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完颜陈和尚是什么人金朝的最后的英雄将领

众妙之门 2023-06-24 23:00:50

完颜陈和尚是什么人金朝的最后的英雄将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完颜陈和尚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我国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替与岁月的变迁可谓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而每当一个朝代走向覆灭的那一刻,都会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所谱写的一道道传奇佳话,也将为后世之人所铭记。这其中,就包括小编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一位英雄人物。此人是金政权末代的著名猛将之一,曾经以百人的军队打败了蒙古八千铁骑,并将其首领成功斩杀。然而,这名英雄人物的结局却使得无数人为之感到惋惜,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了解那段混乱历史时期的亲们想必都清楚。随着金哀宗的继位,金国可谓是已经被推到了时代的悬崖边缘。此时的金国,不仅要面对来自于北方蒙古大军的侵略,同时也要时刻防备西夏以及宋王朝的侵扰。所以,当时的金国在战略局势上不仅十分危急,且几有覆巢之患。而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哀宗皇帝集结了一大批忠义之士,组成了一个名为“忠孝军”的精英军队。

虽说从人数上来看,这支忠孝军只有区区不到两万人的兵力。但由于军队士兵的组成,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被蒙古铁骑俘虏后,又成功逃脱的诸如羌族、回纥等民族的士兵,同样也有深受蒙古铁骑欺压的汉民。总归一句话,忠孝军中绝大部分的士兵,都与蒙古帝国有着切齿之仇。所以,在抗击蒙古铁骑的战役中,忠孝军往往都会冲在最前线,奋勇杀敌,对金国的士气也有一定的鼓舞作用。

而至于这支英勇军队的主帅,则是金国末代著名的将领完颜陈和尚。如果从血缘宗亲的角度上来看,他的父亲完颜乞哥也算是皇族的成员。只不过后来蒙古军队与南宋大军联手攻打金国的时候,完颜乞哥于阶州保卫战中殉国。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完颜陈和尚也始终怀着一颗赤胆忠心。据史料记载,他曾与兄长二人一并蒙古人俘获,在斩杀了其看守士兵之后,成功逃脱回国的他自然受到了皇帝的大力褒奖,这也就是为何哀宗皇帝会令他担任忠孝军主帅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正大四年,哀宗皇帝不遗余力的将忠孝军装备成了整个金国最为精锐的部队,与此同时,在完颜陈和尚的训练之下,忠孝军的整体战斗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其威力也不容小觑。就这样,在次年的大昌原战役中,完颜陈和尚不仅率领忠孝军击败了蒙古铁骑,取得了近二十年来金国与蒙古国之间最大的胜利,同时他还曾凭借四百人的精锐部队,勇猛地冲进蒙古八千余铁骑的军阵中,并成功将其击败。要知道,当时蒙古铁骑的主帅可是被成吉思汗誉为麾下四骏之一的赤老温。

所以,经此一役之后,忠孝军的名声一时大燥,而身为主帅的完颜陈和尚在朝廷和军中的威望也迅速获得了提升。毫不夸张的讲,正是因为他和忠孝军的存在,才使得金国能够在最后一刻仍旧能够与蒙古铁骑相周旋。

但毕竟此时的金国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在之后三峰山一战中,受拖雷计谋的影响,蒙古大军最终以少量的兵力,击溃了金国的主力军队。而在哀宗皇帝从都城汴京朝蔡州逃亡的路上,又遭受到了宋军的伏击。万般俱灭之下,哀宗皇帝最终还是选择了以自缢的方式殉国。至此,金国便成为了历史夜空中的一颗明星,江山气数也就算彻底尽了。

然而,就在各城池望风归降的时候,完颜陈和尚却带领着几百残兵,继续在钧州城进行着抵抗活动。但此时的他已经到了弹尽粮绝,回天乏术的阶段。最终,蒙古军强烈的攻势下,钧州城迅速沦陷,而他也被蒙古军队所俘虏。

最开始的时候,蒙古将帅对完颜陈和尚还是十分欣赏的,但苦于屡次劝降归顺无果后,蒙古军的主帅便只得下令以严刑峻法对他进行逼迫和威胁。就这样,在尖刀利斧的摧残下,完颜陈和尚的双腿不仅被砍断,就连五官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残害。但尽管如此,直到临死前的最后一刻,完颜陈和尚的骂声仍旧不绝于口,誓死不降,终年四十一岁。

后来,出于对完颜陈和尚的敬重,蒙古主帅便亲自为了举行了祭奠仪式。当杯中酒水洒落在地上的那一刻,不知英雄的魂魄,是否已经顺利的飘荡回故土了呢?

金朝有没有抗蒙的民族英雄

金朝抗蒙将领王晦事迹考略------兼对“忠义”及对金朝抗击蒙古的一些评价
lihaonan
哀王旦
[金]史肃
八月风高胡马壮,胡儿弯弓向南望。铁门不守犯孤城,失我堂堂仁勇将。
将军之起本儒臣,纬武经文才过人。墨磨盾鼻扫千字,箭射戟牙惊六军。
忆昔同时初上疏,明日东华听宣谕。我从金毂东巡逻,公总干戈练征戍。
三月和兵好始修,胡兵一夜袭通州。练衣出郊虽频战,毡帐沿河未肯修。
将军尽出兵如水,烧胡之车破胡垒。倒戈弃甲十万人,乱辙靡旗三百里。
金甲煌煌金印光,诏书命我守昆阳。然知人有百夫勇,可奈仓无一日粮。
叛臣暗作开门策,一虎翻为群犬获。胸中气愤暴雷声,颔下须张猬毛磔。
将军虽死尚如生,万里遥传忠义名。昔闻陕右段忠烈,今见常山颜杲卿。
栋圬榱崩人短气,平生况切同年义。试歌慷慨一篇词,定洒英雄千古泪。
王旦者,昆阳守王子明也。(1)
以上所录是金人史肃所写的一首颂扬金朝抗击蒙古死节将领-----王晦的诗,诗歌慷慨雄壮,如果不是标明金人所作,人们大概会当成唐代的边塞诗。关于金朝与蒙古的战争,现在的一些中国通史,金朝和元朝的断代史或者是一些更广范围的断代史(如辽金 辽宋西夏金等)都有涉及,但是内容均大同小异,网络上也流传过一些帖子,亦是如此。主要原因是由于史料不足,各家尽管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所用无非总是那些东西。本人亦写过一些帖子,如关于金朝的忠孝军的,从《金史纪事本末》和《金史》里总结过金朝抗蒙殉节人的名单,还写过金朝抗蒙将领郭虾蟆的事迹,现在回头看我写的那些帖子,除了郭虾蟆那篇基本史料基本完备,其他帖子都有史料欠缺和议论不足,或者寥举数例,无所发明,现在看起来都有一些羞愧之感。因为史料的不足,所以挖掘新史料至关重要,这次本人得到梁太济先生关于南宋人所收金人诗三首及其考释的论文,先生对其抗蒙事迹考证甚详,但是对于王晦本人事迹及与当时形势还有不全之处,所以本人写下这个帖子,作为对梁先生论文的补充,顺便作一下对传统“忠义”精神和对金朝抗蒙的一些看起来并不成熟的评价。
首先来看王晦,《金史》本传作王晦,字子明。而诗作王旦,字子明。是否为同一人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出现上述不同呢,这个要从金朝的避讳制度寻找答案,根据《金史》,章宗泰和元年七月己巳“初禁庙讳同音字”(2),王旦之“旦”与金朝熙宗名之“亶”同音,在避讳之列,所以王晦本名王旦,在泰和元年七月以后改名王晦。
王晦在年轻时就以慷慨之气闻名,这在金人著作中可以看到,金人刘祁写到:
“王副枢晦子明。自布衣时慷慨以侠闻,其友人出游久,妻与一僧私,既归,晦以告,其友无如之何。晦教之,复为远出计。治装即歧,而他寓。夕造其家,僧见之,趋启轩以逃,晦伏轩外,以铁简迎击,僧脑出而毙。明日,晦诣有司等自陈其事,有司义而释之。”(3)金史亦有类似记载“(王晦)少负气自渼,常慕张咏之为人,友妻与人有私,晦手刃杀之。”(4)正史显然不如笔记完备,如果我们再通过诗歌记述“将军之起本儒臣,纬武经文才过人。墨磨盾鼻扫千字,箭射戟牙惊六军。”我们不难得出王晦慷慨义气,有文有武这一形象。王晦和后来其他读书人一样,走科举出仕这条道路,他“中明昌二年进士”,先后担任“长葛主簿”“辽东路转运司都勾判官”“北京转运户籍判官”“安阳令”“签陕西西路按察司事”“平凉治中”“少府少监”“户部郎中”等一系列官职。(5),本来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凭借他的性格,完全可能在仕途之上走得远一些,也许会成为像王修一样的清官,但是在金朝中后期的金蒙战争发生后,则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
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蒙古成吉思汗以报世仇为名誓师伐金,而金防守边疆的参知政事完颜承裕(胡沙)和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千家奴)在前锋与蒙古接战败后,畏敌如虎,一味寻求逃跑,被蒙古军追击大败于会河堡。“死者蔽野塞川,金人精锐尽没于此。”(6)“识者谓金之亡,决于是役。”(7),随后蒙古军后破金怯战之西京留守纥石烈执中7000军,再后陷宣德 居庸关,逼近中都,分兵掠取中原腹地。
金崇庆元年(蒙古成吉思汗七年),蒙古军复南下,攻西京,不克,金将奥屯襄来援,全军尽没,后成吉思汗中流矢,蒙古军解围。
金至宁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成吉思汗大举侵金,七月,在蒙古军强攻之下,加之金将完颜纲与术虎高琪不和,十万之众大败于缙山,后蒙古军乘势破居庸关,复围中都。
而金在大敌当前之时,将领纥石烈执中发动政变,杀金帝卫绍王,立丰王珣为帝,是为宣宗。而后术虎高琪与蒙古兵战败,惧纥石烈执中之诛,提兵入中都,杀纥石烈执中,宣宗任命术虎高琪为左副元帅。
蒙古军在围攻中都同时,兵分三路深入金统治中心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大部州县沦陷“是岁,河北郡县尽拔,唯中都、通、顺、真定、清、沃、大名、东平、德(8)、邳、海州十一城不下。”(9),除了金朝承平日久,民不知兵外,和蒙古军计策也有关系,蒙古军采用驱守城军士家属攻城的方法“中原诸路之兵皆签往山后一带防遏,无兵可守,悉签乡民为兵,上城守御
。大军(蒙古军)尽驱其家属来攻,父子兄弟往往遥相呼认,由是人无固志,所至郡邑一鼓而
下。”(10)。诗所见“八月风高胡马壮,胡儿弯弓向南望。”就是说明了这个意思,这里金人称蒙古人为“胡”,是颇有自认中原正统的意思。
在蒙古军强攻之下,加之金防御无方,被迫向蒙古军求和“(贞佑二年)三月辛未,遣(完颜)承晖诣大元请和。”(11),将卫绍王之女嫁与成吉思汗,蒙古军退走。但随后金宣宗畏惧蒙古军,不顾大臣劝阻,一味决心迁都南京(开封),在迁都的过程中,金人对以契丹人为主的乣军的猜忌引发了他们的北叛,将金之虚实尽报之蒙古,蒙古以金迁都为借口,再次大举侵金。
在蒙古大举南侵之时,王晦勇敢挺身而出,“贞佑初,中都戒严,或举晦有将帅才,俾募人自将,得死士万余统之。率所统卫送通州粟入中都,有功,迁霍王傅。以部兵守顺州。”(12)随后蒙古军攻击不克的通州,王晦受命解围“通州围急,晦攻牛栏山以解通州之围。”(13)而诗则作“练衣出郊虽频战,毡帐沿河未肯修。将军尽出兵如水,烧胡之车破胡垒。倒戈弃甲十万人,乱辙靡旗三百里。”关于解通州之围,诗远较史具体,写出了具体的过程,是难得的补史材料,说之“以诗补史”一点也不过分。随后王晦回到顺州,就是那个金 元二史称之为
少数几个没有被蒙古军攻克的州城之一,“燕都受围,唯顺州坚守。”(14),蒙古军集中全力来攻,孤城坚守,史书中完整记载了其死节的经过:
“九月,顺州受兵,晦有别部在沧、景,遣人突围召之,众皆踊跃思奋,而主者不肯发。王臻,晦之故部曲也,免胄出见,且拜曰:‘事急矣,自苦何为,苟能相从,可不失富贵。’晦曰:‘朝廷何负汝耶?’臻曰:‘臻虽负国,不忍负公。’因泣下。晦叱曰:‘吾年六十,致位三品,死则吾分,讵从汝耶。’将射之,臻掩泣而去。无何,将士缒城出降,晦被执,不肯降,遂就死。”(15)而诗作“金甲煌煌金印光,诏书命我守昆阳。然知人有百夫勇,可奈仓无一日粮。叛臣暗作开门策,一虎翻为群犬获。胸中气愤暴雷声,颔下须张猬毛磔。将军虽死尚如生,万里遥传忠义名。”在顺州失守这个事实上,诗不如史具体,但仍然不失补充和参考
,尤其值得参考的是作者的态度,作者明知他坚守的“顺州”,但是厌恶这个“顺”字,以“昆阳”代之,意味顺州本来可以起到和西汉末昆阳相似的作用,但是却被身为“叛臣”的“群犬”出卖了,诗人慷慨悲歌,高度赞扬这位勇将的同时,对“叛臣”和“群犬”给予愤怒的谴责。并把王晦的事迹比作唐朝的段秀实和颜杲卿。最后一段“栋圬榱崩人短气,平生况切同年义。试歌慷慨一篇词,定洒英雄千古泪。”更是慷慨激昂,未尝没有愿意与死者同仇敌忾的意思。
根据金史的记载,王晦死节时“初,晦就执,谓其爱将牛斗曰:‘若能死乎?’曰:‘斗蒙公见知,安忍独生。’并见杀。”王晦受到金政府的高度赞扬“诏赠荣禄大夫、枢密副使,仍命有司立碑,岁时致祭。录其子汝霖为笔砚承奉。”(16),顺州失守,金元二史均作为大事来记载,金史载“(贞佑二年十月)丁酉,大元兵徇顺州,劝农使王晦死之。”(17)而元史作“(成吉思汗十年)夏四月,克清、顺二州。”(18)
王晦作为较早为金殉节的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纪念,元人亦如此,元朝大儒王恽在至元七年十月廿二日路过顺州,与人“话金节侯刚忠王公子明死节事”,并赋诗以吊。(19),另一元朝理学名家郝经,作《金源十节士歌》,专门歌颂金朝死节之士,第一首即《王子明》:
“时危始作通州守,贼臣遽献居庸口,千群铁骑绕燕都,玉辇仓皇下殿走。
孤城弹丸当畿甸,饮血登陴日酣战,进明逗留南八回,拊髀张拳面迎箭。
日晕忽破城无址,失守何颜见天子,朝服南向再拜毕,意色不动握节死。”(20)同样给予高度评价,将王晦死节的所在当作他解围的“通州”而有意隐去“顺”字。
最后说一下此诗的来历,此诗和其他两首金人所作诗一同被南宋人缴获,后被辑录在明人《古今说海》中,由于南宋人对王晦的这首诗和其他一首诗说道“著其败亡之际,以见天道之好还”就是说如今看到蒙古统治者如今正在以当年女真统治者对付宋人的手段来对付金人,作者感到金人遭了报应。而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乾隆皇帝,对这句话感到相当刺耳,于是下令四库馆臣将这些诗全部予以抽毁。如今只能在此书的非四库本才能找到。这就提醒了我们,我们承认四库全书是一部巨著,有些书的经过集体的校勘,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但是关于宋金关系的一些书大多经过删除 抽毁 篡改,所以我们研究宋辽 金 元关系史时,能不用四库本则不用四库本,实在不得已用也要谨慎。根据今人研究,明人《永乐大典》中未被四库馆臣辑出的书23%与宋金关系有关。(21),有些史料除了现在的残本《永乐大典》
尚存外,大多随大典的毁灭而无存,对于历史研究特别是金史的研究,确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1)[宋]陈郁《话腴》,转引自梁太济先生《金朝败亡历程的可贵记录-----<话腴>“端平甲午”条所录金诗三首浅释》《文史》2002年第三辑,本文好多资料和观点参考了梁先生的文章

《金史·忠义传·完颜陈和尚》全文翻译

《金史·忠义传·完颜陈和尚》 原文 :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1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2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以故陈和尚系狱。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奏上,久不能决。未几,斜烈卒。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六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 ?【注】1北兵:蒙古兵。2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1234年金朝灭亡。

译文 : 完颜陈和尚,是丰州人。出身于萧王的孙子辈。贞祐年间,陈和尚二十多岁,被蒙古兵掳掠,蒙古军大帅很喜爱他,将他安置在军帐中。当时陈和尚的母亲留在丰州,堂兄安平都尉完颜斜烈侍奉她很恭敬。陈和尚在北方一年多,假托要探视母亲,乞求回家。大帅派士兵监视他来到丰州,他就与完颜斜烈劫持杀死了监视的士兵。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大军发觉后, *** 骑兵追赶他们,(他们因为)走其他的道路得以逃脱。不久又丧失了马,母亲年老不能行走,(他们)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兄弟两人共同拉着,向南渡过黄河。宣宗感到很惊奇。陈和尚天资聪慧,一向爱好文史,人们把他看着是优秀的人才。正大二年,完颜斜烈被罢去元帅之职,按规定改任总领,屯驻在方城。陈和尚跟随他前往,凡是堂兄军中的事务他都参与并了解内情。完颜斜烈当时正患病,军队中李太和与方城镇防军军士葛宣翁相殴斗,向陈和尚申诉,葛宜翁的事理有亏,陈和尚就参酌军令笞打了他。葛宜翁一向凶横强悍,以输理受杖刑为耻辱,竟然忧郁苦闷而死去,(他)留话告诉妻子,一定要报复陈和尚。宜翁的妻子控告陈和尚因为私人愤恨侵犯官吏职权,有意谋杀地的丈夫,向御史台申诉。因为这个缘故,陈和尚被关在狱中。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奏章呈递上去,很长时间不能决断。不久,完颜斜烈去世。皇帝听到消息,才立即赦免了陈和尚,说:「主管部门上奏你因为私人愤恨杀人。现在因为你兄长去世(的缘故),我违背法令放免你,天下一定会有议论我的人。你发奋努力,建立功名,天下人才会认为我不是随意救免你的。」陈和尚边哭边行拜礼,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他)于是以平民百姓身份接受紫微军都统的职务,过了一年调任忠孝军提控官。正大五年,蒙古军进攻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总帅平章政事完颜合达问谁可为前锋,陈和尚应声而出。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这一天,他率领四百名骑兵打败了蒙古兵八千之众,名声震动天下。正大六年,取得卫州之战的胜利,正大八年,取得倒回谷之战的胜利。正大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战战败,(他)跑到钧州。钧州城被攻破,蒙古大军入城,(陈和尚)就任由士兵在街巷中作战。陈和尚躲藏在偏僻隐蔽的地方,等到军队杀我掳掠稍微结束才出来,自己声称:「我是金国大将,要见大帅禀告事情。」兵士们用几个骑兵将他夹在中间,来到行营军帐前面。当时蒙古军想叫他归降,他被砍去脚折断胫骨也不屈服,嘴被割开,创口一直连到耳朵边,他仍然喷血呼喊,喊声到死也不停止,当时他年龄是四十一岁。这年六月,(哀宗)下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刻石立碑纪念他忠烈的事迹。

蒙古军和金军之间三峰山之战的过程

蒙古军和金军之间三峰山之战的过程

三峰山之战发生在1232年,是蒙古军队与金军之间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蒙古军队成功的采取了追歼战术,成功的将金军主力部队消灭,金军的重要将领在这场战役中被杀死,可以说这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通过这场战役金国已经完全没有能力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金国亡国命运已经不可挽回。下面做一下三峰山之战简介。 

1228年,完颜陈和尚在大昌原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蒙古军队,这是蒙金二十年的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胜利,而完颜合达在战后对蒙古使者出言不逊,使得蒙古大汗窝阔台大为震怒,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大昌原之仇。

于是蒙军多次南下攻打大金。1230年,窝阔台亲自率军南下,分三路攻打金国,窝阔台的前锋直抵汴京城下,金哀宗于是命令正在与蒙古另一支军队作战的完颜合达等人救援汴京。

完颜合达和完颜陈和尚率领军队行至三峰山天降大雪,金军在蒙古军队的袭扰之下不能吃不能睡,已经疲惫不堪,双方在三峰山展开了残酷的厮杀,最终金军大败,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等金军主要将领被蒙古军队杀死。

三峰山之战金军主力部队被消灭殆尽,可以作战的主要将领也被杀死,金国已经完全没有能力与蒙古对抗,金国已经注定了将要被蒙古军队灭亡。三峰山之战发生两年之后,也就是1234年,蒙军灭掉了金国。?

三峰山之战的过程

三峰山之战发生在1232年,交战双方是蒙古军队和金国军队,交战的结果是蒙军采取时时袭扰的方式让金军疲惫不堪。

之后蒙军窝阔台的军队与拖雷的军队将金军包围,成功的歼灭了金军,并且杀死了金军的将领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以及移剌蒲阿,在这一战中金军损失惨重,亡国已经是不可挽回的结果了,下面介绍一下三峰山之战的过程。 

1228年大昌原之战中完颜陈和尚以四百骑兵打败了蒙军8000人,但是这是蒙金交战20年来唯一的一次打胜仗,金军主将完颜合达却因此傲慢不逊,他对蒙古使者说:“吾已备齐兵马,汝等可来战乎?”蒙古大汗窝阔台震怒,发誓一定要报大昌原之仇。

1229年,窝阔台亲率大军攻打卫州,汴京告急,完颜合达和完颜陈和尚率军打退了蒙军。

1230年,窝阔台再次率军南下,分三路攻打汴京,1231年,窝阔台的前锋已经到达了汴京城下,金哀宗立即命令正在和拖雷作战的完颜合达部立即回师救援汴京。完颜合达在1232年正月率十五万大军援救汴京。

蒙古拖雷于是派出三千人跟随金军,专在金军吃饭和宿营时袭扰,使得金军无法休息吃饭,金军于是疲惫不堪。金军走到三峰山时,粮饷已经用完,拖雷和窝阔台的军马都赶到三峰山拦截金军。这时天降大雪,金军冻馁不堪,而蒙古军则擅长在寒冷的气候下作战。

还没有打仗金军就已经处于下风,两路蒙军将金军包围,轮流休息袭扰金军,后来蒙古军故意让出通往钧州的道路,金军忙于逃命,蒙军将金军截断厮杀,金军大败,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逃到钧州城内,钧州城很快被蒙军破城,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和移剌蒲阿都死在蒙军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