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灌夫简介

说历史 2023-06-09 05:39:12

灌夫简介

灌夫,字仲孺,在汉景帝、武帝时期担任太仆、丞相等职。

七国之乱时,灌夫平定有功,被封为中郎将和代国国相等职位。汉武帝继位初期,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后来,灌夫醉酒殴打窦太后的兄弟窦甫,汉武帝为保住他将其调为燕国宰相。几年后,灌夫又因为犯事,赋闲在家。公元前131年,田蚡大婚设宴,灌夫因为对田蚡出言不逊,被逮捕下狱并将被判处死刑。为此,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田蚡的姐姐王太后知晓后,给汉武帝施压,使灌夫全族被诛杀。

灌夫一生虽然勇猛,且多立军功。但他酒醉就喜欢凌辱皇亲国戚,为此得罪不少权贵,最终造成他全族被灭。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灌夫简介

汉武帝为什么要灭忠臣窦婴九族?

主要原因是灭外戚,集威权!

1、窦氏家族是汉代初期继吕氏灭亡之后崛起的第二个外戚勋贵,枝系繁茂,权力庞大,甚至直接决定着帝位的兴废。

2、武帝欲成帝王之业,必须先集权,窦婴作为窦太后之后的外戚家族的代表,位高权重,有着可以左右朝堂的影响力,威胁到汉武帝的帝位与集权,灌夫案、假诏案只是杀死窦婴的两根稻草,且余威之下秒灭阿娇与王氏之族类。

3、窦婴被杀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他是皇太后窦漪房的侄子,当初窦太后想立自己的小儿子梁王为皇帝,汉武帝做了皇帝之后,无法拿自己奶奶出气,窦婴就成了替死鬼;

第二,窦婴和灌夫关系好,而灌夫又得罪了王太后的弟弟田玢,田玢是汉武帝的舅舅,王皇后嫁给汉景帝是二婚,也有帮母后树立威风的一面;

第三,从吕后专政吸取教训,汉武帝同样可以遏制外戚弄权,别看王皇后是刘彻亲妈,就是杀鸡给猴看的道理,杀窦婴也是在警告田玢。包括汉武帝后来逼死卫子夫,杀死钩戈夫人也是这个道理。

4、而且据说历史上的汉武帝并没有诛灭窦婴九族,只是杀了窦婴一人而已。窦婴死于公元前131年。

扩展资料:

窦婴

窦婴(?—公元前131年),西汉大臣,字王孙,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wèi jī hóu】。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但由于王太后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但尚书很快就发现窦婴所受遗诏在宫中并无副本,于是以“伪造诏书罪”弹劾窦婴。元光四年初,窦婴被处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窦婴

《汉书》简介

《汉书》汉·班固 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此书继《史记》之后又一重要史书。

全书记述上起西汉的汉高祖,下至新朝的王莽,共230年的历史故事。

本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目录

【纪】

汉书卷一 上 高帝纪 第一上(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一 下 高帝纪 第一下(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二 惠帝纪 第二(汉惠帝刘盈)

汉书卷三 高后纪 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

汉书卷四 文帝纪 第四(汉文帝刘恒)

汉书卷五 景帝纪 第五(汉景帝刘启)

汉书卷六 武帝纪 第六(汉武帝刘彻)

汉书卷七 昭帝纪 第七(汉昭帝刘弗陵)

汉书卷八 宣帝纪 第八(汉宣帝刘询)

汉书卷九 元帝纪 第九(汉元帝刘奭)

汉书卷十 成帝纪 第十(汉成帝刘骜)

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 第十一(汉哀帝刘欣)

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 第十二(汉平帝刘衎)

【表】

汉书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 第一(刘氏以外诸侯王)

汉书卷十四 诸侯王表 第二(刘氏诸侯王)

汉书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

汉书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

汉书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第四

汉书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

汉书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 第六

汉书卷十九 上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上

汉书卷十九 下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下

汉书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

【志】

汉书卷二十一 上 律历志 第一上( 邓平的“太初历”)

汉书卷二十一 下 律历志 第一下(刘歆的“三统历”)

汉书卷二十二 礼乐志 第二

汉书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

汉书卷二十四 上 食货志 第四上

汉书卷二十四 下 食货志 第四下

汉书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

汉书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

汉书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

汉书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

汉书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

汉书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

汉书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

汉书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

汉书卷二十九 沟洫志 第九

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 第十(根据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写成)

【传】

汉书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 第一(陈胜,项籍)

汉书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 第二(张耳,陈余)

汉书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第三(魏豹,田儋,韩王信)

汉书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 第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

汉书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 第五(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吴王刘濞)

汉书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 第六(楚元王刘交,刘向,刘歆)

汉书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 第七(季布,栾布,田叔)

汉书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 第八(刘肥,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

汉书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 第九(萧何,曹参)

汉书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 第十(张良,陈平,王陵,周勃)

汉书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第十一(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

汉书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 第十二(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

汉书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 第十三(陆贾,朱建,刘敬,叔孙通)

汉书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第十四(淮南厉王刘长,衡山王刘赐,济北贞王刘勃)

汉书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 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

汉书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 第十六(石奋,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

汉书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 第十七(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

汉书卷四十八 贾谊传 第十八(贾谊)

汉书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 第十九(袁盎,晁错)

汉书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 第二十(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

汉书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 第二十一(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

汉书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 第二十二(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

汉书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 第二十三(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鲁共王刘馀冯奉世简介,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汉书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 第二十四(李广,苏建 )

汉书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 第二十五(卫青,霍去病)

汉书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第二十六(董仲舒)

汉书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上(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下(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第二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

汉书卷五十九 张汤传 第二十九(张汤)

汉书卷六十 杜周传 第三十(杜周)

汉书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第三十一(张骞,李广利)

汉书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司马迁)

汉书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 第三十三(戻太子刘据)

汉书卷六十四 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第三十四上(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

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 第三十五(东方朔) 汉书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第三十六(公孙贺,刘屈牦,田千秋,王?,杨敞,蔡义,陈万年,郑弘)

汉书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 第三十七(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

汉书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 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

汉书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 第三十九(赵充国,辛庆忌)

汉书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 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郑吉,甘延寿,陈汤,段会宗)

汉书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 第四十一(隽不疑,疏广,于定国,薛广德,平当,彭宣)

汉书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 第四十二(王吉冯奉世简介,贡禹,龚胜,龚舍,鲍宣)

汉书卷七十三 韦贤传 第四十三(韦贤)

汉书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 第四十四(魏相,丙吉)

汉书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

汉书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 第四十六(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张敞,王尊,王章)

汉书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第四十七(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

汉书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 第四十八(萧望之)

汉书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 第四十九(冯奉世)

汉书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 第五十(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定陶共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

汉书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 第五十一(匡衡,张禹,孔光,马宫)

汉书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 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

汉书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 第五十三(薛宣,朱博)

汉书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 第五十四(翟方进)

汉书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 第五十五(谷永,杜邺)

汉书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 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师丹)

汉书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上(扬雄)

汉书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下(扬雄)

汉书卷八十八 儒林传 第五十八

汉书卷八十九 循吏传 第五十九

汉书卷九十 酷吏传 第六十

汉书卷九十一 货殖传 第六十一

汉书卷九十二 游侠传 第六十二

汉书卷九十三 佞幸传 第六十三

汉书卷九十四 上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上(匈奴)

汉书卷九十四 下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下(匈奴)

汉书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第六十五(南越,卫氏朝鲜)

汉书卷九十六 上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上(西域)

汉书卷九十六 下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下(西域)

汉书卷九十七 上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上(外戚)

汉书卷九十七 下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下(外戚)

汉书卷九十八 元后传 第六十八(王政君)

汉书卷九十九 上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上(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中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中(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下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下(王莽)

汉书卷一百 上 叙传 第七十上(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汉书卷一百 下 叙传 第七十下(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纪】

汉书卷一 上 高帝纪 第一上(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一 下 高帝纪 第一下(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二 惠帝纪 第二(汉惠帝刘盈)

汉书卷三 高后纪 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

汉书卷四 文帝纪 第四(汉文帝刘恒)

汉书卷五 景帝纪 第五(汉景帝刘启)

汉书卷六 武帝纪 第六(汉武帝刘彻)

汉书卷七 昭帝纪 第七(汉昭帝刘弗陵)

汉书卷八 宣帝纪 第八(汉宣帝刘询)

汉书卷九 元帝纪 第九(汉元帝刘奭)

汉书卷十 成帝纪 第十(汉成帝刘骜)

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 第十一(汉哀帝刘欣)

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 第十二(汉平帝刘衎)

项羽麾下的五大将及简介

项羽麾下的五大将分别是: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虞子期。

1、龙且秦末名将。生卒年不详,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破齐、赵,而且想要击楚,派龙且往击之。韩信与龙且大战,诈败,引龙且中水淹之计,终被汉骑将灌婴斩杀。

2、英布今安徽六安县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初属项羽,为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3、钟离昧,汉朐县伊芦乡(今江苏省连云港市项羽灌云县伊芦乡)人。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素与韩信交情不错。

4、季布: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多次击败刘邦军队。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

5、虞子期: 与虞姬兄妹关系,被判定为虚构人物,在史书中没有其记录。

扩展资料:

楚汉之争持续了三年,最终以项羽乌江自刎结束,据说项羽死后他的尸身被五个人拆分了,不过项羽麾下还有五名大将,他们下场也不好,只有一位得了善终。

其实不仅仅虞子期是虚构的,连项羽麾下五大将也是虚构的,历史上从没人给项羽麾下的将领搞过排名,这是清朝小说家蔡东藩编出来的,他撰写的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给项羽麾下五位将军弄了个排名。

不过后人了解历史,往往喜欢看小说,而不喜欢看正史,所以项羽麾下的五位大将在后人心中还是很有市场的,大家都觉得项羽麾下应该有这五位大将,才能符合他的身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项羽帐下五大将

史记 司马迁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的工作后,就开始了继承《春秋》的著作事业,即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这年司马迁是四十二岁。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得了罪,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他终于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乙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到了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在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中说:“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可见《史记》一书这时已基本完成了。从此以后,他的事迹就不可考,大概卒于武帝末年。他的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自觉地继承孔子的事业,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但他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他还同时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别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班彪、班固父子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这正说明了司马迁的思想比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站得更高,而为一些封建正统文人所无法理解。我们今天正是从这些封建正统文人的指责中,看到了司马迁进步思想的重要方面。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报任安书说明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本书卷一百四《田叔列传》中附有褚先生补记的《任安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本文原载《汉书·司马迁传》,后又收入《文选》,两书文字略有出入。这里以《汉书》所载为底本,以《文选》参校。

【译文】

太史公、像牛马一般的仆役、司马迁再拜说:
少卿足下:前时,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虽然才能庸劣,也曾从旁听说过有德之人留传下来的风尚。只是自己以为身体残缺处于污秽耻辱的境地,行动就要受指责,想做有益之事反而招来损害,因此只能独自愁闷,没有谁可以去诉说。谚语说:“为谁去做事?谁来听从你!”锺子期死后,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为什么呢?士人要为他的知己效力,女子要为喜爱她的人梳妆美容。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自己怀有的才能像随侯珠及卞和玉那样宝贵,品行像许由和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再以此为荣,恰恰只能被人耻笑而自取污辱罢了。您的信本应早日回复,正赶上随从皇上东巡归来,又忙于一些琐事,与您见面的机会较少,匆匆忙忙没有半点空闲,能够尽情陈述自己的心意。如今您遭到无法预料之罪,再过一个月,逼近冬末,我又迫于跟随皇上到雍地去,恐怕突然之间就会发生不可避免的事,那样我最终也就不可能向您抒发我的愤懑之情了,那么您的魂魄也会抱恨无穷的。请允许我把浅陋的意见略加陈述,时隔很久没有回信,望您不要责怪。
我听说,修身是智慧的集中体现;爱人和助人是仁的发端;要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是义的标志;有耻辱之心是勇敢的先决条件;树立名誉是行为的最终目标。士人有了这五个方面,然后才可以立身于世并进入君子的行列。所以祸没有比贪欲私利更惨的,悲没有比刺伤心灵更痛苦的,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的,耻辱没有比宫刑更大的。受刑之后得到余生的人,无法和别人相比,并非一代如此,由来已久了。从前卫灵公和宦官雍渠同乘一辆车,孔子见到后就到陈国去了;商鞅依靠宦官景监的引见得到重用,赵良感到寒心;赵谈陪文帝乘车,袁丝脸色都变了。自古以来就以宦官为耻辱。那些才能平庸的人,事情只要涉及到宦官,就没有不感到丧气的,何况是那些志气昂扬的人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才,可怎么能让一个受了宫刑的人来举荐天下的豪杰呢!我仰仗先人留下的事业,才能在皇帝左右为官达二十多年。所以常自思自想,往高处说,不能尽心报效诚信,也没有因出奇的谋略和特殊的能力受到赞誉,取得贤君的信任;其次又不能为皇帝拾取遗漏弥补缺陷,也不能招纳举荐贤能之人,并让山野中的隐士显露才能;对外又不能参加军队,攻城野战,有斩杀敌将夺取敌人军旗的功劳;往低处说,不能以日积月累的辛劳,取得高官厚禄,使亲族朋友都感到荣耀。这四者没有一件如愿以偿,只好勉强求合以博得皇上的喜欢,不会有特别表现,我的情况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来了。从前我也曾置身下大夫的行列,在外朝陪着别人发表些微不足道的意见,没有借这个时机根据朝廷法度竭尽自己的才思,如今已经身体残缺成了从事扫除的差役,处在卑贱的地位,还想要昂首杨眉,评论是非,那不是轻慢朝廷羞辱当今的士人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况且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不容易说清的。我年少时以不受约束的高才自负,长大后没有得到乡里的赞誉,幸而皇上由于我父亲的缘故,使我能够贡献浅薄的才能,出入于宫禁之中。我以为戴着盆还怎么能去望天呢,所以断绝了与朋友的交往,忘记了家庭的事情,日夜都想竭尽自己并不很高的能力,专心致志尽力于职守,以便能够讨好皇上,然而事情竟会大错特错,而不是所想象的那样。我和李陵都在宫廷内做官,平时并没有什么交情,彼此志趣不同,不曾在一起喝过一杯酒,在一起尽情交欢。然而我观察他的为人,是能自守节操的奇士,侍奉双亲讲孝道,和士人交往重诚信,在钱财面前廉洁,收取和给予都以义为准则,对有差别的事肯于退让,对人谦恭,甘居人后,时常想奋不顾身为国家的急难而牺牲自己,从他平素的言行表现来看,我认为他有国士的风度。作为臣子虽经历万般危险也不为自己的生命考虑,只想到解救公家之危难,这已是很出奇了。如今所做的事稍有不当,那些只顾保全自己和妻儿的大臣,接着就把他的失误尽情夸大,我确实内心里感到痛苦。
况且李陵率领步兵不满五千,深入战场踏上匈奴的住地,在虎口中投下诱饵,对强悍的匈奴勇敢地挑战,迎着亿万敌军与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所杀的敌人超过了自己的军队的人数,敌人顾不上救援死伤士兵,匈奴的君王都震惊恐怖,于是才把左右贤王的兵马全都调来,发动会拉弓射箭的人,全国的军队共同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用光了,路走绝了,救兵不到,士兵死伤的堆积如山,然而李陵一喊慰劳军队,士兵没有不奋起的,个个涕泪横流,满脸是血,吞下眼泪,再拉开空弓,冒着刀箭,向北争着和敌人拼死。李陵还没有覆没的时候,曾有使者来报告战况,汉朝的公卿王侯都举杯向皇上祝贺。过了几天,李陵兵败的奏章知道后,皇上为此吃饭不香,上朝不乐,大臣忧虑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私下没有考虑自己的卑贱,看到皇上的悲戚哀伤,真心想献上自己的恳切忠诚,认为李陵平时与军官们在一起,甘美的食物自己不吃,分东西自己少要,能使人们拼死为他效力,虽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李陵虽然兵败陷身匈奴,看他的心意,将要等到合适的时机报效汉朝。事情已经无可奈何,他消灭了那么多敌军,这战功也足能显示给天下了。我心中想陈述这个看法但没有机会,恰好皇上召见问话,我就按这个意思阐述李陵的战功,想用这番话宽慰皇上的心胸,堵塞怨恨李陵的人所说的坏话;没能完全说明,皇上不理解,认为我是有意中伤贰师将军李广利,并为李陵游说,于是就把我交付法庭,诚恳的忠心终于不能自己一一陈述。因此被定为欺骗皇上之罪,最后皇上同意狱吏的判决。我家中贫穷,财物不够用来赎罪,朋友没人相救,皇上左右的近臣,也没有谁向皇帝说句话,自身并非木石,却要与法吏在一起,被囚禁在监狱之中,谁是可以听我诉说的人呢!这正是少卿亲眼所见,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这样吗?李陵既已投降匈奴,败坏了他家的名声,而我又受刑住进蚕室,更加被天下人嘲笑,悲痛啊悲痛啊!事情是不容易一一地讲给俗人听的。
我的先辈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可以得到皇上赐给的剖符和丹书铁券,掌管史籍和天文历法,类似于占卜祭祀之官,本来就是给皇上戏耍的,像畜养倡优一样,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职业。如果我依法被处死,也就像九牛失去一根毛,同死个蝼蛄或蚂蚁有什么两样?世人也不会把我和那些死于气节的人相提并论,只不过认为你智虑穷尽,罪恶已极,不能自己赎免,终于走上死路罢了。为什么呢?就是平日自己的工作和职业造成的。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辱,其次是不让别人用文辞和教令来羞辱,再次是身体被捆绑受辱,再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带索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头发、颈戴铁圈受辱,再次是毁伤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受辱到顶点了。古书上说:“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这就是说士大夫在气节方面不能不进行磨砺。猛虎在深山里,百兽都震惊恐惧,等它到了陷阱或兽笼里,就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由于长期用威力制约,逐渐取得的结果。因此,即使有个在地上划出的监牢,士人也绝对不能进去;有个用木头削成的狱吏审判你,也不能去质对。受刑之前就决计自杀,这才是鲜明的态度。如今捆绑手脚,戴上枷索,暴露肌肤,受到鞭打,囚禁在监狱之中。在这时候,看到狱吏就要叩头触地,看到狱吏就吓得不敢出气。为什么呢?这是长期用威力制约造成的情势。等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说不受辱的人,不过是所谓的厚脸皮罢了,还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呢!况且西伯(周文王)是诸侯之长,曾被拘禁在牖(yǒu,有)里;李斯是丞相,也受遍了五种刑罚;韩信已是诸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已南面称王,结果都下狱定罪;绛侯周勃诛杀了吕氏家族,权力超过了春秋时的五霸,后来也被囚禁在待罪之室;魏其(jī,基)侯是大将军,最后也穿上了囚衣,戴上了刑具;季布做了朱家的家奴;灌夫被关押在居室受辱。这些人都已身居王侯将相,名声传到了邻国,等犯了罪受到法令制裁,不能下决心自杀,在监狱里,古今都一样,他怎能不受辱呢!从这些情况来说,勇敢和怯懦,是权力地位不同造成的;坚强和软弱,是由所处的形势决定的。这是很清楚的,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况且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早点自杀,就已经逐渐衰颓了;到了鞭打受刑的时候,才能到以自杀殉节,那不是太晚了吗?古人所以要慎重对待对士大夫的用刑,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如今我不幸,早年丧失父母,没有兄弟相亲,孤独一人在世,少卿您看我对妻儿们该如何呢?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奴隶婢妾还能去自杀,何况我这种处于不得已境地的人呢!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也在所不辞,是以心中还有末了之事为恨,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世为耻呀!
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至于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砍断双脚,终于不可能被任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舒散他们的愤慨,想让文章流传后世以表现自己的志向。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确实是想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况且在背着恶名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处在被鄙视的地位会招来更多的诽谤。我由于发表议论遭受了这场灾祸,深为家乡的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即使再经历一百代,耻辱只会越来越深啊!因此,愁肠每天都反复回转,在家里就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没有不汗流浃背沾湿衣裳的。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还怎能自行隐退,藏身到深山岩穴之中呢?所以只得暂且随世俗浮沉,在时势中周旋,以此来抒发内心的狂乱迷惑。如今少卿却教诲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现在即使想粉饰自己,用美妙的言辞宽慰自己,对俗人毫无用处,也不会被信任,只是自讨羞辱罢了。总之,到了死的那天,然后是非才能论定。信中不能把意思写尽,只能简略陈述浅陋之见。特此再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