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品大员曾国藩为什么会没钱回家,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进士及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接着参加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但是并不能算是进入仕途,因为庶吉士只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没有官阶、品级,甚至连俸禄都没有。直到道光二十年,曾国藩通过散馆考试,才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官职。
县令是七品,翰林检讨是从七品,按理差别不大,实际上差别巨大,县令是地方实权人物,而翰林检讨在大官云集的京城,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曾国藩出生耕读家庭,家境本就不好,翰林院的薪水很低,所以曾国藩在翰林院期间一直是生活窘迫,甚至借钱度日,直到考中了四川乡试的主考官,挣了6000两,才算是生活有点起色。
(道光)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再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又参加了一次朝考,依旧取得好成绩,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也就是曾国藩的实际官职是内阁学士(官阶是从二品),是实打实的高级官员。
从道光十八年到二十七年,曾国藩短短十年时间升了七次官,在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是很少见的。人们总是把升官发财连在一起说,而对于曾国藩,升官和发财是两码事,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就非常明确绝不依靠升官来发财,“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为做官发财可耻……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曾国藩做了二品大员之后,一年的俸禄加补贴有不到2000两,但是他却连回家的钱都没有。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在家书中这样写道:“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家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1000,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一个二品大员,不仅没有回家的钱,还欠了外债1000,实在是惨不忍睹。
那么曾国藩的钱都去哪了?有人曾经帮曾国藩算过账,发现曾国藩的工资除了基本的生活之外,基本上都用在了刀刃上。
曾国藩做了二品大员,虽然不靠职位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但是做了大官就有大官的“排场”,买几辆车,雇几个下人,租一个大一点的院落,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零零散散的看到,曾国藩做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之后,要经常去坐班,不得不将骡子数增加到三头,还要雇佣车夫,而官员之间的人情往来也成了曾国藩支出的大头,到了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又开始借钱了,“今年我在京用度较大,借账不少”。
众所周知,曾国藩还有牛皮藓,牛皮藓是一个非常难治的病,曾国藩为此花了不少钱,一年少说都要耗费上百两。
虽然借钱度日,但是曾国藩却拿了很多钱回家,这些年不单单是给父母改善生活,还要接济亲族中困难的家庭,资助贫困学子、资助吃不起饭的乞丐,这就是“借钱做慈善”。
做了官不想贪污,只能走朝廷的路子,考乡试的主考官,不过曾国藩直到咸丰二年才再次得到机会去地方出任主考,距离他上次去四川做主考官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而这一次他还没有到任,母亲就去世了,回家守孝的他被皇帝要求办团练,由此开始,曾国藩的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直到咸丰末年,曾国藩才把在北京欠的债还清。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之评价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万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曾国藩小故事
曾国藩小故事1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关于曾国藩的几个小故事:
一、位高轿低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二、不要钱,不怕死
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冬买冰买炭等费用)。这笔馈赠,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两。但是曾国藩很少利用手中权力为人办事,所以这种馈送次数很少,于是借债就成为他经济来源的`主要部分。因为人品好,曾国藩借钱比较容易。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底,曾国藩已累计借银400两。这一时期,他在家书中多次出现借欠窘的字样,艰难形状,跃然纸上。
但曾国藩的宦囊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初出山之时,曾国藩表示:不要钱,不怕死。统兵之后,可以支配的金钱虽多,但他为风示僚属和仰答圣主,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了战区灾民,寄回家的钱反而比以前少了。
曾国藩立定主意不多往家寄钱,不仅因为要保持清廉之节,还因为他认定从小经过生活磨炼的人更容易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在家信中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虽然官至极品,但曾国藩晚年生活仍然保持俭朴习惯。薛福成拟的《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其(曾国藩)本身清俭,一如寒素。官中廉俸,尽举以充官中之用,未尝置屋一廛(chn,平民住所),增田一区。疏食菲衣,自甘淡泊,每食不得过四簋(guǐ,古代食具)。男女婚嫁,不得过二百金,垂为家训。有唐杨绾(wǎn)宋李沆(hng)之遗风(杨、李二人分别为唐宋名臣)。而邻军困穷,灾民饥馑,与夫地方应办之事,则不惜以禄俸之盈余,助公用之不给。
这段叙述,应该说并没有过分夸张。曾国藩爱穿着家人为其纺织的土布衣服,不爱着绸帛。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当时每晚南京城两江总督府内,曾国藩夜阅公事,全家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官署去世,终年61岁。他生前曾留下遗嘱,丧事概不收礼。但曾国荃建议曾纪泽不要遵守此项遗嘱,因为,一品大员的丧事,实非巨万可以了,关系密切者,似可以酌受。但曾纪泽拒绝了此项建议。曾国藩自以为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养老钱极丰裕,然而办完丧事后,已经所剩无几。
三、四败藏锋
曾国藩认为为官有四大忌,即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曾国藩把这四败写在案头上,每天都提醒自己。
在另一个地方,曾国藩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不管是居官四败也好,还是二败也好,其实都有一个核心,这就是,为官者之所以身败名裂,往往是由于不知道顾忌。
曾国藩曾经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曾国藩一生,也始终是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升了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表示不但不敢高兴,反而感到战战兢兢。他说:
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你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 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的阴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弟弟们也应当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当官,于是就敢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曾国藩小故事2 曾国藩小时读书十分辛苦,为了把文章背下来他常常熬夜。一天夜里,一位盗贼到曾家行窃,等了好久曾国藩还在反反复复地背同一篇文章。他不入睡盗贼就无法行窃。盗贼等不及了就隔窗破口大骂,说你他娘的还有完没完?就这么一篇短文章还背不下来!我听你背书耳朵都磨出硬茧子了!你小子听着,看大字不识的盗贼我给你背一遍!说罢便一口气把那篇文章背完,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后来成了大器始终忘不掉这码子事,他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并不聪明。要是聪明如盗贼者也走正途,那朝廷大臣哪里会轮得到自己?一生爱钱”之谜: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子”。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委员长推崇曾国藩之谜: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上立下大功,又在“洋务运动”时成为改革派,他一生官运亨通,这与他为人、为官精妙有很大关系。
他曾经《冰鉴》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穷少说三句话,没钱少管三件事。”我们来逐一了解一下,他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人穷少说三句话:大话、不自信的话、丧气话三句话放在很多场景里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可是一旦放到“人穷”这个语境里,就显得更加精妙。
人在穷困时自然会有自卑感,甚至会因为地位不高而受到别人的轻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用说大话来彰显自己的实力,以期望获得更高的地位,受到更多的关注。殊不知,穷人有些时候是运气不好,有些时候是性格使然。越穷越说大话,这不但让知道底细的人更加看不起他,还会让不清楚状况的人进行误会。假设真的吹牛出去了,收不回来更加丢人。
不自信、丧气话为什么不适合人穷的时候说?
穷只是一个经济条件,可是自信却是一个精神条件。就如俗话说的:人穷志短,大部分人穷的时候都是这种状态。而又有人夸赞别人:人穷志不短,这就是一种骨气。虽然穷,但是有信心变的不穷,别穷的让人瞧得起,这次是曾国藩要表达的意思。当然,要想富不但需要志气还需要一颗上进心。
没钱少管三件事情:做决定的事、感情的事、没有意义的事在中国,管别人的事有些时候是一种热心的表现,更是很多人眼中能力的表现。如果在一个群体中,有人可以管事,管的成事,总会受到尊敬,有面子。可是,人在没钱的时候非要管别人的事,曾国藩建议这三点不要管。
替别人做决定的事其实是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的。人往往在重大决定面前很多人都会手足无措,而如果一个没钱的人要替别人做决定这不但会让整件事面临风险,而且对结果无法善后。
没钱的人,首先客观的说除了运气不好以外,可能也会有其他的原因。而没钱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事很可能都没有做到一个最优质的选择,如果再去帮别人做决定,眼光、评估、结果都可能受到影响。
记得曾经在农村听过一句父亲骂儿子的话:自己都管不好,还要去管别人。
其实想来曾国藩也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在自己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处理之前,不要去极力处理别人的事情。这不是说劝人不要热心,而是劝人帮忙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同样适用于别人的决定、别人的感情和其他需要掌握尺度的事。
曾国藩最出名的不但是其官场的运筹帷幄,还有识人相人之术最为被推崇。他修身律己,获得巨大成功确实并不是平白而来的。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位柱石之臣,晚清才能够再有之后的苟延残喘,又存在了几十年。
以此可见曾国藩对晚清的影响有多么的大,而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为人之道,他所写的文章也是被许多后人诵读,学习。
那么翻开曾国藩的成长史,曾国藩没钱没背景,他又是怎么能够做到10年升10级的呢?
曾国藩本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京官,可以说如果没有发生太平天国之乱,曾国藩这一辈子都只是安安稳稳的一个文臣罢了。
但是当时大清朝却偏偏来了一场内乱,也就是太平天国之乱,当时的清军因为承平日久,八旗子弟兵完全打不过这些农民起义军,一败涂地,常常打败,成为了撼动清王朝统治的一个巨大隐患。
而曾国藩这个时候正回到了家乡,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藩选择了这一辈子最为正确的决定,练兵,成立乡团,这也是之后湘军的由来。
正是因为这一支湘军,成为了曾国藩不断高升的资本,并且曾国藩还有一项别人所没有的本领,就是慧眼识人,能够从万千人群之中识得许多英才,自此许多晚清之后的大臣,人才都出自曾国藩的赏识,比如李鸿章,左宗棠,这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也离不开曾国藩的大力提拔。
曾国藩虽然打仗并且他的强项,甚至有屡败屡战这样的名言,但是曾国藩却擅长规划,擅长隐忍,擅长能够看准时机主动出击,这一切都成为了最后击败太平天国的资本。
而在有了湘军,有了许多门生故吏之后,自然大清朝也就不得提升曾国藩的官职,通过不断的提升,也就有了10年升10级的故事,成为了大清朝最为有权利的重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1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攻城的时候,古人为什么不火烧城门
下一篇: 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