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武宗是怎么登上皇位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唐朝是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在历史上,唐朝有很厉害的名声。自古以来就有强汉盛唐之说,不可否认的是,唐朝的经济发展是很厉害的。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只不过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的运势就走向了下坡路,没有了以往的光辉。
安史之乱后,人们都认为唐朝走向了衰落,这一点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仍然是出现了中兴之治。唐朝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尽人皆知的玄武门之变,可是比较冷门的是,唐朝存在的时间中,发生了三次玄武门之变。
这一点知道的人肯定是不多的。到了唐朝后期,仍然出现了很多厉害的皇帝,这个人就是第十五位皇帝李炎,也就是历史上的唐武宗。说到唐武宗,人们肯定是不熟悉的,要知道,历史上的唐武宗皇位来的比较“奇葩”,可以说是被忽悠上位的。
李炎在皇子中,排名不靠前,也不靠后。因此也就没有非分之想,所以李炎在当时只想做个逍遥自在,快快活活的王爷。可是李炎的爱好很多,一位女子的出现,改变了李炎的一生。唐朝时期,是非常开放的,熟悉唐史的人肯定是知道的。
那么在这样开放的情况下,唐朝出现了很多歌妓和妓女。由此唐朝娼妓业繁荣昌盛,可是在这时候的唐朝,不仅仅将风流韵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这时候的唐朝时期,道德观念是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李炎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五子。
因此他根本没有选择皇位的机会。不过李炎的一次外出,改变了李炎的命运,李炎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在这里李炎走进了“歌舞厅”,结识了一位姓王的超级女生,那个年代称之为歌妓。也就是这个女子,改变了李炎的一生。
王歌妓绝对是人间尤物,长相美貌就不用多说了,其次李炎甚至是给王歌妓赎身,于是将王歌妓带回了自己的府上。有了王歌妓之后,李炎就一头扎进温柔乡里,悠哉游哉的过日子。这时候的李炎还不知道,王歌妓在这之后将改变他的一生。
安史之乱后,宦官不断的扩大势力。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宦官刘克明等人阴谋杀害唐敬宗李湛后,伪造遗旨,准备立唐宪宗的儿子绛王李悟为帝。后来李悟被杀,结果皇位没有人继位了。后来改立李昂为帝,史称唐文宗。
后来唐宗文遭到软禁,史称“甘露之变”。唐文宗这个皇帝当得还不如一个犯人,同时唐文宗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皇位的接班人。与其说是皇位接班人,不如说是宦官想要谁当皇帝。当时的宦官是权倾朝野的。一般的朝廷官员,根本没有实力于宦官抗衡。
唐文宗想要立晋王李普为嗣,可是他还没来得及继位就夭折了。后来唐文宗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儿子们,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鲁王李永,可是当时的皇妃不喜欢李永,一直想要除掉他。可是这个李永莫名其妙的病死了。其后唐文宗继续选择皇位的接班人。
后来由于皇位的接班人有问题,结果导致了宦官的出现。后来宦官手中掌握神策军,结果仇士良、鱼弘志假传圣旨,将唐文宗的五弟颍王李瀍立为皇太弟。也就是在进入皇宫的过程中,王歌妓开始了历史上最成功的忽悠。这时候的王歌妓说道:“尔等听命,颖王殿下身材高大威猛,连当今皇帝都称他为‘大王’!你们还不臣服?”
可是当时的神策军不知道王氏说得是真是假,王氏见她的话把众人镇住了,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将李炎从府中推了出来。神策军们被王氏忽悠住了,信以为真,当即让李瀍上马,护送进宫。后来唐文宗驾崩,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炎继位。史称唐武宗。
这位王歌妓帮助李炎继位之后,得到了他的宠爱。她就是历史上的王才人,唐武宗李炎的宠妃。武宗死后,王才人自杀。后来王才人被追封为贤妃。李炎在位期间,唐朝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不过这个中兴没有挽救得了唐朝。
因为当时仇士良派人去接李溶王爷的时候,因为妓女的一句话,让这些士兵们,误以为要接的人是李瀍,这才阴错阳差的把他接到了皇宫,稀里糊涂的当了皇帝。虽然唐朝各方面都很强大,但它在史中,却是王位继承中最不稳定的一个朝代。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变更后,几乎每次皇位变更都伴随着宫廷政变和内部的杀戮。在争夺皇位的战斗中,宦官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唐朝中期,宦官开始对认命继承人这件事有了发言权。到了晚唐,宦官甚至控制了王位的更替,一代皇帝却变成了只挂了个名号,却没有实权的皇帝。
唐末,唐文宗突然病重,但唐文宗没有孩子,他的权力被中止。权力掌握在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手中。为了继续掌权,他们计划打造一个傀儡皇帝,这个候选人就是李溶,所以他们才会派人邀请李溶入宫。但是李溶住在宫外的王宅之中,更为巧合的是李瀍也住在这所住宅之中。
李瀍,他是李恒的第五个儿子。他是个顽皮、懒散、典型的家伙。有一次,在游玩途中,看中了一家妓院的艺妓,便把她带回政府做他的小妾。就在那日仇士良派人到王宅迎接李溶时,被眼前高耸的大宅惊呆了,一时不知所措。而且,这些士兵只知道要来这里接一个王爷。
就在他们不知所以然的时候,有人说了一句:?接大的?,这时有人喊了一声?大?。这名当了小妾的妓女,路过时正好听到了士兵们的谈话,误以为他们是来接李瀍的,于是就告诉他们:?大的就是李瀍?。这才闹出了笑话,误把李瀍接回了宫中,可是当仇士良他们发现接错了人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已经登基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就这样,才会说他是因为妓女的一句话当上了皇帝。
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八月的一天,上午,京城长安皇宫正殿里一片肃穆。唐武宗李炎端坐在大殿正中,文武百官分列在殿的两旁,中官正高声宣读皇帝诏旨,声音清悦有力:“佛教败坏国风,蛊惑人心;佛寺耗费人力,浪费人财,一个农夫不种地,就要忍饥捱饿,一个农妇不养蚕,就要捱冷受冻。现在天下僧尼,多不可数。为革除积弊,自今以后,拆毁佛寺,僧尼还俗。”中官宣读完毕,大臣们交头接耳,有的摇头叹气,有的点头称是。散朝后,几匹快马立即从长安出发,分赴各地,把武宗的这一旨意传到全国各地。不久,一场大规模的抑佛运动开始了。全国许多寺庙被拆毁,很多僧尼遭驱逐。一时间社会沸腾,人人惊恐。
那么,武宗为什么要灭佛呢?本来,武宗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最初,敬宗有五个儿子,长子晋王李晋,次子梁王李休复,三子襄王李执中,四子纪王李言杨,五子陈王李成美。敬宗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李昂,是为文宗。文宗考虑到帝位是从长兄那里继承来的,想将皇位还给兄长的儿子,所以,就想立李晋为太子。不料,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李晋病死。
在内宫妃嫔们的怂恿下,大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十月,文宗册立自己的儿子鲁王李永为太子。李永的母亲王昭仪,被封为德妃,因为后来逐渐失宠,郁闷而死。与此同时,杨昭容越来越讨文宗宠爱,她害怕李永将来即位对自己不利,便常常在文宗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李永不能辩解,心情非常烦躁。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九月一天夜里,李永回到东宫少阳院,又听杨昭容唆使父亲废他,便一气之下,杀死了十几个宫人。不久,他也得暴病而亡。李永死时,文宗曾前去察看,见他五官流血。四肢青紫,认为是被人毒死,但考虑到没有证据,又害怕杨昭容乘机闹事,只好不作声,把太子李永埋葬了事。
开成四年(公元八三九年),文宗又和大臣讨论力储问题,在宰相李珏支持下,决定立陈王李成美为皇太子。一天,文宗在会宁殿宴请百官,演剧作乐,有个杂技节目是“小儿爬杆”。只见一个儿童爬杆而上,一个中年男子在杆下走动,神情极为惊惶。文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便向左右大臣询问。大臣们告诉文宗,那个中年男子是孩子的父亲,担心孩子掉下来,所以表现紧张。文宗听后,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儿子李永非常感慨,哭着对大臣们说:“我贵为天子,还不能保全一个儿子。”宴会散后,文宗越想越心烦,便命人把乐官刘楚材、宫人张十十等招来,斥责他们陷害太子,并且把他们杖杀。
开成五年(公元八四零年)正月初二日,文宗得了暴病,宰相李珏、知枢密刘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李成美监国。但是,左右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却假传圣旨,迎立穆宗第五子颖王李炎为皇太弟,李成美仍为陈王,并在一天夜里,仇士良带领军队到颖王住处十六宅,把李炎迎进少阳院。四日,文宗被害,仇士良等拥立李炎继承了帝位,随后又把陈王李成美杀害。李炎就是唐武宗,当皇帝时二十七岁。
因为武宗李炎当皇帝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被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拥戴实现的,所以,他称帝以后,就想永远保住皇位。可是,怎样才能永远保住皇位呢?他想,那就是只有长生不死,而要长生不死只有成仙才行。就这样,修道成仙成了武宗日夜向往的目标。为此,他开始和道士密切接触。
开成五年九月,武宗即位刚八个月,就把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召入宫中,在三殿修金录道场。他还亲自到三殿,在九天坛亲受法录。当时,左拾遗王哲上疏,认为王业之初,对道教不应当崇信过分。然而,武宗不听,甚至对王哲的上书看也不看。此后,武宗一心向道,大修道观,拜请道士讲法。赵归真命手下的小道士们为武宗修练长生不老仙药。
武宗每次服药后,都感到精神振奋。但时间长了,他的身体渐渐枯瘦。对此,武宗才人王氏曾劝他:“皇上服丹药,无非是想求得长生不老,现在却日益消瘦,形似枯槁,应当小心谨慎,少服才好。”武宗回答她说:“我要的就是换骨。”这样,武宗身边聚集了大批道士,他们日夜在武宗周围大讲佛教的坏话,说他不是中国本教,白白地蠹耗生灵,应当排斥、铲除。武宗听后,很以为是,于是下令裁减全国佛寺,废除佛寺原有的特权。
武宗抑佛,而他却深信道教。会昌六年(公元八四六年)三月,由于他吃合金丹中毒日深,损害了中枢神经,得了神经错乱症,口吐白沫,不能说话。当月二十三日,武宗身死,年仅三十三岁。可怜的武宗,终于死在深信不疑的道教术士手中。
唐宣宗李忱简介 评价很高晚唐人称其“小太宗”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人物生平
生母原为镇海节度使李侍妾郑氏,李谋反失败,郑氏入宫后当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相关事件
“小太宗”与“小贞观”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把这名女子召到跟前,对她说:“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将她放出宫。”唐宣宗却说:“放她回去,我就会想念她,不如赐她毒酒一杯。”一名天香国色的女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事见《唐语林》卷七补遗)。(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严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唐宣宗出游
唐大中元年(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离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2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