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光弼和郭子仪名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安史之乱的平定,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人功劳最大。战争初期,郭子仪率军光复两京;战争中期,李光弼与叛军对峙与洛阳、河阳一线;战争后期,仆固怀恩作为统帅发动了反攻,结束了历时八年的叛乱。
从整个过程来看,貌似李光弼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战绩。其实这是人们对战争的误解,大家往往被战争所带来的热血与激情所感染,而真正赢得战争胜利的其实是忍耐与煎熬。
李光弼
至德二载(757)元月,是战争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正处于踌躇满志之时的安禄山四面出击,扩大地盘。命手下大将史思明率十万大军进攻太原。此时镇守太原的,正是临危受命的李光弼,而他的手中,只有不满一万军队。
就靠着这一万军队,李光弼不但成功守住,还打退了史思明,并且歼敌七万。这一战,极大鼓舞了处在低潮之中的大唐军民。
乾元二年(759),唐军邺城大败,郭子仪替宦官鱼朝恩背了黑锅,被削去了兵权,李光弼成为唐军实质上的统帅。之后,他率领唐军与史思明在河阳对峙二年多,极大消磨了叛军的实力与锐气,为之后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从这些功劳来看,李光弼可谓居功至伟,《新唐书·李光弼传》将他的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其实也不为过。
然而,李光弼虽然立下了无数军功,为何郭子仪的名气却比他大得多?
其实,能够流芳百世,在历史中赢得过人的名气,单单靠军功是不够的。
邺城之战,宦官鱼朝恩外行领导内行,纯粹瞎指挥,使大唐六十万大军狼狈不堪。而鱼朝恩却将所有的责任推到了郭子仪的头上,对此,郭子仪毫无怨言,默默地背上了黑锅。因为他明白,不是鱼朝恩与自己有仇,而是他的功高震主,已经不为皇帝所容。此后的郭子仪,安心过起了寓公生活。
郭子仪剧照
广德元年(763),吐蕃二十万大军威胁长安,当时朝廷重兵还在扫除安史之乱的遗留问题,长安近乎空城。那一年,郭子仪已是六十七岁的老将,然而官场的斗争与皇帝的猜忌并没有磨灭他匡扶社稷,为国为民的信念。早已成为光杆司令的他,依然率领二十名亲兵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随后,靠着临时召集的四千兵马,以一招虚张声势,吓退了吐蕃二十万大军。
而此时的李光弼,手握重兵却观望不前,面对皇帝的急诏,却徘徊不进。因为李光弼怕了,宦官的谗言令他心有余悸,皇帝的猜忌使他心灰意冷。
郭子仪剧照
广德二年,平叛的大功臣,郭子仪曾经忠诚的下属仆固怀恩,因受不了皇帝无休无止的猜忌,终于起兵造反。老将郭子仪再一次踏上了征程。
仆固怀恩久经沙场,与回纥、吐蕃都有极深的渊源,掀起了巨大的风浪。如果不是意外的去世,对于大唐的打击一点不会比安禄山小。
郭子仪一个下属都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浪,那么以郭子仪的号召力,振臂一呼,将是个怎样的局面呢?怪不得唐代宗对自己的女儿,郭子仪的儿媳妇升平公主说:“郭令公如果想当皇帝,这天下还能是我们家的!”
唐代宗剧照
那么,面对皇帝的猜忌,郭子仪就没有心寒?面对天下的诱惑,郭子仪就没有心动?
佛经有言:“智乃是非抉择,慧乃取舍定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猜忌,李光弼在反与不反之间犹豫不决,最后郁郁而终;仆固海恩以及李怀光则选择了反叛。而郭子仪则凭着永不会灭一腔热血,选择了“忠君爱国”这一在那个时代最为崇高信仰。
有这样一件趣事:郭子仪在京城的府邸门户大开,只有愿意,任何人都可进府一日游,甚至有人看见他伺候夫人与女儿洗漱。一时之间,此事在整个京城传为笑谈。
儿子们脸上挂不住,来问父亲缘由。郭子仪说:“我们家光伺候的下人就有数千,难免引起大家的眼红与怀疑。如果府门紧闭,肯定有人构陷;府门打开,则证明我心底无私,没有不臣之心。”
郭子仪剧照
这件事郭子仪的办法固然高明,但如此举动的前提,便是真正的心底无私。
所以,郭子仪之所以流传千古,并不是因为他比李光弼会打仗;比仆固怀恩会当官,而靠的是他那永不熄灭的一腔热血与坚定的信念。(文:熊鱼自笑)
称头功的李光弼,上了战场威震千里,下了战场就被朝中的宦官们治得动弹不得,以至于在平叛战争胜利的前夜,竟被整治得忧郁而死。
常年带兵打仗、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的将帅,最容易由于君王的宠爱和封赏而滋长骄横之气。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情刚正耿直的将军而言,当他们看到奸佞小人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不免形于颜色。
对于皇帝而言,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功臣过于洁身自好。就拿郭子仪来说,本身就已经功高盖主了,如果再清正廉洁,势必会招揽到天下人心,到时候皇帝怎么可能安心?
郭子仪正是因为悟透了这个道理,所以在生活上极度奢侈放纵,不仅到处搜集各种珍宝器具,还大肆置办良田美宅,美丽的姬妾数不胜数,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贪图享受的人。
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子仪家中“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经常在家中举办各种奢华的宴会,甚至一次宴会的花费都能高达几十万钱。
郭子仪不仅自己和家人吃穿用度极为奢侈,就连家里的1000多名仆人也都衣着锦绣,看上去富贵逼人,在当时的京城都知道郭子仪府中的富裕。
郭子仪的生存哲学就是不仅对君子谦恭诚恳,对小人更是礼遇有加,绝对不依仗自己的功劳而对朝堂上的奸臣表现出轻蔑不屑。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如果单以军工而论,李光弼确实胜过郭子仪一筹,因为在交锋最惨烈的河南、河北地区,每次与叛军正面交手都有李光弼的身影。
可以这么说,李光弼的人生就是为了安史之乱准备的,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恐怕他也没机会封郡王、赐丹书铁券、绘像凌烟阁、谥?武穆?。
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其父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归降,累官朔方(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暴卒于战场,谥?忠烈?,封蓟国公(一作郡公)。
军人家庭长大的李光弼,自幼喜读《汉书》,尤擅骑射。他为人严肃刚毅,治军极严。在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账下时,深得王忠嗣器重,曾当众言道:?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安思顺(安禄山堂兄弟,后因安史之乱被哥舒翰所诬,蒙冤被杀)接任朔方节度使后,也非常器重李光弼,想把女儿嫁给他结秦晋之好,但性情严谨的李光弼不愿过多牵扯高层倾轧,托病辞官而去。
当时青睐李光弼的并不止有安思顺,还有安禄山。
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也很注意扶持羽翼,谋士高邈早知李光弼的将才谋略,便劝安禄山延请李光弼入幕任左司马,但安禄山并未采纳,推婚事件发生后不久,哥舒翰便推荐朝廷召李光弼入长安为官。
自感错失良机的安禄山长为此忧形于色,但也只能安慰自己,账下的史思明也足堪大任。
安禄山在这点上并未走眼,安史之乱中晚期,正是此二人,在中原斗得上天入地。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李光弼正在长安,并不是军职。但他毅然奉召奔赴了战争的最前线,在他身后留下了一连串浸满鲜血的足迹常山之战、嘉山之战、河阳之战、太原之战、邺城之战。
常山之战
常山郡位于太行八陉井陉东口土门关附近,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号称?三省通衢?。
安史之乱爆发后,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为了缓解关中的压力,毅然在河北、山东举义旗归唐,但很快便被史思明叛军扑灭。
身在山西的朔方军想要东进,必须首先打通井陉孔道,坐控土门关的常山便是第一个重要目标。
唐天宝十五年(756)初,李光弼趁史思明北返之机,率军五千突破井陉天险,出其不意的夺取了常山郡。
拿下常山郡后,他首先释放了被史思明关押的百姓,并亲自祭奠了颜杲卿的亲族。
当地团练将叛将史思义绑来投降时,李光弼亲自为其松绑,并开诚布公的向他询问叛军动向。这让史思义非常感动,他对李光弼说道:?王师远来,必已疲惫,如与贼野战,必不利!将军来前,吾已报,(史)思明必来救,不若以逸待劳。?
李光弼听后,深以为然,马上命军士坚壁清野,严守城防。史思明收到消息后,果然带两万骑兵直扑常山,一看城池已失便立刻组织攻城。
早有防备的李光弼先以五百弩手、一千弓兵梯次射击,大量消耗叛军攻城部队。等待敌军受挫后退,李光弼亲率长枪兵出城,在城下结成战阵。如林长枪之下,史思明的骑兵优势即无从发挥,叛军士气再受打击,只得暂时退兵。
但李光弼却不愿意放过稍纵即逝的战机,他派游骑远远跟随退去的叛军,当叛军在野外埋锅造饭时,唐军千余轻骑突然袭击,阵斩五千余级,叛军大挫。
随后,李光弼又配合从山西赶来的郭子仪,在九门城痛击史思明叛军,平定藁城,攻取赵郡(今河北赵县)。
嘉山之战
天宝十五年(756)四月,朔方军大败史思明后,一直追击到博陵(今河北定州)。史思明集众固守,唐军攻城十日不下。
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决定撤围回军常山郡。不甘心失败的史思明,率数万人马尾随而来。
唐军乘机回军反击,在沙河(今河北行唐、新乐之间)再败史思明。安禄山得知史思明连战皆北,命大将蔡希德率2万步骑来救,又命范阳守将牛廷玠率万余人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
郭子仪、李光弼进至恒阳(今河北曲阳)时,与携五万余众而来的史思明相遇。面对拥有大量精锐骑兵的叛军,郭、李二人再次采用了以逸待劳的战术,命军士深沟高垒,严防死守。但夜晚却不断派死士夜袭叛军营帐,使叛军穷于应付,无法休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9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