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主要原因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皇位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21:03:17

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主要原因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皇位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构杀岳飞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1142年1月,一代名将岳飞被冠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宋高宗赵构杀害,同时被杀掉的还有岳云和张宪。至于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杀掉岳飞而自毁长城,坊间有诸多猜测,最多的说法是因为岳飞要迎回“徽钦二帝”,这样以来,宋高宗可能做不成皇帝,所以赵构坚决要除去岳飞。我以为,这个原因有一些,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赵构要杀掉岳飞最主要的原因:是岳飞的终极理想和赵构的终极理想严重冲突。赵构的终极理想是:向金求和,偏安一隅。北宋的终结是一个奇耻大辱,两个皇帝以及一众家眷都被俘虏,中原大地陷入黑暗。后来的宋高宗赵构经历了死里逃生之后建立南宋,估计是战火在心中留下了阴影,不管战局是否对自己有利,满脑子都是向金国求和的念头。

后世都明白,赵构和金国的议和是以杀掉当时英雄岳飞为前提,当时金兀术明确提出:议和可以,先除去岳飞的主张,也就是说宋高宗赵构想要实现理想,岳飞必死。至于说岳飞可能迎回“二圣”,对于已经在位十多年的赵构来讲,根本就不构成威胁,更何况宋徽宗早在1135年就死在金国了,只剩下宋钦宗那个昏庸无能的兄长,宋高宗可以随意处理。岳飞的终极理想是:迎回天眷、还我河山。岳飞出自寒门,自小读书学艺,练就了一身武艺,凭军功逐步升迁。靖康之变发生时,岳飞在宗泽的部队里积极抗金,听到赵构有意放弃汴京而“南巡”,他不顾身微言轻向宋高宗上书,结果被朝廷打压,踢出军营,但岳飞抗金的初衷及决心一直没变。

后来他又回到宗泽的麾下留守东京,公元1128年,金国大举入侵,在宗泽的坚决抵抗下,金军无果而退,宗泽上书请求北伐,未得到赵构许可,同年年逾古稀的宗泽病逝。杜充接任宗泽的统制职位后,一改抗金主张,放弃开封,一路逃跑,岳飞屡次劝谏无效,直到建康被金军占领。岳飞决定脱离杜充,他带领所属部队进驻宜兴,收编了许多抗金力量,开始了收复建康的计划。公元1130年,岳飞配合韩世忠直袭建康,经过半个月的攻坚,建康收复,从此,岳飞声名大震。接下来岳飞先后进行五次北伐,收回了襄阳六地、商、虢等地最后剑指开封,金国统帅金兀术已经打算撤出开封。

期间岳飞的观念也由“迎回二帝”转为“迎回天眷”再到“还我河山”,无奈总是与宋高宗的议和称臣偏安一隅的终极理想不相符合,所以就在岳飞想乘胜直捣黄龙的有利时机,金兀术提出议和可以,先除去岳飞的主张,朝中有很多和宋高宗赵构一样一心求和的人,在这些臣子的撺掇下,岳飞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变成了皇帝议和的牺牲品。岳飞收复旧土的理想破灭,但赵构偏安一隅的理想实现了,一代名将岳飞在最后的时光里只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的愤怒申诉,而赵构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金国精疲力竭时议和成功,从此缩到江南偏安一隅,过起了向金国进贡求平安的日子。

为什么宋高宗一定要杀岳飞

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岳飞忠肝义胆。一生致力于与金国抵抗,四次北伐,在公元1140年7月一路凯歌,打到了离开封不远的朱仙镇 。然而,就在即将收复中原之际,宋高宗三日内连下12道金牌,将岳飞召回 。大宋失去了收复中原的唯一机会。
公元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令赐死岳飞,一代名将残死于风波亭,时年39岁。岳飞为何被杀?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武断地将其全部原因归于秦桧和宋高宗身上!

一、岳飞过于耿直,不懂圆滑
每每提起岳飞,总觉得他与汉初的韩信太过相似!
在军事上,岳飞与韩信都可以用那句话来形容,“集百万之兵,攻必取,战必胜!”
当然,也仅限于军事能力而已。
在官场上,岳飞与韩信也有得一比,二人都是十足的“政治白痴”,上级关系处理不好,同事关系也处理不好。岳飞还要再加一条:过于感情用事。而这,也成为了他最终被赐死的原因之一。
公元1138年,宋金第一次议合谈判。可以说,宋金议合是宋高宗更为倾向的政治策略,而当时岳飞主战不主和,坚决不同意皇帝的和议。为此,岳飞甚至还撂挑子辞官不干了,这让宋高宗很是尴尬。后来还是高宗主动低头,派人把岳飞请了回来。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岳飞还曾上疏建议宋高宗立太子。高宗有疾,没有生育能力,膝下只有两个养子,如此隐晦的话题岳飞也不避讳。再者,古往今来,有军权将军都应尽量避免皇子废立之事,以显示自身清白,岳飞倒好,管起皇帝的家事来了。结果就是君臣不合,岳飞一气之下,又辞官不干了。

二、岳飞在军中威信过高

宋朝自高祖赵匡胤立朝以来,为防止武将与军队之间过于密切,特设立了枢密院,把武将的掌兵权和调兵权一分为二,武将只有掌兵权,没有调兵权。若要行军打杖,须由枢密院调遣军队,然后再交予武将接管指挥。同时,武将与军队之间三年一调换,实行换将不换兵的制度,以此来降低武将在军队中的威信。
然而,岳飞是个例外。岳飞在军中不但具有掌兵权和调兵权,他军事才能卓越,每每战争尽显英雄气概,可以说,在十几年对金作战中,岳飞成为了军队的灵魂,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岳飞气质的“岳家军”。
岳飞后来被杀,有一方面原因是由这支“岳家军”导致。想想看,在中兴四将里,韩世忠的部队不叫韩家军,张俊的部队不叫张家军,刘光世的部队不叫刘家军,偏偏是岳飞的部队叫岳家军,为何?因为岳飞在军中的威信过高,这种地位甚至超过了皇帝,宋高宗感到了威胁。

三、岳飞触碰了皇帝的神经

在岳家军即将收复中原之际,高宗下12道金牌召回岳飞。难道宋高宗不想收复失地,实现中国大一统?
想,他太想了,但……若是岳飞收复了中原,谁的功劳最大?谁的名望最高?无疑是岳飞。当年赵宋的祖宗赵匡胤就是靠兵变上台,如果不杀岳飞,岳飞会不会效仿宋太祖赵匡胤再搞一次黄袍加身?退一万步讲,即便岳飞没有夺权之心,一生只想做忠臣,凭借着他收复中原的声望,估计他不当皇帝,全国人民都该不情愿了。
靠部下兵变而拥立上台的政权,宋代赵匡胤就是始作俑者,所以,自宋代开国以来,“兵变”在宋朝各代君王心里已经被刻上了恐惧的烙印,岳飞攻打汴京,无疑触碰到了高宗最敏感的神经。


四、政治分歧是根本原因
岳飞与宋高宗的根本分歧点在于政治目标不统一。岳飞的政治目标最最重要的是四个字“还我河山”,其次是“迎回二圣”,也就是说,岳飞的政治理想是先收复被金军占领的河南和陕西之地,然后救出被俘的宋钦宗赵桓。由此可见,岳飞爱国,但不一定忠于赵构。在岳飞看来,宋高宗赵构只是个临时皇帝,而在靖康之变中被俘的宋钦宗赵桓才是正牌皇帝。
相反,宋高宗赵构的政治理想是两个字:“稳定”。这个稳定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内部的稳定,一方面是外部的稳定。对于内部,赵构要维护皇权,只有削弱武将的权力,才能达到皇帝的集权。而对于外部,高宗也需要放权予武将,让他们能够死心踏地跟随自己,与金国对抗。宋高宗的政治策略,就是在“放权”与“集权”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以保证南宋政权的稳定。
太史令说:
宋高宗赵构绝对不是一无是处的皇帝,古往今来很多人对他的理解也有失偏颇。应该说他还是极有远见的,年轻时,他已预见到了宋徽宗的不作为可能会导致宋朝的瞬间崩溃。果然,后来的靖康之变印证了他的猜想。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前夕,金国大军兵临汴梁城下,要求以王室宗亲为质,宋徽宗30多个儿子居然没有一个敢前往,最后还是赵构主动请愿,代替大宋皇室到金国作了人质,当时的赵构才19岁。赵构文武双全,在金国作人质的时光里令金国君臣大为感叹,这才使得赵构后来能顺利回国。其胆识和谋略可见一斑。
从赵构的角度来看,在收复汴京前杀掉岳飞,类似“弃车保帅”的作用,牺牲一个将领,稳定大宋皇权。
然而,杀岳飞是一件“脏活”,自己不能亲自下手,于是高宗和秦桧打了个默契球,让秦桧来承受千古骂名,自己无非是落个忠奸不分的名声,但地位依然很稳固,种种手法表明,宋高宗简直是个智商爆表的皇帝。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赵构杀岳飞是不符合普世价值观的,他残害忠良,背弃民族大义,最终失去统一中华的唯一机会,所以,赵构也是昏庸的。历史对赵构的评价不一,比较中肯的说法是:赵构是一位略显昏庸的皇帝!

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害岳飞?

中国历史中要说被冤杀的将领,我们都会想到岳飞,岳飞精忠报国最后落个身死的下场,我们不由的为岳飞这个民族英雄叹惜,在叹惜的同时不仅生出疑问,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一定要处死岳飞呢?

岳飞不尊主使君臣之间产生隔阂岳飞从本是一名布衣从小深受精忠报国思想的熏陶,后来参军之后,在战场勇猛过人使其崭露头角,后来宋高宗因为与金议和不成从而提拔能征善战的武将,岳飞文武双全很快被赵构提拔到一方主帅。

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岳飞等人并列成当时最有名气的统帅,而岳飞的指挥才能要高于其他三人一筹。后来宋高宗让岳飞指挥除了韩世忠、张俊外的大军,可能出于政治原因加上秦桧屡进谗言,致使宋高宗不让岳飞来指挥如此数量众多的军队。

面对这种情况岳飞居然以为母守孝之名辞官而去,何朝何代的帝王面对这等不尊主的行为都会产生隔阂,赵构自然也不例外。迎回二圣让赵构左右为难宋朝分南宋北宋的原因相比大家都耳熟能详,岳飞朱仙镇大捷之后,立下誓言迎回二圣洗涮当年的耻辱,作为宋朝民众来说本来无可厚非,也是大受欢迎之举。但对一国之君的赵构来说确实两难的抉择,倘若岳飞真的迎回二圣之后,赵构该怎么办。

二圣归来之后加上赵构会变成三位皇帝,赵构让位呢还是继续做自己皇帝,继续做自己的君主势必会落下口实,倘若让位赵构又心有不甘。假如二圣归来之后因皇位使国家四分五裂怎么办,或许赵构的性命堪忧,岳飞此誓言深深的刺痛了赵构。

岳飞建议立储君臣猜忌 金人用立钦宗的儿子赵谌为皇太子来羞辱赵构,并送到京阙,岳飞认为这是个阴谋,为朝廷着想,不如把就读于资善堂的建国公正式立为皇太子,这样金人的阴谋就失败了。岳飞身为一方统帅本来不应干预立储之事,岳飞认为君臣一体不必有所顾及,随即上书赵构赶快立储,而得到回复却是这些不该你岳飞来管。

自古以来,有军权之人干预立储无非就是立一个傀儡太子,岳飞此举在赵构心中已有不臣之心。赵构怀疑岳飞直捣黄龙之后黄袍加身宋朝的开国之君皇位怎么得到的相比大家也是知道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岳飞此时已有岳家军,加上直捣黄龙之后,岳飞已经有黄袍加身的能力。

自古以来帝王要除掉一个手握军权的将军之时,不是看武将有没有谋反之心,而是看有没有谋反的能力。岳飞跟赵构两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待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岳飞认为自己所做之事为尽忠,而赵构认为岳飞是不臣。一个想议和自保,一个想以战止战,多种原因交织加上秦桧进谗言,金人的威逼岳飞不得不死。

岳飞虽然所做之事与君臣王道不合,岳飞依然是精忠报国的典范,岳武穆实乃英雄也。

北宋灭亡后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忠心耿耿的岳飞

说高宗担心迎回二圣以至皇位不保,所以杀岳飞,这完全是小说演义。

对于皇帝来说,岳飞必须死,从高宗的视角看有五大原因,这个视角看过去对岳飞的误解相当的大

1:宋代打压武臣的传统政策,宋朝本身就是地方军官夺取天下,所以一般用文官督军压制武官,而岳飞在特定的环境下,权力过大名望过重,皇家派去的督军不能制约他,而且岳飞多次违抗命令,而督军丝毫没有插手余地,加上宋代传统这让皇帝无法忍受。

2:犯了重将对皇位继承权指手画脚的大忌,岳飞作为一个在外带兵的武将手握重兵,对于立储这种皇家大事,绝对应闷不做声。但岳飞却干预了皇帝的“家事”。高宗没有子嗣本来就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岳飞在这里指手画脚,加上曾多次抗旨,高宗怕他有朝一日拥兵自重,和皇帝支持的储君开战!所以必须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3:军略思路和皇帝不符,淮西事变是岳飞被害的重大伏笔。文官吕祉接管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部队。他的部将后来在要求归岳飞节制而不得的情况下,发生哗变杀了吕祉率领全军五万多人集体投降了伪齐。淮西事变搅乱了北伐大计而且改变了敌我军力对比,原本主战派的赵构求稳,不支持军力不占优势的北伐变成求和派,他急令岳飞转入防御,保住长江防线,但岳飞认为应该继续北伐。(而且淮西事件令赵构彻底明白了,x家军完全是将领的私人部队,想投降就投降,毫无能制约的余地,而岳飞多次抗旨不遵和督军无法介入的现状,令皇帝完全无法继续信任岳飞)

4:北伐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不合时宜。其实二圣回来了,也是高宗当皇帝。接回来真没啥毕竟大势已成,翻不起波浪。可是你不能大规模宣传啊?宋朝当时是以弱抗强,攻还是守都需要稳定人心,不能被民意裹挟强打急上,那样在战争的主动权上就会受困,非常的麻烦。可被岳飞这么一点题,原本冷却下来的二帝问题开始变得不能冷处理,而且皇帝无子嗣的问题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岳飞又加了一瓢热油上去,把高宗烫的焦头烂额,狼狈不已。

5:正史岳飞的性格急躁又自信,令皇帝不能信任:正史岳飞性格和民间岳飞的儒将形象大大不同,正史岳飞性格很急,常和上司据理力争,并且哪怕是在顶头上司和皇帝面前,话里话外都对自己的军事能力非常自信,大有一腔热血以一敌百横扫天下的气势,很龙傲天的范儿。所以经常落人口实。比如岳飞说:我朝这些大将里,能三十出头当节度使的,除了本朝太祖只有我岳飞(自比太祖,真的过分了,要知道宋太祖就是将军夺权...这话也敢说)第二,岳飞确实有意的挟军自重,从而逼迫大家不得不接受他激进的进攻战略。一旦高宗和他意见不合,他就抛下军权去庐山隐居,非逼着皇帝认错低头下旨意求他复职,而且不止一次,甚至当时有句俗语叫“进退庐山”来打趣皇帝的尴尬,最后一次复职时,一向忍者神龟的高宗都忍不住不阴不阳的点了一句:下次不会在这样了吧?此时,胆大如岳飞也只能诚惶诚恐的称是。第三是岳飞最后一次闹隐居时,张宪等人要在湖北襄阳举兵,武力要挟朝廷恢复岳飞的兵权,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岳飞不合时宜的言词激烈的上表要恢复兵权。高宗一看好么,不让复职岳家军就要反了?到底是哪国的军队?

今天我们当然可以上帝视角的看到岳飞是千古忠臣,但换个视角抛去历史的前瞻性,将心比心的从看高宗的狭窄视角看,岳飞的跋扈,强势实在是令人头疼,难以信任。这就是正史猛将岳飞和民间儒将岳飞的区别,正史岳飞太刚烈太直帅,对皇帝太欠缺沟通能力,一腔热血的以为只要赤胆忠心又能力超群,他不用在意小节和别人的看法,这些草率举动注定会害死岳飞。

最后

直到秦桧死后,赵构为许多受秦桧迫害的人平了反,却不愿意为岳飞平反,甚至因为恨“岳”这个字,把岳州都改名为池州。可见他对岳飞的态度。而事实证明,自岳飞死后宋朝又存活了138年,所以说议和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投降。倒是秦桧在自己的遗嘱中让他的后世一定要“远离政治”。

结论:

岳飞虽然饱读诗书,但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朝中文官势力的支持,加上连续犯下严重政治错误(其实不听命令也算是军事错误了)和说话不当,给皇帝留下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年轻边将,手握重兵,不听上令,作为宿将对皇储和皇位问题大放厥词,自比开国太祖,手下还要武力拥举.....在皇帝眼中完全是活脱脱的权臣形象。岳飞之死也自然是预料之中了。

岳飞是忠诚的,他用鲜血和胜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忠心,但有时候,做大将者,必须要有政治手段。现代军校都教育大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矛盾的终极体现。懂政治即是对自己安全的保障,也是对战争的更深入理解。岳飞是传统武将的优秀典范,但不是现代军人该模仿的对象。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呢?

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

公元1107年的6月13日,宋高宗赵构出生了。说起赵构,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岳飞。民间一直流传的,说是奸臣秦桧等阴谋陷害,杀了岳飞。

从现代人的思路和掌握的材料看,显然这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皇帝赵构才是主谋,而事实上,赵构不仅批准杀了岳飞,连大理寺原判流放的岳飞之子岳云,也改判诛杀,大约可见其意志在其中起的作用,但赵构为什么杀岳飞?

一、宋代猜忌武臣的传统政策。

宋朝江山是从孤儿寡母手里夺过来的。在道义上缺乏正当性,虽然赵宋一直宣称自己的统治是“历史的选择”。但骨子里还是心虚。宋朝是中国历代防武将防的最严重的。

但是岳飞手上却有私人武装岳家军,号称十万余众,这必然让赵构感觉到威胁。虽然岳飞一直向朝廷表忠心,须知即使岳飞没有这个意思,但是难保他手下的人没有这个意思,像赵匡胤黄袍加身一样,有些人也会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拥立岳飞称帝。到时候岳飞想不答应也不行。

二、提出的北伐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不合时宜。

据说有一次岳飞为感谢皇上对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过了头,他说皇帝您放心吧,我一定要攻克黄龙府,迎二圣回朝。并把此作为北伐的口号。黄龙是金军老窝,捣了也罢。迎回朝的二圣是谁呢?一个是皇帝老爸徽宗,一个是皇帝哥哥钦宗,大家想想,如果他的父亲跟他的哥哥回来,那他的位子还能坐得稳吗?

历史都证明高宗的担心绝对不是多余的。唐朝的肃宗迎回父亲玄宗,尚且拼命防止他复辟,将父亲软禁至死。后来的明朝景宗皇帝迎回英宗,不就是被他“南宫复辟”了么?

三、岳飞上书赵构立太子,也是触犯了赵构的忌讳。

1137年,岳飞听说金人想在汴京立饮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请立太子以安定人心。一个武将却干预起皇帝的“家事”,这是赵构无法容忍的。

高宗本来就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因为战乱败亡,泥马渡江,受了惊吓而不举,本就是大烦恼,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在苗刘兵变后死了,现在的两个皇子还是过继来的。总之,未能生育,没有子女。但赵构并不甘心,一直广找名医,想要治好这个病。岳飞这个时候要立储,岂不是正触到了皇帝的逆鳞?

四、岳飞和宋高宗因为在一件事发生了根本的分歧。

从赵构个人的角度,他是想和金人议和的。赵构在没当上皇帝之前就与金人打交道,知道金人军事上的厉害。

在北宋灭亡之际,他一直往南逃,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也许是金人给他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赵构一直不想开战,如果能议和就议和,哪怕是进贡也好,最坏的结果就是不要开战。并且,由于宋高宗没有亲生儿子,对这位君王来说,什么祖宗基业、黎民疾苦,甚至个人的生前身后名都是虚的,只有现实中的安稳逍遥和个人的声色享受才是实打实的。。

所以,高宗皇帝看到岳飞大败金兵以后,认为有利于自己的和谈机会已到,12道金牌果断要求岳飞撤军,因为岳飞在继续往前推进,对朝廷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

五、金国如果还想与南宋议和,并且保证和约的长久、稳固,就必须除掉对金国构成致命威胁的岳飞。

所以金人在议和时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这是岳飞被害的外因。与金人提出的要求相呼应的是,当时的赵构已经完全不想再尝试进行北伐的努力。

在赵构的私心和金国的长远规划一拍即合的情况下,赵构放纵金人的卧底、带路党先驱、当时的宰相秦桧一手策划诏狱并最终杀害了岳飞。秦桧的存在,是岳飞最终被害的另一个内因。"虽然岳飞很无辜,但对高宗来说,杀岳飞是正确选择——因为他说服不了岳飞不要再打仗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3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