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平之战的时候,赵王为何非要用赵括换掉廉颇

以史为鉴 2023-06-24 19:08:55

长平之战的时候,赵王为何非要用赵括换掉廉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平之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骁勇善战,战功卓越。只要有他在,强大的秦国就不敢轻易进攻赵国。廉颇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是赵国历史上一颗闪耀的将星。可就是这样名动战国的名将,在赵国和秦国的国运之战中—长平之战,廉颇却被自己的国君—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了他,这就让很多人奇怪。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赵孝成王也不是一个糊涂的人。那这廉颇到底是犯了什么错误,搞得赵孝成王非得换掉他呢?

其实,如果真的要说廉颇犯了什么错误,就要从上党说起,上党这个地方本来是韩国的。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为了东进中原,命令秦军猛攻韩国,韩王挡不住秦军的进攻,就命令上党的太守冯亭向秦国投降,从而和秦国议和。而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贪恋上党的土地,就封冯亭做了华阳君,命令他继续镇守上党。这让秦昭王非常的恼火。

在公元前260年,秦昭王经过2年的休养生息,他命令秦军猛攻上党地区,冯亭挡不住秦军的进攻,紧急向赵孝成王求救。赵孝成王知道后,他紧急命廉颇率军支援上党守军。等廉颇赶到上党地区的时候,秦军已经攻下了上党。廉颇只能率赵军在长平驻扎,与秦军对持。廉颇虽然非常的能打仗,但他治军不严,管理部下不严,导致赵军纪录败坏。赵军大将茄为了争功,他率本部猛攻秦军,反而被秦军发杀。

后来,廉颇为了替部下报仇,他率赵军猛攻秦军。赵国和秦国各地的援军源源不断的被派往长平,长平就像个雪球,越滚越大。这也是让赵孝成王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在长平之战中,赵国集中了将近50万大军,这支大军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让整个赵国都负担不起。而廉颇作战风格向来是速战速决,而不是像长平这种持久战。廉颇带领的赵军面对秦军时,并不是主动的出击,寻找与秦军决战的机会,而是一味的严防死守。这就让赵孝成王非常的不满。

面对将近50万大军的粮草问题,赵孝成王甚至放下身段,派使者向齐王建借粮,最后粮没借到,还碰了一鼻子灰。后来,赵国的高层们,赵孝成王、乐毅、田单、赵胜等人都达成了共识,让更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与秦军速战速决。如果真的要说廉颇犯了什么错的话,那就是廉颇战法太保守,不能速战速决,与秦军一决高下,最后把赵国拖入了粮食危机。

其实,并非所有的高层都赞成用赵括换掉廉颇,像蔺相如。蔺相如是赵国的一代名相,他看人非常的准,目光透彻,非常有远见。在赵国的朝堂上,蔺相如就坚持以廉颇为将。除了蔺相如反对之外,还有就是赵括的母亲了。知子莫如母,赵括的母亲就劝谏赵孝成王不要使用赵括,她认为儿子是“纸上谈兵”,不堪大任!

然而,赵孝成王并没有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话,他起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把将近50万的赵军推向了深渊。如果廉颇的错误是不能速战速决的话,那赵孝成王最大的错误就是用人不当,他才是真正要对将近50万赵军负责的人,而不是让“纸上谈兵”的赵括来背锅。长平之战后,再也没有任何国家能挡住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而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独挡秦军,最后走向了衰亡。

长平大战为何非换下廉颇?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赵孝成王换下廉颇,也不在于赵括纸上谈兵,根本原因在于赵孝成王本身。长平之战发生的原因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切断,上党郡成为韩国的飞地,韩国守又守不住,为了阻止秦国继续进军,韩国国君韩桓惠王下令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听从韩桓惠王的命令,暗中却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与大臣商议后,决定接收上党郡。

这样,秦国非常生气,迁怒于赵国,于是发兵攻击上党郡。长平之战的经过公元前260年,秦军开始攻击上党郡,赵孝成王令廉颇率20万大军出发前往上党,廉颇起到长平时就得到消息,上党郡已被秦国攻占,于是廉颇在长平驻防。同年,秦军开始攻击长平,秦军将领是左庶长王龁,赵军将领是老将廉颇,廉颇以逸待劳,避而不战,秦军无法求战,损兵折将,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随后不久,赵孝成王用赵括换下廉颇为赵军主帅,并不断增兵,长平地区的赵军主力达到45万,赵括到任后,改变廉颇的防御姿态,主动出击,而秦昭襄王也在此时暗中用白起换下王龁,同时也不断增兵,使长平地区的秦军主力达到50万人。

由此双方展开战略大决战,赵括轻敌冒进,导致赵军被围,在粮道被断、主帅被杀、无法突围的情况,赵军全部投降秦军,白起使计坑杀赵国降军,赵国在长平一战中被杀士兵总数达到45万之多,从此赵国一蹶不振。那问题是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换下廉颇呢?

关健原因就是赵国的综合国力弱于秦国,廉颇打的是消耗战,45万赵军在前线防御50万秦军,每天的粮食消耗是一个天文数字,算每个士兵每天需要粮食0.5公斤,那45万人一天的粮食就是22.5万公斤,一个月需要粮食675万公斤,长平之战打了近一年,赵国没有粮食了,按廉颇的方案防御,赵国如果打不赢秦国,就会断粮,一断粮,45万大军马上会崩溃,这还只是粮食,战争还需要兵员、武器、衣物等补给品,赵国根本顶不住了,赵孝成王对廉颇很不满意,希望能速战速决,屡屡派人责备廉颇,但廉颇并未改变策略,赵孝成王才决定临时换将,用赵括换下廉颇。至于秦国相国范雎的反间计,只是次要原因,范雎听说了赵孝成王派人责备廉颇不出战,这才派人携带千金,散布谣言,使用反间计,如果没有赵王要出战的战略意图,范雎的反间计只怕是使不上。

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为什么要让赵括上?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的一场关键性战役,秦国与赵国在长平爆发的大战,此战秦国大获全胜,赵国数十万精锐军队全军覆没,主力部队损失殆尽。此战也是战国局势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长平之战的一个重要胜负手,就是双方的换将。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用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被认为是赵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且留下了纸上谈兵的成语。那么赵国为什么要用赵括换廉颇呢?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

长平之战源于上党郡的争夺,此战本是秦国与韩国之间的事情,与赵国没有关系,但无奈韩国祸水东引,赵国是贪图上党郡而入局,但因为是仓促入局的缘故,赵国其实并没有做好与秦国进行一场倾国之力的国战的准备,这为最后赵国的失利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赵军最初的主帅是名将廉颇,当时的廉颇指挥赵军与秦军交战,但赵军初战就失利,在这种情况下,廉颇才不得不指挥赵军以防守的姿态与秦军进行相持,需要注意的是,赵军采取防守的姿态是在初战失利之后,不得已而为之,而当时的秦国指挥还并不是白起。而后廉颇更是数次拒绝主动出击的命令,可见廉颇对于主动出击是没有信心与把握的,可以说此时的赵国与秦国虽然在长平相持,但主动权在秦国的手中,赵国是处于下风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赵国与秦国在长平数十万大军大相持,对于国力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损耗。而被拖入战局仓促上阵的赵国国力本就不如秦国,再加上准备不足,首先就顶不住了,再向齐国借粮不成之后,赵国已经面临后继无力山穷水尽的局面了。此时的赵国已经无法再支撑几十万军队以廉颇的策略在长平与秦国这样对峙消耗,而廉颇又不服从命令主动出击,这才是长平之战赵国换将的背景。赵国无法支撑相持作战,所以赵国需要一个能够速战速决的将领来代替廉颇。

长平之战赵国换将,很多人认为是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其实事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赵国换将也许秦国在里边顺水推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决定性作用必定不是秦国的什么反间计。要知道长平几乎集结了赵国全国所有的精锐军队,而赵国当时换用赵括在赵国上下遭到了普遍的反对,包括赵括的母亲都是公开反对此事的,如果在这样的额情况下,秦国还可以把赵括扶上这样一个高位,那么秦国与赵国也就不用打什么长平之战了,赵国几乎就等于是被秦国所控制了。

赵国之所以当时会选择赵括,是因为赵括是赵国国内主张速战派的代表人物,秦国估计也是看中了这点才在暗中运作,而赵国上下反对就在于大多数都不看好速战这种打法(毕竟廉颇这样的名将在初步交锋中都败下阵来),大多数人不看好反而使得赵括成为了速战一派唯一的一个选择。前边已经分析过了,此时的赵国已经无力在长平与秦国对耗下去,于是发生了换将。

综合前边我们知道了赵国之所以会换将赵括,在于赵国既无法长久的对峙下去,又不愿意就此放弃,不得不改为速战,意图在短时间内打败秦国,而赵国国内赵括是速战派的代表人物,在别无选择之下,赵国才不得以的用赵括换下了廉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0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