之一,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子,如果没有她,可能贞观之治就不会出现,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皇后楷模,却英年早逝。

那长孙皇后是怎么死的呢?长孙皇后,出生于601年,死于636年,她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自幼聪明伶俐,在贞观八年的夏天,天气炎热,于是长孙皇后跟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避暑,不幸的是,在途中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虽然服用了很多草药,但病情却并未缓解。

这时,太子李承干向母亲提意,通过赦免囚徙来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却遭到长孙皇后的拒绝。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大赦是国家大事,怎能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乱了章法?”众人听了都感动的落下了眼泪。

后来,太子因为不敢直接告诉李世民,所以就将此事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也是感动得落泪。

就这样,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在她临死之前,曾万分嘱托唐太宗要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长孙皇后品性贤淑,行为无私,赢得了唐太宗以及朝廷上下人的敬仰与尊敬,并且给后世树立了贤妻良母的典范形象!

隋唐往事:李世民与长孙氏新婚后发生的怪事,我一看就觉得不对劲

得天下者,得异象。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一旦得了天下,就会有笔杆子替他们编撰一些奇人异事,来证明他是真龙天子,是天命所归。比如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就有人替他编撰了“二龙之符”。二龙之符的典故,被《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笔者在前几天的贴文里面解读了李世民出生时的二龙之符,今天再写一篇贴文,讲一讲正史《新唐书》记载的李世民的老婆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奇人异事。

李世民剧照长孙氏简介,感谢原作者

李世民的老婆长孙观音婢,出生在关陇贵族集团长孙家族,他的爸爸长孙晟是隋朝名将。长孙观音婢的伯父长孙炽牵线搭桥,让长孙晟把女儿许配给了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长孙观音婢成为李世民未婚妻的时候,年纪还很小。长孙观音婢和李世民订婚之后不久,他的爸爸长孙晟就去世了。长孙晟的无赖儿子长孙安业独霸父亲的遗产,把年幼的长孙无忌和长孙观音婢赶到了舅舅高士廉家里。高士廉对无家可归的长孙无忌和长孙观音婢视若己出,长孙兄妹在舅舅的抚养之下长大成人。

长孙观音婢和李世民有婚约在先,长孙观音婢13岁那一年,高士廉出了一笔嫁妆钱,把他的外甥女长孙观音婢嫁给了李世民。由于长孙观音婢是在舅舅高士廉家里出嫁的,所以她在完婚之后,经常回舅舅家。长孙观音婢归宁舅舅高士廉家,结果她的舅妈发现了一件怪事。这件怪事,按照《新旧两唐书.文德皇后传》的记载就是“隋大业中,常归宁于永兴里,后舅高士廉媵张氏,于后所宿舍外见大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

长孙皇后剧照,感谢原作者

长孙观音婢去舅舅家做客,结果高士廉的小老婆发现他家门外有一匹二丈高的马站在门外。这件事情,发生在隋朝的时候,根据《历代度衡量简表》的数据,隋朝的一丈等于10尺,一尺等于现在的29.5厘米。二丈就是20尺,20×29.5=590。把这个数据换算一下,也就是说高士廉小老婆看到的那匹马有5.9米高。当初我读《新唐书.后妃传》,一看这个故事,就觉得不对劲。原因很简单,世界上的马匹,一般不会超过2米高,高度能达到5.9米动物,那是长颈鹿,不是马!

高士廉听见小老婆说了外甥女归宁时的怪事,心里面是忐忑不安,他不知道是福是祸,就卜了一卦。这一卦的结果,被记载在《新旧两唐书.文德皇后传》,原文是“女处尊位,履中而居顺,后妃象也!”

高士廉剧照,感谢原作者

这种事情,在隋朝的时候,肯定没人敢说出来。原因很简单,说李世民的老婆长孙氏有后妃像,就等于说李世民有帝王之相。当时的隋炀帝,正在为“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的谶语弄得头疼呢。杨广满世界找寻那个可能威胁他皇帝宝座的李姓之人,如果高士廉家里的人敢把这件事说出来,李世民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会被表叔杨广给咔嚓了。

高士廉说出长孙氏归宁现大马之事时,在我看来,只能在唐朝开国之后才敢说出来。高士廉说出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一种可能是在武德年间为了撺掇李世民谋反而说出来的。据《资治通鉴》和《新旧两唐书》记载,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实在是下不了决心。李世民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征求舅舅高士廉的意见。高士廉是一直在积极鼓动李世民谋反的,笔者推测,高士廉极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编造长孙氏有“后妃相”的故事,让李世民认为自己有天命,从而下定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决心。

杨广剧照,感谢原作者

这个故事传出来的第二种可能,就是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大家都知道长孙氏简介,李世民的皇帝宝座,是弑兄诛弟,逼父让位得来的。李世民的皇帝宝座来的不正当,他为了让自己的帝位来源显得更正当,就必须编造故事,来证明他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高士廉是李世民尊敬的舅舅,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他是李世民非常倚重的智囊。高士廉为了让李世民的政权来源显得更合法,就指使小妾编造了长孙氏归宁现大马的故事,并且在朝野之间广泛宣传。

李世民雕像,感谢原作者

长孙氏归宁现大马的事情,说怪也怪,说平常也平常。历朝历代的皇帝和皇后,在穿上了龙袍戴上了凤冠之后,都会编造一些类似的故事,以此来证明他的皇帝宝座和皇后的地位是天命所归的。在我看来,无论是李世民的二龙之符,还是长孙皇后归宁现大马。这些都是李世民的笔杆子为了显示李世民的帝王是天命所归而编造的祥瑞,这种事情,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6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