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平之战后赵国差点就消灭燕国,赵国是如何在此战后存活下来的

众妙之门 2023-06-24 22:37:14

长平之战后赵国差点就消灭燕国,赵国是如何在此战后存活下来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平之战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率领大军乘胜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极有希望灭掉赵国,秦国丞相范雎接受赵国的贿赂,害怕白起功劳胜过自己,就向秦昭襄王进谗言,最后秦国接受了赵国割地赔偿的请求,撤回了白起大军,秦国失去了消灭赵国的良机。

影视中的范雎

等秦昭襄王回过神来,再次派大军围攻邯郸,白起拒绝出征,王纥率领的围攻邯郸的军队被赵魏联军击败,秦军之后多年采取守势,赵国有了喘气的时间。

赵国能在长平之战后存活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秦国错失了最佳进攻机会

战争讲的是时机,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内空虚,其他国家摄于秦国的威势,也不敢轻举妄动,再加上白起的赫赫威名,完全有希望彻底灭了赵国。

名将白起

遗憾的是,范雎的私心,导致秦国一统天下延迟了整整30年。等赵国缓过气来,其他国家也看清了秦国的虚实,为了救赵也为了自己,等王纥再次围攻邯郸时,纷纷出兵救援,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楚国也不远千里派兵救援。

秦军在对峙了一段时间后,最终不敌东方诸侯的联军,王纥大败,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秦国采取守势,赵国得以修复长平之战的创伤。

二、赵国为保全国家,拼尽全力

秦军再次围攻邯郸时,赵国为了保命,用尽了全力,妇孺老少皆上阵,为保卫家国贡献力量。

平原君赵胜更是捐献了很多的家财,抵抗秦军。

赵国还有名将廉颇坐镇,想取胜不太可能,但长期和秦军耗下去,还是有很大的希望。

平原君赵胜利用自己的名声,到处向列国求援,著名的“毛遂自荐”“窃符救赵”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危难之际,人人奋勇当先

三、魏国信陵君率领大军救援

魏国信陵君和平原君是亲戚,听到邯郸危机的消息后,出于道义和对魏国的未来的担忧,信陵君通过一系列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调集魏国10万大军,赶赴邯郸救场。

信陵君调集大军救援

信陵君的威望极大,在他的鼓舞下,其他诸侯纷纷派兵,秦军战败。

四、赵国特殊的地理位置

赵国有三个核心,邯郸只是其中的一个,更北边还有代郡(西边是晋阳,距离秦国比较近,邯郸保不住,晋阳也危险),只要赵国迁都代郡,秦军想灭赵就不太容易了。为什么呢?

1、代郡在李牧的率领下,长期和匈奴作战,战斗力极强;

2、代群很靠北,有很强的战略纵深空间,秦国长距离作战,消耗不起。

代郡很靠北,距离秦国很遥远

事实上,之后秦国破了邯郸后,赵国在代郡还顽强存活了几年。

赵国差点儿灭了燕国是怎么回事

赵国反过来围攻燕国,纯粹是燕国自己找抽。

公元前251年,燕国在秦国的唆使、也是在自己的贪欲驱动下,率领大军攻击赵国,准备捞点好处,这一举动惹恼了赵国,赵军在廉颇、乐乘的指挥下,以一敌五,大破燕军,并趁势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被迫签下城下之盟。

公元前243年,燕国看廉颇被逼走了,就又一次找上门来挑衅,结果遇上了李牧,毫无疑问又是被迫割地。

通过对燕的两次战争,可以发现,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但实力仍然比较强悍。

有实力,自然就有活下来的本钱。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

燕国是一个老牌诸侯国,国祚800多年。是当年周王分封诸侯最早的一批姬姓诸侯国,从春秋到战国,燕国在这片版图的东北,它一直是不温不火,碌碌无为。

燕国西边靠着强大的赵国,南邻齐国,因此这两个国家成了燕国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优越。因此燕国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过得最舒服的一个国家。

但是就这样一个看似与世无争的燕国,看着周边的赵国被秦国打的抬不起头来,他也想趁着赵国没有缓过劲来的时候,欺负一下,一解常年积聚的恶气。说干就干,燕国于是干起了疲赵的勾当。

当时的背景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兵折将,四十五万兵力损失殆尽,邯郸城内人人镐素,但是赵国军民就是这么硬核,他们依旧没有向强秦妥协。为了应对之后的邯郸保卫战,赵国军民同仇敌忾,所有人都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卷土重来,发兵五十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在赵国军民拼死抵抗以及楚魏军队的帮助之下,没有白起的秦军被赵国打败,赵国不但趁机夺回了秦国占领的土地,还进一步使得秦国损失士兵三十万。

赵国军民虽然顽强地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但是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拼命三郎的精神拿出来,爆发的能量真不是盖的。

燕国此时想要搞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赵国,看似已经被打倒,但就是这样一个一息尚存,战斗不止的国家。燕国则是一个战斗意志极弱的国家,燕国偏于一隅,几百年来没打过几次漂亮仗。比较有名的就是当年五国伐齐,将齐国打的就剩下三座城池,可就是这样,硬生生被齐国的火牛阵反败为胜,燕军兵败如山倒,齐国趁机收复了攻陷的失地,还完成了复国大业。

燕国因何要玩命疲赵战国七雄每两个国家之间都有着矛盾与纠葛,燕国就在赵国全力备战邯郸保卫战之时,仍不忘在身后搞小动作。

他们用利益吸引赵国的王容等人率军来投,赵国因为顾忌到秦国对他们的威胁,因而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燕国不怨恨。后来燕国还派了栗腹出使赵国,向赵国示好,趁机刺探军情。栗腹果然不负众望,将他在赵国的所见所闻悉数回报。

他对燕王说“赵国国内全都是孤儿寡母,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当朝的士大夫一听精神头马上就上来了,这软柿子谁都不想捏一捏,只有乐毅的儿子乐间反对。但是他越反对,这燕王就越来劲,决定率军六十万,来捏一捏赵国这“软柿子”。

赵国命廉颇与乐乘率军抵挡,赵国凑了25万大军,分兵两路,20万由廉颇带领,5万由乐乘带领守代郡。战争一开始,赵军在数量低于对方的情况下,照样将燕国吊打。燕国军队人多势众,被一下子打蒙了,兵败如山倒,燕军在前面跑,赵军在后面追。

一路追到了燕国境内,顺道还包围了燕国的都城,燕王这一下子被吓破胆了,割让五城向赵国求和,被赵国一顿胖揍,也老实了。

赵国为何还能吊打燕国第一点:这场战争是在长平之战后九年才开打的,显然赵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损兵折将,但是其在邯郸保卫战战中迸发出的能量使得赵国军民信心大增。经过几年的恢复赵国又积攒了一些本钱,这些士兵无疑都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战斗力非同一般。

第二点:燕国师出无名,并且赵国属于以逸待劳,守家卫国。燕国属于侵略的一方,不管任何时期,在进行保家卫国的战斗时,士兵都会迸发出无穷无尽的能量。本就骁勇善战的赵军,面对劳师远征的燕军,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第三点:赵国在于秦国常年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士兵战斗素养极高,在面对养尊处优的燕国大军时,虽然人数上不占据优势,但是仍旧能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总体上来说就是精兵强将碰到了一群老弱病残,虽然人数多,但是战斗力太低。

时针说虽然赵国吊打了燕国,也争得了一些城池,却失去了休养生机的机会。钱财乃身外之物,休养生机才是最重要的。但就是燕国的这次骚扰,让赵国再一次失去了休养的机会。

假使六国都能互帮互助,秦国万不可能各个击破,恰恰是互相掣肘,互相攻伐,而六国国中又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才最终使得嬴政一统六国。六个打不过一个,讲出去确实让天下人笑话,但是的的确确发生了。

赵军在长平之战后为什么还能吊打燕军?

赵军在长平之战后为什么还能吊打燕军?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251年,赵国经历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后不久,意图趁火打劫燕国大举入寇,但战争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燕军一败涂地,主将被杀、被俘,甚至被对方一路追回了本国,最后不得不尴尬的求和了事。

这一戏剧性的事件,让燕国成了战国后期的一大笑柄。究其原因,可以用一句俗话来形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齐、楚、韩、燕、赵、魏、秦,虽然并称战国七雄,但它们间的差距,比如今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间的差距还要大得多。而燕国在七雄中的地位,就类似于法国在五常中的角色。

有朋友可能认为地盘最小的韩国最弱,笔者认为不是这样:韩国虽小,但地处中原腹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且继承了春秋霸主晋国的部分遗产,在冶炼技术方面独树一帜,如张仪所说:“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国之所以给人以弱小的印象,只怪它离秦国太近,而且刚好挡在人家东出的路上,可谓是倒了大霉。

现在说说燕国到底有多弱。

当时,燕王之所以决定攻赵,是受了燕相栗腹的蛊惑。当时的赵国连续经历长平之战、邯郸之围没几年,残破、凋敝的景象估计比较明显,这位老兄前往邯郸为赵王祝酒归来后,产生了这样的严重战略误判:

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长平了,现在正处于极度虚弱期,可以趁他病、要他命,起兵前去占占便宜。

但显然这位老兄数学不怎么好,或者脑子不太灵光。赵国虽损失了45万青壮年,但仍比燕国强大得多。

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在农耕时代,人口就代表着生产力,也体现着国力。《史记·货殖列传》称燕国“地踔远,人民希”,地处偏远,虽地方看起来挺大,但人口稀少。据目前史学界主流观点,除了燕国,其他六国人口基本都在300万以上;巅峰期的赵国,约350万人,燕国则仅有约150万,还不到赵国的一半。

因此,即使赵国损失了近50万男丁,但其绝对人口数仍远超燕国,更别说两国军队间存在的巨大质量差距。

赵国人本性就骁勇悍斗,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除了鼓励民众练习骑射外,还直接招揽了大批游牧民族战士进入赵军序列,史书中有原话:“遂胡服招骑射”、“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中原的生产力+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使得其后的赵国军队在技术上碾压各国(秦军则胜在战斗意志及纪律性)。在战国中后期,赵军也是唯一能在野战中多次击败秦军的强悍之师。

因此,当栗腹撺掇燕王攻赵时,乐间极力劝阻:“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四战之国,即四面受敌的国家,民众一般较有忧患意识)

而燕军,则一向是积弱的代表,当初面对齐国大军,燕国曾没用40天就被占领全境;后来在乐毅的带领下,曾一度雄起;但在乐毅被逼离开后,燕军瞬间成了乌合之众,被田单秋风扫落叶般赶出了齐国。

所以,面对乐间的劝阻时,燕王自知兵员质量比不上赵国,撒泼般的说要以二敌一,甚至以五敌一,但乐间仍说打不过,这样一来,深感被重重羞辱的燕国君臣不信邪,更是铁了心的要对赵国动武。不过战争的结果,从燕军的配置中就能提前得知:

赵军已经大规模推广灵活机动的骑射了,燕军还在沿用春秋时期的战车战术……

自从乐毅走后,燕国貌似就没有像样的将领了,此次攻赵,燕军兵分两路,统帅是栗腹和卿秦(完全不知名),燕王自己也亲自上阵;

而尚武的赵国,则一向盛产名将,这次他们的应对非常简单粗暴:老将廉颇披挂出征。

结果毫无悬念,廉颇首先兵不血刃在鄗地彻底击败燕军的一支,直接把领军者栗腹杀了;随后他们发挥强大机动性优势,转场至代地击溃另一股燕军,俘虏主将卿秦;其后,赵军更是像狼狗追兔子一样追杀燕军500里,直至深入燕国腹地、实施了反包围。

最终,之前信心满满、牛气哄哄的燕王不得不低声下气求和,彻底失去了对抗赵国的念头。

因此,从这一战来看,燕国称得上是七雄之耻。它之所以能存在数百年,其实并不是自身实力所致,而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一方面,各方需要燕国在东北守住华夏国土,抵御游牧民族;另一方面,大国均衡原则下,秦、魏、楚等国对燕国鞭长莫及,也绝对不允许赵、齐两强独吞燕国。这也正是当初齐国占领燕国后,面临各国一致施压,最终灰溜溜撤军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五年,赵国为何能差点灭燕?

原因是赵国还有许多的优秀将领能与燕国一战的,并且赵国还有一定的实力可以保卫家园。在邯郸之战就可以看出,秦昭襄王不听白起的建议,错失大好的机会去消灭赵国。在白起拒绝出战后,被秦昭襄王赐死。随后秦军在攻打赵国时就没有了那么简单,在赵国的养精蓄锐下成功的击退了秦军的进攻,这也得感谢魏国得支援。在邯郸保卫战后,赵国也修养了五年。在燕国进犯时,廉颇带兵直接瓦解了燕军的主力。打入了燕国的首都,随后燕国割地投降。如果还要提防秦国,那么燕国早就灭亡了。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主力毁于一旦。根本没有机会抵挡秦军的主力,在赵国相国的谋略下去贿赂秦国的相国。最终秦昭王选择退兵。以我军不能继续战斗,要修养的借口,让秦昭襄王相信了。这也错失了进攻赵国的最后机会。随后的邯郸保卫战秦军很难在攻打赵国。

在在此时,燕国的君王派遣使者去祝寿赵王。而实际是查探赵国的实力,在看到赵国内虚的情境下。燕国的君王要趁机消灭赵国。在燕国联军下,初期赵国的形势不好。但是在大将廉颇的带领下,瓦解了燕军的主力。随后燕国的军队处于一盘散沙,廉颇此时直逼都城。差一点灭掉了燕国。

在这之后,燕国选择割地

赔偿。燕国一蹶不振。如果不是秦国的掣肘,那么赵国早就灭掉了燕国。

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呢?

战国老大老二秦国赵国之间的大决战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而告终,被俘杀四十六万兵将,得知消息,赵国上下一片哀泣,父哭子妻哭夫,仿如末日,作为赵国的邻国和曾经的盟友,燕国派出国相栗腹以向赵王祝寿为名察看虚实,栗腹来到赵国,看到田间均是老弱病残,少见青壮男子,以为赵国软弱可欺,回国后向燕王喜汇报情况,认为可以趁机攻打赵国,获取好处。大将乐间劝说,燕赵是盟国,这样做是落井下石,背信弃义,况且赵国长期处于四战之地,民风剽悍,不是易与之辈,燕王贪利,听从栗腹之策,以他为主将,率领六十万兵出发伐赵。

这个时期战国形势微妙,长平战后秦国一家独超独霸已成事实,东方六国的合纵渐有市场,其时赵国是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在位,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后,正痛定思痛,励精图治恢复国力,又与联军打赢了邯郸之战,亡国之危已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燕国是燕王喜在位,燕国在战国除了乐毅伐齐有出色表现外,几乎全是打酱油的存在,而此时的乐毅因之前骑劫代将之事逃走投奔赵国,乐间就是他留在燕国的儿子。乐间阻止攻赵的建议不被采用,栗腹和卿秦兵分二路,卿秦攻代邑,栗腹率主力攻鄗邑。

赵国派廉颇与乐乘率兵迎战,连场大战死伤枕籍,壮丁稀少,廉颇建议赵国全国征召兵士,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筹集到二十五万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廉颇到前线后,命令乐乘领兵五万坚守代地,与卿秦相持,他自率主力二十万,寻机与燕军作战。两军主力未接战,卿秦强攻代邑不下,收兵被乐乘追杀大败。得知消息,栗腹大怒,骂坏燕国大事者,乐氏也。

廉颇趁燕国军心动摇时夜袭,一击败敌,栗腹军初战失利,于是鼓起余勇,收拢众兵,与赵军大战三次,兵势复振。虽阻住颓势,栗腹心有不甘,打算一鼓作气击败赵军。燕军有人投敌,把栗腹的用意告知廉颇,廉颇便用轻敌诱敌之计,派出少部分人马挑战,引燕军出营来追,自己率大军埋伏在险要处,待燕军进入包围圈,大举杀出,以有心算无心,燕军大败,栗腹不甘失败,死战不退,战死。廉颇率赵国继续深入敌境,一路势如破竹,包围燕国都城蓟,燕王只得割五城求和,燕赵罢兵。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5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