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延汗为什么被称为蒙古族的“中兴之主”?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说到达延汗这个人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的,话说他被誉为是蒙古族的“中兴之主”,其实从字面的意思来看的话,就是说的这个人真的超级厉害了,蒙古族有这个人就会当时的繁荣吧,那么这个达延汗到底是做了一些什么,才会有这样的称号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达延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第十五世孙,全名孛儿只斤.巴图孟克。他在位期间同统一了蒙古各部,历史上称为北元可汗。
他是察哈尔蒙古部的鼻祖,同时也是外喀尔喀蒙古七部祖先,格埒森扎的父亲。这个外喀尔喀蒙古部是现在蒙古国的主体部落。(达延汗像)
在历史上,达延汗和明朝的明英宗时期对应,曾经和明武宗朱厚照短暂交手,被击败。实际上是被惊吓走的,没多大损失。
因为达延汗统一了漠南蒙古,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
成吉思汗的后裔一般都称为“黄金家族”,但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四个儿子的后代才被称为“黄金家族”,元朝建立后,蒙哥大汗规定,只有拖雷的后代才被称为“黄金家族”,到了明朝鞑靼可汗达延汗时期,只有达延汗的后人被称为“黄金家族”。黄金家族从其称呼来看,是逐渐缩小的,主要集中在蒙古皇帝血统上或者统一蒙古 的可汗,是逐渐剥离混杂血统,纯化缩小“黄金家族”的直系血统。
达延汗是元朝的皇帝后裔,被称为“黄金家族”。他的父亲和叔叔联合壮大,并推举他的叔叔为大汗,他的父亲为“济农”,类似于副大汗,丞相的职位。(满都海剧照)
不过可惜的是,兄弟两个在部族的战争中先后去世,他的婶婶满都海福晋掌控了汗廷大权,她拥立自己的侄子6岁的孛儿只斤.巴图孟克(达延汗)为大汗。蒙古传统,前任大汗的妻妾要归现任大汗。蒙古其他部族的首领为了获取达延汗家族的控制权,纷纷向满都海福晋求婚,她拒绝了非“黄金家族”贵族的求婚,32岁的她嫁给了自己拥立的7岁的达延汗。(达延汗满都海剧照)
她辅佐年幼的达延汗,率领部落东征西讨,消灭了仇敌,巩固了察哈尔蒙古部落的统治地位。虽然相差25岁,她和达延汗的感情相当好,达延汗一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七个是满都海福晋生的,两人共有7子一女。令人称奇的是这八个孩子居然有三对双胞胎。
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六部。
达延汗亲政后,蒙古右翼的永谢布、鄂尔多斯、土默特三个万户部落内部分散,各自为政,非常容易被攻破,他们向达延汗称臣归附。达延汗也派自己的次子担任“济农”,管理右翼三万户,不过达延汗次子被不服的部落将领杀死,从此左翼起兵征讨右翼。
1510年,达延汗的左翼的主力部队击溃右翼主力,起兵反叛的主要将领率残部逃往甘肃、青海等地。1533年,达延汗的两个孙子才将逃跑的叛将消灭,从此统一了漠南蒙古。
经过20多年的战争,达延汗统一了东蒙古六部,这是成就其“中兴之主”美誉的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统治,达延汗分封诸子,重新划分各部落的行政版图。共设立左右两翼六个万户,分别是:察哈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喀尔喀部万户、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永谢布部万户。大汗掌控左翼三万户,“济农”负责管理右翼三万户。(蒙古少女)
达延汗从新划分的部落万户是后世各部蒙古部落形成的起源,有分裂和吞并,但总体的部落形式没有多大变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本名巴图蒙克(一译把秃猛可),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公元1479年(成化十五年)即汗位,明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1]。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击败瓦剌。至正德初年,又先后翦除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他将蒙古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各设三个万户,分封诸子为领主。从而结束了有明以来北方地区扰攘动乱的局面,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在此基础上与明朝频年通贡互市,贡使多达六千余人,至京师者以五百人为率。贡道由大同入居庸关。贡物有马、驼、毛皮产品等。达延汗对蒙古的统一,带来了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对蒙古的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被誉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满都鲁汗死后,没有子嗣,7岁的曾侄孙巴图蒙克成为故元室唯一的苗裔。他的第二位妻子满都海哈屯拥立巴图蒙克为大汗,就是达延汗,自己也改嫁给了达延汗。达延汗年幼时,满都海被授予“彻辰”称号,摄政。达延汗即位后在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决心重建黄金家族在蒙古的绝对统治。他们首先征讨瓦剌。瓦剌首领也先曾僭蒙古汗位,也先死后,瓦剌仍很强大,严重威胁汗权。1481年,满都海哈屯携领幼小的达延汗进攻瓦剌,在塔斯博尔图(今蒙古国乌布萨湖一带)与瓦剌激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迫使其退回西北。其次消灭亦思马因。亦思马因是永谢布万户的领主,专横狡诈,妨碍统一,曾经挑起满都鲁汗与达延汗父亲博勒呼济农的不和,又抢走了达延汗的生母。1483年,亦思马因侵掠兀良哈三卫,达延汗夫妇趁机联合三卫将亦思马因打得大败而逃。1486年,达延汗派郭尔罗斯部的脱火赤少师等追杀了亦思马因,并夺回了生母。 1487年,16岁的达延汗开始亲政,废除了元朝遗留下来的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少师、平章、知院等官职。而代替以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诺颜。左右北元近两百年的“太师”终于成为了历史陈迹。1506年,达延汗征服鄂尔多斯、土默特等部,除汗廷直接控制的部落外,还有永谢布部、蒙郭勒津部、喀尔喀部、兀良哈部、科尔沁部以及朵颜三卫。统一了蒙古本部,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 达延汗有七个儿子:图鲁博罗特、乌鲁斯博罗特、巴尔斯博罗特、阿尔苏博罗特、阿勒楚博罗特、斡齐尔博罗特、格列博罗特。达延汗将东蒙古划分为六个万户。左翼是:察哈尔万户,在今锡林郭勒盟境内;哈喇哈万户,在今哈拉哈河流域;兀良哈万户,在今内蒙古中部地区以北及蒙古国境内。右翼是:鄂尔多斯万户,在今鄂尔多斯市;土默特万户,在今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和乌兰察布市地区;永谢布万户,在今张家口、宣化以北地区。达延汗向兀良哈万户之外的五个万户及其下属的鄂托克(万户下面的基本行政单位)分封了自己的子孙,他自己与长子一系驻牧在察哈尔万户。右翼的鄂尔多斯万户是济农(副汗)的直属领地。这样,各个万户和各个鄂托克的领主全部由达延汗的子孙充任,剥夺了异姓封建主对领地的统治权。 公元1517年,达延汗在位37年后去世,时年仅44岁。
达拉特(蒙古语意为肩胛骨)旗,旧称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市北部。
北与包头市隔黄河相望、南临东胜区、东与准格尔旗接壤、西与杭锦旗搭界。
全旗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辖8个苏木镇,旗委、旗 *** 驻树林召镇。
全旗总人口34万。
旗内交通便捷,包(包头)神(神木)铁路、210国道、109国道及包(包头)东(东胜)高速公路贯穿旗境,被誉为鄂尔多斯市的“北大门”。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年前至四千年前),仰韶文化人群先后从陕西、河南等迁入鄂尔多斯地区垦荒种田,把这里辟为农业区。
这一时期的人类遗存遍布鄂尔多斯高原,准格尔旗就有坟玛、窑子粱、官地、阳湾、贺家沙背、张家圪旦等遗址。
到了龙山文化晚期阶段(距今四千多年前),岱海老虎山文化后裔在鄂尔多斯落户,同时晋南、关中地区同期文化人群及后来的青海、甘肃地区齐家文化人群东进也来到鄂尔多斯地区。
当时鄂尔多斯高原的生态环境正由森林草原向草原环境演变,气候逐渐变冷,促使农业经济向半农业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准格尔旗有永兴店、二里半、大口。
直到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达拉特旗同鄂尔多斯其它地区一样,逐步转变为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状态。
当中原地区进入青铜器时代之际(即夏商时期),鄂尔多斯高原也几乎同时有了铜器。
铜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又使游牧经济从农业经济中分离出来。
从此,鄂尔多斯就成了游牧人的故乡。
当时,高原林草丰茂,森林分布在高原的北部、东部和南部,覆盖度在50%以上。
商周时期,准格尔旗多为北方游牧部落所占据,并同中原地区时有冲突。
春秋战国时期,为胡戎游牧地。
公元前306年,赵国打败林胡、楼烦,在鄂尔多斯北部一带设置九原郡。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一带属九原郡。
公元前127年,西汉为了管理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在今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北部地区设五原郡,郡下设河阴、曼柏、高兴三县。
公元10年,王莽篡权后,为控制今鄂尔多斯地区,将五原郡改为获降郡。
公元50年,东汉又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分隶于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河西郡、上郡。
五原郡辖有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北部一带。
东汉灵帝刘宏登基之初(公元168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公元188年,南匈奴摆脱东汉管辖,鄂尔多斯被北方匈奴、乌桓、鲜卑、羌等少数民族开为游牧地。
隋唐时期
公元589年,隋朝在今达拉特旗和杭锦旗的部边沿设五原郡(公元585年曾在这里设丰州),下辖九原县、永丰县、安化县、大同城。
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于公元672年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划入关内道领属。
宋元时期
公元916年,辽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东部地区设振武军,废弃胜州。
公元929年,在今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置西南面招讨司(治天德军),下辖富民县、振武县;在今达拉持旗西南部、东胜区东部置河清军。
公元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部、东胜区一带置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
明清时期
蒙古鄂尔多斯部伊克昭盟七旗王公会盟铜像
元朝灭亡之前,鄂尔多斯地区被元朝太傅、中书左丞相、河南王扩廓帖木儿所占有。
至明朝初期,扩廓帖木儿被赶出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属明王朝派员管辖。
但不久,故元势力和蒙古各部相继进入鄂尔多斯地区。
在一个多世纪里,明王朝多次派军进攻,但始终未能如愿。
后明朝在鄂尔多斯南部修筑长城,加设边关,将鄂尔多斯让给了蒙古军。
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蒙古诸部势力日渐向南扩展,威胁明朝北部的安全,明朝也开始在北方陆续设置边镇,构筑边墙,其中延绥边墙就筑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南部。
这道边墙东起今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占村紫城岩,西抵宁夏盐池东北,从此成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与陕西省的分界。
明成化十五年被誉为蒙古中兴之主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十五世孙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再一次统一蒙古草原,设立六个万户;封其三子孛儿只斤·巴尔斯博罗特(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担汗为其次子)执掌新秦中草原为鄂尔多斯万户(新秦中草原:今黄河几字湾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时为蒙古鄂尔多斯部属地。
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鄂尔多斯万户孛儿只斤·巴尔斯博罗特的第五世孙孛儿只斤·额磷臣率部内附归清,顺敕封额磷臣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后与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合并为今伊金霍洛旗)札萨克,晋多罗郡王爵。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朝将蒙古鄂尔多斯部落析分为6个扎萨克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后与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合并为今伊金霍洛旗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现准格尔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现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现鄂托克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现乌审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现杭锦旗);后增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未旗(原扎萨克旗)。
因清初蒙古鄂尔多斯部六旗(时为六旗)王公第一次会盟于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即今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藏传佛教大庙王爱召,相传王爱召为当时蒙古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故而得名伊克昭盟。
简称伊盟。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布:“清廷对待蒙古头行的种种政策继续生效。”故当时鄂尔多斯各旗旗政仍由蒙古王公自专。
公元1938年8月在达拉特旗北部成立 *** 包固工委。
公元1939年 *** 在达拉特旗耳字壕设组训处。
公元1947年2月,伊盟工委分为伊东工委和伊西工委;10月,成立准达工委。
公元1948年2月5日;7月24日,成立东郡工委,撤销准达工委。
公元1949年3月11日,达拉特旗工委成立。
7月25日, *** 伊克昭盟委员会主持组建乌审旗党委、鄂托克旗党委、达拉特旗党委、准格尔旗党委、东郡工委、杭锦旗党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属区工委。
解放后
1950年,5月1日, 伊克昭盟达拉特旗人民 *** 正式成立,下辖区、乡、行政村(牧区称达尔古)、自然村(牧区称小达尔古)。
行政区划:
2000年,达拉特旗辖9个镇、13个乡、1个苏木。
2004年,达拉特旗辖20个苏木乡镇,其中苏木1个、乡10个、镇9个。
总人口32.6万,有蒙古、汉、满、回、藏、壮、达斡尔等11个民族。
城镇人口为9.5万人,城镇人口密度为6 333人/平方千米;农村人口为23.09万,密度为28人/平方千米。
(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2005年鉴》)
2005年,全旗撤乡设镇,全旗辖8个苏木镇,其中苏木1个、镇7个。
包括吉格斯太镇、白泥井镇、王爱召镇、树林召镇、昭君镇、恩格贝镇、中和西镇和展旦召苏木。
达拉特旗辖6个街道、7个镇、1个苏木:工业街道、昭君街道、锡尼街道、白塔街道、西园街道、平原街道、树林召镇、白泥井镇、中和西镇、吉格斯太镇、王爱召镇、昭君镇、恩格贝镇、展旦召苏木。
旗 *** 驻树林召镇。
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也即是成化皇帝。作为皇帝,朱见深在位二十三年,时间不短,执政所为也颇有争议,值得细细评价,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朱见深,而是他执政期内的另外两位传奇人物,这俩人,一位是蒙古中兴女英雄,一位是成化第一宦官,这就是满都海与汪直。
汪直,明朝著名权宦,后世评价一般负面居多,被与王振、曹吉祥之流并列,被称为大奸。
(近如王振、曹吉祥、汪直等,或参预机宜,干政令,招权纳宠,邀功启衅。或引左道,进淫巧,以荡上心。误国殃民,莫此为甚。)
实际上汪直此人并不简单。他一生故事很多,也算是个传奇人物。明朝权宦很多,由于太监的身份,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大多站在藐视的立场,往往先戴着负面的眼睛。
汪直曾手握大权,最后虽被贬南京,终究得以善终,且身后未被清算,光这一点,就比不少名臣都强上很多,也可看出此人之不凡。强如于谦、张居正,结局甚至都不如汪直。
满都海,在明朝史书上记载不多,在蒙古史料中却是个传奇人物,被称为“蒙古中兴之母”,她出身于汪古部,汪古部与蒙古黄金家族是世代姻亲的关系,成吉思汗女儿阿海公主就嫁与汪古部首领阿兀思,从此世代通婚,互称“安答”,满都海也成为了黄金家族后裔满都古勒的侧室并为他生下二女。
满都古勒不久去世,满都海成了寡妇,也是蒙古高原上最吸引人的寡妇,她本身文武双全倒是其次,关键在于她的身份和蒙古的习俗。作为已故大汗的遗孀,她选择了谁当丈夫,谁就能成为下任蒙古大汗。
最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满都海决定嫁给孛罗忽留下的孤儿巴图蒙克。这个决定之所以出人意料,不但因为满都海的年龄比巴图蒙克大很多,有大十五岁和二十五岁两种说法,个人更倾向于大十五岁,从辈分上算满都海是巴图蒙克曾叔祖母(高出三代),而且还因为孛罗忽不久之前还是满都古勒的敌人。
满都海有自己的考虑,从继承顺位上来看,黄金家族当时已人丁凋零,这得益于瓦剌部也先的屠杀,也先即是制造土木之变的瓦剌首领,巴图蒙克已是当时最高顺位,虽然他只有四岁或七岁。
当时的草原还是四分五裂,瓦剌经过了也先的辉煌开始衰落,分裂为四部,但总体实力依然强大,始终与蒙古本部落也就是鞑靼部争夺汗位,如果与任何一个外姓部落结婚,不仅将面临着被卫拉特各部落联手进攻的局面,还将失去鞑靼部的支持,对于立志要统一东西蒙古的满都海来说显然会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嫁给巴图蒙克是明智的选择。
随后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了这点,巴图蒙克成年后成为了被称为“蒙古中兴之主”的达延汗,这与满都海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汪直最活跃的时期是成化十二年(1476年)到成化十九年(1483年),满都海活跃的时期是1467年1480年,致力于统一蒙古的她一生都在南征北战,两人的活跃期之间有四年是重叠的。
除了东击卫拉特也即瓦剌,鞑靼也不忘屡屡犯边,与汪直的巅峰期有四年左右的交集,而汪直是个好武功的太监,还曾长期镇守边关,与鞑靼作战无可避免。
满都海的事迹在汉人典籍中几乎无迹可寻,即便在对边患记录比较翔实的《明实录》中都没有只言片语,较有名的一些私人著作中更是毫无头绪。
但在蒙古史料中,不管是公认蒙古三大文献的《黄金史纲》《蒙古源流》还是其他如《蒙古黄金史》《蒙古家谱》等著作中,都是不吝笔墨,大加褒扬,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很遗憾的是,由于蒙古史独特的叙述方式,其细节仍然互相冲突,语焉不详。
满都海是蒙古史上仅次于成吉思汗的第二号人物(道润梯步校注《蒙古源流》)
由于对满都海的记录不完整,所以对此段历史感兴趣的网友在没有具体史料考证的情况下,大部分也只能自行脑补,满都海的主要功绩是下嫁当时尚是儿童的达延汗维护了黄金家族的统治,征服右翼,进攻东蒙古瓦剌等,由于其是女性携幼夫出征,使其更具传奇色彩。
但就是这样一位被称为“蒙古中兴之母”的传奇女子,蒙古史籍中对她的记载却在1480年就戛然而止,再也找不到了,根据她的年龄来推测,当时满都海应该只有三十二至三十五岁,远低于正常死亡年龄,这无疑很不正常。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明成祖朱棣征战一生,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到他六征蒙古时却突然结束了,连怎么死的都没有任何交代,这就引起了当代网友的好奇,对其死因进行诸多猜测,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难产说,这种说法认为,1480年满都海三十几岁,还处于女性的生育年龄。达延汗成年后,满都海与他生了七子一女,其中至少有两对双胞胎,这个生育率是非常高的,在当年草原约等于无的医疗环境下,如若生产时遭遇凶险,基本等于宣告死亡,而三十几岁的孕妇也是高危产妇,如果说是死于难产,也是有可能的。
战死说,将军难免阵前亡,对于常年亲自征伐的武将来说,战死是归宿之一,这也是很多人支持的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就必然要请出汪直,结合他的活动来进行分析。汪直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崭露头角,到了成化十五年(1479年)已经权倾天下,炙手可热。
汪直在政治上的是非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直年少喜兵”,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十分出彩的。
成化十五年,建州女真意图犯边,汪直受命监军讨伐,在建州之役中表现得有勇有谋,女真人被杀戮大半,由于清朝篡改了明史,战役具体细节不详,但看事后的封赏是改不掉的。
担任总兵官的朱永原为抚宁侯,此役后被封保国公,汪直加俸三十六石,并由此总督十二团营,成为第一个掌握禁军的内臣。
(直听之,用抚宁侯朱永总兵,而自监其军。师还,永封保国公,钺晋右都御史,直加禄米。)
朱永由侯爵直接升为公爵,可见其功劳。汪直更是直接加了三级俸禄(明朝太监无品级可升,最直接的封赏就是加俸),并得以掌管禁军,此役之大获全胜,可见一斑。对比一下,在北京保卫战中军功第一的石亨也只是因功被封侯,军神戚继光终其一生也未被封侯。
辽东的女真和西北的蒙古始终是明朝的两大边患,女真被汪直暴击了,鞑靼又不安分起来。满都海对于蒙古部落来说是中兴之母,对于明朝来说,她只是个鞑酋,是个挑起边患的首领。
满都海中兴蒙古的志向必然与明朝扫平边患的目标产生冲突,战争很快就来了。
成化十六年,鞑靼大举入侵河套,汪直监军,王越提督军务,朱永任总兵官出兵抵御。汪直探到蒙古王庭设在威宁海,于是派朱永领兵诱敌,自己跟王越率精兵两万,经过二十多天的潜行到达王庭所在地猫儿庄附近,趁天降大雪夜袭蒙古大营,大获全胜。此战后,汪直加俸四十八石,王越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
成化十七年,鞑靼军又入侵大同,汪直总督军务,以王越任总兵官出兵征讨,在黑石崖处又大胜鞑靼,取得了又一次胜利,汪直得到的封赏是加俸三百石,对于十二石为一级封赏的太监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记录。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名人,尤其是站在权力巅峰的人。但是,如果你提到那些在历史上取得成就的皇帝,许多人会说,许多皇帝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如秦煌吴汉的唐宗宋祖。但在历史的深处,却有这样的皇帝,他们可能无事务可谈,他们可能不会操纵史家的自我美化,他们不可能在文学和治国上炫耀自己的武功。但是,千百年来,它们的绝对美丽,最终还是会被群山覆盖,被默默赞美。
1。韩刘询
谁犯韩就要受到惩罚!汉建立于赵三年。陈唐打败北匈奴单于后,千里迢迢来到长安!
元康元年,冯派使者率百余人到大湾。就在莎车王内乱的时候,他的哥哥杀了使者,自立为王。冯当即从西域征兵一万五千,灭沙车,派人一路杀向长安!
宣帝当了两年老师,达汗派出了16万士兵。分五路进攻匈奴,同时派队长常惠前往乌孙,控制五万多乌孙骑兵,与汉军共同进攻匈奴。在宣帝甘露三年后,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成为北方的附庸。绵延数千里的匈奴帝国,和朝鲜斗争了140多年,最后低头认输了!
宣帝神阙二年,匈奴王献贤率数万人投降大汉,宣帝派郑绩领兵五万,从沟犁、龟兹等各国加入,投长安。路上有逃犯,那就是杀了他们!宣帝拜护西郑绩,建武磊城,距阳关2700余里,纵贯天山南北。至此,西域属于中国和中国的领土!
历史上,刘询,汉朝的宣帝,绝对是一个腹黑的人。从囚犯到皇帝,他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转变。宣帝的内政和军事外交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崇拜他,我就不多评论了!最后,我引用了宣帝最浪漫的圣旨,说我深爱这把老剑,“尚奈年轻时称之为这把老剑”,最后让我的落魄红颜知己徐平君做了皇后,从而实现了王子对这个可怜姑娘的承诺!虽然这个故事以悲剧收场。
2。汉高祖刘庄
起初,他被称为刘阳,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东汉第二个皇帝。东海第一王。建武十九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二年二月,称帝。明帝即位后,一切都遵循光武帝的制度。汉明帝崇尚儒学,重视刑名语法,对政治持批判态度,崇尚权威,不借权威。他命令后妃们不要封官从政,也要防备那些高贵的英雄。同时,他也致力于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窦固奉命征讨北匈奴。后来他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各国都派自己的儿子去服役。第二年,恢复西域。
刘庄是少有的清帝。我们有具体的数字来证明明帝的才华。据史书记载,东汉在汉明帝的统治下,吏治清明,疆域稳定。光武帝末年,户籍人口只有2100多万,但到了明帝末年,人口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飙升至3400多万。
3。唐玄宗李益
唐玄宗,原名李逸,是宗春历皇帝的第十三个儿子,被封为光王。但是光之王,这很平常。按照“长子继承制”,继承人不是他的。另外,宪宗之后,已经有四个皇帝了。恒力现在是宗的侄子;穆宗的长子景宗李湛被称为“父亲去世,儿子继承王位”。文宗李昂是景宗的弟弟;颜屋是文宗的弟弟,被称为“弟弟”。但玄宗是他身后三皇之叔,也被认为精神有问题。说:“宫里可能觉得不明智。”居然说“宫里以为不智。”其实“不明智”是个好词。画外音是痴呆,是智障,至少是智障。然而,正是这种印象极大地帮助了玄宗。因为在唐朝,自从宪宗被杀后,实际上是太监说了算。所以“意志薄弱”的光之王是最合适的人选。让这样的傻子坐上龙椅,至少你不用担心。至于朝臣,虽然他们感到惊讶和沮丧,但也无能为力。唐玄宗在位后,在政治上大力运筹帷幄,治理天下。他非常喜欢阅读有关贞观政要的书籍。他整顿吏治,限制皇帝与宦官的关系。他消灭了所有的官员,除了李征,他死于甘露变化,并一度想消灭宦官。但是,鉴于甘露变化的经历,他没有采取行动。
对外关系上,玄宗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吐蕃的军事胜利之一。纵观玄宗50年的一生,他为祖业所做的不懈努力,无疑延缓了唐帝国的衰落,但他并不能完全扭转这一趋势。玄宗善于观察,不自私,出谋划策,珍惜官员的赏赐,变相节俭,造福百姓。所以大中型企业的管理随着唐太宗的去世而结束,人们想到了这一点,称之为小太宗。
4。宋孝宗赵_
字伯琮,后改名元、魏、雍,第七世孙。无论是小说还是史书,都不太关注南宋的皇帝,但是南宋有一个好皇帝:宋孝宗。在他的手里,南宋的实力迅速恢复。在高宗时期,他不敢向徐金国要求做秦惠帝,但孝宗做到了。宋孝宗在位期间,岳飞冤案得到平反,交战双方被用来收复中原。然而孝宗也是一个不幸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能干的国内战争部长在高宗皇帝统治期间几乎被杀。有统治者,但没有大臣。统治者世宗和西夏仁宗也是君主。虽然宋孝宗很努力,但只是和徐金国保持平衡,这只能让人感叹宋孝宗生在一个糟糕的时代。在内政方面,宋孝宗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整顿吏治,减少冗员,惩治腐败,重视农业生产,使人民过上健康的生活,史称“德治”。
5。刘崧温迪
知道北魏武帝的人应该很多,但知道刘崧文帝的人不多。北魏武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英国少数民族,但即便如此,他在位期间,魏也从未统一过中国。原因是什么?因为他遇到了刘崧文帝,一个和他一样优秀的君主。事实上,宋文帝起初并不是王位继承人,但他的兄弟非常困惑,他被废除了。当了皇帝后,宋文帝没有奖励那些有能力站出来的大臣,而是严厉对待他们,向他的朝臣证明,对皇帝的不尊重会这样结束。宋文帝统治时期,努力发展生产,重视军事,希望北伐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三次战争,互有胜负,最终导致北魏武帝和宋文帝未能实现统一。只能说,自然让人快乐。巧合的是,虽然他们是明智的,他们的后代是不成功的,所以在他们的
明朝第九任皇帝,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明宪宗,是太后萧武胤的儿子。在位期间,他努力扭转宪宗政府的腐败,驱逐奸夫,勤于政事,努力任用王恕、刘大侠等忠臣。他的宽容和勤奋给了明朝一个兴盛的机会,史称“弘治中兴”。他勤奋好学,热爱人民,满怀治国之志,却英年早逝。1505年,一代英国大师朱佑樘在干青宫病逝,年仅36岁。十月葬于泰陵,长子明武宗继位。寺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程春、中正、文圣、神武,尊帝以仁”。也高度评价了孝道,主要有八个字,即“敬、勤、爱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5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