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从前235年攻打赵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5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为:第一,“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第三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第四,“燔诗书而明法令”。
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统一条件
战国时代,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兵家的攻心为上,都反映诸侯崇尚国家富强,秦国利用“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新兴地主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到秦王政执政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
当秦王政刚即位的时候,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书中指出:秦国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之郡县的地位。这说明由秦国统一中国,已经是水到渠成。
准备
前238年秦王秦王政铲除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前236年,秦王政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分两路大军攻赵,拉开统一战的序幕。秦军攻占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座城池,赵国的实力大减。
前234年,秦王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赵国经过秦国数年的攻击,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仅能退守邯郸自保,秦军才转向攻打韩国。
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被李牧击败(番吾之战)。
前231年,赵国地带发生地震。
前230年,赵国遭遇饥荒。
过程(按消灭先后分述史载如下):
灭韩
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十万大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灭赵
前262年,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击败赵将赵括,并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仅释放240名年幼赵卒回国传播恐怖。
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秦王政派王翦领兵攻赵,赵派李牧、司马尚领兵抵御。李牧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多次打败秦军。王翦用重金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结果赵王杀死李牧。李牧被杀,引起军队的不满,导致战斗力涣散。
前228年,秦军破赵军,攻占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
灭魏
前225年,秦国将领王翦之子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灭楚及越
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城你(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
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的战略。
前224年,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亦不与交战,项燕只好带兵东归,秦军趁楚国撤退之时迅速出击,并在蕲大败楚军,又强渡淮水,直抵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城下。
前223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项燕败退至淮河以南,立昌平君为楚王,继续与秦对抗,最后战败,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九江郡。
前222年,南下的王翦大军攻陷越都会稽,降越君,越国灭亡。秦在越地设会稽郡。
灭燕及代
前228年,秦军破赵以后,在追逐赵公子嘉时,大军接近燕国的西南边境,燕国面临灭亡的威胁。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于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望造成秦国混乱,以解灭亡的危险,结果荆轲刺秦失败被杀。
前226年,秦王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后燕王喜杀太子丹,将其头献秦。
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同年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燕、赵两国最终彻底灭亡。
灭齐
秦国长期以来对齐国的笼络是很成功的,秦国重金收买齐丞相后胜,使齐国既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听信后胜的主张。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事秦谨”,不修战备。直到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 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后续
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南方,促进当地的开发,同时还修通道路,特别是修凿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达大海,西至临洮,“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秦国国策脉络大体为:
1、秦孝公嬴渠梁起用商鞅变法图强;
2、秦惠文王赢驷起用张仪采用合纵连横;
3、秦昭襄王起用范睢采用远交近攻;
4、秦始皇嬴政秋风扫落叶,统一六国。
了解这个脉络,我们再结合相对应的历史背景来逐一解说。秦孝公时期,秦国偏居一隅,山东各国卑秦,在这种背景下秦国必须要强大起来,秦孝公时期起用商鞅进行了深刻彻底的改革,秦国逐步强大起来;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与山东六国势力已经不相上下了,这个时候各方势力几乎势均力敌,即多强格局,这个时候要合纵连横,图谋更强,因为强国的土地和子民只能来自于弱国,而不可能跟强国死磕,这是原则,所以合纵连横其实本质就是强强联合、弱弱联合,联合体之间的对抗,最终实现的是亚太效应的效果,即魏国、韩国、燕国逐渐变弱,齐国、赵国、楚国、秦国逐渐一骑绝尘;
秦昭襄王时期,齐国、赵国、楚国、秦国一骑绝尘,魏国、韩国、燕国等小国已经是案板上的肥肉了,接下来就要借机削弱齐国、赵国、楚国,实现一超多强之格局。说白了就是打,利用白起,打残了楚国和赵国,利用合纵之军打残了齐国,至此,秦国一骑绝尘,一超多强格局尘埃落定;
秦始皇时期,各国已经削弱的不成样子了,各国争相割城割地来贿赂秦国,即争相侍奉秦国。由于这样的办法是割肉饲虎,无助于自身强大不说,还逐渐削弱了自己,秦国统一六国已经是秋风扫落叶,可谓瓜熟蒂落,秦国一统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
我们来看看,秦国为什么要把齐国留到最后一个灭掉。这是由于秦国国策导致的,远交近攻,得之一寸,乃是我秦国一寸;得之一尺,乃是我秦国一尺。齐国地处山东半岛,秦国和齐国中间隔着韩魏,要搞远交近攻,必然要先打接壤的国家,即韩国、魏国、楚国、赵国,随后是燕国和齐国,大体顺序符合国策。
所以齐国最后被灭并不是因为齐国有很大的能耐,而是秦国的国策所致。
1、六国被灭的先后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这个顺序并不是秦王嬴政随便瞎想出来的,总的来说,遵循两层原则规律,第一层原则规律是远交近攻,第二层原则规律是先弱后强。
2、远交近攻:六国相对于秦国的距离,可以分为三组。燕国和齐国为一组,距离秦国最远,而且彼此没有边界地区。魏国和楚国为一组,距离秦国稍微近一些。韩国和赵国为一组,距离秦国最近,尤其是韩国,就杵在秦国眼皮子底下,最为可怜。
3、远交近攻,指的是,离得远的,我要客客气气地建交,离得近的,我便要往死里打。所以,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当初齐国贵为第一强国时,离得最近的燕国,他要打,离得稍远的魏国和楚国,他也打,哪怕离得最远的秦国,他还是要去打,这就导致所有国家都恨齐国,最后被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打垮。
4、远交,可以让秦国避免被合纵群殴。近攻,可以节省秦国的战争和攻占他国领土的成本,让秦国步步为营,逐步壮大。比如齐国,就是被秦国麻痹得最严重的的一个。当秦国忙着攻灭韩,赵,魏,楚,燕等国时,齐国空有大国之体,却始终没有任何动作,既不参与对抗秦国,也不援助其他国家。
5、最为可惜的一次,是秦赵两强相争,当赵国被耗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曾向齐国寻求援助,当时有能力帮助赵国对付秦国的,也只有齐国。但是齐国在秦国的笼络游说下,再度选择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赵国耗尽国力,直至被灭。如果当时赵国和齐国合力,撑不住的可能就是秦国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2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