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信大家非常熟悉,尤其是最后两句: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同母的兄弟,用燃萁泣豆来比喻兄弟相残的行为。曹植被曹丕逼迫做七步诗的故事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真实发生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我们在《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中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相反却在一些野史杂记里找到了七步诗的说法,比如在南朝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当中可以找到相关的缩影。《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汉末至东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但若是要深究,就会发现有很多漏洞,首先在时间上,文中记载的时间是黄初元年,那个时候曹植还只是临淄侯,他被封为东阿王,是魏明帝太和三年的事儿,时间前后相差了10余年。
第二在逻辑上说不通,曹植本就是文人,且文采飞扬,善作诗文,这是众人皆知的,曹丕怎么会在殿堂之上用曹植的长处去为难他呢?难道曹丕是想让曹植更加获得名望吗,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的思路。
第三从历史记载上不太合理,虽然七步诗比喻得体,有乐府之风,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若真是曹植在宫殿上七步成诗,那就应该在一些严肃的记载中出现,可就连记载三国事件的《三国志》中都未曾出现过,而仅仅是在文人笔记中有所端倪,那自然应该不是真实的事件了。
曹植的悲剧命运也许是在王位竞争失败之时就已经注定,曹丕继位之后,就开始清除异己,对于王侯们的限制与监视也愈加过分,他规定王侯的活动范围在方圆三十里之内,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专人的监视,而曹植更是重点打压对象,没过多久他就被贬为安乡侯,夺了封地,送去洛阳监禁。
虽说曹植是王侯,但其实更像是被画地为牢圈养着的囚犯,他在政治上即使再有才能也得不到发挥,所以他也只能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了。
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三国志》上不载,出典在《世说新语·文学》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王朝武帝刘裕的堂侄,临川王刘义庆的编辑作品,是中国第一部以记载人物言行举止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虽不是史学著作,记载的也只不过是只言片语,但刻画细致入微,以小见大的准确反映了那时的人物和时代精神。
由于刘义庆的王族身份,与当时文人的频繁交往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让这部非史学著作的可信度大大提高。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所以,“七步成诗”虽不为《三国志》记载,但也是可信的。《三国志》不记载,很可能是为魏文帝遮羞,毕竟对他来说这件事实在不好听。
由上可知,《三国演义》的取材不全是《三国志》,虽然《三国志》是它的成分中的50%到60%。《三国演义》是一种再创作,集所有关于三国资料于一体,最后经过罗贯中的精彩取舍和构想才最终完成,所以《三国演义》才会如此好看,它是精华中的精华。罗贯中功不可没。
揭秘:七步成诗的曹植最终结局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七步成诗这个典故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的主人公正是的儿子,下面就为大家揭秘曹植的死因与最终结局,一起来看看吧!
【人物简介】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出生于东武阳,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合称为三曹。
【曹植结局】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_继位,即魏明帝。曹_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第二年,曹植之子曹志遵其嘱归葬其于鱼山。
【后世评价】
陈寿三国志: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
钟嵘诗品: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刘勰文心雕龙:①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②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萧纲与湘东王书:但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
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萧绎金楼子_立言: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_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潘安仁清绮若是,而评者止称情切,故知为文之难也。曹子建、陆士衡,皆文士也,观其辞致侧密,事语坚明,意匠有序,遗言无失。虽不以儒者命家,此亦悉通其义也。观遍文士,略尽知之。
沈约: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魏收:曹植信魏世之英,陆机则晋朝之秀,虽同时并列,分途争远。
1、这个无法考证。可能是后人杜撰。因为太同情曹植。其实争权夺利成王败寇的下场是可以预见的。《七步诗》,出自《世说新语》,传说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但此诗是否系曹植所作,至今仍有争议。因此事仅为《世说新语》所录,是否为史实待考。且此诗并未收录于《曹植集》,是否为曹植所作也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六朝时期文坛还未流行五言绝句诗体,《七步诗》为后人之作;另一观点认为,此诗体并非五言绝句,或许是建安文学所流行的五言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2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