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宣宗,唐朝最后一位明君,在位期间有何成就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19:19:57

唐宣宗,唐朝最后一位明君,在位期间有何成就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唐宣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唐朝是中国历史最富强的朝代之一,与汉朝一起,素有“强汉盛唐”之称,也有大唐盛世的美誉,几乎同时期的世界所有国家都来唐朝学习和交流,出现万国来朝的盛况,这种盛况在世界历史只有中国出现过,可见唐朝是何等富强的朝代。后世公认的唐朝文治武功最厉害的皇帝有三位,分别是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创造永徽之治的唐高宗李治、创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可惜再富强的朝代也无法逃过“盛极而衰、衰极而亡”的真理,唐朝终究也是因为这个真理而灭亡,而且唐朝也不是从建立到灭亡都一直这么富强 ,也有衰弱的时候,但是唐朝在几度衰弱之后又再几度富强起来,这种情况叫做“中兴”。

能够实现中兴的皇帝即使谈不上文治武功显赫,也是很有作为的,而唐朝最后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正是因为他实现了唐朝中兴,他就是被尊称“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生于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三个儿子,他的生母郑氏原本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侧室夫人,但李锜起兵谋反失败被处死后,郑氏被送入皇宫当宫女,侍奉唐宪宗结发妻子兼贵妃郭氏,后来郑氏偶然之下得到唐宪宗宠幸,同样荣升贵妃,但是由于出身低微,他自出生以来就不被父亲唐宪宗喜爱。

唐宪宗死后,帝位由他跟郭贵妃所生的第三子唐穆宗李恒继承,唐穆宗在位期间,封异母弟唐宣宗为光王。由于唐宣宗自小就不受唐宪宗喜爱,所以他一直勤奋好学,年少时文韬武略就很出色, 郭太后(郭贵妃)唐穆宗担心如此出色的异母弟会危及他的王位,所以想法迫害唐宣宗,唐宣宗在生母郑太妃(郑贵妃)的建议下装疯卖傻,母子二人忍辱负重,终于让郭太后和唐穆宗打消了迫害母子二人的想法。

唐穆宗死后,后面的王位继承非常有意思,三位异母兄弟先后继承帝位,分别是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这种连续三兄弟做皇帝的情况在中国历史只有两例,另外一例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三位异母兄弟先后继承帝位。

所以按照辈分,唐宣宗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兄弟的皇叔,但是年龄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不过这种辈分跟年龄不相配的情况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在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兄弟在位期间,宦官的势力都相当大,有时候甚至左右朝政的决定。公元846年,年仅32岁的唐武宗驾崩,但是他的儿子都尚且年幼,因此以马元贽为首的宦官们力排众议,拥立36岁的唐宣宗继承帝位,成为唐朝第16代皇帝。

马元贽等宦官之所以拥立唐宣宗,是因为他们认为唐宣宗是个智力低下的皇帝,比起唐武宗尚且年幼的儿子们更好控制,但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唐宣宗根本不傻,他二十多年来在外人面前的傻都是装出来的,只为了能够以傻保命,等到他日能成为皇帝,就是他恢复正常的时候。

唐宣宗继承帝位之后,一举铲除了企图控制朝政的马元贽等宦官,并且励精图治,对内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把被唐武宗及宦官们搞得乌烟瘴气的朝政带回正轨,对外击败吐蕃等外族,收复自安史之乱后失去多年的疆域。

另外,唐宣宗英明稳重、从谏如流、勤俭节约,个人品德十分高尚,深得百姓们的称赞和拥护,当时整个唐朝上至朝廷下至民间,都赞扬唐宣宗很有当年唐太宗的风范,尊称“小太宗”,可见唐宣宗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统治期间创造的唐朝中兴,史称“大中之治”。

公元859年,唐宣宗因病驾崩,终年49岁,谥号“献文皇帝”,庙号“宣宗”,由长子唐懿宗李漼继承帝位。

唐宣宗死后,唐朝因为后续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唐朝又再度迅速衰落,不到50年之后,唐朝被朱温篡位而灭亡,所以说唐宣宗是唐朝最后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唐宪宗和唐宣宗各有各的能力,那么从他们在位的成绩来看,谁对唐朝的影响更大呢?

当然是宣宗。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手开创旳贞观之治是─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旳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

二十年来旳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旳权谋智略,流落民间旳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旳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旳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旳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旳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旳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旳恢复。


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旳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旳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旳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旳恭敬,如此─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些低下旳杂役,只要宣宗见过─面就能记住对方旳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旳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旳。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旳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支女子组成旳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旳想念,宣宗干脆将她─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是对于日益严重旳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样没有太好旳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些较小旳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些尽可能旳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旳危害。

关于唐朝的历史→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大神们帮帮忙

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李柷 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除武则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得年17岁,葬于温陵。 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唐天祐二年(905年),掌握实际权力的梁王朱全忠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见白马驿之祸),接着在天祐四年(907年)又逼李柷禅位,降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改名朱晃,是为后梁太祖,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天下没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最终灭亡了。我们今天来看下,它为什么会灭亡。唐朝的灭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结果,就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首先我们看下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的任免,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唐朝初年,唐太宗为了限制宦官的权力,对于宦官的限制是十分严格的,并且规定宦官只能担任四品的内官。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地扩大。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唐肃宗时期的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只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唐敬宗竟为宦官所杀。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这样嚣张,在很大一部分上应该怪皇帝。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为了反对宦官专权,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现在我们在看看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置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源地河北设立了诸多的藩镇,其中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重,史称为”河北三镇”.他们长期与中央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这时候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央.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大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但是某些事关唐朝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中央控制,这也保证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和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我们接下来再看下朋党之争, 唐朝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一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科举出身的官员,由于政治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极易结成党派。是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门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小圈子。士族地主虽已衰落,而且其地位每况愈下,但是,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这两种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821年~824年)至大中(849年~86O年)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牛党主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他们都是权德舆的门生。李党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德裕是赵郡士族,他“不喜科试”,以门荫人仕。两党官员之出身,亦非清一色,牛党虽以进士科出身居多,亦有士族以门荫入仕者。李党虽门荫人仕者居多,亦不乏进士科出身者。两党的斗争,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分歧。这些政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科举取士的态度。牛党赞成科举取士。李党个别人。如郑罩则主张废除进士科。李德裕主张朝廷显官,应用公卿子弟。对科举取士的态度,总的说,牛党主张较为合理。但李德裕对科举制中的一些弊端,主张革除,如要求废除“呈榜”、“曲江宴”等,这是有道理的,应予肯定。所以,既不能一概而论说李党是主张废除进士科的,也不能笼统说牛党拥护科举是对的。第二,对藩镇的态度。李德裕对反叛中央的藩镇,主张坚决平定。李德裕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时为宰相,力主削弱藩镇势力,他曾“岁余,凡易三十六镇”。李德裕在唐武宗时为宰相,他坚决地以武力平定了昭义镇的叛乱,牛党则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当朝廷向藩镇用兵之时,牛党又往往采取消极甚至阻挠态度。大和五年(831年),卢尤兵马副使杨志诚叛乱,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孺如何处置,牛僧孺认为,安史以来,范阳已不属中央,主张不必计较他的逆顺。当唐文宗问“天下何时当太平?”牛僧孺回答:“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在牛党看来,藩镇割据并不算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去理它。第三,对佛教的态度。唐朝佛教有空前的发展,但佛教活动耗费大量资财,佛教寺院占有大量土地,隐占众多的劳动人口,佛教徒亦不服役,不交租税,使国家的财赋收入和兵源受到极大影响,加之有些佛徒还干预政事。这样,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尤其是经济上,唐朝政府虽然要利用佛教,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却日益发展起来。会昌(841年~846年)年间,在李德裕赞助下,唐武宗采取了灭佛措施,废寺4600所,拆去招提、兰若之类小寺院4万处,还俗僧尼26万余人,寺院奴婢15万人被放为两税户,没收寺院田地数千万亩,毁佛像以铸铁及农具。大大打击了佛教势力。而唐宣宗时,李德裕被贬斥,牛党上台,立即废除了李德裕的灭佛措施。第四,裁减冗吏。李德裕认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他为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罢斥冗吏2000余人,这不仅可以节省俸禄等开支,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斥去冗吏,极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办事效率。但牛党一上台,便以“衣冠去者皆冤”。立即恢复任用了大批被斥的冗吏。此外,在对回纥等周边民族的关系上,在财政上,以及对宦官的态度上,两党都有分歧。总起来看,李党政见优者居多。朋党之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这三大因素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最终导致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终于使其在农民起义被镇压的二十年后,最终为唐末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所代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1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