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和氏璧的价值到底有多大,这玉真的能价值十五座城池吗

众妙之门 2023-06-24 23:17:01

和氏璧的价值到底有多大,这玉真的能价值十五座城池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和氏璧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玉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如同宝石对西方人的意义一样,中国人用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红山玉器和良渚玉器,红山玉猪龙更是被看作我国"龙"文化的起源之一。

良渚的玉琮十分精美,其玉器加工艺术也让人惊叹不已。从史前时期就盛行的玉文化,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直到今天,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战国时期,有一块非常著名的玉器——和氏璧,当时的人都想一睹其风采,甚至暗流涌动的向要争夺。辗转于诸侯之手,秦王甚至表示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交换。

玉石

和氏璧的发现者是楚国人卞和。据记载,楚人卞和(和氏)偶然有一天看见有凤凰栖落在荆山的青石板上,古人有句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所以,他认为山上一定有宝物,经过仔细寻找,终于发现了一块璞玉。卞和觉得应该将宝玉献给君王,以表达自己的忠贞,于是便带着还未剖开的璞玉来到王宫,并将它献给楚厉王,厉王让宫里的玉公检查后一番后,得到的答案是这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和氏在戏弄他,便生气地让人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去世之后,武王继位,和氏又去献玉,这一次还是被认定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氏因此又失去了另一条腿。

卞和只得带着不被人认可的宝石回到楚山,伤心不已的他大哭了三天三夜,当时武王已经去世了,在位的是文王。文王得知消息后,便派人前去询问他:很多人都被砍了双脚,他们都没有向你这般哭泣,你这是为何?卞和说:被罚砍掉双脚并不是我伤心的原因,而是因为明明是一块美玉却被人当作是普通的石头,我向君王献宝石本是表达自己的忠贞反而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明明无罪却要受到刑罚。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于是,文王便命人剖开了这块璞玉,里面果真包裹着一块异常精美的玉石,文王为了奖励卞和的忠诚,便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并将它当作是楚国的宝物珍藏起来。

想象中的和氏璧

据《战国策》记载,和氏璧在楚国传承了400多年,一直被当作是楚国的国宝。楚威王时期,为了嘉奖有功之臣,便将和氏璧赐给了当时的相国昭阳。

得到这块宝玉后,令尹昭阳十分高兴,便在宴会之时,将和氏璧取出供人观看,结果发生了混乱,有人趁机将和氏璧盗走,和氏璧不翼而飞。此时还涉及到战国时期的一位名人,即张仪。事后,有人污蔑张仪便是那位偷盗和氏璧的人,张仪受到了严刑拷打,但他拒不承认,昭阳只好放了他,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并为此向楚国实施报复。此后和氏璧不知怎的,到了赵国君主惠文王手中。

张仪剧照

和氏璧在赵惠文王手 中的消息传开后,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便派人去赵国,想要说服赵惠文王,将和氏璧给他,并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的条件,又要求赵惠文王派人将和氏璧带到秦国去进行交换。

秦国的实力远胜赵国,赵惠文王虽然不想就此将和氏璧让给他人,但是由于国家力量弱小,他也不敢拒绝秦王的要求,所以便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正在大家都没有办法的时候,有人推荐了蔺相如。虽然不蔺相如到底行不行,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于是便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最终凭借自己的机智,成功将和氏璧"完璧归赵"。而蔺相如抓住的就是秦王对和氏璧的看重,才得以成功脱身。

完璧归赵

和氏璧作为玉石,为何能成楚国国宝,而后又引得秦赵两国的争夺。首先在于和氏璧本身十分精美,是一块难得的宝玉。据记载,和氏璧在黑夜里可以自然的发光,所以又名"夜光之璧"。并且玉质冬暖夏凉,还可以驱逐蝇蚋。"百步之内,蝇蚋不入"。这是其他玉所没有的,既美观又实用,还带有一股神秘感,所以自然被人所看重。此外,本文开头也讲到,中国人素来喜爱玉石,同时玉石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人们将其当作是祭祀神灵和先祖的礼器,同时还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和氏璧能够被人当作是无价之宝。

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雕刻成传国玉玺

至于和氏璧是不是能够价值十五座城池,想来应该是并行的,在精美贵重,也无法与十五座城池相比,秦王之所以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不过就是依仗秦国的实力,想要以此威逼赵惠文王放弃。十五座城池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参考资料

《战国策》

《中国通史》

它是价值连城的传国之宝,亦是十二月的生辰之石

“和氏璧”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块玉,卞和献玉三次,矢志不悔;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相诱,蔺相如危难 *** ,完璧归赵;始皇一统天下后,将 “和氏璧”琢成“受命玺”,历朝历代世世相传……

如此珍奇异宝,它究竟是一块什么玉呢?虽然这已经是千古谜题,但据专家考证推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即是绿松石所制。

颇受宠爱的绿松石和我们家乡当涂息息相关,以湖北和安徽的绿松石为上乘。

其中安徽的绿松石,出自当涂县银塘镇超山村以及马鞍山市花山区霍里镇笔架山等地。

它色泽艳丽丰富,具有光泽,有蓝绿、海蓝、天蓝、黄绿等。

尤其这里所产的绿松石还有独特的柱状形态,其晶簇状原矿柱体极为珍稀,令人不禁感叹怎样山明水秀之地才会产出如此珍宝。

在玉石市场,相比于因资源过于丰富,名气大于价值的蓝田玉相比,绿松石市场是一路领涨,究其缘由,最根本的还是——“物以稀为贵”。

绿松石本身开采难度大,再加上近几年国内的绿松石矿山接连关闭停产,资源已日渐减少。

如今,收藏价值的直线攀升更是让它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文玩玉石。

看来,如今盘玩或佩戴质地优良的原矿精雕细琢的绿松石饰品的人,真是有品位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氏璧(2)绿松石(1)原矿(1)

和氏璧的资料

  和氏璧
  【和氏璧】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6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