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裴矩,隋唐时期著名外交家,一生历经了七个皇帝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21:26:04

裴矩,隋唐时期著名外交家,一生历经了七个皇帝

对裴矩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裴矩(548-627年),本名裴世矩,字弘大,今山西闻喜人。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裴矩的主要工作经历。

一、北齐时期

北齐建立后,裴矩父亲裴讷之官至太子舍人,后受同僚诬陷被免官的打击,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裴矩被自己的叔叔裴让之抚养长大,勤奋好学,成了文艺青年,后来接受叔叔的建议,转向仕途功名。到了出仕的年龄后,裴矩先后担任北齐北平王和高平王的幕僚,但好景不长,北齐在577年灭亡,三十而立的裴矩下岗回家。

二、北周时期

下岗待业的裴矩遇上了贵人,北周定州总管杨坚将裴矩召为幕府,再度进入仕途的裴矩又遇到母亲突然去世,按规矩必须辞职回家守丧三年。但杨坚慧眼识才,两人相处时间不长,但对裴矩印象深刻。到了580年,杨坚官升至丞相,执掌北周实权后,迅速派人召裴矩入京,裴矩正好也守丧期满,于是为杨坚效力。

三、隋朝时期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后,裴矩以杨坚亲信的身份,在官场平步青云。七年后,杨坚以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大举讨伐南陈,让裴矩协助杨广工作任元帅记室。南陈很快被灭,境内发生叛乱,裴矩自告奋勇,率领三千士兵深入敌境,勇猛作战,一举平定岭南,巩固了隋朝对南方的统治。裴矩的文武全才得到了全面展示,后来又随名将史万岁出塞,大破突厥。

602年,独孤皇后去世后,裴矩和牛弘依照礼仪制定了独孤皇后的丧礼,深得杨坚的赞许。604年,隋文帝杨坚去世后,隋炀帝杨广营建东都洛阳,重任交给裴矩,年近六十的裴矩精力不减,只用90天便完成了任务。

隋炀帝恶名昭彰,其实是坏的一面被夸大了,遮蔽了不少优点。隋炀帝是一个有雄心而积极进取的皇帝,他开疆拓土、效仿汉武帝经营西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裴矩也是老当益壮,看透了杨广的心思,贴船下篙子,就是贴得有点失去了理智和原则。但裴矩在杨广经营西域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隋炀帝加官至右光禄大夫。611年,隋炀帝讨伐高句丽,战争开支耗尽国力,因此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被视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件事跟裴矩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唐朝时期

618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死了隋炀帝。隋炀帝的宠臣虞世基、裴蕴等全部被杀,只有裴矩幸免于难。此后,裴矩先后担任许帝宇文化及和夏王窦建德的宰相,深得两位乱世枭雄的敬重。621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大败夏军,生擒窦建德后,裴矩接受魏征等人的建议,举山东之地投降唐朝,加快了唐朝统一天下的进程。

唐朝建立,李渊在位时期,裴矩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和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起编撰《吉凶书仪》,他凭借丰富的经历将结合伦理与人情融合发展,使礼仪更加符合人性,深得人心。626年,玄武门之变时,裴矩受秦王李世民之命劝降李建成党羽成功,裴矩官升吏部尚书,他更是精神饱满的积极工作,赢得了上至唐太宗、下至朝中同僚的尊敬。627年,裴矩去世,唐太宗赠绛州刺史,赐谥敬。

裴矩是隋唐时期最为传奇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官场“不倒翁”。在历史上,他成功地演绎了“忠”与“奸”的转换,让人搞不清是裴矩在变,还是主子在变,历来争议不定。与裴矩同朝为官的魏征就直言裴矩,赞扬他“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同时又批评他“承望风旨”,造成了“关右骚然”,以至于隋朝走向灭亡。北宋司马光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允,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裴矩官场“不倒翁”,按照儒家思想评价是“隋奸唐忠”,用当下的话说就是一个能干事、会办事、做成事的人,往好处讲是灵活,向坏处说是滑头。这种遇清则清、遇浊则浊的做法很管用,是优是劣就要看上下左右前后了。单从职场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像裴矩这种既身怀大才,又懂得权变的人到处存在着,这就要看领导的素质和水平了。裴矩的领导很多,从北平王、高平王、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等大领导,功过是非与领导同行,闪光点是在遇到唐太宗,裴矩方才茁壮起来。裴矩是一面镜子,要照的更应该是领导。你说呢!

隋炀帝之国相是谁?

  隋炀帝之国相十二人:苏威、杨素、杨达、萧琮、杨文思、杨约、宇文述、元寿、裴矩、裴蕴、萧瑀、虞世基。
  苏威(534年-623年),字无畏,南北朝时期北周至隋朝名臣,宰相,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北周大冢宰宇文护之婿。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杨达(551年-612年),中国隋朝皇族。观德王杨雄之弟,字士达。杨绍之子,仕北周,为仪同、内史下大夫,封遂宁县男。
  萧琮(558年―607年),字温文,西梁宣帝萧詧之孙,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子,隋炀帝皇后萧氏的兄弟,西梁政权最后一位皇帝,585年―587年在位。隋炀帝继位后,萧琮深受亲近器重,任内史令,改封梁公。
  杨文思,字温才,杨素从叔,弘农华阴人也。父宽,魏左仆射,周小冢宰。文思在周,年十一,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寻以父功,封新丰县子,邑五百户。
  杨约,性情狡诈,博学强记。隋朝建立,隋文帝任命他为长秋卿,升任大理少卿。杨广想谋求太子之位,贿赂杨约,通过他说服杨素废黜杨勇。杨广即位为隋炀帝,拜他为内史令,因事免官,复官为淅阳郡太守,不久征入京师,去世。
  宇文述(?-616年),字伯通,本姓破野头,鲜卑族,代郡武川人,隋朝著名将领。北周末年,累封濮阳郡公,以军功拜上柱国,封为褒国公。隋朝开皇初年,拜右卫大将军。平陈之役,任行军总管,率兵三万从六合渡江。晋王杨广镇守扬州,拉拢宇文述附己,奏为寿州刺史。杨广阴有夺宗之志,宇文述建议收买司徒杨素扶助夺嫡。隋炀帝即位后,宇文述参预朝政,与苏威并重,授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平定杨玄感叛乱。
  元寿(549-611年),字长寿,河南洛阳人,周隋时期将领。西魏侍中、邵陵王元敦孙。少孤,仁孝方直,颇涉经史。北周武成初年,封隆城县侯。保定年间,改封仪陇县侯。隋朝开皇年间,授尚书省主爵侍郎。从杨广伐陈,除行台左丞,兼领元帅府属。事成,拜尚书左丞。隋炀帝即位,从平汉王杨谅有功,授大将军,迁太府卿,拜内史令,进右光禄大夫,兼左翊卫将军。从征辽东,卒于道上。
  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裴矩出身于河东裴氏西眷房[1] ,早年历仕北齐、北周、隋朝,曾参加隋灭陈之战,并率三千敝卒定岭南,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历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等职,封闻喜县公。
  裴蕴(?-618) 隋朝大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裴蕴开始在陈朝做官,任过直阁将军、兴宁令,陈朝被隋灭掉后,隋文帝杨坚接见曾在陈朝做过官的所有“江南衣冠之士”。当接见到裴蕴时,杨坚想起了他曾奉表“请为内应”之事,便破格提拔裴蕴时,超授为仪同之职。以后,裴蕴又历任洋、直、棣等州刺史。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任裴蕴为太常少卿(专掌宗教礼仪,兼掌试选博士的九卿之一),后任民部侍郎。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末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并且深刻精通佛法道理。萧瑀以皇后之弟的缘故,被隋炀帝委以机要事务,官至内史侍郎,即中书侍郎。
  虞世基(?—618)隋代书法家,文学家。字茂世,一作懋世,会稽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谁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急用!!!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故事梗概

张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和探险家。西汉初年,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联合被迫西迁的大月氏国抗击匈奴。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千辛万苦,历尽周折终于到达大月氏国,发现了辽阔的西域。张骞将大汉文明带到了西域, 同时也将西域的葡萄、胡桃、西瓜、黄瓜和音乐、文化带回了长安,开拓了一条闻名世界的,从长安至古罗马的丝绸之路,将自古隔绝的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
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着世界的东方与西方,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这里有令后世惊叹的东西方艺术珍宝,凝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发明创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的古文字,给后世流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谜团,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发掘。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举世闻名的敦煌,神秘的楼兰古国,静静的矗立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

丝绸之路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她的魅力是永恒的。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仍然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中,甘肃是全省被丝路贯穿,它是一条无尽的历史长廊,一头系着汉唐盛世,一头连着西方文明;一头系着古长安,一头连着遥远的波斯湾。

“飞天起舞迎远客,大漠风光醉游人”。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鸣沙山、月牙泉等主要景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3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