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柴荣的先北后南和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相比,谁的战略更胜一筹

以史为鉴 2023-06-24 20:03:40

柴荣的先北后南和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相比,谁的战略更胜一筹

很多人都不了解柴荣和赵匡胤主张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先南下统一全国,还是先北上征讨契丹,对于这一问题,周世宗柴荣与宋太祖赵匡胤做出了两种全然不同的选择。

由于两宋一亡于女真,二亡于蒙古,均是被北方异族所灭,许多人因此将先南后北的战略,看作是赵匡胤一生最大的战略失误。

但实际上,无论是赵匡胤的先南后北,还是柴荣的先北后南,在战略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两人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

虽然赵匡胤是“先南后北”战略的执行者,但最早提出这一战略部署的,是后周朝的大臣王朴。而周世宗对于这一建议,也是持同意的态度。

从之后周世宗的部署和安排可以看出,无论是出兵后蜀还是三攻南唐,后周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先吞并南方诸国。

这是因为,南方的这些国家,无论后蜀、南唐、南汉,还是吴越、南平,彼此之间实力相近,在五代时期一直没有能够吞并彼此,因此武力更加强悍的后周在面对这些敌人的时候,有着巨大的军事和国力优势。

相比较而言,北方的契丹却并不是什么能够轻易招惹的主。有些人以为,契丹本身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不过凭借着骑兵的强横,和中原的内乱才能随意入侵中原。

但实际情况是,自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之后,原本弓马娴熟的辽国骑兵,就再次获得了燕云等地的冶铁、制造技艺的辅助,实力的增加不是一星半点。

更可怕的是,契丹这个民族并不是后来的金国那样,短暂崛起又迅速衰弱。相反,从唐末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的契丹,到了五代末期,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已经是一个极为成熟的势力。

尤其是将北汉彻底变成自己的附庸后,辽国的实力已经不是任何人能够小瞧的了。想要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对抗,后周既需要统一南方集合物资人力,同时战略上也不放心给自己留一个两线作战的隐患。

那么,为什么柴荣会在三攻南唐之后,调转枪口开始北伐呢?

原因在于,这次北伐本就是辽国主动挑衅的结果,后周是被迫应战,并非既定的战略行动。而且这样的局面,极有可能就是后方的南唐在运作。

在后周与南唐的战争中,处于下风的南唐并没有坐以待毙。相反,它采取了与后晋相同的策略,悄悄派遣使臣与辽国接触,很有反守为攻的积极势头。

对于辽国而言,中原的大一统并不符合它的利益,因此在眼看南唐即将被后周吞并的情况下,它和南唐达成协议,以南北夹击的策略共同攻击后周。

说句题外话,在五代时期,辽国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有点像17、18世纪时孤悬海外的英国,采用的是“大陆均衡”政策,目的在于阻止欧洲大陆产生一个庞大的国家。

面对契丹这样一根“搅屎棍”,柴荣这才选择改变策略,先击垮或者说至少是打痛辽国,这样他才能腾出手来吞并经济富庶但军力弱小的南唐等国。

可以说,正是因为辽国的介入,后周才不得不暂缓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而与此同时,辽国的内部情况也使得“先北后南”成为了可能。

与柴荣继位前辽国多雄主的情况不同,辽国此时的皇帝成了辽穆宗耶律璟,这位兄台除了“睡王”这种明显带有调侃意味的外号外,还是辽国历史上有名的暴虐之君。据说他听信术士谗言,为了炼制延寿丹药不惜杀人取胆。

有这样一位昏庸、残暴的君主,辽国内部的情况可想而知,柴荣才敢于在它国力未衰的时候反攻辽国。

但即使是这样,树大根深的辽国依旧不是后周所能轻易撼动的。在柴荣生前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三关、涿州、易州这些北方的边缘城市望风而降,可一旦到了太原城这些核心重镇,辽国和它的附属国北汉的防御,就很难被攻破了。

赵匡胤面临的情况更加特殊,他是通过陈桥兵变篡夺的后周皇位。这样一来,赵匡胤虽然成功称帝,但却要在之后为自己得国不正的举动收拾大片烂摊子。

各地反对他登基的官员需要收拾吧?曾经支持他登基的那些军中弟兄是不是也得敲打下?最有趣的是,我们虽然说赵匡胤执行的是“先南后北”,或者说“先易后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他南征的这段时间里他就没做别的事情。

恰恰相反,为了防止出现像他一样的武人叛乱,赵匡胤制定了大量制度强化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想想看,在打出这一系列针对内部的组合拳之后,赵匡胤还要尝试一下去撩拨庞然大物一般的辽国,岂不是头太铁了么?

可以说,无论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其实都是赵匡胤与柴荣审时度势之后的结果,并没有对错之分。这些战略需要与当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当时这两位皇帝采取完全不同的战略部署,究竟是为了什么。

周世宗选择先解决契丹,宋太祖选择最后解决契丹,两人到底谁对呢?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也就是周世宗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这位号称五代第一明君的皇帝开始了御驾亲征北伐契丹(辽国),为期仅仅42天,战绩是相当辉煌,连收三关三州。本来周世宗柴荣打算乘胜夺取幽州,结果因突发疾病而班师回朝,想来如果不是柴荣突发疾病的话,那么后周与契丹在幽州城下的对决肯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惊世之战,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这场决战终究没来,燕云十六州的难题终究没在柴荣手中解决,更是在后来成为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

柴荣遇疾返回以后不久便病逝,到了次年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篡周立宋。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以后,并没有继承周世宗柴荣的北伐事业,并没有在其基础上进行尝试,而是开始了先南后北的政策。

等到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以后,进行了两次北伐皆是惨败而归,最狼狈的时候,御驾亲征的宋太宗不只是受伤中箭,更是乘着驴车仓惶撤离。

一般来说王朝开国初期的军队战斗力最高,经过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以后,后来终宋之世是再也没有收回过燕云十六州,因此收复北方燕云十六州的历史难题成为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没有继承周世宗柴荣的北伐事业,没有在开国军队战斗力鼎盛之际北伐呢,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初期是契丹有着?睡王?之称的暴君辽穆宗在位时期,按理说宋太祖赵匡胤如果当时北伐应该会事半功倍的,结果却并没有北伐。反而到了宋太宗时期,宋朝才进行了北伐,相信很多人都有疑问,甚至认为这是错误的决定。

一、宋太祖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的统一策略刚开始其实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认为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前者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后者则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是截然不同的。其实认真来说,宋太祖赵匡胤是全盘继承了后周的统一政策。

我们先来看看周世宗柴荣的统一政策是如何的。

周世宗柴荣身为五代第一明君,自然是一个励精图治有着极大政治野心的皇帝,面对当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柴荣曾要求臣僚进献统一之策。


最后柴荣接受了大臣王朴的建议,要兼并分立的诸国:?攻取之道当先其易者?。说白了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混一之道,因此后周当时连年对南唐用兵,将南唐江北州郡全部攻占。

说起来这个王朴也是一个很有能力之人,宋太祖赵匡胤篡周立宋以后,曾经这般评价过王朴:?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意思是如果王朴还活着,那么自己肯定没机会篡位成功的,可见对其的评价很高。

当然除了这个先南后北混一的政策之外,周世宗柴荣也没有忘记针对契丹的开边之策,可以说柴荣两者都重视。因此到了显德六年,柴荣抓住时机以后,马上灵活的先不再先南后北,而是北伐契丹,当然战绩是很不错的,如果周世宗最后没有英年早逝的话,那么可以预见他的政策肯定会改为先北后南的。

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60年篡周立宋以后,曾向弟弟赵光义这般说道:?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廪虚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矣?。可以说赵匡胤的这个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政策,很明显就是沿用了后周?攻取之道当先其易者?的政策,同时加以改进,不只是先难后易,而且重点发展经济以支持统一事业,因此宋太祖赵匡胤的计划之中,是从长江上游富庶的后蜀入手,最后再及于南唐,当然具体实施过程中,宋朝根据实际情况是先用兵于两湖地区。

面对契丹,赵匡胤和柴荣都认为要解决,但二人却有着不同的方法!你怎么看?

不论柴荣吋期还是赵匡胤时期,先北后南肯定正确。柴荣的战略己经证明了这一点。可惜赵匡胤没有和契丹早日决战的信心和勇气,当他先解决南方割据小朝庭和,北方契丹也准备充分了,再去打就很费力了。先北后南,以当时柴荣留下的班底,先打契丹,然后休养生息,这期间南方割据政权没有契丹那样的发展空间,不足为患,等你休养之后再去灭他也不耽误。可惜赵匡胤战略规划错误,留下两宋一直挨打。正所谓擒贼先擒王。

柴荣四年皇帝,赵大十八年.赵大南征也没能解决越南,大理,柴荣早逝影响了历史走向,大草原地带不能控在一个中国王朝手中,草原中国化进程被打断,后世又出了个朱重八也是一个无能之辈,硬是让草原人实化了一个民族形象,不像日韩那样只是一个民族。

赵匡胤无论从个人魅力还是文治武功都不能与周世宗柴荣相提并论。个人魅力从杯酒释兵权就能看出他内心害怕,怕某天历史会重演。文治武功就更不用说了,在此不想长篇大论。周世宗柴荣能在后世有如此高的评价,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绝非浪得虚名。

战略部署都没错,错就错在太短命了。周世宗时南方诸国,南方诸国惊魂未定。无雄主,而此时契丹皇帝比较昏庸,瞌睡皇帝不管事,朝政昏暗。周世宗此时北伐时机正好,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两州三关。大军进逼北京,而契丹有人提议放弃北京。燕云汉民都很欢迎柴荣。然而此时柴荣病倒。不得已退兵,北伐成果失去。

而宋太祖篡位心虚,继位初巩固皇位排除异己,不信任武将杯酒释兵权,征战天下自己统兵,这样一统天下效率就很低。直到太宗时才统一。然而此时辽国皇帝英明外加萧太后辅政国力日盛,而太宗是文人,压根不懂军事,两次北伐瞎指挥导致失败。

柴荣的做法很可能会失败。首先,看看契丹的发展史,唐朝时期,契丹就敢对抗唐了。后周时期,契丹不强是瞎话。契丹毕竟立国很久了,又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不同于一打就散的部落。如果柴荣先北后南,凭当时后周的实力,不可能短时间内拿下契丹的。如果搞持久战,打仗需要人员钱米的不断补充。

没有拿下富庶的南,这些补给就无从谈起。如果长时间拿不下契丹,保不齐南方诸国就会偷袭后周。但是已经有南方的国家联系北汉了。我始终觉得先南后北的策略是对的。就会有网友说了:事实证明契丹对北宋威胁是最大的,所以应该先北后南。但翻看中国的历史看看,历史上大部分都是由北向南统一中国的,就明朝例外。如果拿这个孤例去证明先北后南是正确的,那无疑是站不住脚的。

柴荣根基稳固且军政经济实力强大,恰逢大辽政局动荡,西夏也出了乱子,所以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先北后南,事实证明他的战略完全正确!可惜天不假年,柴荣因病去世,北伐也无疾而终。 赵老大不是不想北伐,而是没有时机也没有柴荣那样的底气。经过柴荣北伐辽和西夏已经警醒战机没了。第二赵大是黄袍加身上位,军中和朝廷上还没完全做到铁板一块,他迫切的需要一系列的大胜来稳固自己地位,所以选择了先南后北。等他收拾完南边,北边的机会更差但还有,可惜赵大在位时间也不长,他其实有机会有能力,比起柴荣稍差。 赵二上位后一波波神操作把机会测底搞没了。

柴荣是个后劲无穷,志向宏大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强君,英年早逝最可惜。赵匡胤是个心术不正又被一群势力小人推上台的皇帝,南北宋不够统一朝代,没一天挺起腰杆,没过一天消停日子。

周世宗先北后南正确,趁着契丹庸主在位,经济凋敝,政治腐败,军事滋弱之良机,迅速闪击契丹幽云十六州,假如不是周世宗重病,很可能已经收复十六州了。到宋太祖时期,整饰内部才是第一需要,太祖采取的是稳妥的办法,毕竟契丹铁骑实力摆在那,不能全力以赴击败契丹铁骑,收复十六州就是一句空话,南方诸小国未平,契丹已经换了新主耶律贤,如果旷日持久和契丹大战,南方小国群起攻宋,则很可能宋朝提前几百年完蛋。皇帝的性格决定成败。

沙陀人融入中原不是一代两代了,而且石敬瑭给南平高家后蜀孟家下诏书的时候也像模像样的自称汉家天子,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外宾的觉悟,所以管他叫汉奸也没什么错的。不像满清诸酋长,自始至终以侵略者自居。

应该是赵匡胤的错误,柴荣先打幽云十六州是对的,太原城,自古易守难攻,历史上攻打太原都是大费周折,直到解放战争,太原都是最难啃的骨头。所以柴荣都把太原放在幽州后面,先以燕山屏蔽契丹,然后关门打狗。才是正确的。

为何说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战略,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战略,是指导统一战争走向胜利的战略?

赵匡胤一生的军事活动,最主要的有两件事:一是进行了削平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一是建立了高度集权中央的军事体制。

"先南后北",是指导统一战争走向胜利的正确决策

赵匡胤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取得统一南方的胜利,基本上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后人对此并无异议,有争议的是这一战略方针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种看法,认为赵匡胤的国防战略思想,从来就是"虚内守外",即对内加强专政,对外屈让妥协,根本就没有收复燕云的打算,根据是宋神宗时宋敏求所著《春明退朝录》和宋高宗时李攸所著《宋朝事实》等书,曾有赵普认为幽州取易守难,因而赵匡胤再也不提收复幽州的记载。其实,这一记载值得怀疑。首先,幽州是包括燕山山脉和长城在内的河北北部地区,从地理形势上来说极为险要,过此以南,则为中原平原地区,历来就是中原王朝的边防重地,决不是易攻难守。其次,赵匡胤至死也没有放弃收复燕云地区的企图。他始终是把它作为统一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他说"汾晋未平,幽蓟未复,不能谓之一统"的言论;在"取荆湖、下西蜀"时就设立"封桩库",准备北取幽蓟的军费,以及对"献阵图请讨幽州"军校的奖励等事实,都足以说明这一点。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错过了穆宗统治时期北取燕云的有利时机。辽穆宗耶律王景统治残暴,政治腐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周世宗柴荣乘机北进,一月之内,兵不血刃就连下三关,迫近幽都,而耶律王景却说:"此本汉地。今以还汉,有何惜耶"。假如柴荣不死,继续北进,或赵匡胤取得政权之后,即乘柴荣之势,先攻幽州,就有可能收复燕云。赵匡胤等到统一南方之后,才开始北进,此时辽朝内部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战机已失,所以燕云十六州才始终无法收复。

第二,赵匡胤如果采用"先北后南"的战略,历史能否如现在这样很快就结束割据混战局面,很难断定。这是因为:(1)不论是先攻北汉还是先攻幽州,都不单是北汉与燕云十六州的问题,而是与辽国作战的问题。辽是一个新兴的军事强国,自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并吞并渤海国后,疆域已达到"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的兵力,不计各部族军五州乡丁及属国军,仅皇室直接指挥的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及大首领部族军,即达十余万人,而且都是机动力与突击力强的骑兵。赵匡胤统一南方前的总兵力不过二十余万,由他直接指挥的禁军,只十万余人,且多为步兵。在这种兵力对比情况下,要想迅速击败辽国,消灭北汉,并一劳永逸地夺回燕云十六州,是很难有把握的。(2)一旦与辽国正式开战,不论燕云十六州是否收复,宋辽的战争都将是长期的,宋的"军国之费,多出于东南"仅以江北中原地区的财力、物力,很难养活大量军队,更难支持长期战争。(3)假如赵匡胤先以主力北征,与辽军持久战争下去南方各割据政权,是否一定按兵不动?南唐是否一定不收复淮南?很难保证。如果陷入两面作战的危境,则赵匡胤能否如实际历史一样顺利地结束中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就很难逆料了。

辽穆宗耶律王景"不恤国事",只知"昼寝夜饮",被称为"睡王",没有扩展疆域、南进攻宋的雄心。赵匡胤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在严防的基础上,设法与辽议和,以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解决肯定有把握在短期内予以解决的南方诸割据势力,尔后再转用兵力于北方,与辽军决战,以解决北汉与燕云十六州的问题,正是他战略思想的可贵之处。

第三,赵匡胤统一南方后再进军北方,辽朝内部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穆宗被杀,景宗耶律贤即位,经过他的改革活动,形势已开始好转。但也应当看到:辽的军事实力,在此期间未有多大增长,而赵匡胤由于统一了南方,不论军事实力还是战争潜力都较前有大幅度的提高,仅兵力一项而言,赵匡胤直接指挥的精锐禁军,就已增至十九万余人,而且国内统治已经巩固,在宋、辽双方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力量对比上,和赵匡胤未统一南方前,恐怕不会是辽占优势罢。至于后来宋太宗赵光义攻辽,一再败于高梁河和歧沟关等地,终于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问题,责任应由赵光义负,不能算在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上。

根据以上看法,我们认为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战略,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战略,是指导统一战争走向胜利的战略。

宋太祖赵匡胤哪点不如周世宗柴荣?

在历史上,人们习惯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说明这四位皇帝在位时都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宋祖”,即宋太祖赵匡胤,他是北宋王朝的创建者。赵匡胤出生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乱的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家道的中落,迫使他早年投身行伍,从低级士兵一直做到后周王朝的殿前都点检一职,可以说,宋太祖是一名起于草根的乱世英雄,很有能力和作为。陈桥驿黄袍加身后,宋太祖开始实施他“先南后北”的统一大业,先后灭亡南平、南汉、后蜀、南唐等国,并在基本完成国家统一后,创立北宋一整套完善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成为一代枭雄。 宋太祖如此雄才伟略,离不开当初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的青睐和提拔。在五代十国时期,周世宗柴荣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治世能人,他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继承姑父郭威基业之后,用他的才智将后周王朝打造成了一个真正的强国。并且兵锋直指燕云十六州地区,连续攻克契丹国城池,只因中道发病崩殂,才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谓一件憾事。 那么如果把赵匡胤和柴荣放在一起比较,究竟熟高熟低呢?其实细细研读历史,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 看理想志向。单论这一点,赵匡胤其实已经完全落于下风了。综观五代及两宋历史,赵匡胤似乎给人的印象是把完成统一大业作为他的一贯志向的,可在他统一南方地区,两次败于契丹和北汉联军之手后,北伐的意图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产生了花钱买失地的想法。可见,他的所谓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仅限于统一南方和收回后晋时期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地区,而幅员广大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却完全不在他的视线之内。而世宗柴荣在完成南方的完全统一之后,兵锋即指燕云地区,连续攻克契丹人的多座城池,若不是中途军中染疾,周世宗很可能成为五代时期第一位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皇帝。只可惜英雄命短,时为天下一叹! 看治国才能。在两宋历史上,宋人常常提出所谓的“祖宗家法”,什么是“祖宗家法”?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兄弟二人创立的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其实,赵匡胤更多的才能是体现在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上,在发展国力和恢复经济方面,他可能还不如他的弟弟赵光义。北宋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更多的是宋太宗一手完成的杰作,而非宋太祖的独功。在这点上,赵光义甚至还要超过他的兄长。而世宗柴荣在继承了姑父郭威的大业后,在短短几年内便做到了国富兵强,可见他的治国才能绝对不在赵匡胤之下,甚至还要超过前者。 看道义仁术。毫无疑问,宋太祖是如何得到天下的,恐怕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所以后来南宋被蒙古军队攻击时,南宋派出使者去蒙古军大营拜访伯颜,要求和蒙古和谈。伯颜说:“你们的开国皇帝当初是靠欺负孤儿寡母得到的天下,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得?”此话噎得宋使无可对答。连一边塞的番将都知道这段不光彩的典故,可见赵匡胤得到天下并不是靠“打”,而是靠“夺”。而柴荣自小便随郭威左冲右杀,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政治才能,为后周的根基稳固立下汗马功劳,也可以说后周的江山至少有一小半是柴荣努力的结果。可见柴荣从道义上要比赵匡胤强的多。 有此三点比较,孰优孰劣,高下立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1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