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蒙对抗时间长达45年之久,南宋究竟拿什么抵抗蒙古

众妙之门 2023-06-24 22:44:57

宋蒙对抗时间长达45年之久,南宋究竟拿什么抵抗蒙古

对宋蒙对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235年,宋蒙之间爆发了全面战争,导火索是“端平入洛”事件,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朝之后,急于收复原来北宋的东京开封,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然而却因为粮草不济,以及没有骑兵的原因,被蒙古军击败,退回了原来的防线。蒙古军事于当时而言真的非常的强,在联合灭金之前,他们已经灭了西夏,以及西辽,已经占据了北方辽阔的土地。其实蒙古当时的军事实力已经逐渐强于南宋。或者说早已经有了分庭抗礼之势。

其实在联合抗金的南宋是知道蒙古的虎狼之心的,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联合抗金,很大一方面是想着在蒙古面前,展示自己的实力而已。古代国家军事之争,虚张声势也是很重要的。可是,扫除一切残渣势力之后,必然是蒙古和宋国之间的战争,两者之间,直接接壤,难免出现摩擦,更何况,蒙古知道自己实力雄厚,他们又怎么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于是这全面战争就爆发了,刚开始,宋军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沔州之战、真州之战、阳平关之战、庐州之战中多次击退蒙古军队。不过,南宋军队以前多经历平原战争,或者说之前他们喜欢选择的战场是正规的撕杀,然而和蒙古交锋需要很强的野外作战能力,很明显这并不是宋军所擅长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宋军没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而蒙古从大漠来,骑兵很强。所以宋军是很吃亏的。

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之前的英雄纷纷作古,孟拱,王坚等名将相继去世后,能够抵抗蒙古入侵的南宋将领已经寥寥无几。另外,在整个宋蒙战争时期,宋军虽然取胜了很多次,但是实际上只是利用地势的险要,进行防守蒙古军的进犯,而极少主动地出击围歼蒙古军队主力,虽然看起来宋军多次取胜,但是战争的主动权却一直在蒙古手中。在灭了那些周边国家之后,蒙古先后降服了吐蕃,灭了大理,占据了青藏高原,以及云南地区。可以说,蒙古国已经占据了宋朝的边境,将宋朝国土团团包围了起来,宋朝已经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地。

1259年蒙哥汗战死后,他的弟弟忽必烈篡位。原本的合法继承人阿里布哥被忽必烈囚禁起来,激起了蒙古贵族们的不满,导致大蒙古汗国瓦解为5部分:元朝、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钦察汗国。忽必烈放弃了西亚和中亚的土地,转过来集中力量对付南宋。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南宋终于走向灭亡。那么看起来早就气数已尽的宋朝,为什么还能和蒙古国对抗45年呢?我看到网友说因为郭靖夫妇死守襄阳,所以帮宋朝延长了存在的时间。我只能说这真的是金庸先生的粉丝了,要知道虽然历史上确实有郭靖这个人,但是却没有这样充满传奇的故事啊,历史上的郭靖虽然也是一抗金义士,但是却因改易女真服饰而被追杀。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我认为很简单,因为宋朝的财力。北宋不必多说,仁宗皇帝等人可是很明白发展经济的,留下了很雄厚的财富。虽然南宋那几个皇帝多沉迷酒色,不思治国之道,但是前人积累下来的财富,足够打仗了。另一方面,蒙古军生在漠北,对于宋朝的环境地势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要宋朝稍有抵抗之力,又占据了军事要地,蒙古军要很短的时间灭宋,就相对需要时间的。所以看似苟延残喘的宋朝,撑了45年之久。

请问有什么 宋朝抵抗外族的故事?(南宋、北宋的都可以)

折断“上帝之鞭”的人
  王坚,南宋名将,南阳邓州人,生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国侵略军统帅完颜讹可入侵唐州,枣阳,宋荆鄂统孟宗政招募唐,邓,蔡三州壮士两万余人,号忠顺军,王坚即由此招募入忠顺军,戊守唐,邓。宋诏定元年(1228年),忠顺军与民屯田,灌溉十万顷,当年收粮十五万石,忠顺军各家自养马匹,官家给草料,,忠顺军兵强马壮,常常给入侵的蒙古军队以沉重打击。王坚在忠顺军内,作战勇敢,置生死于度外,且极有谋略,成为忠顺军的得力将领。   宋嘉熙年间,王坚率军在杏山一带屯田练兵,守备御敌,当时的蒙古军队在顺阳丹江沿岸,聚集大批船只,堆积大量造船木材,准备大造船只,南下汉水,长江,加速南侵,王坚侦知敌情,于宋嘉熙三年(1239年)一月,挑选精壮兵将,准备大量的引火材料,于夜晚凭借熟悉地形越峭壁,尽焚敌军船只与造船木材,获得重大胜利。这个时候的王坚多次击败蒙古军队,收复失地,以战功升任郡团练,守合州,淳祜十一年(1251年)击败蒙古军,收复兴元(今陕西汉中)。宝祜二年(1254年)任兴元都统兼知合州。   中国南宋宝佑六年至开庆元年(蒙古蒙哥汗八至九年,1258~1259),王坚率兵在合州(今四川合川东)抗击蒙古军进攻的著名江河山岳地要塞防御战。宋朝在抗金、抗蒙的长期战争中,逐步形成固守长江上游以屏蔽下游的方略。在丧失蜀道天险之后,南宋守蜀将帅利用四川多山川的条件,择要隘,建山城,构成了以重庆为中心,以点控面,扼守夔门(在今四川奉节境),阻止蒙古军东下的防御体系。   蒙古军统帅蒙哥鉴于以前对中国宋朝全面多路进攻的失败,和水军不足的弱点,采取了迂回长江上游的战略,在大举南下攻宋以前,进军云南。经过数年准备,于宋宝佑六年二月,蒙古军分兵四路攻宋。蒙哥汗亲率主力4万,号称10万,于四月沿嘉陵江向重庆进发,企图占领重庆,东出夔门,会师荆湖,直取临安(今杭州)。十二月,蒙古军进至合州境内。合州治所在钓鱼山上,称钓鱼城,峭壁悬崖,三面环江。宋军凭险设防,依山势筑有周长十二三里、高两三丈的石城,南北山脚下各有一延至江中的城墙,名一字城。钓鱼城上可控制三江(嘉陵、渠、涪),下可屏障重庆。城内兵精粮足,水源丰富。10万多军民在主将王坚率领下,团结一心,坚决抗蒙。次年二月,蒙哥汗率军渡过渠江,驻军于钓鱼城东五里的石子山一带,强攻钓鱼城。经过几天战斗,攻破一字城,遂连续攻东新门、奇胜门(城西)、镇西门等。守城军民依坚据守,木石兼投,大炮遥击,使蒙古军进攻均遭失败。四月大雨20天,蒙古军利用一无雨深夜,偷袭宋军,杀伤多人。王坚率兵反击,打退蒙古军。五月酷热,蒙古军疫病流行,王坚乘隙多次率兵夜袭其营地。蒙古军日夜不安,战斗力大为减弱。   王坚在合州,调集属县十七万人,增筑钓鱼城,设防坚守。秦、巩、利、阆等州陷于蒙古后,各地人民陆续来这里集结,钓鱼城成为十数万人聚居的重镇。开庆元年(一二五九年)正月,蒙哥派降人晋国宝到钓鱼城劝降。王坚把晋国宝押到阅武场(练兵场),斩首示众,军声大振。   六月,汪德臣复选兵夜登外城马军寨,杀寨主及守城者,王坚率兵来战。迟明,遇雨梯折,后军不克进而止。   七月,蒙哥汗以马军寨之马鞍山为桥头堡,向钓鱼城内城发起进攻。在此场激烈的战斗中,在王坚的指挥下,蒙哥汗被飞丸击中,崩于钓鱼山。蒙哥汗战死之后,进军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进攻漳州(今湖南长沙)的塔察儿,以及占领了大马士革,正在与古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军队作战的旭烈兀,为争夺汗位而匆忙回师,蒙古贵族集团即开始了长期的内部争战。钓鱼城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竖立了“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不朽丰碑!当时,钓鱼城就以“东方的麦迦城”、“上帝折鞭处”的威名震惊了中外。   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三品),节制兵马,进封清水县开国伯。景定元年(1260年),贾似道忌王坚战功,使帝诏坚回京城临安(今杭州)。景定五年(1264年)去世,谥“忠壮”。合州军民闻坚卒,立庙祀之,并建碑记其功,“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迄今犹存。

南宋一个弹丸之地,为何能力抗蒙古大军数十年之久?

历史上两宋的结局都比较悲剧,北宋不用说,在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妥协之下,直接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而南宋虽然最后的结局也很悲剧,并且整体实力只有北宋的一半,可却和比灭亡北宋的金国强大无数倍的元朝硬生生打了近半个世纪。

早在公元1273年,元朝大军攻破南宋坚守六年之久的襄阳城时,南宋就已经无力回天了,到这个时候,其实投降也是一种选择,但以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为首的南宋大臣在临安陷落后,依旧拥立幼帝死战不降。

在南宋灭亡的崖山之战中,以宰相陆秀夫抱着幼帝赵昺跳海,随后数十万军民集体殉国的壮举更是感天动地,以至于流传有"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南宋和北宋都是同一个基因,可为何南宋要比北宋傲气的多?北宋近乎不战而降,南宋却誓死反抗到底?原因为何?

北宋灭亡时,赵宋皇族和在汴京的军民的惨剧一直历历在目,连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内,皇族、妃嫔、宫女、大臣和工匠等被金国掠去北方,一路之上的境遇悲惨之极,特别是妇女,在金人的暴力之下,受尽侮辱,生不如死。

同样,蒙古和南宋联合灭金后,金国皇族和贵族亡国后的悲剧结局也是南宋皇族和大臣们直接经历的事,和北宋灭亡时相比也差不多,有这两次前车之鉴的教训,南宋不敢投降,不如拼死抵抗,没准还能打出条活路,即使最后失败,元朝也不敢过分相逼,越软弱下场越惨。

两宋时期,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不是皇帝,而是和天子共治天下的士大夫们,如果士大夫们抛弃赵宋投降元朝,根本就不用打仗,南宋直接就可以灭亡了。但元朝的统治根基是蒙古人,他们并不重视科举,不重视中原王朝的士大夫们。

早在公元1238年,也就是金国灭亡后四年,为了巩固长江以北原金国区域的统治,当时的蒙古大汗窝阔台就准备尝试科举,但直到忽必烈去世时的1294年,56年过去了,南宋都灭亡了,元朝还没有搞过一次科举。

元朝在数十年间,对科举论证了多次,但一直没有正式推出,原因也很简单,蒙古人的受教育程度太低,人口数量也不占优势,要是以科举制选官,估计全国上下的官员也就没蒙古人啥事了。

因此,蒙古人犹犹豫豫几十年,都没敢推出科举制,并且在论证阶段,也着重于在科举考试中如何给予蒙古人特权,让他们能轻松通过科举考试,这样的科举即使还未正式推出,也让南宋的士大夫们看到了满满的恶意。

不承认孔孟,不承认科举,这是士大夫们绝对不能忍受的,元朝的科举一直到公元1313年才正式举行,推出科举的元朝皇帝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后来被史书称为元仁宗,这个"仁"就是士大夫们因科举而送给他的。

元朝和后来的清朝一样,都是异族入主中原,可清朝就能迅速地坐稳江山,原因就是重视文治和士大夫们的利益,清朝入关后,马上就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也因此得到了大多数士绅和士大夫们的支持。

元朝一直没能推出科举,所以,南宋的士大夫们宁愿陪着皇族和百姓们和元朝死战,也不愿意投降,元朝承认科举后,基本上士大夫就很少挑头捣乱了,明朝开国功臣中名气最大的刘伯温,早年也是元朝科举的进士,他年轻时,也是支持元朝的。

元朝的统治核心是蒙古人,统治核心区域是蒙古大草原,蒙古人也不会治理地方,对于除蒙古大草原外占领的地方,基本是采取掠夺式的统治,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蒙古人也不懂得什么是先投资后收益。

对于原金国和南宋的区域,蒙古人采取的统治方法类似总督制,即各个省份派遣少量蒙古官员,带着蒙古大兵,他们的任务就是收税,每年规定一个税额,或许是银钱,或许是物资,反正按照税额收就是了,也不管收成的好坏和其它。

地方上的治理主要是依靠色目人和南人(长江以北地区的汉人),他们为蒙古入主中原立过功,不用科举也能做官,很多还是世袭的,他们的最优先事务就是帮助蒙古官员收税,不能少一丝一毫。

这些色目人和南人为主的地方官员同样需要进项,他们在元朝规定的税额上,也会加上一定的额度留给自己,蒙古人到处在打仗,蒙古贵族们还要享受,因此,定的税额都比较高,再加上地方官员增加的,老百姓就很难过日子。

这种掠夺式的治理,在金国灭亡后的整个北方地区,以及南宋的部分沦陷区域都有体现,南宋的士大夫们和老百姓们知道这样的情况后,肯定不会轻易投降,即使南宋为了抵抗蒙古人,同样也在加税,但总的来说,还是要少于蒙古人的剥削。

综上所述,北宋轻松投降金国,而南宋却能坚持抵抗蒙古军队近半个世纪,除了华夷之争外,更多的原因是南宋的皇族、士大夫、老百姓等各个阶层对元朝的不认同,北宋灭亡于异族后皇族的悲惨待遇,元朝对地方的剥削和对汉人士大夫的轻视,让南宋的大多数人觉得还是死战的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5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