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张仪的故事。
当面对秦国提出愿意以武关地区交换楚国的黔中地区的提议时,楚怀王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他要从外交场上得到他在战场上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张仪。对于楚王愿意以张仪一人交换黔中之地的回答,秦国上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而作为当事人自己的张仪却表现出了与他的人设极不相符的忠肝义胆、义薄云天,表示愿意再赴楚国。
可是他难道会不知楚王对他的刻骨仇恨?他为何会如此痛快地就答应愿意前往,他究竟有何政治考量以及不为人知的难言苦衷,这里我们为大家一一揭晓。
一、黔中之地,志在必得。
张仪的此次楚国之行其实是有着极为深刻的政治目的的。首先,对于他背后的秦国来说,如果真的像楚怀王所说的那样愿意以张仪一人交换整个黔中地区,无疑是一笔十分划算的买卖。而即使楚国胆敢耍无赖既杀了张仪又不割让黔中之地,那么对于秦国来说也不是问题。
因为作为战国政治老流氓的秦国,就有了充足的借口发动战争,届时凭借秦国的超强战力和楚国虚弱不堪的国力,黔中之地也不过是手到擒来的囊中之物。
二、身处高位,不胜其寒。
而对于张仪来说,却有着另一番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身为秦国国相的他,这几年在秦国上下的纵横捭阖,远远不能说是政通人和,嫉妒眼红他的人不在少数,在秦王面前诋毁攻击他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前有与陈轸在秦国争权,后有在桑丘之战中决策失当,不得不辞任国相之职。这一切都说明了身为诡辩之士的张仪在秦国朝堂之上处境的艰难。也正因此,身为一介文弱书生,张仪却总是不得不亲自下场去干些与他文弱书生身份不相符的事情。
公元前324年,张仪率领秦军攻击魏国,占领了魏国的陕城;公元前323年,张仪帮助秦惠文王策划了桑丘之战;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率领秦军攻击巴蜀之地。原来我们的张仪不仅是一位只会呈口舌之利的纵横大家,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军事将领。
然而,正是以上军功表明,自秦国经历商鞅变法之后,以耕战立国的国策深入人心。没有过硬的本身,和相当的功勋是根本无法在秦国朝堂立足的。而身为秦惠文王宠臣的张仪,虽然圣眷优隆,但如果无法为秦国立下大功,也是根本堵不住那些为秦国浴血拼杀,靠着军功授爵一步一个脚印爬上高位的悠悠众口的。
三、决策失误,负荆请罪。
所以,当他因桑丘之战的决策失误而深深地感受到了朝堂同僚们的嘲笑和排挤的时候,不安于位的他主动向秦惠文王递交辞呈。一方面可以避免他继续留在秦国遭受到有形无形的攻击,另一方面他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扬长避短的前往其他诸侯国进行政治游说,以推行他的连横政策。正是在此原因下,他才会离秦相魏,跑到魏国去担任国相。
不过,虽然洋装穿在身,他的心依然是颗秦国心,在担任魏相的五年里,他是不厌其烦地向魏王兜售他的连横事秦政策,忽悠完老的(魏惠王)忽悠小的(魏襄王),好歹总算是忽悠成了。真可谓是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他的秦国心。
但历史在这里记载了一个细节,在他担任魏国国相期间,深知张仪之心的秦惠文王暗中不断地给张仪秘密赏赐。而面对秦王的知遇之恩,已经在魏国呆了三年还没有为秦国立大功的张仪觉得十分愧疚。
四、再赴楚国,推行连横。
明白了以上内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此时张仪的真实想法了。此次楚国之行必然是十分凶险,但一方面如果真的能以自己一己之身为秦国换回黔中之地,那么也算报答了秦王这么多年赏识重用之恩;
如果楚怀王既杀了自己又拒绝向秦国交割土地,那么不论是为了现实的政治利益还是为了替自己报仇,秦国一定会兴起大兵讨伐楚国。
另一方面,此次自己又不专为黔中的土地而来,如果能趁此机会再次说服楚王向秦国低头,那么将会进一步打击六国的抗秦派的士气,从而继续瓦解尚有一丝气息的合纵联盟。想到这里,张仪主意打定,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前往楚国的旅程。
总结:张仪的此次楚国之行看似是由楚怀王的怒火难消而引出的,但实际上,为了推行他的连横政策,张仪也同样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和机会再次前往楚国对楚怀王进行政治游说。而楚怀王此举,无疑正中张仪下怀,为想睡觉的他送来了乳胶枕头。
而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黔中地区对于秦国的重要战略意义,为了巩固巴蜀地区的统治,秦惠文王不惜同意心腹爱臣张仪亲身犯险,为国立功。而同是君王身边的宠臣,但与楚怀王身边的宠臣靳尚相比,高下立判。从这一点来说,秦国的强大和楚国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秦巴山地,从北到南,包括秦岭、大巴山等山脉,因此,形成南北两条山间通道,皆贯穿东西。
北边的通道,沿丹水流域,有四道关口,自北向南,依次是:蓝田、商邑、武关、淅邑。
南边的通道,沿汉水流域,有三大盆地,自西向东,依次是:汉中、安康、上庸。
秦巴山地,南北两条通道
北边的武关通道,其南口,沿淅水流域,有南北两座城邑,北为楚国的淅邑,南为楚国的丹阳,在丹阳,淅水与丹水汇合,楚国早期,由周王封于丹阳,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带。后来,楚人大举南下,与荆蛮混合,国土扩大到江汉平原,即今湖北省一带,遂成大国。
丹水,现在称丹江,昔日楚国起源的丹阳,现在是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源头,通过千里长渠,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几十座大中城市,供应生活和生产用水。
南水北调,三路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起于江苏,西路起于四川,中路就是起于南阳盆地的丹江。
且说战国时期的武关通道,四道关口,地形皆险峻,比如,其中的蓝田关,其地形,唐时期韩愈有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商邑,即商鞅封地,也就是张仪所说的“商於之地六百里”。来自魏国的公孙鞅,为秦孝公重用,实行变法,秦国因而崛起,成为一等强国,秦孝公论功行赏,将商邑封给公孙鞅,公孙鞅因而称为商鞅。秦孝公之子秦惠王继位后,要为老师报仇,捉拿商鞅,商鞅出逃,走武关通道,想逃往楚国,但武关大门紧闭,挡住去路,他无法出关,只得回到商邑,纠集他的商邑兵马,抵挡追赶而来的秦军,战败被俘。商邑被秦王收回。
商鞅
秦惠王在位期间,同样是来自魏国的张仪,成为秦国相国,首创“连横亲秦”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亲秦,以连横破合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为秦国争取有利的国际形势。秦惠王论功行赏,封张仪为武信君。
秦惠王去世后,其子秦武王继位,不喜张仪,张仪比商鞅聪明很多,设法离开了秦国,回到魏国,在魏国又拜为相国,次年,亦即前309年,在相国任上去世。
张仪最著名的功劳,是将楚怀王玩弄于股掌之上,拆散了齐楚反秦同盟,使得国际局势对秦国大为有利,秦国的压力大为减少。
张仪欺骗楚怀王说,如果楚国与齐国断交,则秦国愿将商於之地六百里割让给楚国。当时,武关通道,南口淅邑是楚国的,武关、商邑、蓝田,都是秦国的,四道关口,秦国占其三,如果将商邑割让给楚国,则武关通道的形势将变为,四道关口,楚国占其三,只有北口的蓝田属秦,楚怀王被如此大好局面所吸引,果然强行与齐国断交,一次断不利索,还派人去骂,二次再断,断了个彻彻底底。
当时,国际上形成两大阵营,秦韩魏同盟,齐楚宋同盟,秦军正在东方与齐军对峙,楚将景翠,率楚军,援助齐国作战,如果大国楚国能脱离齐国同盟,加入秦国同盟,则齐国必败,秦国必胜。
张仪
张仪劝说得手,楚国果然脱离了齐国同盟,然后,楚怀王派人去秦国办理商邑的接受手续,张仪告诉楚人,你们听错了,秦王的土地,每一寸都是将士血战得来,岂能拱手送人?我说的,是将我的私人领地,割让一些给楚王。
楚怀王闻报大怒,立即集结楚军,准备战秦,秦军却先发制人,沿武关通道南下,直扑楚人龙兴之地丹阳,在丹阳一带大破楚军。楚国大败,士兵超过八万被杀,高级军官,主将屈匄等七十多人被俘。
楚怀王怒不可遏,立即组织了第二路部队,以楚将昭滑为二路主将,杀向武关通道,直扑秦国。
要说起来,楚国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国,楚军集全国兵力,猛攻秦国,非同小可,在武关通道一路突破,自南口淅邑出兵,居然连续攻破秦军重兵把守的武关、商邑,直扑武关通道北口蓝田。
楚军突破,韩魏救秦
如果楚军拿下最后一道关口蓝田,则秦都咸阳,就只剩下渭河一道防线了,秦国举国震恐,此时,秦军的一部分主力,正在东方援救魏国的煮枣,对齐国作战,可以说后方兵力是严重不足的,秦惠王一边调集全国各地剩余的兵力,全部集中在蓝田关,重兵防守。如果蓝田失守,渭河防线已经不剩多少兵力了,实际上,防守蓝田关,就是最后的防线,一旦失守,秦国将面临亡国,于是,秦惠王同时发挥“连横”外交攻势,劝说韩国魏国出兵攻楚。
楚军杀到蓝田关下,发动猛攻,秦军拼命防守,双方杀得是尸山血海。
楚军攻势凶猛,眼看蓝田关就要失守,韩魏此时如果袖手旁观,则秦国危矣,但如果楚国灭秦,那可不得了,春秋时期,楚国尽灭汉阳诸姬,北上威胁中原,那种霸气,令人想起来就后脊背发凉,如果楚国一家独大,韩魏立即就会受到威胁,于是,韩魏打定主意,即使不为秦国,只是为自己,也不能让楚国灭秦,更何况,韩魏此时还是秦的盟邦,于是,韩魏联军,渡过黄河,直捣楚国的南阳盆地,在楚国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
楚军后路被断,顿时陷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于是,只得停止进攻,回师后方,秦国得救了。
好在楚军势大,秦军不敢追击,楚军得以全师而退。
并且,已经占有优势的楚军,撤军是有条件的,秦国被迫将安康盆地割让给楚国。
不过,楚怀王对张仪恨之入骨,提出,可以不要安康盆地,只要张仪,于是,张仪来到楚国,楚怀王立即将他关押,准备杀了他,张仪毫无惧色,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以及金银财宝,买通了奸臣靳尚、宠姬郑袖,他们说服楚怀王,释放了张仪,并且加以优待。
此时,秦军对齐作战的部队已经回到秦国,秦国转危为安,国势复振,为了搭救张仪,秦惠王向楚国提出,想要楚国的黔中郡,即今湖南西部,张仪趁机向楚怀王提出,如果楚国与秦国交好,结盟,则他可以劝说秦惠王,放弃索要黔中郡,楚怀王立即答应。
楚大夫屈原愤怒,劝说楚怀王,说,本以为大王会烹了张仪,以解心头之恨,没想到仍然受他妖言蛊惑,楚怀王说,能保住黔中郡,那就可以了。
屈原
张仪得逞,于是离开楚国,继续游说其它各国亲秦。
楚怀王,堤内损失堤外补,西方不亮东方亮,前306年,楚国乘越国内乱之机,出兵进攻越国,杀越王无疆,吞并今江苏一带,并设江东为郡,楚国国土,扩张到东海之滨。越国分崩离析,残部逃往今浙江一带的故地。
此时,是秦惠王之子秦昭王在位,楚国吞越,再次强大,引起各国恐慌,于是,齐国也加盟秦韩魏同盟,前301年,秦国、韩国、魏国、齐国,组成联军,进攻楚国的南阳盆地,爆发了垂沙之战,楚军大败,秦国、韩国、魏国,瓜分了楚国的南阳盆地,楚国国势刚有复振之势,就遭到沉重打击,一蹶不振。
战国七雄形势
前299年,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秦国势大,楚国则垂沙战败,实力严重受损,因此,楚怀王不敢不去,结果被扣押,于前296年在秦都咸阳去世。
其子继位,为楚顷襄王,此后,秦国名将白起崛起,前278年,白起率军,攻占楚都郢都,占领楚国西部的大片领土,楚国失去一半国土,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今河南一带的陈,后来楚国又迁都今安徽一带的寿春,也就是说,楚国故土,基本失去,楚国靠着新夺来的吴越疆土,勉强维持,一蹶不振,直到前223年,秦王政期间,楚国被秦国后起之秀的名将王翦,率六十万庞大军队,彻底征服。
PS:顺带说一下,陕南三市,因秦巴山地的地势,因而也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丹水流域,商洛;南边汉水流域,自西向东,汉中、安康。
北边的商洛,离关中更近,因此语言接近关中,如贾平凹所说方言。
而南边的汉中、安康,语言则与关中不同。
也就是说,以秦巴山区地势而论,陕南分为两层,距关中较近的一层,商洛;更为外围的一层,汉中,安康。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君王,宁愿客死他乡,也决不割让一座城池,他就是楚怀王。楚怀王初期,屈原变法主导六国合纵抗行,一时间人才济济,对外是重拳出击。攻占城池,国力那是蒸蒸日上。当时与秦、齐三国并列,成为战国时期三大强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楚怀王
其中,楚国是疆域面积最广、物产最为丰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可谓是国富兵强。大有逐鹿中原,问鼎天下之事,但是楚国又是如何在楚怀王的带领下,一步一步走向四分五裂的呢?
楚国衰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秦相张仪出使楚国。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游说家,主张以连横的方式瓦解六国合纵抗秦的局面。张仪面见楚怀王,他以六百里商于故土为诱饵,游说楚怀王与齐国断绝关系,损毁齐楚联盟。
楚怀王面对诱惑,不顾大臣劝阻,自鸣得意,毅然撕毁盟约,解除了齐楚联盟,这也给秦国后面与齐国联盟夹击楚国奠定了政治基础。楚国与齐国撕毁蒙约之后,秦国又游说齐国与秦国联盟夹击楚国。在秦齐夹击之下,楚国落败,不但没有得到六百里商于之地反而向秦国、齐国割让了部分城池,这也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武关会盟
随后几年的征战中,楚国虽然灭掉了弱小的越国,但是在常年征战下多败少胜,国家日渐衰弱,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于是秦王就邀请楚王来武关会盟,商讨秦国攻占楚国城池的相关事宜,面对秦王的邀请,楚怀王又天真地以为秦国会把侵占楚国的城池归还给楚国,但是楚国全国上下都知道这是秦王的鸿门宴。
但是不善权谋的楚怀王不以为然,不顾大臣们的极力劝诫,依然亲赴武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武关会盟。在与秦王的会盟期间,秦王扣留了楚王,只要楚怀王答应割让部分城池给秦国,秦国就愿意护送楚怀王回国。
但是有性命之忧的楚怀王,此时却表现得格外淡定。明白沦为阶下囚,也绝不妥协割地。但在尔虞我诈,礼乐崩坏的战国时期,不善权谋算计的楚怀王,显然有些生不逢时,最终落得悲愤离世,客死他乡的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秦王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楚怀王在绝境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生欲望。但是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求生欲望而在国家大义上做出让步,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出卖任何国家利益,维护了作为一国之君的最后的尊严。
楚怀王的这种大义精神值得我们去称赞,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君王况且如此忠于自己的国家,那么国家的臣民何不去冒死为国家而奋斗呢?
说起楚怀王,就不得不说说张仪和屈原,张仪欺骗了楚怀王,让楚怀王在重大国策问题上频出昏招,以至于最终客死秦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楚怀王的忠臣,他力劝楚怀王不要上张仪的当。楚怀王偏偏不听他的,果不其然,后来国破人亡。
屈原怀才不遇,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在写了《离骚》等不朽诗篇之后,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了。
历史讲述者都认为楚怀王是愚蠢的,骗他的人他信了,忠于他的人他却不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五国伐齐,把战国七雄中的六雄都搅和进去,唯独没有楚国。楚国为什么没有参加呢?楚国有自己的烦恼。
齐楚两国有盟约在先,楚国不能背信弃义去攻打齐国。秦国对齐楚联盟有所忌惮,派张仪到楚国游说,以商於之地(六百里地)换齐楚盟友的拆散。这就好像人瞌睡了,马上有人给你递了枕头。
楚怀王派使者去齐国撒销同盟关系,并在齐楚边境线辱骂齐国国君,然后让秦国兑现诺言,却只得到六里地。
楚怀王被骗,他要秦国把张仪交出来,并把他投入楚国监狱。张仪收买靳尚,靳尚游说郑袖(楚怀王最宠爱的侍妾)向楚怀王施压。楚怀王放了张仪,张仪有惊无险返回秦国,仿佛猛虎归山。
为了修复秦楚关系,两国互留人质。楚国的太子到秦国后,有一天失手打死了一位大夫,自知理亏,又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偷跑回楚国。
秦王问楚怀王要人,楚怀王不听忠臣屈原的劝告,权衡利弊后,亲自到秦国去,被秦王抓到咸阳,几年后病死秦国。楚国大国地位一去不返。
以上历史是《史记》里的记载,楚怀王一再被骗,最后病死秦国。
楚怀王真的这么头脑不清,这么愚蠢吗?且听下回分解。
楚怀王比较自负,认为张仪不敢欺骗他。同时,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去身边大臣的意见,导致楚怀王最终被张仪的话深信不疑。
楚怀王刚继位时,任用贤臣屈原等人积极推行变法,虽然变法因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楚国在楚怀王统治时期达到巅峰,国家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强盛。在这种情况下,楚国成为各诸侯国争相拉拢的对象,其中齐国就主动向楚国示好,与楚国结成联盟,意图对抗强大的秦国。
秦国知道后,为了破坏楚齐之间的联盟,派出具有三寸不烂之舌的纵横家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到了楚国后,大力游说楚怀王,并承诺割让六百里土地给楚国。
楚怀王当时就十分心动,因为秦国承诺割让的六百里土地对楚国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楚国早已觊觎已久,楚怀王迫切希望得到这块土地,同时他认为张仪作为秦国的丞相,既然能够代表秦国来与其谈判,必然不敢欺骗他。因此楚怀王对张仪的承诺根本未加质疑,就准备答应张仪的条件。
但楚国大臣陈轸洞察了张仪的真实目的,就劝谏楚怀王,不要轻易相信张仪,如果楚国上当受骗,终止了与齐国的联盟,秦国又拒绝履行承诺,到那时楚国进退维谷,处境将极其尴尬。因此,建议楚怀王先让张仪履行承诺,将六百里土地割让给楚国后,楚国再与齐国断交。
但楚怀王对陈轸的意见根本听不进去,他认为成大事不拘小节,无需在此小事上畏首畏尾,因此,楚怀王当即下令宣布与齐国断交。张仪心满意足地回到秦国后,迟迟不履行割地约定。楚怀王派人催促,张仪同意割让六里土地给楚国,直到此时楚怀王才知道自己上当,勃然大怒却也无可奈何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4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穆嫔为什么会受到雍正的厚待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