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蜀汉扩张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时期,蜀国的人口总数,其实才不过100万。国力甚微,甚至不如秦朝时的十分之一。
常备军与后备军倾国10万,也就是说90余万人口要养活10万兵力与近万官吏,导致内部不稳需要借助战争来维稳。即使向着西南进军,蜀汉的国力无法支撑后期的管理支出,包括军队驻扎、官吏任命、帮助西南地区开发土地,其扩张最好的选择只能是北伐。
众所周知,蜀国与魏国交界500多里,历史上诸葛亮也曾经多次从这个方向,对魏国进行北伐。
正西是青藏高原,历史上是由隋唐时期,吐蕃人才第一次打通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路。
而西南多山川密林,地势环境复杂而蛇蚁猛兽丛生,不利于人口发展,且政权多立教化难,交通并不便利;兵力有限,诸葛亮要的是后方稳定。
蜀汉政治力量本身就分散且薄弱,三股势力很容易导致内部权力争斗。再次,当时面临的局势,就是主动北伐或者被南征,守北尚不易,难有心力大举西征;蜀汉建立政权的口号即光复汉室,敌众友寡,把精力主要放在汉朝疆域之上,这样可获取蜀汉政治拥护的民心。
曹魏篡夺汉朝,如今还存活的好好的,向北发动战争,师出有名。如果赢了战争,还能赢得更多的人心。一旦向西南发展,很可能被东吴夺取荆州,或被曹魏夺去汉中,如若两国联盟危机弥深。
然而尽管先天条件不足,历史上蜀国也并非没有向西北以及西南扩张。刘备主政时,违背了联吴抗曹的原则,进行了一场夷陵大战。在夷陵之战后,蜀国损失极大。
诸葛亮主政后,将这一原则又拉回正轨。再没有向东打过,主要的方向还是向北,但蜀汉的疆域的确向着西北、西南两面有所扩大。然而这个过程,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无功而返,整体上看也并未取得重大成果,所以不太被人知晓。
蜀汉在实现三分天下以后,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征伐曹魏,向北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有人不免突发奇想:蜀汉为什么只是一味地向北发展,为什么不向其它方向发展呢?向其它方向发展,把国土面积变大了,以此为基础,再来和曹魏争夺天下,不是更加有利吗?
用这个问题来问蜀汉是有道理的,毕竟这个问题对东吴来说没有意义。东吴除了与蜀汉、曹魏接壤外,其余方向上都是大海。按照东吴那时候所拥有的航海技术,他们也不可能向海外发展。但是蜀汉不一样啊,除了东面与东吴接壤,北面和曹魏接壤外,西面和南面都是陆地,而且那些地方也生活着人,为什么蜀汉不往那些地方发展呢?
(蜀汉区域图)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向北发展是蜀汉发起战争的唯一借口。
蜀汉政权是一个外来户。这个政权之所以能够在巴蜀地区扎根,并非仅仅凭借武力。
他们凭借的是什么呢?
一是刘备是皇家后代。虽然原先蜀地的统治者刘璋也姓刘,但是他就没有刘备那样有个明确的皇家身份(或许有,但他并没有把这个提出来,也没有把身世理清楚)。而刘备一直对外宣扬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对他立足蜀地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刘备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刘备在四处征伐的时候,一直都在提自己的目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既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向被发展,把“窃夺汉家权柄”的曹操打败。
正是因为刘备有这样的身份这样的理由,他才能在蜀地立足,才能不断地发动战争,同时还能得到蜀地的门阀士族和士人知识分子的支持。
(刘备剧照)
二、向北发展符合蜀汉统治者心中的政治愿景。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刘备等蜀汉统治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同时,也符合他们心中的政治愿景。
他们心中的政治愿景是什么?就是“逐鹿中原”。“逐鹿中原”一词,很早就产生了,它是争夺天下的代名词,也是所有志在天下的诸侯们的关键方向。只有把中原地区拿下来,把都城定在那里,才能叫做获得天下。
不过,这个政治愿景虽然存在于诸侯们的心中,但他们不会说出来,他们说出来的,都是另一番理由。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他们说出来的理由是维护周王室,是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比如秦末的诸侯们,他们说出来的理由是推翻暴秦,平定天下,给老百姓带来幸福安康。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统治者,他们说出来的理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因为说出来的理由,和藏在他们心中的政治愿景高度契合,因此,他们发动战争不但理直气壮,也特别起劲。
(诸葛亮剧照)
三、其它方向的发展费力不讨好没有意义。
首先,不能向东发展。向东发展没有理由,而且还费力不讨好。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还是在他登上皇位以后。因为登上了皇位,所以他就是以皇帝的身份,去讨伐不服从他的东吴小政权,理由很充分。不过,就算理由充分,其实也是费力不讨好。因为既打不赢,而且还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因此,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制定了只向北发展的策略,再也没有往东打过。
其次,不能向南发展。南边主要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这些地方山高林密,土地瘠薄,瘴疠横行,不出庄稼。不出庄稼倒也罢了,关键是这些地方还有非常多的势力,很不太平。你就算把一股势力打败了,一者他容易反抗,二者其他势力还不服。所以,蜀汉统治者所采用的办法,一直是以和平收复为主。诸葛亮深入南方,曾经“七擒七纵”孟获,就是很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以安抚为主。
再次,不能向西发展。西边是高原,高原真正发展起来,还要往后延续到唐代。就算是强悍的唐代,也一直没有把吐蕃征服,不得不多次采用和亲的办法。何况是弱小的蜀汉,他们完全没有必要翻山越岭,劳师远征去占领高原上那些,对于他们来说没用的土地。
所以,综合考虑,蜀汉就只是一直往北边用兵了。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进军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中原不仅对蜀汉国力形成了巨大的消耗,而且从最终结果上来看,强大的曹魏也没有让诸葛亮北伐成功。对此,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诸葛亮和蜀汉一定要北伐中原,而不是向西南地区发展呢?和强大的曹魏比起来,西南的孟获等势力不是更容易击败吗?
一首先,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蜀汉曾经有过向西南发展的举动。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25年(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率汉军,深入南中,平定南中叛乱。任用了孟获等一些南蛮将领,又从中获取了大量资源,蜀汉的实际控制领土也得以扩张。在此基础上,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也即蜀汉的疆域包含了今西南一带的部分地区。
二那么,在此基础上,蜀汉和诸葛亮为什么不一直向西南发展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蜀汉和诸葛亮没有一直向西南发展,第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西南方向的了解。在古代历史上,鉴于交通、通信等手段落后,蜀汉对于西南地区,尤其是要比今云南、贵州、广西一带更要西南的地区,蜀汉和诸葛亮所掌握的信息是相对有限的。换而言之,贸然进攻未知的对手,显然不是诸葛亮这种稳重之人所喜欢的决定。并且,诸葛亮之所以深入南中,主要原因还是该地区发生了叛乱,影响到蜀汉的稳定。
三通过平定南中地区,诸葛亮也肯定发现了西南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彼时,蜀汉向西是青藏高原,向西南是崇山峻岭之中的云贵中原,并且该地区气候恶劣,地形复杂,山川险阻,难以通行。从客观环境上来看,蜀汉大军想在该地区进军作战,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在三国之前,秦始皇南平百越之地时,其士兵的伤亡不少来自于恶劣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比如瘴气、毒虫等。同时,对于蜀汉和诸葛亮来说,北伐中原不仅师出有名,而且是维持蜀汉内部团结的重要之举,而出兵西南的话,一旦伤亡过大且没有重大收获,很可能导致蜀汉震动。
四最后,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亮和刘备不希望蜀汉最终是偏安一隅的,通过北伐曹魏,不仅有利于树立蜀汉的正统地区,更有助于占据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虽然要面对司马懿等强劲的对手和曹魏的数十万大军,但是,对于当时的蜀汉,北伐是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进行的事情。总的来说,对于蜀汉和诸葛亮来说,一直向西南发展在当时是非常不现实、不理智的事情,并且在重要性上也比不上北伐中原。
刘备带领的蜀汉势力之所以不往西南方向继续扩张,而是攻打曹魏集团的原因有三。第一,当时的蜀汉实力不足以支撑一边攻打曹操一边向西南扩张;第二,当时的西南地区并不值得纳入囊中;第三,当时的曹魏集团一家独大,若不削弱其实力,那么未来会有更大的麻烦。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刘备带领的蜀汉必须要攻打曹操,而不是向西南方向继续扩张。
三国时期,孙策孙权兄弟的霸权占领了我国的江东一带,曹操的曹魏集团占领了中原,而刘备的蜀汉则是占领了中部和西方地区。天下三分后,其实整个汉朝的领土都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比拼的便是硬实力,当时的曹操毫无疑问是实力最强盛的,所以孙权和刘备必须联合起来对抗曹操,一旦曹操吞噬掉东吴或蜀汉,那么另一方则会陷入唇亡齿寒的绝境,这也是为何孙权和刘备要结盟攻打曹操的根本原因。
其次,刘备当时的实力只能在向西南扩展和制衡曹操这两个选择中选择其一。若是刘备当时选择继续像西南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那么自然就无法制衡曹操了。正如上文说到的,若是刘备袖手旁观,那么孙权的东吴极有可能成为曹操的囊中之物,东吴被剿灭后,刘备势单力薄,更加不是曹魏集团的对手了。
最后,在三国时期,我国的西南地区不是很发达,而且有割据势力,因此这一块地方并不必要被争取。如今我国的西南地区也就是云南、西藏、贵州、广西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在三国时期都是农业落后的地区,而且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因此刘备消耗实力来夺取西南地区的管辖权,实在是得不偿失。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鼎立格局初步奠定。刘备图蜀成功,并据有汉中。建安二十六年,刘备昭告皇天后士,即位于成都,建国曰汉,史称蜀汉,疆土辖有汉中、巴、蜀。纵观蜀汉历史,它是一段刘氏政权忙于征伐,忙于开拓的历史。蜀汉统治者孜孜不倦地征伐天下,开辟疆土,把蜀汉疆域拓展到北入今甘肃境内,南达今云南边境,东边维持在今奉节一带,西边伸入今缅甸境内。
一、开疆拓土的驱动力
(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恢复汉室一直是刘备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刘备以汉王朝继承者自居,但当时的汉王朝境况是“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僚,朝廷有萧墙之危”。面对此情此景,刘备“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并明确表示要尽最大努力,“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刘备建国纲要的重中之重。偏居一隅的蜀汉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除了对“汉贼”口诛笔伐,更多的是要采取行动,把曹魏赶出旧都。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这个奋斗目标,所以他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鉴于曹魏的强大,要消灭曹魏,还于旧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对抗中一步步蚕食其领土,扩大蜀汉自身力量,才能完成这个目标。这就要求蜀汉开疆拓土,尤其是要针对北边的曹魏。
(二)成霸业。曹刘孙三家相互征战,其目的都是想削弱对手,扩大自己的实力,以达到一统天下,成就霸业的目的,地盘大小是其力量大小的标志。刘备割据一方,偏安一隅,但这毫不阻碍其王天下的雄心壮志。诸葛亮“隆中对”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正中刘备下怀,也是蜀汉统治者的理想。“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也反映蜀的称霸之心。要天下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刘备,要成霸业,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不能采取固守态势,割据汉中的张鲁政权就是前车之鉴。只有伺机从对手那里争得更多领土和人民,才能加强自己的实力,才能在鼎立局面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积极开拓疆土,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才能击败对手,一统天下,成就霸业。成霸业是蜀汉政权开疆拓土的根本原因。
二、拓展的条件
在东汉原有的十三州中,魏有九州,吴得三州,蜀汉仅得益州一州。蜀汉在三国中疆域最小,很多人因此认为蜀汉当权者不应该四处拓展,只可善保边境,经营益州,欲逾秦岭出关竞逐是十分困难的。有人认为:“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张俨在《默记》中对此观点加以驳斥:“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余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于乐毅……何惮于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张俨认为蜀汉有向外争夺疆土的条件,可以以弱胜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都不是能否拓展的依据。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蜀虽小,但仍有条件开辟土地,征伐天下,饮马河洛。
(一)蜀地虽小,但富饶险阻,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土地肥沃,人民殷富。“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蜀不仅富饶,且有剑阁、汉中之守,夔门、关之险,有这样易守难攻且富庶的地方作后盾,是有条件向外拓展的。蜀汉之地在东汉末年未曾受到大的战乱的破坏,而北方的中原地区是军阀混战的主战场,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天灾人祸,人口也有了空前的减耗。受过战争创伤的曹魏政权,恢复元气需要一段时间,蜀汉正可借此机会,蚕食其疆土。
(二)积极备战,寻求机会。蜀汉建国后,在整顿好内政的同时,积极备战,基本上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化,这在三国纷争的历史条件下是明智之举。刘备亲率大军督阵征讨,诸葛亮驻守成都,“足食足兵”;诸葛亮亲临前线时,以副手蒋琬等统留府事,“足食足兵”。不论是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还是治戎讲武,目的都是“以俟大举”。蜀汉政治经济的第一要务是“足食足兵”四个字,即不断地保障供给前线粮饷,补充兵源。仅占一州的蜀汉能存在几十年之久,与此不无关系。在充分进行作战准备的基础上,蜀汉积极寻求机会向外发展,不管是借口报仇攻吴,还是趁魏吴大战之机的出击,都体现了蜀汉的扩张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找寻一切有利时机开疆拓土。
三、开疆拓土的具体过程
下面从蜀汉的东、北、南、西四个方向分析蜀汉政权建立后开疆拓土的具体过程。
(一)在东方从孙权手中夺取荆州,但未能实现。章武元年,“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这次出军,名义上是为报仇,是因孙权杀关羽,刘备出于君臣之义才发动这次东征,其实是吴蜀两国长期以来争夺荆州的必然结果。东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孙吴手中重新夺回荆州,但刘备失败了。陆逊“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仅得入白帝城”。刘备没有能重新夺回荆州,且损兵折将,完全丧失荆州之地,最后仅得入白帝城。这次向东边扩张,带给刘备的教训是:在曹魏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是不能全身心向东发展的。基于这种教训,刘备认识到东吴与蜀汉唇齿相依,蜀不能同时与魏吴两个政权为敌,只有暂时结好于吴,联手对付曹魏,在吞食曹魏以后,再行向东发展。在孙权数次派人示好的情况下,吴蜀结成联盟,这样就为蜀汉向北方扩张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蜀吴结为盟好后,蜀暂时没有再向东发展,所以蜀汉政权东边疆界也就一直维持在白帝城(即今奉节)一带。但这并不表示蜀汉没有再向东发展的要求,蜀汉当权者想称霸天下,当然少不了中国东南这块,只是当时客观条件尚不成熟,未及实施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3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晋阳侯是什么人数千里追杀曹操孙权刘备
下一篇: 曹植是怎么自毁前程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